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各个国际组织的名称,如万国邮政联盟之类的组织
东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年8月8日在泰国曼谷成立,成立初期时,成员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其宗旨是以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取得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和平与稳定。1984年1月接纳文莱达鲁萨兰国,1994年5月30日马尼拉非正式会议后,越南、老挝和缅甸先后加入,柬埔寨在1998年12月15日第6届东盟首脑会议上成为第10个成员国。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1980年5月,孟加拉国倡议南亚区域合作。1983年8月,南亚7国在新德里举行第一次外长会议。1985年12月,在达卡通过《达卡宣言》,签署《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宣布正式成立。其宗旨:政治磋商、消除分歧、加强合作、谋求发展。
海湾合作委员会:
1981年5月25日,由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阿曼苏丹国等6国元首在阿联酋开会时宣布成立,总部设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宗旨:实现成员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协调和一体化,已达到统一;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军事合作,以保卫自身的利益与安全,实现海湾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伊斯兰会议组织:
1970年3月第一次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决定,于1971年5月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沙特的吉达。共有46个成员国。每年9月25日为伊斯兰会议日。
北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西方主要国家组成的,针对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约。1952年2月和1955年5月,土耳其、希腊、西德参加北约,1982年西班牙加入,成员国增至16个。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999年3月12日,波兰、捷克、匈牙利加入,北约东扩造成西方与俄罗斯关系紧张。2002年11月,在布拉格峰会期间正式接纳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7国为新成员,其中有4个国家为原华约成员,而波罗的海三国为原苏联的加盟国。
华约: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11日为对付北约的威胁,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8国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会议,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华约”。阿尔巴尼亚于1961年停止在其中的活动,1968年退出。1990年德国统一,东德退出。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会议上,宣布解散军事机构,停止军事行动。同年7月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最后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布华约有效期结束。具有36年历史的华约不复存在。
欧安会: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3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参加会议。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3年7月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讨论会议程序问题。第二阶段:讨论政治、经济、人权问题。第三阶段:1975年7月30日在赫尔辛基召开,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1994年12月5日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第四次首脑会议决定从1995年起将欧安会改名为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现有成员国52个,常设机构设在维也纳。
美洲国家组织:
1890年4月14日,14个美洲国家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一届美洲国家会议上建立了“每周共和国联盟”。1948年4约30日第九届美洲国家会议上与会各国签署《美洲国家组织宪章》,把联盟改名为“美洲国家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现有成员国30多个。
孔塔多拉集团:
1983年1月8日,哥伦比亚、墨西哥、巴拿马、委内瑞拉四国首脑在巴拿马的孔塔多拉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中美洲形式。会议发表《孔塔多拉集团声明》。1987年孔塔多拉集团与阿根廷、巴西、秘鲁、乌拉圭四国举行第一届中美洲八国首脑会议。
非统:
非洲统一组织。1963年5月22日非洲31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宣布成立。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2002年7月8日非统组织第38届首脑会议在南非开幕,来自52个成员国的领导人讨论了完成非统向非洲联盟的过渡。7月9日非洲联盟正式成立。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北非马格里布地区国家间协调、协商、合作的机构。1988年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毛里塔尼亚五国元首在阿尔及尔聚会,讨论建立马格里布联盟事宜。1989年2月五国签署了《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条约》,宣布正式成立。1994年以来,阿尔及利亚一直担任轮值主席国。
