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应该如何用经济学知识教孩子学会决策之道
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做什么工作、去哪里等选择。每一个决定都有经济学的原则。孩子终究会长大,父母不可能一直帮助孩子做决定,不妨教给孩子一些决策原则,让孩子在面对决定时不再犹豫不决!
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一个经济变量在某些影响因素下的变化量。例如,如果一家公司为了完成一个项目,需要雇佣十个人,每个人的提成是一百元,而每个人能够给公司带来的利益是两百元,这时每雇佣一个人,就有一百元,在提高效益的同时,还能有额外的利润,这就是边际的经济效益。
激励性回应
家长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孩子做某件事,比如,做完作业后可以玩一个小时,孩子听话时可以给孩子买糖吃。当奖励变得丰厚。
看完这些,爸爸妈妈们是否对经济学原理有所了解?一旦你理解了这些原则,你就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例子来向孩子解释这些原则,让他们理解并学会如何利用这些原则来做决定。
B.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上一篇我们介绍了经济学十大原理:
这一篇,我们来详细讨论第一部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发现经济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没有最佳答案、只有权衡取舍”。
首先, 在微观经济学中 ,研究的对象是个体。
对个体来说,时间是稀缺的。我们总是想赚最多的钱,就没法把大把的时间都去享受生活。如果我们想把时间都花在享乐上,往往又没时间去学习精进、没时间让自己赚更多的钱。
享乐和赚更多的钱都是我们想要的,没法同时最大化,那么就只有权衡取舍。看如何分配工作和享乐的时间,让总的收益最大化。
这是微观中的权衡取舍。
千万别忘了,经济学里这个收益可不止是钱,而是综合地给生活带来的“爽”的感觉。
另外, 在宏观经济学中, 关注的对象是经济体,或者说一个国家。
比如在一个宏观经济低迷时,想刺激经济增长,可能会让央行“开闸放水”,也就是印钱,这样会刺激经济增长,但是“放水”又会导致物价指数过高,高通胀一定又不是好事。
经济增长和低通胀率不可兼得,这又是在宏观经济中的权衡取舍。
我们再想想,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
市场是“无形的手” ,可以在市场中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市场并不是完美的,有外部性、有信息不对称、有垄断势力等等问题,这时 市场就会失灵 ,需要政府去协调。
政府这只“有形的手”, 需要对市场进行一系列的干预,解决 “市场失灵” 的问题,试图让市场更加有效,但也经常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矫枉过正”等等问题,这又可能会导致 “政府失灵” 。
市场机制不完美,市场会失灵;
政府想去校正市场失灵,但是政府本身也会失灵。
没有最佳答案,只有权衡取舍。
再者,天然的市场机制必然导致财富的两极分化,那是否需要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是否需要政府进行财富再分配呢?
不进行财富再分配,让人们丧失了“平等”的权力;进行财富再分配,又会牺牲市场效率。
平等和效率不可兼得。
你看,最后还是那句话,没有最佳答案,只有权衡取舍。
相信你也知道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就是你选择一件事,必须放弃另一件事情。
凡事都有机会成本,只要是作出选择必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比如:我们都要工作,我如果做程序员,就不能做产品经理;我现在想睡觉,就没法看电影;现在你在看我的文章,就放弃了做其他的事情。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觉得你现在工作的成本是什么?
你可能认为是:我上班的路费啊、我的饭费啊…
其实不是的。机会成本告诉你的是,你现在工作的成本是你放弃的、在别处的机会。
这个机会不只是你可能找到另一个工作的薪水,还包括你可以享受的生活、对家庭的照顾、忙碌程度等等的综合评价。
当然,恋爱也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不止是放弃的其他追求者,还有原本的你自己,你需要放弃的个人时间、个人爱好、对父母的陪伴等。
凡事都是有成本的,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天下确实没有免费的午餐。
当你想去吃一顿免费的、又好吃的午餐时,那里一定有很多人排队。你需要排队的时间本可以用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现在我不会为了几块钱的优惠在淘宝纠结很久了,因为我知道我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更珍贵的。
我们在做任何行动时,都要再想想,我的成本有哪些,尤其要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边际”是经济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就是在“边缘”上带来的变化。什么意思呢?
