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从哪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牧业的发展。
①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在中央工部之下设置水部司,又设有事务机关读水监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发明了曲辕犁,筒车等灌溉工具也开始使用。
③唐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在京西北的草原地带建立了不少国营的牧场。
2、手工业。
唐设立了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管理门类众多的手工业,主要有工部之下的工部司。手工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
①纺织业-丝织品种类繁多,棉布产量增多;染色技术提高,发明了“绞缬”“夹缬”“蜡缬”三种染色方法。
②陶瓷业发展到新水平。刑州白瓷,越州青瓷最为有名。唐三彩代表了唐陶瓷业的最高成就。
③冶矿业和造船业也有显着发展,唐时远航印度和红海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3、商业的繁荣。
①城市的发展,洛阳、长安是国际大都市,各国商旅云集。
②市场的发展。从京都到地方均有市场管理机构,农村的集贸也有了发展,在当时成为草市、野市。
二、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1、政治发展特别是政局统一稳定 。
2、经济发展主要是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商业发展 ,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等。
3、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 ,各民族友好相处、平等往来,分别吸收民族文化的优秀特点。史实:吐蕃医书《四部医典》代表了少数民族医学对汉文化的丰富、唐朝乐舞吸收了少数民族乐舞的特点等等。
4、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 ,唐王朝和亚洲、欧洲甚至非洲一些国家往来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史实:莫高窟艺术对中亚和南亚文化的吸收、乐舞对周边邻国风格的吸收等。
5、前代基础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朝时期文化的影响,历史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对魏晋文化的吸收和改进。史实:火药发明、天文历法成就、建筑风格、诗歌特点等。
② 唐朝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朝经济繁荣复表现在:
农业方面:1.水利事业发达。2.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3.新植物品种的出现。4.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
制手工业方面:1.丝织业发达。2.陶瓷业发达。
商业方面: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③ 从哪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牧业的发展。
①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在中央工部之下设置水部司,又设有事务机关读水监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发明了曲辕犁,筒车等灌溉工具也开始使用。
③唐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在京西北的草原地带建立了不少国营的牧场。
2、手工业。
唐设立了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管理门类众多的手工业,主要有工部之下的工部司。手工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
①纺织业-丝织品种类繁多,棉布产量增多;染色技术提高,发明了“绞缬”“夹缬”“蜡缬”三种染色方法。
②陶瓷业发展到新水平。刑州白瓷,越州青瓷最为有名。唐三彩代表了唐陶瓷业的最高成就。
③冶矿业和造船业也有显着发展,唐时远航印度和红海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3、商业的繁荣。
①城市的发展,洛阳、长安是国际大都市,各国商旅云集。
④ 唐代开元之治,取得了怎么样的经济成就
唐朝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是我国在封建时代最强大的一个时代之一,很多人都只知道开元盛世是当时十分繁荣的一个时代,但是没有人清楚开元盛世,唐朝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经济成就,所以我们就来简单说说。
唐玄宗统治前期他是十分提倡节俭的,因此唐朝的官场也是有着良好的风气的。并且唐玄宗命人重新统计了全国的户籍,这使得唐朝的税收和兵役都是大大的增加了。一时之间,全国的粮仓是十分的充实的,物价也没有哪里太过于高昂,以至于让人买不起。而城市规模,在当时的长安、洛阳这些大城市中,都是繁华的商业区居多。尤其是长安城,更是当时的国际性的大都市,它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
⑤ 唐朝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受禅代隋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镇压了各股农民起义军,统一了全国,开创了大唐的辉煌历史。唐朝共传二十二帝,历国二百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空前繁荣。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盛唐气象,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大唐逐渐走向衰落。纵观唐朝的盛衰过程,我们可以从封建制度的沿革,即君主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措施方面了解唐朝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准确深刻地评价这段在封建社会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的历史。 封建制度的沿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为辉煌的朝代,是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参阅一些历史文献后,我就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方面作一分析。 一、 政治制度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备和健全的。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是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六部是隶属于尚书省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的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已经十分完备,各个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各种职官分工细密,职守分明。而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唐代的州、县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辖境大小、户口多少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在法制方面,唐朝的立法活动比较频繁。唐初的立法活动以修律为主,兼及令、格、式,而后期则主要是编赦和刑律统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永徽律》及《律疏》,此外,唐玄宗开元年间完成的《唐六典》是系统地记载唐朝官制的行政法典,对后代的行政立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司法角度看,唐朝后期开明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严格、划一、审制的原则,以便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并逐渐加以充实、完善。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唐朝笼络和选拔了一批批有用的人才,改善了官场和吏制的状况,有利于削弱汉魏以来士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从而有效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二、 经济制度隋末唐初的战乱,使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因此唐初颁行均田令,规定人民所耕田地由政府分等级授予;到唐中叶后,由于国家行政管理的懈怠,土地兼并情况较为普遍,均田制逐渐名存实亡,到“安史之乱”后便不复存在了。与均田制互为表里的是户籍制度的沿革,唐朝初期,明确规定每年一造计帐,每三年一造户籍,并将全国人户按资产和人丁等情况划分为3等(后改为9等),每三年评定一次,作为征课的依据,中唐以后,三年一造户籍,三年一定户等之制,渐成具文。