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经济史和经济学、经济思想史有何区别和联系
经济思想史通常指的就是经济史,经济史和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均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经济史(即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的特点:
一、两者的意义不同:
1、经济史(即经济思想史)的意义:有助于为经济分析增添历史视野,从而加深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有助于为经济分析提供有效数据,从而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创造条件。
2、经济学的意义: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
二、两者的概述不同:
1、经济史的概述:经济史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经济状态的变迁史。从广义上讲,经济史是指人类以往从事经济活动过程的总称,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事件,从狭义上说,经济史是指经济史学家通过文字以及符号等对上述经济活动活动发展规律的描述解释。
2、经济学的概述: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三、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1、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对于过去的经济和经济现象的研究。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对象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㈡ 1.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史
研究世界经济史就是研究各个国家不同时代的生产和交换关系,不仅对于财经工作者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各行业人士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经济史学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或者是专门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历史上某一时段的状态,并从中探索经济的规律性的科学。世界经济史1500年的历史为我们展示了全球经济不同历史事情的发展状况,以及从农业到工业社会的巨大变革,对研究人类的生产活动规律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深刻认识东西方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等各方面的和谐与冲突,更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世界。
中国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具有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就是积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经验,扬长避短,有利地发展国家经济。如果研究经济的人士,不去认真研究世界经济史,就无法了解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就无法认清产业革命与科技创新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更无法认识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所以研究世界经济史就是深入研究与探讨世界经济发展规律。
其次,世界经济史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可以清晰地审视资本主义发展的五个主要阶段国家政经军的变化。从资本主义萌芽到国家资本主义的五个发展阶段中,各个时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是如何兴衰的,对研究国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世界经济史不仅是研究国家政经军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是研究国家、城市与行业发展的重要路线图之一,不了解这些,你就看不清社会制度变革与资本主义游戏规则,也看不清当前全球化、城市化、产业化与结构调整等各方面的问题,更无法看清社会两极化、福利化等深层次的问题。所以研究世界经济史,是以史为鉴,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比,取长补短,可以探索出一条更符合中国的发展之路。
而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如果能够研究世界经济史,会扩大自己的视野,会增广见闻,能够非常清晰看到国内的很多产业的发展与金融创新等其实都是对发达国家的复制,所以越早研究世界经济史,越有利于自己发现掘金之地,会通过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积极累积个人财富。如果你对世界经济史有研究,你会较早的对货币、商品、贸易、关税、企业的供产销、借贷、银行业、货币制度、房地产业、金融市场、汇率、经济危机等等各方面经济知识与问题有超前的认识,不仅利于你投资各行业,还会让你的思维走在行业发展之前。
㈢ 关于经济史学的几个问题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但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史研究的是历史,它和经济学是并行的学科。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是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过程,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小分支或者说是小部分,研究经济思想、理论、学说、观念以及政策、制度等背后的学说与思想等。
㈣ 经济与历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经济与历史的主要内容是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经济状态的变迁史。从广义上讲,经济与历史是指人类以往从事经济活动过程的总称,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事件,从狭义上说,经济与历史是指经济史学家通过文字以及符号等对上述经济活动活动发展规律的描述解释。它是对于过去的经济和经济现象的研究。
基本特征:
1,经济与历史描述再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历史。
2,经济与历史在以上基础上分析解释经济活动的规律。
3,经济与历史研究方法的特征:以经验归纳法与历史分析法研究人类活动和历史经济发展。经济史学综合采用历史的、统计的方法并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历史现象和组织制度。 研究课题包括商业史、财政金融史和社会历史的交叉方面,例如人口史和劳动史。数量的(计量的)经济史也指历史计量学。
㈤ 谈经济史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经济史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经济状态的变迁史。
㈥ 急求历史必修2经济史的总结
一、古代农业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人类社会农业最早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又称为“火耕”。这种耕作方式在土地耕种一两年后由于地力下降只好撂荒。
2.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地工具---耒耜,农业耕作进入了“石器锄耕”
或“耜耕”阶段;耜耕可以把土挖得深一些翻得松一些,可以加快土壤熟化过程获得较好收
成。但因缺乏肥力、中耕和灌溉,地力有限仍需撂荒。
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农业耕作方式进入了青铜中耕阶段人们此时也懂得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
4.春秋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的耕作方式 和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最迟在春秋末期人们已经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推广。此后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各国的改革与变法
2、形成的过程: 生产力进步——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财政困难——各国改革—— 促进封建土地所有制——阶级力量壮大——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所有制。(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3、影响:战国时期确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存在二千多年,是封建社 会各项繁荣的基础,前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依靠各项特权,大量兼并土地,广大农民过着贫困的生活,另一方面到了明清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⑴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作用: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③小农经济也是中国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④它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专题纵横: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第一:基本线索: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第二:名称来源: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名。
