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请问老子的经济思想是什么啊
我无事而民自富
——《老子》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家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由放任主义者,一是国家干预主义者。老子哲学的基本格调是倾向于自由放任一派的。老子认为“道”,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操纵着经济的运作和发展。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但是,他也并非完全反对国家干预的,只是“看得见的手”在作为的时候要遵循“无为”的原则,而不能“蝗虫吃过界”,违反“道”的精神,那样就会“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把事情做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老子》的有关经济的论述。
一、“治人事天,莫若啬。”——经济工作的重要性
老子是把经济工作提到一个相当高的角度来谈的,他在第59章一开始就说:“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个“啬”,大家都解释为吝啬、爱惜、节省等;笔者以为这个“啬”是“穑”的通假字,是“稼穑”的“穑”,就是收割庄稼,引申为农业生产,也就是经济工作。在春秋战国之交,最主要的经济工作自然就是农业生产了,所以老子以“啬”指经济工作。其实,老子很可能在这里耍了一个小小的手段,让“啬”兼有节省和稼穑(经济)两层意思,就象“反也者,道之动也”中的“反”兼有相反和返回两层意思一样。更为有意思的是:英文中的economy(经济),同时也有节省的意思。看来,不论的西方的先民,还是我们东方的祖先,对“经济就是节省”早有共识!
老子接着说:“唯有抓好了经济工作,才可以叫做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叫人不断积累劳动所得。不断积累劳动所得,就没有什么不胜任的。没有什么不胜任的,就没有人知道国力的极限。没有人知道国力的极限,就可以使国家富强。(富强就是国家的根本。)拥有了国家的根本,就可以长久了。这就叫做深根固柢、长久生存的道理啊。”显然,老子是把经济工作作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
B. 古代经济思想有哪些
在秦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帝国前的战国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竞相着书立说,其中最着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他们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的封建经济思想以至中国封建经济本身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经济思想,主要如下:
“道法自然”的思想 这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所说的“道”不单指自然界的道,同时也指人类社会的道。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这种经济思想在汉代司马迁的着作《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得到阐发。司马迁反对当时桑弘羊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主张封建官府垄断盐铁等重要工商业的经营,主张农工商各业应任其自然发展。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义利思想 即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义利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是他们把义放在首位,认为求利活动应受义的制约,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这就是说,要把合乎封建等级利益的规范,作为求利的前提。尽管当时(如法家)和以后也有重利轻义或义利结合的主张,但是儒家贵义贱利的理论,却占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富国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孔门有若(公元前 518~?)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商鞅和以后的韩非,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又是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因此,富国必须“重本”。同时,他们认为工商业是末业,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会使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因而主张“禁末”。不仅如此,他们还主张“强国”就须“弱民”,即采取刑赏的手段,使生产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产所需之外的生产品,上交国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财富。《管子》的富国思想,在“重本”一点上和商鞅、韩非相同,但对“末”有不同理解,认为要限制的只是“刻镂”、“文章”的工事。它把商、工与农、士同列为四民,四民同列,重点是在分工。此外,《管子》主张富国必须富民,认为“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以后,荀况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各家的富国思想,着有《富国》专篇,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富国理论。他“重本”,但也肯定工商各业在社会经济中起作用,只是说对商贾的数量要有所限制;并明确提出富国必须以富民为基础,主张“上下俱富”。富国之策,受到汉以后历代思想家的重视。到宋代,李觏着有《富国策》十篇。富国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赋税思想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主要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管仲相齐时,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征收制度,即按土地好坏差别征以不同的税额,体现了使纳税者负担公平的原则。儒家在赋税问题上主张“薄税敛”,即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但荀况不是象孔丘、孟轲那样主张恢复“藉田以力”的“公田”制来达到这个目的,而是追随管仲的思想,认为“相地而衰征”是“王者之法”,因而主张“等赋”,即按田地优劣制定赋税的等差。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朴素的级差地租观点。
平价思想 即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论述。如《周礼》一书很注意对市场、物价进行管理的问题,提到当时官职中有司市、贾师掌握“平市”、“均市”、“成价”、“恒价”等事。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管子》的《轻重》篇,则从货币流通量影响物价的角度,提出国家可利用收缩或投放货币的政策来平抑物价和积蓄重要物资,同时也可用来作为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活动的手段。汉武帝时,桑弘羊实行的平准、均输政策,主要目的也在于平抑谷价。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
奢俭思想 古代王公贵族生活的奢侈或节俭,关系到财用的匮乏或富足,税敛的苛繁和薄简,因此,对待消费应提倡“俭”还是“奢”,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先秦儒家,把“礼”作为区别奢俭的标准,反对各个等级的人有超礼制标准的消费,超过即被指责为奢,其目的是维护消费方面的等级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张黜奢崇俭,只是区别奢俭的标准不同于儒家。墨家主张不分等级,以维持生命健康需要为消费标准;道家则以原始时代简陋的生活条件作为理想。秦汉以后,黜奢崇俭成为对待消费问题的封建正统教条。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一些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一书的《侈靡》篇,就论述过富有者衣食、宫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开支,可以使女工、木工、瓦工、农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的门路,也可使商业活跃起来。这在当时确是一个颇不寻常的观点。它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来考察消费问题,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卓越见解。对这一思想,北宋范仲淹(989~ 1052)和明代陆楫都有所阐发。陆楫明确反对禁奢,认为扩大消费是增加贫民生计的重要途径;俭只能使一人一家免于贫,而奢则能“均天下而富之”。这种学说是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的反映。
除上述几种主要经济思想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其他方面的经济观点,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财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尽其利、民尽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C. 马歇尔的经济思想是什么
马歇尔的经济思想以人的主观心理因素为基础,这从他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上可以反映出来。他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行为、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定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他认为人类的经济行为是由“满足欲望”和“避免牺牲”这两个动机支配,并用这两种心理动机来解释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而为了解决心理动机不能解释的现实社会问题,他又引进了渐进的改良主义,其理论依据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生物界的发展规律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社会发展只有渐进的量变,没有突变和飞跃。因此,他用“自然不能飞跃”作为《经济学原理》一书的题词,并且说这句格言“对于研究经济学的基础之书尤为适合”。
D. 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际奉行的经济思想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着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E. 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主要经济思想有哪些