唐代的赋役制度演变的情况更大,前期的赋役制度的主体是租庸调,除此之外,还有户税和杂徭,通常按照户等高下和人丁多少摊派。到了唐中叶,由于均田制和户籍制的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杨炎制定了“两税法”,其基本精神是以财产的多少为征税标准,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农民头上的情况,但在后来的实现过程中,逐渐成为人民的苛重负担。三、 军事制度唐朝建立后,在全面推行均田制的同时,恢复和整顿府兵制,使之成为唐前期的主要军事制度,其特点是寓兵于农、兵将分离。到了唐中叶,由于均田制遭破坏,募兵制逐渐取代了府兵制。唐玄宗出于对边疆用兵的考虑,在军事力量的分布上,变唐初的“内重外轻”为“外重内轻”,最后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唐后期的统治者,为了改变藩镇专兵、尾大不掉的局面,采取了派宦官监军、加强中央禁军等措施,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受持废立的严重后果,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就是一个例子。中央集权的削弱,对军队掌权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治乱兴衰的启示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它们被称为“治世”“盛世”。所谓“治”,包括“治理”(强调治理的措施和过程)和“治效”(治理的效果),因此统治者调整统治的具体政策及其效果都属于封建盛世的内容和基本特征。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就是封建社会里比较典型的两大盛世。 贞观之治 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政治上采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举制;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在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下,整顿吏制,革除弊政,轻徭薄赋,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大盛世中,我们可以知道封建盛世局面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迫使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②封建统治者能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政治出现清明,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流频繁。⑤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大量财富,这是盛世的物质基础。 尽管处于盛世,封建社会各阶级的社会地位仍没有改变,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没有变,因此,“治世”“盛世”之后,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黑暗,加上天灾人祸,往往会使一个王朝的统治走向衰亡。唐朝的“安史之乱”和“甘露之变”就给唐朝的埋下了衰亡的种子。从唐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乱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①统治者腐败;②中央集权被削弱而使地方割据势力膨胀;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乱世局面形成的根源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官僚、地主等具有一定的割据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中国古代封建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二、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使之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三、是否能重用贤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四、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的稳定,促进民族的发展。 五、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纵观唐朝的建立、发展、鼎盛、衰败、直至灭亡,我们可以得出许多治国道理,治论兴衰的启示让我们这一代人懂得很多,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
⑥ 唐朝是什么经济情况
唐朝是繁荣强盛的大朝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有长足的发展。隋朝末年因为战乱的关系产生大量无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续推行,对于稳定农业有很大的帮助。而自孙吴、东晋等六朝发展的江南经济持续提升,已经显出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甚至在安史之乱后,虽然华北残破不堪,但唐朝政府还可以依赖江南的经济而持续复苏。自隋唐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一般认为此时期是中国经济由上古逐渐转为中世的关键时期。
货币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䌷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唐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唐朝的GDP在当时的世界为348亿美元,占世界GDP 比重:58%
户口
户口是封建王朝赋税基础。650年唐朝统计户380万。705年达到615万户,3714万余口。到了开元盛世740年,户841.2871万,口4814.3609万。安史之乱前一年的754年,户达906.9254万,口达5288.0488 万。安史之乱时期760年户193.3174万,其中不课户117.4592万,口1699.0386万,其中不课口1461.9587万。唐朝后期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数据难以信任。基本上在三、四百万户。
赋税收入
唐朝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一贯=一缗),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着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此外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比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⑦ 唐朝的经济怎么样
唐朝时期开始经济主要集中在北方,但是后来经历的安史之乱,北方被破坏殆尽,所以经济从北方开始向南方转移,虽然安史之乱对当时的唐朝影响很大,但是并没有动摇到唐朝的经济根基,后来到了唐末的黄巢起义,严重影响了唐朝经济的发展,致使国力大减,最后促使唐朝迅速灭亡。
当时唐朝实行的是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的税务制度,就是按照人头来征收税收的,而不是按照田亩,庸是指可以通过劳动力来代替赋税,租就是说的田租。这样的制度对农民有田种起到很大作用,似的农业发展很快。
后来武则天登基,唐朝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很多地主,国家没有富足的土地来推进均田制,就造成了很多农民分不到地,生活负担不起,只能逃亡,一直到唐德宗时期,杨炎提出来新的改革两税法,扩大的纳税面,让贵族和地主都要按财产纳税。
古代时候国家发展主要靠的还是农业,在唐朝时候也出现了很多农业发明,包括水车、筒车、曲辕犁,农业水利的可以发展,使得农作物很丰收,到唐玄宗年间,十三文钱就可以买一斗米。安史之乱中,很多北方设施被破坏,南方就很少,江淮地区幸免于难所以修建水利工程,开始种植水稻,后来这里也成了唐朝量产盛产的地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朝时期比较富裕,所以喝茶就成了很普遍的生活休闲,而且唐朝的对外贸易也是相当的火爆,所以南方产的茶叶会销往海内外各地。当时他陶瓷唐三彩也是享誉世界的上品瓷器,南方手工业在唐朝中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外交:
唐朝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朝鲜、日本等附属国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洛阳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国。
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东突厥汗国。公元630年,唐击败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却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
公元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勣在公元641年战胜薛延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