南太平洋论坛:
1971年8月成立。总部设在斐济首都苏瓦。现有成员国15个。
经济互助委员会:
简称“经互会”。1949年1月25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6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缔结“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协定。同年2月和次年9月阿塞拜疆、德国分别加入。后,蒙古、越南也成为其成员,中国、朝鲜、老挝、南朝鲜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过有关会议。其宗旨:苏联与成员国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以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禁运,加快成员国的经济发展。1989年后,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6月28日经互会第46次会议决定宣布解散。
西欧共同市场:
又称“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1月1日成立,由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共同发起。1973年1月,丹麦、爱尔兰、英国加入。1979年5月28日希腊成为第10个成员国。1986年后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芬兰、奥地利先后加入,发展到15个成员国。该组织在经济一体化方面作出许多决策,取得众多效果,对外统一关税,实行农产品自由流通,建立货币联盟和共同体内部工业品自由贸易。1991年12月,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后,欧共体在朝着全面经济联盟和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一支强大的力量。
欧洲自由贸易区:
1972年7月,欧共体6国瑞典、瑞士、奥地利、葡萄牙、冰岛、列支敦士登和芬兰签订逐步建立起自由贸易区。挪威于1973年5月加入。随着欧共体的扩大而扩大,1981年和1986年,希腊、西班牙先后参加。目前该组织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4,年国际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4成以上。
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
又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西方主要工业大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为协调其内部经济政策而定期举行的首脑会议。1975年11月,为对付西方国家面临的经济危机,七国首脑在巴黎聚会。以后各届会议均以经济问题为主要议题。80年代开始,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成为会议的重要内容。1993年,俄罗斯也应邀列席会议。1997年6月20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美国丹佛举行,俄罗斯元首叶利钦首次正式参加会议,以“八国首脑会议”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从而使会议成为“7+1”会议,会议内容也日趋全球化。
比荷卢经济联盟:
1958年2月3日,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在海牙签订“比荷卢经济联盟条约”,决定建立一个人员、货物、资本和劳务自由流通的经济联盟,实行自由贸易,协调财政、贸易、社会和经济领域的政策。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安第斯集团:
全名“安第四条月组织”。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区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1969年5月26日,由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爾尔尔、秘鲁、智利5国发起,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秘鲁首都利马。1973年2月委内瑞拉加入。1976年10月智利推出。其宗旨:加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制定共同的对外政策增强对大国的交涉能力,反对外来干涉和政治经济压力。
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
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拉美自由贸易协会。1980年8月12日该协会11个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签署了《蒙得维的亚条约》,宣告成立。总部设在蒙得维的亚。其宗旨:促进和协调成员国相互间的贸易,扩大出口市场和经济合作,在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最终建立拉美共同市场。成员国有12个: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智利、厄瓜多爾尔尔、墨西哥、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古巴,中国向该协会派常驻观察员。
中部非洲国家经济与货币共同体:
B. 北约,东盟,欧盟,阿盟,非盟都是些什么东东
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军事联盟,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等跨大西洋两岸的28个国家;东盟:东南亚联盟,是个地区合作组织,成员是东南亚的10个国家;欧盟:欧洲联盟,是欧洲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包括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阿盟:阿拉伯国家联盟,西亚和北非所有使用阿拉伯语的国家组成的区域合作组织;非盟,非洲国家联盟,所有非洲国家一起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C. 有哪些国际组织
全球性国际组织
联合国,包括它的特别机构和它下属的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万国邮政联盟