考虑边际量时,一般涉及的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先解释一下边际成本,对消费者来说,是每新增一个单位产品的消费,需要新增的成本;对供给者来说,是每新增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需要新增的成本。
举个例子,我去麦当劳吃饭,买第一杯可乐是5元,第二杯是半价。那我买第一杯可乐的边际成本就是5元,买第二杯可乐的边际成本是2.5元。
那边际收益呢?就是指每多消费一个产品,能给你带来“爽”的感觉。
第一杯可乐和第二杯可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是不同的。第一杯可乐让你满足感很高,第二杯可乐就让你没有那么开心了,第三杯、第四杯...给我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低。
这就是经济学非常重要的: 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 。
我觉得喝第一杯可乐的满足感值5元钱,所以我会购买,但是第二杯呢?我就要衡量一下,再喝第二杯可乐给我带来的“边际收益”,与第二杯可乐的“边际成本”2.5元比较。
如果边际收益>边际成本,那就应该购买;如果边际收益<边际成本,那我就不会买了。
所以理性的经济人不会听到五折就觉得好便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价格设置,就是因为第二杯的边际收益已经递减了,如果不打折你可能就不会买这第二杯的可乐,餐厅是在用打折的方式促进你的更多消费。
边际的概念,还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
比如,为什么恋爱时间久了,伴侣总是会喜欢打游戏、刷抖音、刷朋友圈呢?为什么任何公司、任何工作都禁不住近处来看?因为边际收益会递减,伴侣之间相处的边际收益会递减,工作带来的边际感受也会递减。
理解了边际收益递减,我们能够好好接纳自己的“三分钟热度”,能够好好接纳别人的“心不在焉”,让我们更好的和世界相处、与自己和解。
边际的概念,能给我们决策上的启示。
我们怎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呢?把每多一个单位的成本,可以是一个单位的时间、抑或是一个单位的金钱,花在让你获得收益最大的事情上,那么总收益就会达到最大。
我们如何面对商业上的决策呢?不要盯着沉没成本,已经投入的成本就不要再考虑了。只需要考虑未来的边际收益——哪种方案能让每投入的1块钱,产生更大的收益,这就是应该选择的方案。
激励会改变人的行为。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为了保障驾驶员、乘车人的安全,汽车中配备了安全带。但是安全带被装到车上之后,驾驶员知道自己的安全有保障了,会开车更快、也会在驾驶时做更多危险的行为。所以,在汽车安装上了安全带之后,驾驶员的受伤率降低了,车祸率却提升了,行人的受伤概率也变高了。
这就是一个“安全保障”的激励,对人的行为的改变。
在市场上,更多的激励是以价格为信号进行的。
在其他条件都没有变化时,当某种商品价格降低了,市场上的需求量就会提高,但是供给者就会减少。而如果某种商品价格提高了,市场上的需求量就会下降,但是供给者就会变多。
我还记得之前有一年多宝鱼的价格比较贵,而第二年多宝鱼就忽然便宜起来了,这就是因为高价格给出了一个“激励”,让更多的人加入养殖多宝鱼的供给者的队伍,这就让多宝鱼的价格便宜了起来。
而今年因为猪瘟影响,猪肉的价格提高了很多,市场上愿意买猪肉的人就减少了。猪肉价格提高,在病情在国内并不严重的情况下,也能让一些人考虑去养猪,随着一波一波新猪的出栏,猪肉的供给量提高,价格就可以逐渐降低下来,猪肉的需求量就也逐渐提高了。
除了市场的价格激励,政府也可以使用很多激励方式,影响市场中人们的行为。
通过减税刺激企业生产和雇佣员工、还可以刺激人们的消费;通过降息、降准来刺激经济复苏,加息、提准来防止经济过热。
另外,很多政策的使用也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激励结果,比如政府对贫困人口的救助,会造成养懒汉的情况。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是我们在做出决策是不能忘记的第四个原理。
本文介绍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四大经济学原理,它们是:
下一篇,我们会讨论人们如何互相影响的三大原理。
希望经济学的十大原理能够帮助你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并且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
上一篇: 你一定要知道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C. 经济学中的选择问题主要包括哪些
经济学就是学习选择的。经济学都是为了研究选择问题的。 经济学的选择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
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写了一本畅销世界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该书的第一章一开头就写道:“从你每天早上醒来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满了选择。”
人们何以会选择工业化,何以会选择官僚化,聪明人为什么并不一定会选择聪明的政策,科学技术何以成为生产力,德国经济学家范伯格在《经济学中的规则和选择》一书试图找到答案,而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思想有事,干预权利与金钱博弈的契机。
《经济学中的规则和选择》综合了三大学派的经济学思想:奥地利学派(哈耶克为代表)、弗莱堡学派(也称秩序自由主义学派)和宪政经济学学派(主要分析政府的财政规则和宪政规则)。反映了经济学中两个层面的核心对象:第一?层面是选择(解决稀缺),即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个层面则更高,研究规则及选择。
着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说:“经济学是什么?说得高深点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 是的,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有。早餐吃什么?是面包牛奶,还是豆浆油条?晚上几点睡?是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这些看似平常的琐事实际上都蕴涵了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
在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包括: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如何配置现有的资金以达到最佳的消费效果或效果;选择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选择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种欲望来满足另外一种欲望。
对于生产者而言,选择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选择如何生产;选择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何时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这是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面临的问题,也是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经济学是如何解决人们所面临的选择的问题呢? 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经济学给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举个消费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电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厅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部是《阿凡达》,一部是《孔子》。你喜欢看《阿凡达》,你女朋友喜欢看《孔子》,但是你们两人只能选一部一起看。假如你们选择了看《阿凡达》,那么你们的机会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们选择了看《孔子》,那么你们的机会成本就是看《阿凡达》的享受。
