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如下: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井冈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而《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3、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实行了这个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人民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土地革命的条件日渐成熟。1945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4、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聚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根据建国后新形势确定了土改的新政策,对待富农,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土改运动的顺利完成和迅速发展农业生产。从1950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到1953年春,全国除了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新解放区土改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并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5、农业合作化的三个步骤:我国在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几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人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会。
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土地政策发生了那几次变化对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1.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2.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其中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3.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妨碍和破坏了农业生产。4.1978年,确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土地承包后农民获得了经营权,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0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5.2004年国家决定减免农业税。意义:使农民减轻了负担,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Ⅲ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1、秦: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2、封建社会: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官田(公田)”。私有——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豪强地主、士族地主)。土地来源:占有公田转私,获赐,兼并买卖(主要)。租佃关系:战国产生,汉代普遍。
3、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地租形态:劳役-实物(宋)-货币(明清) 农民雇工自主权积极性提高。
5、清末民初(1840—1924)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截止1952)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辛亥革命:平均地权(理念)
6、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7、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政策:1927,打土豪,分田地 。
8、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
9、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军垦屯田。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着。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0、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946-5《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政策变化历程
1951年的土地革改,是要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农民掌握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也就是说,谁能够支配土地,谁就是国家的主人。
1956年到1978年,人民公社的时候,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废除了私有财产的。比方说,这个公社有一百个人,他们公有的土地是一百亩,是怎么个公有法?这一百个人共同耕种这一百亩土地,最后收获的粮食平均分配。事实证明,这种制度无法在当时的中国维持下去。
1978年,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个人再次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承认财产私有。具体是怎么实行的呢?举例说明,比方说,你们家有三口人,你和你爸妈。你爸爸有两个弟弟,这就是三个有亲属关系的家庭,你家和你两个叔叔的家。三个家庭各自耕种各自的土地,但是生产工具,比方说牛,你们一起筹钱购买,然后共同使用,各自耕地收获的粮食归自己家,这就是家庭联产,承认私有财产。
承包是什么意思?土地实际上归属于农民,但是它以国家公有的形式存在。拿我自己来举例吧,我是农业户口,我们家的耕地有一部分是完全属于我的,除非我放弃了农业户口,或者去世了,这部分耕地就会回到国家手里,再重新分配给新出生的农村小孩儿,这就是承包的意思,除非你主动放弃或是去世,否则这块耕地会一直属于你。
也就是说,一旦将你的农业户口转走,也就是农转非,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属于你的那片耕地,再想转回去,基本不可能。如果一直是农业户口的女生嫁给农业户口的男生,她会在男生所在地得到一块重新分配给她的土地,女生的户口是跟着男生走的。
Ⅳ 1950年到1952年土地改革的主要政策是什么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共中央决定,从1950年冬季开始,用两年半或三年左右的时间,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在全国分期分批地完成土地改革。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农村广泛展开。主要政策:
一、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二、《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此外,对小土地出租者也采取了保护的政策,不征收其出租的土地。
三、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时,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四、为了深入地发动群众,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会,组织农民向封建地主阶级开展斗争,建立了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在土改中,对于地主分子,除个别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予以镇压外,都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让其在劳动中改造成为新人。
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胜利完成。加上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全国大约有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其它一些生产资料。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土地政策发生了那几次变化对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建国后初期巩固政权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由地主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化;这就废除了我国延续几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建国后的1953年——1956年的农业的改造运动,实现土地有农民土地所有制现集体土地所有制的转变;这配合这城市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不高的农村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建立为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奠定者基础,但后期改造有过急过粗的想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间从1958年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农业改造的左的极端,建成"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但土地依然是集体所有制;这次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对农村的各方面的建设带来的沉痛的代价。
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但土地依然是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化,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产品分配发生了变化;所以调动了农民经营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在土地依然是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废除了皇粮国税,并进一步给农民种田补贴;也在适应这农村经济的发展,配合着国家的工业化的开展。
Ⅶ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发生过几次土地政策的变化,每次变化对新中国有什么影响
高中历史老师回答你:
一共四次。
第一次: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
影响: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次:1953——1957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次根本转变,它与手工业合作化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造一起标志着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它与同时进行的“大跃进”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是造成1959—1961年经济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
第四次: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土地政策上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影响: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Ⅷ “中国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过程及为什么”
确切提出土地革命路线是依9三依年: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然后是抗日战争时期: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接下来是解放战争时期:依9四漆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政策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建国后(依9四9-依95贰):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 特点: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三大改造(依95三-依95陆):农业合作化: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化依95吧: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依95吧-依9漆吧年。”一大二公“ 依9漆吧年后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