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上海经济体制改革是什么时间

上海经济体制改革是什么时间

发布时间:2022-11-05 16:07:32

A.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哪个城市

济体制改革最先开始是安徽小岗村,因为我国改革的开始是农村而非城市,所以是B.安徽

B. 经济体制改革时间

1978年开始着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1978—1984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不仅肯定了市场调节作为计划调节的补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计划调节区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出对许多产品和企业适宜实行指导性计划。
经济体制改革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1978—1984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不仅肯定了市场调节作为计划调节的补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计划调节区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出对许多产品和企业适宜实行指导性计划。这个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但在理论上没有完全树立起商品经济的应有地位。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以求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农村推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以及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的改革。
第二阶段: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1984—1992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说法。
1984 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1987 年党的十三大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同时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模式。但是这一理论把发展市场体系仅仅理解为发展商品经济,因此对于市场机制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实施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生产关系的所有方面和部分上层建筑。一是通过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在总的结构上,从过去的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逐渐改变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二是通过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准备了体制基础。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第三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3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说法。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等思想。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此,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中彻底摆脱出来,市场经济开始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实践方面,一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微观基础的转型。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全面参与市场竞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以配套改革为内容的宏观制度的创新。对财政、税收、外汇、金融、投资、外贸以及流通体制等综合配套体系进行改革,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以市场流通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宏观体制改革。通过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健全了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2003 年至今)。这一时期,在理论上进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部署。此后围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新的提法,大大促进了改革实践的进行。在实践上,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包括: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 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C. 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有哪些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的许多特区都是在1980年建立的,这应该是最早的城市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 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设立经济特区试点。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拓展资料
1.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成功设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为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有效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期。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全国统一规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而保证他们的管理自主权,充分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若干问题》,肯定了家庭生产定额的社会主义性质。
2.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全国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 198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1985年以来,先后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和环渤海地区设立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新设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3.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中国对外开放出现新局面。 1992年1月至2月,88岁的邓小平同志访问了深圳、珠海和上海,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那就是“南方巡回演讲”。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中国改变了先前制定的建立计划商品经济和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是什么

1978年10月 1993

E.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展开当时的措施使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什么历史性跨越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增至2013年的60194万吨。我国农业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的发展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F.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是什么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是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城市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改革的要点是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西部开发的思路中,呼吁在西部开辟“特区”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其实,“特区经济”只是形式,城市经济才是本质。东部发展并非仅仅是受益于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开放过程中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以及要素聚集和相关产业的扩张。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超大型的三峡工程上马、黄河中上游水利综合开发、西部石油与中部煤田加快发展以及沿陇海线延伸的“第二条大陆桥”铁路线开通等对于推进西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这些项目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弱势地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G. 经济体制改革时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78年12月开始的,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

1.历经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

2.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

3.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年)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经济体制改革(英文: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经济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至2008年,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成效显着。

H. 请问中共正式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什么时间谢谢!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的明确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从1978年末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定中国进行体制改革开始,一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我们才正式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I. 经济体制改革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何时建立