第三:内容: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即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 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生产方式: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争取他们的劳动。
第四: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2.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
(2)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3)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弱点:①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③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评价: 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阻碍经济的发展。
(6)破产: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3.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二、古代手工业
(一)官营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成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3、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主要是武器和官府的生活用品,产品质量最好;
(二)冶金业的主要成就
1、青铜铸造: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小件青铜器;②商周时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司母戊方鼎是其中杰出代表;③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青铜铸造采用鎏金和镶嵌工艺。
2、铁器制造:①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②战国时期铁器使用推广;③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来鼓风冶铁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3、炼钢技术:①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发明了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三)制瓷业的主要成就:
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⑵商朝时中国已有了原始的资器;⑶东汉时中国资器生产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有了青瓷和白瓷;⑷唐朝时中国瓷器已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⑸宋代出现了一大批瓷窑,景德镇是其中着名的一个;⑹元代时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能烧出青花瓷;⑺明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此时能烧出五彩瓷;⑻清朝时可以烧制珐琅彩;⑼从唐代起我国瓷器开始外传。
(四)纺织业的主要成就:
⑴距今五六千年中国已有了丝织品;⑵商代时出现了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物;⑶战国时期中国的丝织品产量种类日益增多;⑷汉代时中国丝织外销量激增;⑸明清时①苏州和杭州成为着名丝织中心;②那时还现了花楼机;③同时还能织出“金宝地”等丝织新品种。
专题纵横:4、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及经营形式
(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着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 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
中的大作坊生产 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在市场上出售
三、 古代商业
(一)“市”的形成和发展
1.市的形成:西汉时期城市中出现了专供贸易的“市”:⑴长安城里有东、西二市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周边有围墙市内设有出售商品的店铺;⑵官府设有专门官员市长或市令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⑶以上两点说明西汉时“市”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2.唐朝时市的发展:⑴唐朝时“市”有所发展城市中的市、坊(居民住宅区);⑵长安城中也有东西市之分,在空间上市与坊之间仍有围墙相隔在时间定时开市和闭市;⑶市里行业种类繁多,西市有西域以及波斯、大食商人胡风、胡食盛行;⑷到了唐代后期城市中的市、坊限制逐渐被打破;⑸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为重要市镇。
3.两宋时期市的进一步发展:⑴宋代时店铺已可以随处开设且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以经营;两宋时在边境设榷场进行双边贸易;
(二)主要的商业城市
1、西汉的大城市有:①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它们都发展成为着名的商业中心;②每个城中都有专供贸易的“市”;
2、唐朝时:①唐朝时着名的商业城市在北方有长安和洛阳后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流域的扬州和益州也成为繁华和商业城市且有“扬一益二”之说;②同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城市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③唐朝时城市中还出现了早期的银行雏形----柜坊、及类似商业汇票的飞钱;
3、两宋时:着名的商业城市有开封和临安;开封城内既有商业街区以专业交易场所;临安城内店铺林立早市、夜市相接且有瓦子等娱乐场所。
4、元朝时期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此地;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泉州是元代对贸易的重要港口,被当时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政府在此设有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三)着名的商帮
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着名的商帮,其中最着名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和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他们的出现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反过来,这些商帮把大量的财物运回家中,转化为封建地产,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题纵横:5、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6.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特点
一是中国古代不同的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不同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峰。宋元时期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纸币最早出现,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明清时期,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徽商晋商等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等,使得明清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二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随商贸的发展呈不同的特色。秦汉至唐,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宋代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
三是中国古代商业与商人的命运总是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有关,自战国以来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四、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产物;②封建政府为了保证财源和税源及兵源;
⑵含义:指统治者为农保护农业生产和小经济限制甚至打击工商的经济政策;
⑶目的: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⑷最早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的商鞅变法;
⑸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海禁”政策:
(1)含义:①明太祖时期下令”申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
主持下进行.
