㈠ 甘肃省现在的状元县是哪个县,民乐县还是会宁县
会宁县是毫无疑问的,不管从 历史 成绩,培养的人物,以及现在的成绩都不是甘肃省内任何县可以比的,河北衡水,安徽毛坦厂,甘肃会宁并称为中国三大高考工厂。会宁县在任省部级干部就有6人,基本占到了甘肃省这一级别干部的50%了
我对会宁的第一印象,并且记住它的名字是因为它是状元县,每年都会出现好多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
这个状元县当属于会宁县。 会宁县每年都要出一堆上清华北大的,它和湖北黄冈、江苏南通,并称为“全国高考三大特区” 。
甘肃省位于我国大西北,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省内面积达42.58万平方千米,各地均以气候、地域、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差异,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富差异,会宁省就是其中之一。
会宁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 社会 发展,从而拥现出了大批才子,努力学习,立志改变家乡面貌,让会宁成为了拥有“状元故里,博土之乡”美称的西北教育名县。
自恢复高考以来,从会宁走出的大学生累计已有11万多,其中硕士5800余名、博士1200余名。2018年,清华、北大总共在甘肃招生150多名,其中会宁这座小县城就送过13人,占了将近十分之一的名额。
所以会宁当属于名副其实的状元县。
感觉是民乐县。
如果按上线率来讲,在县级中学中,民乐一中称第二,没有哪个学校能称第一。
以前是民勤现在是会宁。民乐还不够
这个话题是,改革开放后,甘肃环境不好,但人们的思想并不落后,没吃的但能贷款功孩孑念书,在当时名声大噪,国家给的一种荣誉,状元县,在那个时间我还看到过,这个宣传。至于县没计清楚。
状元县还是会宁!
从从八十年代开始,会宁县就开始尊师重教,倡导学生苦学,老师苦教,家长苦帮的三苦教神,从那时起,会宁县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前些年,人们常说:北京中关村里科研人员相当一部分是会宁籍人士。
两个都不差,民乐一中现在也不赖,学生很刻苦,成绩也不错,甘肃省也是排名靠前的
㈡ 甘肃会宁县经济条件怎么样
经济条件差,没有较大型企业。农业是靠天吃饭,雨水好收成好。是十年九旱的地区,尤其是会宁县的北部。但,房价非常高,每平方3800左右,甚至4000。
㈢ 状元县会宁为啥富不起来
1、环境与自然条件艰苦。
2、缺少职业技术教育。
3、人才流失。
4、教育导贫。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会宁自然环境不太友好,山大沟深,干旱缺水,不利于农业发展。也没有特色矿产资源,没有优势工业产业。县域经济没有支撑。由于是闻名天下的“状元县”,大规模人口外流,人才都在各地,没有在本地就业创业,无法带动本地发展。
甘肃会宁因盛产高考状元而被誉为“状元县”。会宁县拥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悠久历史,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69人。
恢复高考以来,会宁成为名誉甘肃省的“状元县”,已向全国输送大学生7万余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000多人、硕士学位的5000多人,全县一门“双博士”近20家。获得“西北教育名县”的赞誉。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
㈣ 会宁县经济发展靠什么
会宁县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十年九旱,全县95%的人口从事农业,由于全是山地,所以农业生产几乎还是原始的二牛抬杠方式,主要种植小麦、薯仔、玉米、荞麦、糜子,谷子等杂粮,产量很低,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会宁除了一些淀粉、面粉加工和养殖企业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工业。
最近几年养殖业发展的比较好,农民养的牛、羊,喂养自家种植的紫花苜蓿,生长的肉质较好,所以销售行情还行,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和养殖业。
另外,会宁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之地,这几年加大了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红色旅游在会宁的发展已经崭露头脚。
大概这么多了,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㈤ 有对甘肃会宁比较了解的人么
首先会宁县没有铁路,最近的火车站是约60公里外的甘肃定西火车站。定西到会宁在高速公路上,快巴一小时可以到达,所以公路相对方便,属于白银市管辖,经济水平较为薄弱,以特色农业生产加工为主要经济收入 荞麦,玉米,扁豆,大豆,高粱,瓜子,薯仔,等是较为有优势的农业种植项目,普通农民一日三餐简单,薯仔是三餐中不可或缺的食物。黄土地貌,绵延的黄土山脉,近几年由于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支持,白银市努力加大对会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支持,努力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甘肃特色农业的基地,但是路还很漫长,恶略的地理环境局限了会宁的经济发展,红色旅游的大力宣传也是近几年会宁发展的一条新路子,先到这里,但愿对您有帮助,若仍有疑问,请留言。
㈥ 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在哪些地方
上述回答的好!