⑴重商主义
①盛行于16—18世纪的欧洲
②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曼、斯图尔特和法国的柯尔柏.
③主要内容:第一,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果没有或无法获得贵金属矿场就得通过贸易来取得.第二,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重商主义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⑵自由主义
①19世纪以后在欧洲的主要社会思潮.
②代表人物事: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③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国富论》中,其中心思想是经济自有,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自有发展,其主张为自由经营、自有竞争和自由贸易.
⑶社会达尔文主义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代表人物有:英国思想家斯宾斯等.
③主要思想: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同生物进化规律一样,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欢迎.
⑷凯恩斯主义
①当代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凯恩斯1936年提出.
②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这种思想符合了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集团日益同国家结合的要求.二战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大力推行凯恩斯主义,成为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对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F. 在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中,“经济”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1,“经国济世”是经济一词的来源。
中文中很多词都是直接来自日本.(比如革命等都是日本人先使用的,中国古文中从来不这么使用).
经济是日本人从英文Economy翻译成日文时,想出来的。
2,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3,世界经济发展历史: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
在以历史和文明悠久着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它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中重农学派都有影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子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着名思想家如大加图、瓦罗等人的着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古罗马早期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在帝国时期有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适用于帝国境内的各族人的万民法。在这些法律中,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买卖、借贷、债务等关系都有明确的解释。万民法所依据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渐形成自然法则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来源。
西欧中世纪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十一世纪才真正建立起来。中世纪的学术思想为教会所垄断,形成所谓经院学派。
经院学派主要用哲学形式为宗教的神学作论证,但也包含某些经济思想,用来论证某些经济关系或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教会不得不回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贷款利息的正当性问题,一是交换价格的公正性问题。
贷款取息与教义抵触,教会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后来迫于大量流行的贷款取息的现实,经院学派不得不采取调和态度。
在中世纪神学家中较早论述公平价格的是大阿尔伯特,他认为公平价格是和成本相等的价格,市场价格不能长期低于成本。对这两个问题,在中世纪并未形成有说服力的观点,但为以后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4,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义利思想、富国思想、赋税思想、平价思想、奢俭思想等。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当时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义利思想是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儒家贵义贱利,成为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孔子的学生有若就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了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商鞅和以后的韩非,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同时,他们认为工商业是末业,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会使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因而主张“禁末”。富国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平价思想,即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中。
古代王公贵族生活的奢侈或节俭,关系到财用的匮乏或富足,税敛的苛繁和薄简,因此,对待消费应提倡“俭”还是“奢”,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
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一些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一书的《侈靡》篇,就论述过富有者衣食、宫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开支,可以使女工、太工、瓦工、农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的门路,也可使商业活跃起来。这在当时确是一个颇不寻常的观点 ,它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来考察消费问题,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卓越见解。
除上述几种主要经济思想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其他的经济观点,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财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尽其利、民尽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G. 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经济思想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着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H. 资本主义初期的经济思想是什么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理念。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5 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资本发挥突出作用以极大的促进,促进了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此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封建专制集权制的建立,又能够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在商业资本和国家支持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其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一国必须拥有大量贵金属;二是必须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金银做为一般等价物,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为使金银源源不断流入国内而不流出,保证金银充足,欧洲很多国家都实行过这一政策。如英国都铎王朝统治者采取的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法国路易十六大力发展手工工场来增加财富等都是重商主义的具体表现。有鉴于此,重商主义有力促进了新兴的正处于幼年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各国政治上革命的发生、发展,并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各国经济在重商主义影响下迅猛发展的同时,反过来又使得重商主义成为当时主要经济思想,也成为当时主要国家奉行的经济政策。 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强健有力的双臂,呼唤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工业革命随之拉开了帷幕,一种新的经济思想——自由资本主义也便闪亮登场。其理论认为: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众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售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所得到的利润也就越大。这种经济理论,主张放任个人自由经营、建立自由市场体系和金本位制。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倡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它反应了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加强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需要,同时也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于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成为主导社会的潮流。