伊斯兰会议组织
国际刑警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会
国际民主选举基金会
国际水道测量组织
区域性国际组织
地区性国际组织地图欧洲:
欧盟
欧洲议会
欧洲自由贸易协会
欧洲太空总署
欧洲专利组织
亚洲:
亚洲合作对话
东南亚国协
南亚地区合作协会
波斯湾合作理事会
东亚峰会
国际专业管理亚太年会
欧亚:
独立国家国协
上海合作组织
欧亚经济共同体
中亚合作组织
古阿姆五国集团
黑海经济合作组织
非洲:
非洲联盟
协约理事会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非)
南部非洲发展组织(南非)
政府间发展管理局 (东非)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北非)
西半球:
美洲国家组织
南美洲国家联盟
南方共同市场
安第斯国家共同体
加勒比国家联盟
东加勒比国家组织
中美洲议会
里约集团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大西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欧洲安全合作会议
太平洋: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
太平洋岛屿论坛
太平洋共同体
印度洋:
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
北冰洋:
北极理事会
其他国际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
英联邦
法语国家组织
葡语系国家共同体
拉丁语联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
不结盟运动
伊比利亚-美洲合作组织
伊斯兰会议组织
国际联谊城市
加勒比国家联盟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清算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
世界银行
D. 国际上的经济、金融等方面的主要的组织或机构有哪些
权威回答:
国际组织是具有国际性行为特征的组织,国际组织可分为两种主要型态:
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都是主权国家或其它成员不必为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像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任何国际组织,凡未经政府间协议而建立,均被视为是为这种安排而成立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包括独立组织,民间组织,第三部门,志愿协会。
从法律角度来讲,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必须有一部公约作为基础,并且有一个法人。国际组织在功能上,成员以及成员的标准上有区别. 某些国际组织(全球性国际组织)是允许所有国家加入的, 这样的组织有联合国以及它的下属机构,世界贸易组织等。还有一些国际组织是接受世界上,某一地区或大陆的成员加入的,像欧盟,非洲联盟,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等,有以地区性组织国际专业管理亚太年会等。
全球性国际组织
联合国,包括它的特别机构和它下属的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万国邮政联盟
伊斯兰会议组织
国际刑警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会
国际民主选举基金会
国际水道测量组织
区域性国际组织
地区性国际组织地图欧洲:
欧盟
欧洲议会
欧洲自由贸易协会
欧洲太空总署
欧洲专利组织
亚洲:
亚洲合作对话
东南亚国协
南亚地区合作协会
波斯湾合作理事会
东亚峰会
国际专业管理亚太年会
欧亚:
独立国家国协
上海合作组织
欧亚经济共同体
中亚合作组织
古阿姆五国集团
黑海经济合作组织
非洲:
非洲联盟
协约理事会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非)
南部非洲发展组织(南非)
政府间发展管理局 (东非)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北非)
西半球:
美洲国家组织
南美洲国家联盟
南方共同市场
安第斯国家共同体
加勒比国家联盟
东加勒比国家组织
中美洲议会
里约集团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大西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欧洲安全合作会议
太平洋: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
太平洋岛屿论坛
太平洋共同体
印度洋:
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
北冰洋:
北极理事会
其他国际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
英联邦
法语国家组织
葡语系国家共同体
拉丁语联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
不结盟运动
伊比利亚-美洲合作组织
伊斯兰会议组织
国际联谊城市
加勒比国家联盟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清算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
世界银行
E. 中东和北非的经济合作组织
中东和北非是世界上油气储产量最丰富的地区,发达国家为了获取这里的油气资源不惜动用各种手段,为了捍卫石油利益和与发达国家相抗衡,中东北非的许多国家联合成立并加入了许多该地区的多个组织。
一、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为了捍卫石油资源利益而与发达国家抗衡,1960年9月10日,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960年9月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1962年11月6日,欧佩克在联合国秘书处备案,成为正式的国际组织。