再举个生产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板,你看中了两种品种,一是生产衣服,一是生产食品,但是由于资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个,如果你选择生产衣服,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选择生产食品,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临选择的问题时,经济学给我们的建议就是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去消费或者去生产。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享受(经济学上称为效用)的商品去消费,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产,这和我们普通人的本能选择完全一致,我们不学经济学就知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道理,那么经济学有何独特之处呢?
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我们未必每次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临生与死、义与利的考验时毅然而然地选择了死与义,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而经济学则严格遵守利己的选择原则没有丝毫妥协,这就是经济学和我们的常识之间的区别所在。
拓展资料: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无限的需求之中,以获得最大利益的科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选择也是如此,如何将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投入到浩瀚的人生之中,以获得最大的人生成就.
如果将经济选择抽象化了,概念化了,升华了也就是选择的学问了。
参考资料:经济学
D.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是什么
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E.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
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的前四个都是涉及个体的选择,它们说明了个人是如何做出自己的决策的
原理1:权衡取舍
人们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必须放弃另一样东西 。充分认识到这一原理,有助于人们在做选择时权衡好利弊。那么如何去权衡?下面的原理2给出了度量方式。
原理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又称选择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这一原理关键的两点在于:
机会成本中的机会必须是你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你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你的机会;
做出选择后,被丢弃的选项只关注其对应的最大利益,即若有多个利益,只关注最大的那个。
原理3:理性的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即人们的行为是利己的。而所谓的“边际量”其实分开两个词:边际、量。“边际”是一个比较学术化的词汇,它是用来描述一个微小增量的术语。 而“量”用经济学的词来说便是效用,指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原理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原理3已经指出理性人在做出选择时,会考虑边际量所处的成本和收益。一旦成本和收益中有任何一方发生变动,或是两方都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成本和收益的变动改变了人们的激励,而同时人们对对此做出选择。
原理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贸易最明显的好处在于充分利用了生产优势。举个例子:A国精于生产苹果,B国精于生产毛毯,如果没有贸易则两国只有一种商品用于消费,反之则使两国都能得到两种物品的用途,从而促使两国发挥自身所长去生产以便用于交易。
原理6: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得人们相互进行交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价格和利益的激励引导着它们各自的选择,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市场调节。市场调节就好比一只无形的手,而价格就是无形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市场经济的核心优势便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的压力驱使人人都会更加努力,从而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也就创造更多的财富。
原理7:zf干预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事实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财富不均,从而造成经济周期性巨大震荡,社会矛盾尖锐。zf干预能够改善这种状况。
原理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生产率是用来表示产出与投入比率的术语。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同样地,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由此可见,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原理9:当zf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原理10:菲利普斯曲线
原理9提到了通货膨胀,并且给出减少货币供应这一解决方法。从长期来看,该措施的结果确实有效缓解通货膨胀。但是短期内会引发其他问题,由于价格具有粘性(社会对于政府的政策需要时间去调整价格),也就是说价格并非立即作出改变,而是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因此,对价格的变动作出完全的调整之前,货币量减少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F. 经济学中的选择问题主要包括哪些
经济学就是学习选择的。全部的经济学都是为了研究选择问题的。
经济学的选择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
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写了一本畅销世界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该书的第一章一开头就写道:“从你每天早上醒来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满了选择。”
着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说:“经济学是什么?说得高深点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
是的,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有。早餐吃什么?是面包牛奶,还是豆浆油条?晚上几点睡?是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这些看似平常的琐事实际上都蕴涵了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
选择是痛苦的,因为它会让你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在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包括: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如何配置现有的资金以达到最佳的消费效果或效果;选择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选择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种欲望来满足另外一种欲望。对于生产者而言,选择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选择如何生产;选择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何时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这是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面临的问题,也是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经济学是如何解决人们所面临的选择的问题呢?