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本主义迅速成长充分发展,并始实行大规模集中生产,于是垄断资本主义就产生了,资产阶级力量也如野兽般猛增,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滚滚洪流中不断前进。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使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资本主义体系和殖民体系,使世界市场得以最终形成,从此东方不得不从属于西方。 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对整个的世界的统治。 凯恩斯主义垄断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其弊端也不断暴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的经济危机,使英国凯恩斯学派的反危机经济理论最有影响力,形成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认为危机的起因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因此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刺激消费,以保证“有效需求的充足。凯恩斯主义的实施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危机。成就了罗斯福新政。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决定了这样的病不可能根治的宿命。当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的波及面也越来越广。幸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能够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从这种角度说,凯恩斯主义未尝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借鉴。他的成功间接证明放任自流的自由主义的无奈。新自由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当资本主义经济遭遇前所未遇的滞胀时,凯恩斯主义对此显得无能为力,于是植根于自由主义又借鉴凯恩斯主义的新自由主义便大行其道。美国里根总统和英国撒切尔夫人是其主要奉行者,在克林顿时代达到顶峰。“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在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时下,“新自由主义”仍然产生着影响,促进着经济的发展。然而其忽视国家干预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起初阶段可能危害不大,但潜滋暗长一定时期便会出来兴风作浪。美国的次贷危机正说明了缺乏国家干预或着干预不力是多麽的危险。俗话说:“思想是政治经济的婢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因而资本主义经济思想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断产生,又随着资本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而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在经济日益更新的滚滚浪潮中,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的推动下,新的经济思在在也必会产生,新的“婢女”也必会被呼唤出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就产生于80年代,它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认为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信息是不对称的,在短期仍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必要的和起作用的。新凯恩斯主义者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的基本主张,又吸收了其他的一些合理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发展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有人认为奥巴马的新政理念就是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的。
I. 简单说说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要经济思想有哪几种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观点是:政治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说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着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适应的。
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这是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日益错综复杂,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运用这些新的方法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解释。经济学各门学科依据本身的特点,适当运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对于增强经济科学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
在以历史和文明悠久着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它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
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中重农学派都有影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子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着名思想家如大加图、瓦罗等人的着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古罗马早期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在帝国时期有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适用于帝国境内的各族人的万民法。在这些法律中,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买卖、借贷、债务等关系都有明确的解释。万民法所依据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渐形成自然法则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来源。
西欧中世纪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十一世纪才真正建立起来。中世纪的学术思想为教会所垄断,形成所谓经院学派。
经院学派主要用哲学形式为宗教的神学作论证,但也包含某些经济思想,用来论证某些经济关系或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教会不得不回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贷款利息的正当性问题,一是交换价格的公正性问题。
贷款取息与教义抵触,教会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后来迫于大量流行的贷款取息的现实,经院学派不得不采取调和态度。
在中世纪神学家中较早论述公平价格的是大阿尔伯特,他认为公平价格是和成本相等的价格,市场价格不能长期低于成本。对这两个问题,在中世纪并未形成有说服力的观点,但为以后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义利思想、富国思想、赋税思想、平价思想、奢俭思想等。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当时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义利思想是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儒家贵义贱利,成为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孔子的学生有若就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了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商鞅和以后的韩非,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同时,他们认为工商业是末业,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会使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因而主张“禁末”。富国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
平价思想,即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中。
古代王公贵族生活的奢侈或节俭,关系到财用的匮乏或富足,税敛的苛繁和薄简,因此,对待消费应提倡“俭”还是“奢”,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
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一些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一书的《侈靡》篇,就论述过富有者衣食、宫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开支,可以使女工、太工、瓦工、农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的门路,也可使商业活跃起来。这在当时确是一个颇不寻常的观点 ,它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来考察消费问题,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卓越见解
J. 亚当思密的经济思想是什么
1、亚当斯密的经典代表着作就是《国富论》
2、亚当斯密的主要经济思想就是经济人理性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按自己利益最大化行事。
3、还有就是政府充当守夜人角色,政府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社会按照自己的市场经济规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