中国城市和农村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调控方式的改革。
沿革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50年代初期的城乡社会主义改造,在基本上确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照搬某些国外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步露出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①政企不分,经济管理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和各级政府机关,导致社会经济生活僵化,基层和企业缺乏自主权和活力;②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推动经济的运行;③公有制经济的形式过分单一,忽视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成份;④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针对这些弊病,陆续在全国农村和城市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承包给农民家庭分散经营。到1984年底,全国已有1.8亿农户实行了家庭承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从1982年开始,取消了原来的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乡(镇)、村政权机构。同时,国家从1979年开始连续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从1985年起,国家取消了过去实行多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收购的新政策,把农业税由过去的实物税改为现金税,基本上确立了国家与农民实行等价交换的关系。同时,还逐步放开除城市居民口粮和食油以外的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国农村经济出现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城市改革 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1978年夏,四川省率先进行6个企业扩权试点,1982年扩大到全国6000多个企业,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开始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 自1984~1987年,国务院为增强企业活力,逐步深化企业改革,先后发布了13个文件,作出了给企业扩权的97条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也相继给企业下放了一些权力,使企业在生产计划、产品购销、价格制定、资金使用、劳动人事、机构设置、内部分配和横向联合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权,预算内工业企业的留利已占实现利润的40%以上。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到1987年底,已有80%以上的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国营小型企业中,推广了租赁经营责任制。还在一部分国营企业中进行了股份制试点,对煤炭、冶金、有色金属、石油、石油化工、铁路、邮电等 7个行业实行了投入产出包干。在企业内部,到1987年6月,全国已有63.9%的国营工商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其中大部分还实行了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和任期终结审计制。同时,普遍落实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实行劳动报酬与企业经营成果和个人劳动贡献挂钩的多种分配方式。此外,对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从1986年10月起,全民所有制单位对新招用工人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并对职工实行待业保险制度。到1987年 6月,新的合同制工人已达580多万人。
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通过1979~1986年的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已由80%下降到68.7%,集体工业由20%上升到29.2%,个体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已发展到 2.1%。在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商业下降到39.4%,集体和供销社商业上升到36.8%,个体商业上升到16.3%,其他商业占7.5%。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主要是:①搞活消费品市场。通过对商业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减少流转环节的改革,改变了过去消费品统购包销的制度,将原属商业部和省的一、二级批发站下放给所在的中心城市,形成一批新的批发贸易中心,扩大了国营零售商业企业的自主权,成立全国贸联会、新联会等新型的商业联合组织,并进行农村供销体制改革,进一步活跃了城乡市场。②建立生产资料市场。到1987年6月,全国已有76个大中城市开放了钢材市场,水泥、木材、机电产品等生产资料市场也开始形成。③发展资金市场。通过改革金融体制,基层金融组织的自主权逐步扩大,短期资金市场迅速发展,1986年共拆借融通资金300多亿元,发行各种债券、股票600多亿元,长期资金市场也开始出现。④在一些大中城市进行开办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试点。⑤改革价格体系。国家先后放开小商品、农产品和部分工业消费品的价格,对能源、交通、原材料价格进行调整,对煤炭、钢材等重要物资实行价格“双轨制”,即计划内产品实行固定价格,超计划产品按市场价格自销。初步改变过去实行单一固定价格和全部产品由国家定价的做法,形成了国家统一定价(固定价)、国家指导价(幅度浮动价)和市场调节价(自由价)相结合的新的价格体系。1987年按销售额计算,国家统一定价的农产品占30%,工业品占40%,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占很大的比重。
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资制度 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是为了调整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从1983年开始,实行了企业两步利改税和产品税、增值税。到1986年,国营企业留利比改革前增加了 4倍。从1987年开始,又将折旧和大修理基金全部留归企业,增加了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1987年,地方财政收入已占国家预算的49%,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在调整国家和企业、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的同时,还改革了工资制度,以调整国家、企业与干部、职工的分配关系。从1985年7月起,对国家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实行了以职务工资为主的新的结构工资制度,将企业原有的300多种工资标准简化为3类产业5个工资标准,普遍给企业职工实行了升级和套级。1987年又实行了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内,由企业自主决定内部工资和奖金分配的办法,进一步落实了按劳分配原则。
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从1980年开始,先后在全国72个大中城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对9个城市实行了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在16个中等城市和哈尔滨市进行城市政府机构改革试点,在 5个城市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在17个大中城市进行住宅商品化试点,并在全国 1/3的地区实行了市带县的新体制。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方面,到1987年上半年,全国已建立了 3.2万个新的横向经济联合组织,组建了100 多个大型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形成了49个跨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网络,出现了一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如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西南五省区六方经济协调组织等。
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从1979年7月开始,对福建、广东两省实行灵活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外开放。1980年,陆续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见中国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兴办了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见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随后又逐步开放山东和辽东两个半岛。到1987年初,在中国大陆已兴办了7700多个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国还在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兴办了 270多个合资或独资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加,已达到700多亿美元。
进一步深化改革 主要任务是以落实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为重点,同时在投资体制、物资体制、外贸体制、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既推动微观经济机制的转换,又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更好地增加供给,引导需求,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稳定物价,改善环境,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深化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总目标,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为前提,实现国家由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的转变,把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和商品经济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最终实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长远目标

J.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哪年开始的

1978年开始着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1978—1984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不仅肯定了市场调节作为计划调节的补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计划调节区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出对许多产品和企业适宜实行指导性计划。

拓展资料

经济体制改革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经济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成效显着。

阅读全文

与上海经济体制改革是什么时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做好财富与幸福的决策 浏览:740
结婚三周年怎么表达爱情 浏览:59
兵团九师工作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665
陶瓷杯与骨瓷杯哪个更健康 浏览:749
310在爱情数字里什么意思 浏览:134
什么软件把自己变美女 浏览:395
美女和帅哥的全家福该怎么画 浏览:311
欧美女人穿什么衣服好看 浏览: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诗句 浏览:39
幸福生活节节高的儿童舞蹈视频有哪些 浏览:379
老班长说幸福就是什么补充完整 浏览: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浏览:538
肥城和宁阳事业编哪个好 浏览:323
美女组团偷项链是什么电影 浏览:726
对中医事业有什么追求 浏览:483
经济下行该如何面对 浏览:455
如何谈幸福恋爱 浏览:791
中国古代爱情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928
合肥和中山哪个经济发展好 浏览:313
红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开健康码 浏览: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