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国函〔2014〕46号
湖南、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
发展改革委《关于报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送审稿)的请示》(发改地区〔2014〕255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构建和谐人水新关系、现代产业新格局、统筹城乡新福地、合作发展新平台,加快解决血吸虫病、城乡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
三、湖南、湖北两省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合作机制,根据《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编制实施重点领域专项规划,落实协调推进机制,抓紧推进重点工作和相关项目实施。完善社会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要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要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合力解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会同湖南、湖北两省人民政府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路径,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各有关方面要提高认识、紧密合作、扎实工作,共同推动《规划》的落实,努力实现洞庭湖区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
国务院
2014年4月14日
②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洞庭湖经济区官方网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网主要致力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宣传、科研课题发布、专家学者论坛、新闻动态、招商宣传、挖掘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历史文化、开展相关商贸、投资、论坛、文化活动,为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建立全方位的舆论宣传阵地,密切关注中央、省市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最新资讯。
一直以来,洞庭湖地区没有受到国家级区域政策覆盖。省委、省政府力争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这既是湖南省情的需要,是区域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保障国家粮食、生态、水利和民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路径,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各有关方面要提高认识、紧密合作、扎实工作,共同推动《规划》的落实,努力实现洞庭湖区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总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2200万。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5964.9亿元。现有22个商品粮基地县、9个商品棉基地县、13个水产基地县、5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棉花、油料、淡水鱼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2.3%、6.4%、4.7%、7.8%,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
③ 介绍一下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着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拓展资料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湖南省北部。以洞庭湖为核心,向东、南、西三周过渡为河湖冲积平原、环湖丘陵岗地、低山,为一碟形盆地。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岳阳、华容、湘阴、南县、安乡、汉寿、澧县、临澧、桃源、望城10县,临湘、沅江、汨罗、津市4县级市。
以及岳阳市的岳阳楼区、君山区、云溪区,益阳市的资阳区、赫山区,常德市的武陵区、鼎城区7区,共计21个县市区,此外还涉及湖北省的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其中湖南部分土地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5%。
洞庭湖区是湖南乃至全国的“鱼米之乡”,周围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农业生产基础雄厚,劳动力众多。建立洞庭湖环湖经济圈对于加速洞庭湖区以至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强调经济效益并坚持环境效益的前提下,可建立全国特大型商品粮基地、商品生猪基地、商品水产基地、高水平创汇农业基地和生态农业基地;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旅游基地、科技文教基地以及商贸基地,实现湖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又称“九江”,它汇合了湘、资、沅、澧四水及荆江的分洪水流,向北流入长江。当时江水能到达澧水下游并过九江,即分流通过洞庭湖,而荆江南岸至澧水下游的地势为北高南低(这与现在的情形正好相反)。