(2)原因:防止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与倭寇危及明朝统治;
(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外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4)影响: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纵横:7.比较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
不同点
名称 相同点
时间 目的 作用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 封建社会 促进农业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
行的经济政策;都重 初期出现 发展,稳固 建朝初期促进了封
重农抑商 视农业、抑制商品经 并贯穿封 封建统治 建经济的发展;封建
济的发展;都促进了 建社会的 基础 社会末期对生产力
始终 发展起阻碍作用
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 明代中期出 抑制中外交 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
闭关锁国 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 现,到清朝进 往,维护封建 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
逐步衰落 一步加强 专制统治 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
2008—2009 年高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第1、2、3、4 课的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手工业中的瓷器制造业、商业“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在2008—2009年高考中,山东文综
卷涉及到自然经济的特征、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等知识点;海南历史卷涉及到西周的工商业制
度、南朝农业耕作技术、唐代商业管理制度、陶俑的产生及制作、明代商品经济的状况等知
识点;广东历史卷涉及到商朝的农耕生产、明朝的商品经济的影响等知识点。从中可以预测
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依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重农
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将有可能成为2010年高考命题的亮点。此外,“三农”问题是当代中国
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结合当代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发展的一些政策、
措施,链接本专题的相关主干知识。
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要密切关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当今经济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有的古已有之,如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人口政策和垦荒等方面就有不少经验教
训值得今人汲取。命题多以某一话题为载体,而这些话题较为注重与人类生产、生活实际相
联系;与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相联系(如人口、资源、能源、重大自
然灾害、生态、环境保护等);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如我国能源利用、西部大开
发、“三农”问题、和谐社会等)。因此历史复习必须关注现实,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㈦ 经济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吴承明对于运用各种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对于研究方法,他亦有过最为高明的总结,即“史无定法”。该观点是在他对各种理论和方法论的深刻思考基础之上提出的。他坚持认为,历史方法是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然而也有不足:第一,史学是叙述式的,缺乏分析;又常是事件和史例的罗列,或用单线因果关系将它们联系起来,而缺乏整体性和结构性的研究;第二,强调历史事件、人物和国家的特殊性和个性,而不去研究一般模式和存在于过去的普遍规律,因而其解释是个别的和相对主义的;第三,在考察史料时采用归纳法和实证论,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不能在逻辑上肯定认识的真实性;在解释史料和做判读时,由于缺乏公理原则和强调个性,就仅凭史学家的主观推理和直觉,而这是背离科学的;第四,或是根据伦理、道德取向来评议是非、臧否人物;或者是一切受时间、地点和历史环境决定,没有绝对的善恶;第五,脱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研究历史,认为历史学的唯一目的是真实地再现和理解过去。弥补这些不足,需要吸取其他方法,包括经济学方法。这在前文已有论述。值得强调的是,吴承明方法论见解的高屋建瓴。他指出:“我国早有‘史无定法’之说,我赞成此说。这当然不是说可任意判断,而是说治史可因对象、条件之不同,采用不同方法。……就方法论而言,有新老、学派之分,但很难说有高下、优劣之别;新方法有新的功能,以至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但就历史研究来说,我不认为有什么方法是太老了,必须放弃。我以为,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做出选择,同一问题可用不同方法论证者,不妨并用;若结论相同,益增信心;若不同,可存疑。……所有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这也说明,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而应‘史无定法’吸取各家之长。”(65)在“史无定法”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经济史研究才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不同学派的优点,才能不为某种理论、某种学派所局限,从而走出中国特色的经济史研究道路。
㈧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与史学研究对象有何区别
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一门反思的科学,是对各种具体历史研究及其内在规律的探索的科学。其也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综合性、整体性、真实性的具体的和实证的科学。
