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经济体系是怎样的
中国经济体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犹如一个极度贫弱的巨人,近5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全国主要工业品最高年产量仅为:纱44.5万吨,布27.9亿米,原煤6188万吨,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粮食最高年产量也只有1.5亿吨,棉花84.9万吨。此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步点。
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5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九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增长速度达8%。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最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一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专门机构“计划委员会”来规划和制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目标。工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农村按照国家计划种植农作物,商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货和销售,所有的品种、数量和价格都由计划部门统一制定。这种体制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稳定发展,但也严重地束缚了其本身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注意到中国经济及其发展速度与世界的差异,作出重大决策:对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78年,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民重新掌握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自主安排农活和处置农产品,由他们自行决定种什么、种多少;在农产品的经营方面也给予农民更多的选择权,取消统购派购的做法,放开大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取消过去众多的限制性政策,允许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开办乡镇企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空前提升。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92年,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中国政府有了更加明确的改革方向,此便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政府正式发布的文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997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更大步伐。
到2002年,各项改革有序推进,成效明显。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着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❷ 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旧经济体系有哪些区别
据报道,日前国内某经济专家表示,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体制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制度变革尚未跟上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改革在多方面有所突破,经济转型升级是一场深刻变革。
此外,还要以监管变革为重点推进简政放权,包括要尽快实现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的过渡,建立综合性金融监管体制,尽快形成统一的国家反垄断体制,建立既适用于内资又适用于外资的法治化、规范化的反垄断体制。
希望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早日完成!
❸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吗
关于中国传统经济制度的性质,与过去大陆学者主要着力于批判传统“封建社会”的剥削性和落后性不同,他们在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劳动力市场、城镇与市场、官营与民营工商业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开始,中国就是一个市场经济。他们认为,虽然没有机器生产,没有飞机作为交通工具,没有电脑作为资讯设备,没有完备的会计制度,没有银行与股票买卖制度,但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已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形成了劳动力可以流动的雇佣制度,商品交换日益发达,在社会的主要产业——农业领域,国家基本上奉行不干预主义,自耕农、租赁地主、佃农、经营地主等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在决策时所依据的原则——在既有的制约下寻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与现代的主场主体并无不同。当然,土地私有制和劳动雇佣制度的确立和成熟并非一日之功,其间也有反复。战国之后,土地私有制一直占主体,但公地也大量存在,特别是从北魏、北齐到唐中叶,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均田制曾替代私有制;从劳动力看,一直到宋朝,雇工的自由流动才达到相当的水平。从工商业发展看,抑制商业政策和意识形态一直存在。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实行的是僵化的封建制,土地分封,不允许自由转让,严格的贵族制导致各阶层之间缺乏人员流动,占主导地位的是封闭的庄园经济。不管是否赞成两位作者有关中国古代已经是市场经济的判断,我们都会同意,与当时的欧洲相比,中国人在购置土地和房产、选择职业(包括通过科举进入朝廷和社会上层)、雇人与受雇、迁徙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由,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具有活力和弹性。正是有了这样 “先进”的生产方式,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水平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领先于世界,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如此的分析也解开了一个矛盾:长期以来,我们一方面以中国古代文明而骄傲(如李约瑟的巨着《中国科学技术史》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却只把这种文明的源泉归因于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创造,而将其得以产生的经济社会制度一味斥之为“为地主阶级服务”的腐朽的封建主义制度。这显然是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相矛盾的。从这点讲,大陆版《中国经济制度史论》的封面,采用了反映古代中国黄金年代繁华景象的《清明上河图》的局部,是颇有深意的。但是,必须承认,中国市场经济成份虽然发育早,但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从人均水平的角度看,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步迟缓,并常常陷入周期性的社会动荡甚至大崩溃,由此造成的人口大量减少在世界各国当属罕见。特别到明清时期,在西欧进入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候,中国却明显地落后了。农业生产技术在很长时间内进步十分有限;工商业虽然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某些领域发展很快,但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远不可同日而语;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相当低下。赵冈和陈钟毅对中国手工业整体上没有发展起来,没有跨进资本主义门槛,也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解释:12世纪以后,由于中国人口大量增加,人地比率恶化,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的边际报酬下降,在作为农业家庭副业的农村手工业中,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可以降到最低生活费之下(因为它仅是副业),而规模化、专业化的手工业工场用同样的工资,却难以雇到工人,无法生存,必然被淘汰。这个僵局如何打破?作者的答案是,必须等待中国与已经工业化的国家接触,通过引入效率更高的大机械生产,才能够抗衡农村副业,发展起真正的工业。这一理论无法令人十分信服的地方,一是将工业革命无法产生完全归因于人口土地比率,而没有对人地困境与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关系进行深入探析;二是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外在化”甚至“外来化”,脱离了一个国家自身发展的逻辑;三是作者没有说明,这一理论是否适用于其他没有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古老文明。所以,理论虽然简明,却有将复杂问题过度简单化之嫌。顾准曾说,资本主义并不纯粹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也是一种法权体系。道格拉斯·诺斯等人也早已论证过,工业革命是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变革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的结果而不是起因。因此,中国的手工业工场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应当有更深刻的制度原因。其实中国的商业自古发达,特别是宋明清时期,在江浙等地可以说相当繁荣,但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商人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多少发言权。