它是一个自愿结成的政府间组织,对其成员国的石油政策进行协调、统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最大限度地维护成员国的石油权益;确保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确保生产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有效地、节约地和正常地向消费国供应石油,并使他们在石油业的投资中得到公平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欧佩克的政策重点也在一直发生变化,包括:协调欧佩克各成员国的石油生产立法,特别是在特许权制度和税收方面要统一协调;组建国家石油公司与跨国公司相抗衡;通过国家公司购买股权在外国石油公司中获得参股权;提高与石油有关的税收;对外国石油公司实行国有化;与外国公司缔结服务合同和供应合同;统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为避免石油生产供过于求,确定各成员国的生产限额。欧佩克的成立不仅保卫了石油生产国的利益,而且在石油领域的每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都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欧佩克大会是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各成员国向大会派出以石油、矿产和能源部长(大臣)为首的代表团。大会每年召开两次,如有需要还可召开特别会议。大会奉行全体成员国一致原则,每个成员国均为一票,负责制定该组织的大政方针,并决定以何种适当方式加以执行。大会审议通过对来自任何一个成员国的理事的任命,并选举理事会主席。欧佩克理事会类似于普通商业机构的理事会,由各成员国提名并经大会通过的理事组成,每两年为一届。理事会负责管理欧佩克的日常事务,执行大会决议,起草年度预算报告,并提交给大会审议通过。理事会还审议由秘书长向大会提交的有关欧佩克日常事务的报告。
欧佩克组织条例要求该组织致力于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因此,为使石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证,欧佩克实行石油生产配额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产油国减少了石油产量,欧佩克将增加其石油产量,以阻止石油价格的飙升。为阻止石油价格下滑,欧佩克也有可能依据市场形势减少石油的产量。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其成员除原来的五国外,又增加了尼日尔爾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卡塔尔、加蓬、厄瓜多爾尔尔等13国。欧佩克总部设在维也纳。1992年厄瓜多爾尔尔退出欧佩克,1995年,加蓬退出欧佩克。经过2003年的美伊战争,萨达姆下台后,美国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输出权,实际上,目前欧佩克的真正会员国就剩下10个。
二、海湾合作委员会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钱学文,2000)由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和巴林六国于1981年5月成立。旨在加强成员国之间各领域的协调与合作,推进一体化进程。总秘书处设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最高权力机构为最高理事会,由成员国元首组成,主席由各国元首轮流担任,任期一年。
六国主要资源为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储量50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45%,天然气储量25.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16%。2001年GDP总值33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2370亿美元(中国外交部网站,2003)。六国政治、经济体制相似,王室联系紧密,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方面有共同的利益,是中东地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组织。
GCC六国处于东西两半球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北与伊拉克、约旦接壤,南与也门及阿拉伯海相邻,东靠阿拉伯湾,西濒红海。境内绝大部分是沙漠,属热带沙漠气候。
GCC六国的自然条件和单一的资源状况形成了单一的石油经济结构。石油工业是六国的支柱工业,石油产值约占其GDP的30%,石油收入占其财政收入的70%。沙特石油储量2615亿桶,占全球总储量25%,居世界第一,年石油收入500亿美元;阿联酋980亿桶,占10%,居世界第三;科威特965亿桶,占9.6%,居世界第四。卡塔尔天然气储量8.8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
为改变这种单一型经济模式,GCC六国在经济来源多样化方面也取得一些进展。各国投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灌溉农业,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积极鼓励发展加工业与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业。
对外贸易在GCC六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其单一的经济结构,除了石油和石化产品外,其他生活和生产所需大都依赖进口。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约2400亿美元,主要出口国家为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等国,主要进口国家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
在GCC六国的出口产品中,石油出口占90%以上,其余为化肥、化工原料等;进口产品主要是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粮油产品、纺织品、服装、轻工产品等。
GCC六国贸易条件好,无外汇管制,关税较低(一般关税为4%~12%),进口无限制、无配额。
六国还决定于2010年发行统一货币。
三、中东北非经济会议
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后,中东和谈取得了重大进展。巴勒斯坦和约旦相继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协议,阿以关系出现重要转变。中东、北非地区国家普遍希望借此机会加强彼此间的经济交往与合作,振兴国家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和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发起召开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