中国经济史研究以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讨传统经济的现代化过程与建立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之间历史的连续性,力图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中国经济史学从创立至今,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经济史只是历史学的一部分,其由于它的特殊性而被人们提出来单独研究。
附: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相关资料)
史学研究必须以历史资料为基础,同时又要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因此"方法论应当占有与历史资料同等重要的地位"(注: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由于经济史的特殊性,历史学和经济学的方法是经济史研究的两大基本方法。
(一)历史学方法
熊彼特明白地说经济史"只是通史的一部分,只是为了说明而把它从其余的部分分离出来"(注: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第65页。)。由于经济史是史学的一部分,因此史学方法当然也是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而言,是由于以下原因:
首先,传统的史学长于现象描述,因此也被视为"艺术"而非"科学"。而将过去的经济实践清楚地描绘出来并展示给世人,乃是经济史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此方面,没有其他方法可取代传统的史学方法。
其次,经济制度、经济事件等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些研究中,定性分析是主要的方法,而这恰恰又正是史学方法之所长。对经济制度、经济事件等的研究是了解过去经济实践的基础,因此离开了史学方法就谈不上经济史研究。
再次,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史料学和考据学的方法,对经济史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胡适曾批评中国的传统史学说:"中国人作史,最不讲究史料。神话、官书都可以作史料,全不问这些材料是否可靠。却不知道史料若不可靠,所作的历史便无信史的价值。"(注: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台湾里仁书局1982年版,第19页。)傅斯年更加强调史料学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原因是"史学的对象是史料,……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注: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收于《傅斯年全集》第2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5、6页)。吴承明则指出:史料是史学的根本,绝对尊重史料,言必有证,论从史出,这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治史者必须从治史料开始,不治史料而径谈历史者,非史学家。由于史料并非史实,必须经过考据、整理,庶几接近史实,方能使用,因此史料学和考据学的方法可以说是历史学的基本方法。从乾嘉学派到兰克学派,中外史家都力图通过考证分析,弄清历史记载的真伪和可靠程度(注:吴承明:《论历史主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经济史研究只能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因此史料学和考据学的方法也是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无论何人研究经济史,都必须掌握历史学的基本方法(注:例如赵冈估计南宋中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高达1/5,而该估计的基础主要是霍林斯沃斯(T.H.Hollingsworth)根据《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说的杭州胡椒消费量对南宋杭州城市人口作出的一个推测(即杭州城市人口多达500万甚至600-700万)。麦迪森借助于史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和巴拉兹(Etienne Balaz)对南宋杭州人口数量所作的考证,指出霍氏之说严重不符史实,因而赵氏据此所得出的结论也"证据极其不足"(Angus Maddison,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p.25)。)。
运用以上方法进行研究,并不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这种不重理论的做法,是传统史学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不重理论的做法,也具有其特殊的价值,因为是否需要理论,乃是由研究的对象与目的所决定的。希克斯指出:在史学研究中,是否使用理论,在于我们到底是对一般现象还是对具体经过感兴趣。"如果我们感兴趣的是一般现象,那么就与理论(经济学理论或其他社会理论)有关。否则,通常就与理论无关";而"历史学家的本行,不是以理论术语来进行思考,或者至多承认他可以利用某些不连贯的理论作为前途来解释某些特定的历史过程"(注:John Hicks,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p.2.)。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经济史学家来说,传统的史学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但不容否认的是,传统史学方法也有其先天不足。巴勒克拉夫总结20世纪上半叶国际史学的发展时,把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历史主义学派的不足作了归纳(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5页。)。吴承明对此作了进一步讨论,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1)史学是叙述式的,缺乏分析;又常是事件和史例的罗列,或用单线因果关系将它们联系起来,而缺乏整体性、结构性的研究;(2)强调历史事件、人物和国家的特殊性和个性,而不去研究一般模式和存在于过去的普遍规律;(3)在考察史料时采用归纳法和实证论,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不能在逻辑上肯定认识的真实性;在解释史料和做判断时,由于缺乏公理原则和强调个性,就主要凭史学家的主观推理和直觉:(4)或是根据伦理、道德取向来评议是非、臧否人物,或是认为一切是受时间、地点和历史环境决定,无绝对的善恶;(5)脱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研究历史,认为历史学的惟一目的是真实地再现和理解过去(注:吴承明:《论历史主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
由于传统史学方法存在上述问题,只依靠它们是难以深入研究经济史的。如吴承明所指出的那样,即使做到所用史料都正确无误,仍然不能保证就可得出正确的结论。传统史学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是归纳法,而归纳法本身有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除非规定范围,所得结论都是单称命题,难以概括全体;虽然可以用概率论方法作些补救,但难用于历史。因此不求助于其他学科的方法,是无法深入研究经济史的。