由于荆江上游的长江流域及四水流域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低,原始森林保存尚较完好,水土流失情况极为轻微,因此,洞庭湖虽然接纳四水与荆江分流洪水,但入湖泥沙很少,水流清澈。
④ 关于洞庭湖的资料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着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湖南省北部。以洞庭湖为核心,向东、南、西三周过渡为河湖冲积平原、环湖丘陵岗地、低山,为一碟形盆地。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岳阳、华容、湘阴、南县、安乡、汉寿、澧县、临澧、桃源、望城10县,临湘、沅江、汨罗、津市4县级市。
以及岳阳市的岳阳楼区、君山区、云溪区,益阳市的资阳区、赫山区,常德市的武陵区、鼎城区7区,共计21个县市区,此外还涉及湖北省的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其中湖南部分土地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5%。
洞庭湖区是湖南乃至全国的“鱼米之乡”,周围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农业生产基础雄厚,劳动力众多。建立洞庭湖环湖经济圈对于加速洞庭湖区以至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强调经济效益并坚持环境效益的前提下,可建立全国特大型商品粮基地、商品生猪基地、商品水产基地、高水平创汇农业基地和生态农业基地;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旅游基地、科技文教基地以及商贸基地,实现湖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又称“九江”,它汇合了湘、资、沅、澧四水及荆江的分洪水流,向北流入长江。当时江水能到达澧水下游并过九江,即分流通过洞庭湖,而荆江南岸至澧水下游的地势为北高南低(这与现在的情形正好相反)。
由于荆江上游的长江流域及四水流域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低,原始森林保存尚较完好,水土流失情况极为轻微,因此,洞庭湖虽然接纳四水与荆江分流洪水,但入湖泥沙很少,水流清澈。
⑤ 什么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中国政府网22日消息,国务院原则同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批复要求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构建和谐人水新关系、现代产业新格局、统筹城乡新福地、合作发展新平台,加快解决血吸虫病、城乡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批复还指出,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路径,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⑥ 如何利用洞庭湖经济区政策优势发展当地经济
洞庭湖地跨湖南、湖北两省,湖区范围包括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面积6.05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2200万,地区生产总值7152亿元。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长江中下流地区最大的调蓄性湖泊和亚洲最大的内陆湿地,是长江流域综合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和“天下粮仓”的美誉。
但近年来,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洞庭湖湖泊日益萎缩,已由洪涝灾害频发演化为趋势性缺水,低枯水位期提前,长江年入湖水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湿地萎缩,加上农业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增加,导致湖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总体呈中营养状态,工农业生产用水特别是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湖区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区、蓄滞洪区发展制约因素多,基础设施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地方财力比较薄弱,湖区已从历史上的富庶之地变成发展较慢、相对落后的地区。