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经济学给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举个消费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电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厅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部是《阿凡达》,一部是《孔子》。你喜欢看《阿凡达》,你女朋友喜欢看《孔子》,但是你们两人只能选一部一起看。假如你们选择了看《阿凡达》,那么你们的机会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们选择了看《孔子》,那么你们的机会成本就是看《阿凡达》的享受。再举个生产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板,你看中了两种品种,一是生产衣服,一是生产食品,但是由于资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个,如果你选择生产衣服,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选择生产食品,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临选择的问题时,经济学给我们的建议就是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去消费或者去生产。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享受(经济学上称为效用)的商品去消费,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产,这和我们普通人的本能选择完全一致,我们不学经济学就知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道理,那么经济学有何独特之处呢?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我们未必每次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临生与死、义与利的考验时毅然而然地选择了死与义,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而经济学则严格遵守利己的选择原则没有丝毫妥协,这就是经济学和我们的常识之间的区别所在。
经济学里把严格遵循利己原则的人称为经济人,而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假设条件。
G. 通俗点讲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经济学有很多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是因为在不同时代、着重不同研究重点、用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学者对经济学都有自己的定义。
现代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中的个人、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如何选择,而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由此他把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归结为:(1)生产什么,产量有多大(2)产品是怎么生产的(3)产品为谁生产(4)谁做出经济决策,以什么程序做出决策这四个方面。
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行为主体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以使人们的欲望和社会的福利要求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科学。作为一门最主要和基础的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源配置。而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什么, 即总量是既定的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所有物品, 而必须有所取舍;
第二,怎样生产, 即采用什么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每种生产要素一般有多种用途, 而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一般也可采用多种生产方式。比如说同一种产品, 既可采用劳动密集型方法生产, 也可采用资本密集型方法生产。这里就有一个如何组织生产使要素能够最有效率地被使用的问题;
第三,为谁生产, 即指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再生产的进行。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式才是公平合理的, 究竟怎样才能既让大家比较满意, 又有利于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有待于经济学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解决;
第四,一个社会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一般来说, 社会实际上经常有一些劳动者处于闲置状态, 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源也经常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H. 既然人们的决策都是理性的,那为什么要学习决策理论以及经济学
决策理论和经济学中涉及到一些策略或者运筹方面的理论(例如博奕论等),其中涉及到对个体或群体行为的预测和分析。此类理论通常都有一些假设,例如假设每个个体都是理性的,基于这种假设推证到一定的结论。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决策都理性的可能性不大,但绝大部份人相对理性。这样基于此类假设推导后得出的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或者决策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决策理论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形成的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已形成了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为代表人物的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是有关决策概念、原理、学说等的总称。"决策"一词通常指从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决定。行政决策理论是用以指导和阐释行政决策的理论依据。
I. 应该怎么用经济学知识教宝宝学会决策之道
日常生活充斥着着挑选,今天吃什么菜、穿什么、玩什么游戏、干什么工作、到哪去全是我们要做的决策,实际上 这种决策里边都含有着经济学原理。小孩总有一天要成长,当爸妈的总无法一直协助小孩作出管理决策,下面就告诉我们好多个管理决策基本原理,让小孩可以迅速作出管理决策。
父母会为了更好地激励孩子搞好一件事情而准备好一些奖赏,比如说,写完工作可以玩一个小时……当奖赏更为吸引人的情况下,小孩的管理决策一样会越来越不一样,小孩会根据奖赏的有多少来影响自身付出的勤奋水平。
看过这种,父母是否了解了一点经济学原理呢?在了解后,在日常生活中何不应用一下,把基本原理融进在其中讲给孩子听,让小孩可以运用社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实现管理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