(二)经济学方法
从对《检讨》的反应来看,在一些学者心目中,经济学的方法主要就是统计学的方法。这种想法不足为奇。希克斯说:"凡是一种历史理论可能适用的历史现象,从我们对其兴趣而言,都可认为其具有统计学特征。经济史上的大多数现象(无论我们如何广泛地看),都确实具有这些特征。我们要问的经济史的问题,大都涉及那些可以具有此特征的类别。"但是希氏接着指出:"从本质上来说,这并非经济史与其他历史之间的差别",因为"在史学的任何分支中,我们都会发现自己在寻求统计学上的一致性。区别在于我们是对一般现象还是对具体经过感兴趣"(注:John Hicks,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p.4.)。因此把经济学方法等同于统计学方法的看法是很不全面的。对于那些可以获得大量数据的研究对象(注:例如王业键所收集的清代的米价数据、李中清所收集的清代人口数据,都数以十万计。),只有依靠统计学方法,才能进行研究。但是对于那些数据不丰的研究对象,统计学方法就难以奏效了,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学方法对于古代经济史研究并无多大用处。但是我们要强调:经济学方法决不仅只是统计学方法,而经济史研究中可以利用的经济学方法也有多种。在许多情况下,其他一些方法可能比统计学方法更为重要。
首先,经济学方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经济学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框架。凯恩斯说:"经济学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工具,一种构想技术。"(注:转引自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如果没有经济学提供的思维方法和构想技术,是无法进行经济史研究的。一些经济史学者拒绝经济学理论,但实际上他们也在不自觉地使用某种理论。至于这些理论是否正确,他们却并不去考虑。正因如此,他们往往在无意之中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典型的例子如亩产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在我国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自清代中期以来,由于可耕地开垦殆尽,增加农业产量只好主要依靠提高亩产量。不少学者囿于这种习以为常的观念,把提高亩产量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惟一手段(注:在《检讨》中讨论劳动生产率时,我以粮食亩产量增加作为判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指标。这样做的原因及其特定条件,拙文中已作了清楚的解释。有的学者忽视了我所作的说明,从而对拙文产生误解,认为我所说的劳动生产率就是粮食亩产量。其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原因即如上所述。)。而从经济学观点来看,亩产量与劳动生产率并非同一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劳动、资源、技术等要素相互关系的变化。在耕地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可以通过"广种薄收"的方法达到。相反,在劳动力供给过多的情况下,亩产量虽然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却可能恰恰表现了"内卷化"(或"过密化")下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注:伊懋可的"高水平平衡机制"和黄宗智"农业过密化"理论,都说的是这种情况。见伊懋可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第16章,以及同氏The High-Level Equipment Trap:the 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Invention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xtile Instry(in Mark Elvin,Another History-Essays on China from a European Perspective,Wild Peony,1996);黄宗智 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第8、9章,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以及同氏The Peasant Family Econom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350-1988,第3、16章。)。
其次,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出发,我们可以对经济史上的一些问题作出更为合理的判断。例如在宋代江南,是否由于有了"最好的耕犁"(江东犁)和因"人多地少"导致的充足的劳动力,就会导致"精耕细作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呢?(注: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178页。在分析精耕细作的发展问题时他还指出:"这种耕作方法除犁需要改进和增加鋫刀这个垦田利器外,还必须有充足的劳动力,这两条缺少任何一条都是不能成功的。")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出发来看,"精耕细作"指的是劳动密集的耕作方式,而江东犁则代表了一种节省劳动的技术。劳动力的供给与劳动密集型的耕作之间通常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与节省劳动的生产工具之间则通常是相互排斥的关系(注:大卫?勒旺(David Levine)对此作了明确的说明:"由于劳动便宜而且供给充分,人们不愿进行资本投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工资低,原始的生产技术仍是最有利可图的;低水平的技术,导致劳动集约化。"见David Levine,Family Formation in an Age of Nascent Capitalism,Academic Press,1977,p.14。)。一般而言,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农民通常采用的是节省土地的技术,而非使用节省劳动的技术(注:白馥兰也指出:"技艺趋向型"技术和"机械型"技术都能增加单位农田的产量,但前者可视为土地的替代物,后者则可视为劳动的替代物。要在二者之间作出合理的选择,必须考虑在一种具体的情况下,何种投入能够最大地提高产量(Francesca Bray,The Rice Economy: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in Asian Societies,pp.115,156)。)。农民在使用江东犁时,首先会计算使用的成本与收益,并与被使用这种耕犁而被节省下来的劳动的收益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是不合算,那么就不会使用之(注:这一点,明末宋应星已说得非常明白。他指出:牛耕的效率大大高于人耕,但是在苏州一带,"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见《天工开物》乃粒第一卷稻工》。)。此外,如果没有发达的农村工业,使用江东犁节省下来的劳力也就没有了出路。在此情况下,农民为什么要使用江东犁呢?