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与财产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包容性的民主政治、开放宽容的意识形态、成熟的公民社会和独立的司法制度。而在古代中国,与早熟的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比较有活力的微观经济同时存在的是一个控制力很强的中央集权体制,包括专制的皇权,服务于皇权的官僚体系,以儒家为主的意识形态(所谓大一统)。西欧僵化的封建制,加上政教分离对国王专制权力的限制,与发达的海上贸易相结合,反而为独立的城市提供了萌芽与成长的缝隙和机会。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但并没有像在西欧那样产生出与封建制对立的独立的城市,没有生长出旧制度的异化力量。商人阶层从来都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不仅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反而总是想方设法攀附于权力。王毅在《中国文化研究》(2004第4期)上发表的文章《16世纪前后中国的“权力经济”形态及其主要路径——中国皇权制度下城市经济形态的典型例证》中,归纳和总结了专制制度下,权贵压制剥削商人、商人攀附权力的路径:统治者依仗威势,强买强卖;权力集团直接经营商业,攫取商业垄断利润;通过苛捐杂税合法剥夺;直接动用暴力,公开掳掠工商阶层和百姓们的财产等;由于没有人身和产权制度的保障,商人阶层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搞权钱交易。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生态中,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健康的市场经济和城市经济无法发展壮大。有关12世纪后中西方发展路径的对比,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很多,在此专门提出两点:一是前面已经讨论过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之复杂超出了已有理论的认知(包括唯物史观),很值得进一步探究。比如,表面上的财产私有和交易自由并不是现代市场经济,也不能自动带来包容性的民主政治、成熟的公民社会和独立的司法制度;二是历史和传统对当代的影响也绝不可小视。比如,我们是否还可以看到古代权力经济的影子,甚至翻版?美国学者Nathan Rosenberg & L.E.Birdell,Jr.在其着作《西方现代社会的经济变迁》(曾刚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中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中世纪的产物。西方现在还保留了中世纪的一些制度,如君主制、贵族制度、议会的下议院、英国的习惯法、解释法律准则的法院、教会的等级制度、教区制度、大学、公学和语法学校等。中世纪的庄园事实上是一个政治、经济合一的“独立王国”,其中,习俗和普通法、习惯法而不是国王的命令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独立教会的存在使西欧事实上一直保持了社会的多元性。道格拉斯·诺斯讲道:“历史总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向过去取经,而且还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制度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当今的中国,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制度,显然离不开法治和民主,离不开独立公正的司法制度,而这恰恰是我们的传统中所缺少的,也不是商人的逐利能够自动带来的。
❹ 传统经济是什么
传统经济是经济学的名词,又称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多是于乡村以及农业社会之中出现,主要是依据社会风俗和惯例以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给谁)
❺ 中国传统经济指什么有什么基本特点
计划经济;卖方市场为主是它的特点
❻ 经济体制都有什么种类
经济体制的分类
按资源占有方式或按照所有制形式划分经济体制 这是通常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往往用于区分社会基本制度或经济制度,如马克思把西欧社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所有制方式为基本准则的。 按所有制划分经济体制 往往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即“所有制十运行机制十意识形态=某种主义的经济制度”。熊彼特把经济体制分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三类。哈姆把经济体制分为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社会主义三类。 按资源配置方式分类 ·瑞典的艾登姆等也按照资源集中配置还是分散配置,把经济分成三类: 1.完全集中的模式——CC模式 2.完全分散的体制模式——CD模式 3.中间模式 ·埃冈·纽伯格等人认为,经济体制包括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三方面,并以决策作为主要标准,把经济体制分成以下几类:传统体制、分散市场、集中市场、计划市场、分散计划、集中计划几类。 ·1985年,亚诺什·科尔奈在中国参加“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时,提出了按行政协调与市场协调两种方式划分经济体制的主张。 按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分类 经济体制是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资源占有方式可抽象为公有制与私有制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可抽象为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两种,这样,就可把经济体制划分为四大类: ·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私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公有制市场经济体制 ·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 这四类体制可以基本反映现实体制模式。但私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在现实中没有相应的体制实例。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引人计划机制中并未放弃市场机制,因而这类体制可称之为私有制为主导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❼ 现代经济体系和传统经济体系的根本区别是
现代经济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根本区别是经济发展方式不同。
经济发展方式不同,导致经济动力、结构不同。
❽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前是什么经济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几千年中国都是封建社会,那么其社会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在1956年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后便实行了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简单可理解为社会经济运行由国家把控,按计划生产,按计划供给。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市场经济可理解为根据市场自由交易、贸易。
计划经济定义:计划经济,又称统治经济或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
“指令型经济”通常和计划经济用法相同,但是详加区分的话,指令型经济是指生产工具公有的经济体制,所以指令型经济必定是计划经济,但计划经济却不必然为指令型经济。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制度,计划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即是一个民主管理的超级公司。
在这种体制下,全体人民通过民主集中,用经济和社会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以及实现全民所有,具体表现即为全民就业,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等,以此体现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
计划经济是劳动人民实现经济民主的载体,计划经济的控制范围扩展到哪里,劳动人民的经济民主权力就扩展到哪里。计划经济的经济特征即高度的计划指令性,产品的数量、品种、价格、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方向、就业及工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均由中央当局的指令性计划来决定,这与跨国公司的管理无异。
计划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历史上的计划经济运行产生的弊端,仅仅是苏维埃的民主制度的形式有了官僚专制的内容,如同一切民主共和名义下都可能出现专制独裁一样,不代表民主共和不好,这不代表计划经济不是套经济民主制度。
❾ 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传统的定义应该是近代之前吧,就大概是在1840之前,那么就是古代了。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来说,是专制主义,而且是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在这种情况下的话,中国人民没有所谓的权利,受尽了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现代的人也很难找到所谓的权利意识。同时那些官老爷也很难去掉以前的那种官本位的意识。我们国家现在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都很差,什么民主啊,人权啊等很是缺乏。
中国传统的经济制度来说,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比较具有封闭性,并且人身的依附关系很弄,人们的自由啊什么的也很少。人的自由意识也不够高。
当然你问的问题太大了,可能几本书都讲不清,我只是随便谈谈一点点看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