第一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于199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美国和俄罗斯总统任名誉主席,摩洛哥哈桑二世国王任大会主席。61个国家的官方代表团以及1100多名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共2000多人与会。大会议题为“中东和北非:和平与经济发展新伙伴”。大会举行了地区投资环境、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旅游、水资源、农业和约旦河谷开发等专题小组讨论会。会议通过了《卡萨布兰卡宣言》。会议同意建立四个地区机构:①建立中东、北非开发银行,设立专家小组研究建行等地区筹资机制。②建立地区旅游委员会。③建立地区私人企业商会和商务管理理事会。④大会决定设立指导委员会和秘书处。
第二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于1995年10月29日至31日在约旦侯赛因国王主持下在约旦首都安曼举行。这次首脑会议是由美国和俄罗斯联邦共同发起的,得到了欧洲联盟、加拿大和日本的支持。54个国家的官方代表团和400多家各国公司企业的代表,共约14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地区投资环境、地区贸易集团、经贸政策、人力资源、私有化、证券市场、经济特区、资本市场、中小企业作用、旅游、贸易资助和水资源等方面举行了十五场专题小组讨论会。会议通过了《安曼宣言》。《宣言》强调要促进扩大私营部门对地区的投资,增强国营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能够确保实现上述目标的合作,以及努力加强地区合作和发展。会议就建立中东北非开发银行、地区旅游委员会和地区实业委员会,启用经济首脑会议的行政秘书处等达成协议。作为对卡萨布兰会议建议的地区机构的补充,多边和平谈判协调委员会决定在安曼建立一个常设性的地区经济机构——地区经济发展工作小组监控委员会秘书处,以促进和加强中东与北非地区的经济合作。
第三届中东北非经济会议于1996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埃及开罗举行。由于1996年5月内塔尼亚胡上台后执行强硬政策,使阿拉伯国家认为,以新政府缺少合作诚意,因此,对此次会议持消极态度。会议由首脑会议降格为经济会议。此次大会的经济色彩较前两届浓重。会议由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主持。来自中东、欧洲、美洲的87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52个国际、地区组织负责人及2600名企业家共460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主题是建设未来、创造适宜的投资环境。以和平与发展、经济气氛、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投资和二十一世纪的中东北非国家等主题举行了全体会议。就私有化、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职能、水、BOT项目、金融货币等举行了三十多场专题小组讨论会。会议通过了《开罗宣言》。
第四届中东北非经济会议于1997年11月16日至18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此次会议是在内塔尼亚胡政府继续执行强硬政策,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多数阿拉伯国家坚持在以不做让步的情况下拒绝继续同以进行经济合作的形势下召开的。埃及、沙特、摩洛哥等主要阿拉伯国家坚持将与会同巴以和谈取得进展挂钩,并最终抵制了此次会议。仅有阿曼等少数阿拉伯国家出席。各国与会级别较前降低。卡塔尔埃米尔哈马德主持了会议。会议主题为:“为2000年后的经济、贸易发展建立一种新型公营、私营伙伴关系”。大会以中东北非地区21世纪展望、经济政治改革、天然气及基础设施战略、私有化为主题举行了五次全会,还以水资源、石油及天然气、巴勒斯坦经济、粮食与农业等专题组织了三十九场研讨会,并举行了多次合作项目发布会。会议通过了《多哈宣言》。
四、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Union Maghreb Arabe-UMA)
1989年2月17日,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毛里塔尼亚5国发起组织了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简称马盟)。1994年11月,埃及正式要求加入马盟,但马盟迄今未审议埃及的要求。其宗旨是在尊重各成员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马格里布地区国家之间经济互补合作,实现经济一体化;在外交和国防领域协调立场,维护本地区利益,最终实现阿拉伯统一。
马盟最高机构是元首委员会,由成员国元首组成,每年举行一次例会,执行主席由各国元首轮流担任,任期一年。会议主席由元首轮流担任并在委员会休会期间任马盟执行主席。外长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外长组成,负责审议后续工作委员会和各部长专门委员会提交的工作报告,为元首会议作准备,并列席元首委员会例会。后续工作委员会由成员国负责马格里布事务的国务秘书组成,负责落实元首委员会的决议。部长专门委员会现有粮食安全、财政经济、人力资源和基本建设4个专门委员会。
组织机构中常设秘书处:原为总秘书处,由各成员国一名代表组成,常设秘书处设在摩洛哥,秘书长任期为三年,可连任一届。有咨询委员会:即马盟议会,设在阿尔及利亚,由成员国各20名立法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元首委员会作出的决议、计划提出意见,并就马盟活动和实现目标提出建议。马盟法院:由成员国各两名法官组成,设在毛里塔尼亚。科学院和大学,将设在利比亚。马盟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马耳他5国有对话关系(称“5+5”会议)。
马盟成立后至1994年共举行6次元首会议,在地区一体化进程方面取得一定进展,通过了联盟行动纲领,提出1995年实现关税同盟和2000年建立经济共同市场的发展战略,并签订了大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但受诸多问题困扰,1995年以来,马盟活动基本停顿,迄今未举行过首脑会议。
尽管马盟建设进展缓慢,但马盟各国都认识到,唯有联合自强才能应付国际剧变的挑战,因此各国都不愿放弃联合。1998年2月马盟成立9周年之际,各成员国元首互致贺电。1999年5月,马盟后续委员会第35次会议在阿召开,会议确定10月在阿召开第18次外长理事会,并于年底前在阿举行马盟第7次首脑会议,但上述两会至今尚未召开。