再次,对于比较具体的问题来说,经济学方法也非常重要,舍此即难以进行研究。亩产量问题是许多学者在读了《检讨》之后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这里我们就以此为例来讨论一下使用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的问题。
按照范赞登(Jan Luten von Zanden)的总结,近年来欧洲经济史学界研究近代以前亩产量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在意大利和东欧,主要是使用种子与产量之比的材料进行分析;(2)在法国、西班牙、瑞士、匈牙利等国,主要是使用什一税作为农业生产率的指标;(3)在英国以及法兰德斯,越来越集中于从遗嘱中获得的有关资料来估计作物亩产量和作物布局;(4)也有一些研究一直把地租资料作为农业生产率的一个指标(注:Jan Luten von Zanden,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ctivity in Europe,1500-1800.)。简言之,主要的差别在于资料类型的不同。至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仍是统计学方法。事实上,研究近代以前中国的亩产量的基本资料(田税、地租、家谱、分家文书、农书等),大体也属于上述类型。因此在中国亩产量研究中,统计学方法也是一种重要方法,但适用范围十分有限,原因是有关数字不够丰富,而且许多数字自身存在着各种问题。宋代亩产量记载不多,更难使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亩产量,因此必须求助于其他的经济学方法。
柏金斯(Dwight Perkins)研究中国粮食亩产量时,使用了一种宏观分析方法:首先对一个地区人口和耕地的数量、种植制度以及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用作交纳赋税的粮食的数量以及输出入的粮食的数量等一一进行研究,然后以所得结果为据,求出一个平均亩产量。很明显,只要人口等各种数据没有大错,那么这个平均亩产量也不会离开实际情况太远。同时,又从各种史料中大量收集亩产量数字并加以考证,选出其中比较可靠者,与上面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修正,从而得出一个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数字(注:Dwight Perkin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1368-1968,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9,pp.14-23.我曾用这种方法对明后期(1620年左右)和清中期(1850年前后)江南的水稻亩产量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果是:明后期(17世纪初期)江南的水稻亩产量大约为1.6石米,清中期(19世纪中期)则约为2.3石米;亦即后者较前者增加了0.7石,增长幅度大致为44%(参阅李伯重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nan,1620-1850,pp:125-127、130-132)。这个结论与许多学者得出的结论差别颇大。)。虽然这个数字也不可能绝对准确,但是比起用其他方法得出的结果来说,应当是更接近实际情况。这种方法对于研究宋代江南粮食亩产量肯定也会很有帮助。宋代江南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而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主要追求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即使剥削也有一定限度。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可能大大低于和超过社会对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的总需求。这就为宋代江南亩产量的估计确定了一个可能的范围。倘若我们的估计超出了这个可能的范围,那么肯定是有问题的。
最后,我还要指出:经济学方法也有自身的适用范围,不能用它去完成其不能胜任的工作。例如计量分析是经济学的优势,但并非任何经济现象都可以"量化"的。有的学者读了《检讨》之后问:为什么你不为"什么是经济革命"提出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呢?我的回答是:为"经济革命"提出一个"量化"的标准很困难,因为"经济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重大技术进步的出现,而重大技术进步本身并非一种可以"量化"的现象。此外,宋代江南有关史料匮缺,也使得计量分析非常困难(注:例如麦迪森已指出:8-13世纪中国农业中心转移到南方水稻地区并实行多种作物种植,导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到底提高了多少,由于资料不足,无法量化。见Angus Maddison,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第4页。)。因此要对宋代江南的经济进行"量化"研究,可能已经超出经济学力所能及的范围。
㈨ 经济史的相关关系
经济史与经济学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的科学。但是两者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的,而是相互独立并平行发展的两个分支学科。两者相互提供方法论。
一、经济学的方法是实证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是用经验和事实说话。
这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根本优势:一方面经济史为经济学的实证提供大量的经验事实,另一方面又能对经济理论进行证伪。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以下优势:
1.提供的经验事实是大量的
2.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史界可靠得多
3.经济学家可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理论进行“试错”、“证伪”