国家高度重视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专门就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国发〔2012〕43号文明确提出要“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13年5月,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我省将编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列入2013年区域规划审批计划。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统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建立新的江湖平衡关系,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保障长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有利于巩固提升湖区粮食主产区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平衡区域利益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途径,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
⑦ 洞庭湖区概况
洞庭湖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是调蓄长江洪水的主要湖泊,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对洞庭湖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山海经·中山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唐代李思密作的《湖君庙记略》记载:“洞庭湖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洞府之庭故以是称。”
长江从三峡以上的地区,进入宜昌以下的平原,在自然状态下,存在许多湖泊洼地,用以调蓄洪水。早在云梦泽存在的时候,洞庭湖区是一低洼河网湖沼平原。后来,由于江汉平原的扩展和荆江大堤的修建,长江向南分流之水逐渐形成并扩大了洞庭湖。1860年和1870年的长江两次特大洪水,在荆江南岸冲出了藕池河和松滋河,形成荆江洪水大量进入洞庭湖的局面。入湖洪水同时也带入了大量泥沙,泥沙淤积使洞庭湖不断萎缩。据1825年的图志测算,当时洞庭湖面积达6000 km2,容积约400亿m3。以后湖底不断淤高,大片湖滩露出水面,土地被围垦开发,洞庭湖的面积和容积都迅速缩小。1949年面积减为4350 km2,容积减为290亿m3;1983年湖面积又减为2691 km2,容积也进一步缩小。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景观,已被大片圩垸林立的平原分割成目平、南洞庭和东洞庭三个由洪道相连的湖泊。
洞庭湖是一个典型的季节性淡水湖泊,洪水期汪洋一片(图12-1 左),枯水期几条带状水域(图12-1右),对长江来水来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洞庭湖区包括洞庭湖水域及其周围的地区,是由河湖港汊及河湖冲积平原、环湖岗地、丘陵、低山等组成的一个碟形盆地,介于N27°55′~30°23′,E110°50′~113°45′之间,东西之间直线距离243 km左右,南北之间直线距离约为183 km。在自然区域上,洞庭湖区还涉及湖北省的松鹚、公安、石首等县市。
洞庭湖区所辖范围系指长江中游荆江段(枝域—城陵矶)以南,京广铁路(长沙—城陵矶路段)以西,长常桃公路(长沙—益阳—常德—桃源路段)以北和太阳山—凤凰山—嘉山以及枝柳铁路(枝城—石门路段)以东的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地区,海拔高程(吴淞零点)变幅约25~50 m。属于纯湖区总面积18780 km2,其中湖南15200 km2,湖北3580 km2。现有堤垸控制面积12609 km2,其中湖南9323 km2,加上四水尾闾受堤防保护的面积895 km2,合计为10218 km2。
由于区域界线通常具有过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加上不同研究者的出发点、侧重点不同,以及受历史局限性和划区基础资料的影响,对洞庭湖曾出现过几种不同划分方法,因各自所依据的划区因素和指标不同,划分的范围各有差异。例如,1982 年以进行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环境治理保护为目的所划分的洞庭湖区,包括19县(市)和境内15个国营农场共3.16万 km2 (折合5246万亩)的面积。湖南省水利水电厅1996年编印的《洞庭湖治水简介》认为,洞庭湖总面积为18780 km2 ,包括天然水面面积 3998 km2 ,受堤防保护面积11094 km2 ,其中耕地面积约1000万亩,人口1008 万人(1993 年)。1997 年9 月编制的《湖南省洞庭湖区防汛调度指挥决策总体方案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从有利于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出发,所指的洞庭湖区包括长沙、岳阳、株洲,湘潭、益阳、常德等 6 市的 31个县(市、区)。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1997 年 9 月制定的《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规划》认定的湖泊总面积为 2625km2,其中七里湖 75 km2,目平湖 332 km2,南洞庭湖 905 km2 ,东洞庭湖1313 km2 ,洪道面积141.8 km2 ,受堤防保护面积14642 km2。
图12-1 洞庭湖洪水期(左)、枯水期(右)TM卫星图像
上述对洞庭湖区范围的不同划分,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实用性,因此范围难以统一。从科学意义上划分洞庭湖区的范围,应首先考虑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湖区主要由湖泊水体及滨湖平原组成,此外还包括散布在滨湖平原上的局部岗地和丘陵。同时,为照应行政范围的完整性,又应将湖区边缘的部分低山、丘陵、岗地包括在内。