北非马格里布的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也是十分丰富的,同中东、前苏联地区同属于“石油心脏地带”,在国际油气版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五、阿拉伯国家联盟(League of Arab States-LAS)
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盟正式成立,简称阿拉伯联盟或阿盟。其宗旨:密切成员国间的合作关系,协调彼此间的政治活动,捍卫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全面考虑阿拉伯国家的事务和利益,各成员国在经济、财政、交通、文化、卫生、社会福利、国籍、护照、签证、判决的执行以及引渡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成员国相互尊重国家的政治制度,彼此之间的争端不得诉诸武力解决,成员国与其他国家缔结的条约和协定对其他国无约束力。
阿盟共有成员国22个(1999年),它们是: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
阿盟宪章规定,阿盟总部的永久地址为开罗。阿盟的主要负责人为秘书长艾哈迈德·伊斯马特·阿卜杜勒·马吉德博士(Dr.Ahmed Esmat Abl Maguid),埃及人,1991年5月15日当选。1996年3月14日在阿盟第105次外长会议上蝉联。从当年5月算起,任期5年。
阿盟组织机构:①理事会: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成员国代表组成。②联合防御理事会。理事会致力于统一各成员国的防务计划,为加强其军事力量而开展合作。③经社理事会。致力于实现阿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定的目标,并有权建立或取消任何专项组织,负责监督其运作情况。④秘书处:它是阿盟的常设行政机构和理事会及各专项部长理事会的执行机构。⑤首脑会议:1964年起开始举行,商讨地区性重大问题。2000年10月21至22日,阿拉伯国家特别首脑会议在开罗召开,决定每年定期举行阿国首脑会议。其他组织机构有:联合防御理事会,经社理事会,阿拉伯内政部长理事会,阿拉伯卫生部长理事会,阿拉伯社会事务部长理事会,阿拉伯住房部长理事会,阿拉伯青年部长理事会,阿拉伯新闻部长理事会,阿拉伯经济统一理事会,阿拉伯教育、文化和科学组织,阿拉伯工业发展组织,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阿拉伯国家民航理事会,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阿拉伯劳工组织,阿拉伯通讯卫星组织等。
F. 列举四个地区性或世界性的经济组织
就初中而言,区域性经济组织主要讲了两个:亚太经合组织、欧盟。
G. 求西亚北非的概述
西亚
(West Asia)又称西南亚。亚洲西南部地理区。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在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泊)之间,故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小亚细亚半岛。包括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格鲁吉亚在亚洲的地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在亚洲的地区、土耳其在亚洲的地区、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在亚洲的地区、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等国。面积约718万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欧洲的2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总面积的16%。
自然地理特征
代着名“丝绸之路” 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由中国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巴基斯坦、再由西亚到欧洲的。现在,西亚除西面有陆路和国际航空线连接三大洲外,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也连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北面的海峡则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南面的波斯湾是世界石油运输的主要航道,而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是海上石油运输线上的“咽喉”。因此,西亚处在联系三大洲,沟通两洋五海的现代陆海空交通枢纽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高原为主的地形 西亚东部为伊朗高原,往西有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都是被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环绕的内陆高原,其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古陆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积不大,主要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库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质史上,西亚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有众多火山分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外力地貌以干旱风沙地貌为主,沙漠分布很广。
干燥的气候 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地中海东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阿拉伯半岛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着名的干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着。