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
经济学假说是从大量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公理性”假说。经济学研究离不开假设,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上的,从这些假说中出发,对经验事实进行推理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最大的危险性在于前提假设的错误,即前提假设与经验事实不符。经验事实真理是或然的,所以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假说还要进一步接受经验事实的验证,这种验证要求助于经济史。不仅如此,当一项假设被经验证伪之后,理论还需要一种新的假设来源,而这种新的假设仍必须从经验事实中产生,经济史将继续成为经济理论新的假设的来源。
因而经济史的任务不仅是为经济学理论提供更多的实证性材料,而且要为经济学理论提供新的假设。
二、经济史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叙述史实,而是用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透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
经济学理论对于经济史研究的作用,就在于它决定用什么观点考察经济的历史,用什么方法理解和阐述经济的历史。
用一定的经济学观点和方法研究经济史,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假设问题。前提假设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济史也不例外,经济史学的前提假设一方面来源于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的哲学见解,另一方面直接来源于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还为经济史研究提供理论模型和工具方法。经济史可使用的经济学理论模型有:历史主义模型、传统模型、新古典和制度分析模型、起飞模型。工具层面上讲,经济学为经济史提供的分析方法有: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法、中观的区域和部门分析法、均衡和非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法。
三、经济史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从这定义,我们可以认识到:首先,经济史的研究应该与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其次,经济史的研究,必须重视对经济社会的几个重要方面的研究。第三,经济史的研究,应该重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而不是单纯地描述经济现象,避免经济史研究的肤浅性,为经济学的研究、进而为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对于一个史学工作者来说,要将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一个立足点,必须善于运用经济学的研究工具。
具体说,就是:
1.正确地理解或使用关于经济学的各种名词术语、概念。例如,收益递减规律、生产可能性边缘等术语。如果缺乏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运用,经济史研究就会显得软弱无力、流于肤浅。
2.善于应用经济学理论及方法来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并能挖掘出其深层次的内在影响因素。进行经济史研究,不仅要有充分翔实的史料,还要对这些史料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这些史料中发现经济运行的规律、发现经济运行对整个社会历史的影响。只有将具体的史料置于经济理论的分析之下,史料所包含的内在意义才能得以显露。例如,计量法就是新经济史学家研究经济史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五、必须合理选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史。
人类的经济活动史多方面、多层次的,经济史也就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成为一个极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在这个广阔的领域中,只有运用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研究工具,才能全面有效地分析错综复杂的多层次经济现象。以“凯恩斯革命”为例的经济学理论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学理论、方法、模式为研究经济史提供了众多的理论分析工具,从研究的具体需要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运用适合研究课题本身性质的理论与方法,善于应用这些理论方法,对于任何经济理论都不能一把抓,一刀切,才能使自己的研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样,研究工作才是有效、真实的。
㈩ 经济学领域有哪些分类
经济学领域分类: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 外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史 外国经济史 西方经济学 世界经济 国民经济学 财政学 金融学 工业经济 农业经济 商业经济 国际贸易 运输经济 投资经济 劳动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会计学 统计学 企业管理 国防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经济地理 旅游经济 消费经济 信息经济 商品学 城市经济
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其中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