为了有利于洞庭湖区环境遥感调查评价,采用的洞庭湖区范围包括湖滨堤垸区及“四水”尾闾受堤垸保护的地区。湖南省境内的洞庭湖区按现行区划,辖常德、益阳、岳阳、长沙、湘潭、株洲六市的27个县(市、区),15个国营农场。27个县(市、区)包括纯湖的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安乡县、津市、澧县、资阳区、赫山区、沅江市、南县、华容县、湘阴县、岳阳县、临湘市、岳阳楼区、君山区、云溪区、望城县等18个县(市、区),尾闾地区包括桃源县、临澧县、汨罗市、长沙县、宁乡县、湘潭县、湘潭市郊、株洲县、株洲市郊等9个县(市、区)以及长沙市的部分郊区。15个国营农场是涔澹、西洞庭、西湖、贺家山、茶盘洲、千山红、大道湖、北洲子、金盆、南湾湖、钱粮湖、君山、建新、黄盖湖、屈原农场。湖区耕地约1000万亩,人口约1008万人,每平方公里627人,人口密度为全省的2.1倍。
洞庭湖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两朝以来一直是我国着名的粮棉生产基地,在湖南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洞庭湖区的开发和繁衍,对湖南和全国已经作出了巨大贡献;② 洞庭湖调蓄长江洪水,对缓解长江下游水患具有重要的作用;③ 湖区人民承受发展生产和防汛抗洪的双重作用,历年来给国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洞庭湖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也是湖南的重要工业原料基地。据统计,洞庭湖区工农业总产值和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的1/3,棉花占全省的7/8,油料和水产品占全省的1/2,麻类、芦苇、湘莲、生猪、家禽等农产品产量也颇具规模。1997年,洞庭湖区工农业总产值达1700多亿元,粮食产量863万吨,棉花产量22.5万吨,油料60万吨,水产品55万吨。1950年以来累积上交国家商品粮1500多亿公斤,按人均每年需粮食300公斤计算,每年可养活1000万人口,即湖区人民平均每人为国家养活人口1名。
洞庭湖是我国的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同时又是长江的心腹之患,也是全国治水的一个难点。从长江中游的总体来讲,城陵矶以上的洪水来量大,城陵矶以下可能的泄量小,因此,必须要洞庭湖进行蓄洪。长江每年经过洞庭湖1000亿m3的水,留在洞庭湖的泥沙,照过去的测算每年平均约1亿m3;由于下荆江裁弯和上荆江水位降低,按长江水利委员会最近的测算,每年入湖水量有所减少,但每年留在洞庭湖的泥沙也总是8000万到1亿m3。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前,每年进入这么多的水和泥沙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一个洪水和泥沙的状况,造成了江湖关系的根本格局。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前,这个根本格局难以改变。
长江中游防洪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有的认为,是长江上游来水大,中游河道的泄量小;有的认为,是洞庭湖的淤积严重。确实,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面对洞庭湖的不断萎缩,长江中游洪水如何调蓄?这是清代以来长江治理的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00年,除了努力培修堤圩外,别无它法。建国以后,制定了综合防洪规划,包括:上游加强水土保持,支流和干流修建水库,中下游加高加固堤防圩垸,两岸平原牺牲部分地区临时分蓄超额洪水。近五十年来,通过加高加固堤防,使荆江河道的泄洪能力(包括向洞庭湖分洪)达到了6万多立方米/秒,加上临时分洪和防汛抢险,可勉强抵御8万立方米/秒的洪峰。
据近800年的历史记载,荆江洪峰来量超过8万立方米/秒的有8次,其中1870年达11万立方米/秒。如果再遇上1870年的洪水,势必漫溢溃决,洪水将横扫洞庭湖的圩垸。由于洞庭湖分蓄洪水的能力比1870年大大降低,北岸荆江大堤仍有溃决危险。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水是柔弱的,也是浩大的。人只有首先顺应自然,然后才能改造自然。如果人为的因素超过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所能忍耐的极限,自然规律就会对人类进行无情的报复。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开发水资源与治水这两个问题上,也同样遵循这种辩证的原理。
开发江河的冲积平原,必然遇到江河的防洪问题,如果开发不当或开发过度,就会受到洪水惩罚,最后导致失败。对洞庭湖区的开发,面临着洪涝灾害频繁,泥沙淤积加剧,安全设施薄弱,血吸虫病回升,人民负担沉重等问题。
在治理洞庭湖时,应考虑如下问题:① 加快洞庭湖二期治理工程的步伐和力度,着重加强蓄洪区的安全设施建设,如河道的疏浚清障,重点堤垸坝基的加固以及城市防洪的提高;② 加快湘资沅澧四水建库,三峡工程建成后,四水将成为洞庭湖治本的必要措施;③ 抓紧搞好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根本治理的前期工作,尽快提出长江三口建闸的可行性,并研究三口建闸后洞庭湖根本治理的规划。
从人造地球卫星俯瞰长江中游,洞庭湖区及相邻的江汉平原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图景。洞庭湖象一颗明珠镶嵌在长江南岸。对洞庭湖的未来,学术界有三种预测:一是大量泥沙淤积和围垦,洞庭湖逐步走向衰亡;二是若新构造运动带来的沉降大于淤积,洞庭湖近期内不会消亡;三是如果降沉与淤积的情况基本相符,洞庭湖就能保持现状。一切预言都有待证实。
⑧ 洞庭湖河道清淤项目
摘要 1.洞庭湖湖区沟渠清淤疏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