我稍微补充下:首先是自然环境,常年干旱少雨,作为一个农业县,没水是怎么也发展不起来的。
其次,虽然会宁出人才,但由于意识问题认为教育可以兴县,所以大部分农民以孩子考上大学为唯一出路,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大,农民为孩子上大学负债累累,加上近年就业形势一般,就是有的一家出3-4个大学生也无法改善家中生活,反而使家中更加贫穷。
其三,本来国家以加大对会宁县的投资力度,但权钱相勾结,是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红色旅游(会宁长征三军会师地)投入收效甚微,没有形成相应的旅游产业效应和收入。
其四,个人觉得县政府及各个部门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没有重点扶持和打响一门产业,比如会宁的养羊和马铃薯,五谷杂粮等特色性产业(本来是西北的特产,却被南方的公司出品了深加工的杂粮饮料等),可能个人建议比较稚嫩,认为部分行政部门一天忙上忙下只为下封民口,上对检查(说这话有依据的,本来国家下来的好多政策是很好的,可一到执行只有面子工程,退耕还林给农民补贴的面粉也贪污!!!什么沼气进村,等进村了只有个别人家有这只是应付上面检查的,一条乡通乡的发展之路,由于一层层贪污,修了5年之久而且改了面积到现在还没油(四河公路),国之殇,必有贪官恶吏,致使上命不下于黔首,致使黔首之愿不达上通!
我就想,能不能跳出来一个真正忧国忧民的县长或县委书记,上为国家大局着想,下为黎民百姓牟利,少一些假悻悻在摄像头装模作样的父母官。会宁是红色根据地,想当年有多少人为这个国家的诞生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而今尤有几人记得他们姓甚名谁?只记得自己升官发财,中饱私囊!!
㈦ 能不能说明一下会宁县贫困的主要原因最好详细一点。
贫困的主要原因
1、自然条件差。会宁县的24个贫困乡镇地处深山区,耕地少,加上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虽有改观但仍然落后,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以及接受县城和集镇辐射十分困难。自然条件差是全县贫困的普遍原因。据调查,全县500户调查户中因灾致贫90户404人,占总调查户的17.93%;干旱缺水59户295人,占总调查户的11.75%;缺耕地25户120人,占总调查户的4.98%。
2、供学支出大。会宁县通过“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社会苦帮”的“四苦”精神,今年全县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4202人;每年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15000人,在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166606人;年内供学支出约36658.78万元,占全县城乡居民总收入106521.75万元的34.4%。据调查,全县调查户中因子女上学致贫204户1127人,占总调查户的40.64%。
3、劳动力素质低。据调查,全县调查户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231人,占总调查户劳动力的21%;缺劳动力20户67人,占总调查户的3.98%;缺技术20户100人,占总调查户的3.98%;因病致贫77户374人,占总调查户的15.34%。不少贫困农民外出打工仅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工作,在家务农只会沿袭传统农耕方式,对科学种田等实用技术掌握甚少,一些痴呆傻户不得不依靠政府救济生活;甚至有些家庭缺少劳动力或长年有病,脱贫相当困难。
4、思想观念落后。据调查,全县因调查户中懒致贫7户29人,占总调查户的1.39%。这些农民思想保守,商品观念十分淡薄,更谈不上经营能力了,他们遵循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入市场交易的商品极少,市场意识淡薄。
㈧ 甘肃哪个县经济最落后
会宁县最贫穷,经济比较落后,但是会宁县"三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家长苦功学生上学,老师苦教,学生苦学)
㈨ 会宁常金玲现状经济咋样
会宁县的经济总体非常贫困。
㈩ 甘肃的会宁为什么缺水
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一、降雨少。会宁县处于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附近,年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而且降雨集中在夏季多以大雨或暴雨形式出现,不利于降雨的使用和收集。
二、黄土高原地形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土壤是以含钙质的粉质粘土为主,具有垂直湿陷的特点,大量降雨下渗会引发土壤垂直崩塌而不会储存起来形成地下水。因此,暴雨等雨水补给最后以洪水的形式白白流走,造出缺水。
其实,兰州以西的农业都是靠冰川融水的灌溉。会宁处于黄土高原上,周围没有高山形成冰川,因此缺水状况比河西走廊和新疆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