荒漠、半荒漠景观 西亚自然植被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及半荒漠(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种类很少,且有显着耐干旱特征;发达的根系、肉质茎、针状叶,多为矮生和垫状灌木,多一年生的短生植物和多年生假短生植物。森林主要分布在向风多雨的山地。地表大多裸露,水草较丰富的绿洲多分布在沿海低地以及干河床沿岸等水分较充足地区,绿洲上生长的枣椰林是其特殊景观。
富饶的石油资源 西亚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波斯湾沿岸、海底及两河流域为世界着名大油田,以波斯湾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带。西亚石油储量大、埋藏浅、油质好、易开采。石油的形成与其地质构造密切相关,波斯湾地区及两河流域地质构造方面属于新褶皱山系的边缘拗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同时,长期温暖的海洋环境,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海洋生物遗体沉入海底后,成为生成石油的有机物质来源,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逐渐变成了石油。其他矿藏有铬、铜、锑、锰、铁和磷灰石等。
复杂的人文地理特征 西亚不仅是亚、欧、非三洲的结合部,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世界性和地区性宗教的源地。近代史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几经瓜分,使本地区的民族、语言、宗教及领土、边界问题都相当复杂。多年来成为两个民族之间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或一国内民族之间政治动乱的导火线,再加上外来压力的插足与控制,使之更加复杂化。西亚地区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根源、发展进程,趋势都与之有关。
居民 有2.2亿多人(1990年)。是战后人口增长最迅速地区之一,50年代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5.8‰,60年代27.5‰,70年代29.2‰,80年代超过30‰。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西亚仍是世界人口最稀疏地区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为22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地中海沿岸、两河平原人口最为稠密。沙漠地区人烟稀少。西亚拥有大量外籍工人,集中在波斯湾的几个石油输出国,外籍劳工占总劳动力的80%左右,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劳务市场。人口城市化进展迅猛,从1950年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93%)等几个产油国高达80~90%。百万人口大城市由1个增加到13个,德黑兰(600万人)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城乡差别极大,农村仍是过着落后的游牧生活。阿拉伯人约占1/2以上,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区之一。集中分布在中、南部: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地中海沿海各国。小亚细亚半岛多为土耳其人,伊朗高原以波斯人为主,以色列主要是世界犹太人的聚居区(约占83%)。塞浦路斯主要由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组成,外高加索地区居住着阿塞拜疆人、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等。
经济发展特征 按其经济特点可分为两种经济类型,即石油输出国和非石油输出国。石油输出国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曼等8国。石油是各国经济命脉,石油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绝对优势。且建筑业、运输业、加工业和商业都是以石油生产为其发展基础。战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单一经济结构常受国际市场,特别是能源市场的影响,为此,各国正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向多样化发展。劳动力资源不足,每年从国外进入大量外籍工人和技术员,成为世界重要劳务市场。国营企业为主,各种经济成份并存。非石油输出国经济多以农牧业为主。采矿业、加工业均较薄弱,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在运输、加工和提供劳务上颇得石油之利,获相当收入。当然各国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西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受气候影响,灌溉农业地位重要。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大麦、豆类,次为粟、稻谷等。经济作物棉花、烟草、甜菜等。畜产品和干鲜果品重要,是出口产品,如椰枣、榛子、阿月浑子、石榴、油橄榄、紫羔羊,安卡拉山羊等。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绿洲地带,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场以畜牧业为主。农产品自给率低,成为世界农牧产品主要进口区之一
北非
Northern Africa
北非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撒哈拉沙漠以北广大区域。面积837万平方千米。人口1.5亿(1991),70%以上为阿拉伯人。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为北非重要人文特征。有时将埃及、苏丹、利比亚称东北非,多属撒哈拉沙漠;将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称西北非或马格里布,阿特拉斯山脉斜贯北部。矿藏有石油、磷酸盐、天然气等。农产品有棉花、阿拉伯树胶、栓皮、油橄榄、无花果、椰枣等。产骆驼。包括下列国家和地区:
阿尔及利亚
埃及
利比亚
苏丹
突尼斯
西撒哈拉
摩洛哥(包括休达Ceuta-摩洛哥北部海港城市;梅利利亚Melilla-摩洛哥东北部港口城市,1497年起被西班牙占领)。
加那利群岛(西班牙属)
亚速尔群岛(葡萄牙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