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举例说明唐宋元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如何理解明清之际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同时显露出
唐宋以来,商品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经济上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一、商品经济对思想的影响
1、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主要背景
商品经济的冲击和程朱理学丧失活力,是明清之际思想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根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经济思想主张
(1)李贽的义利观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逐利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从思想上扼杀这些叛逆理学的“异端”意识。
李贽极为痛恨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指斥他们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
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而不应该被强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倡导“工商皆本”
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明末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工商皆本”主张的提出,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具有进步作用。这是一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正确思想,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3)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根本原因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二、商品经济对书法的影响
1、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文风很盛,又因当时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
2、明代——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苏杭等地不仅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还成为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文人书法在此时受到重视,他们大都有较深的文化素养,在继承优秀书法传统的基础上,更追求个性化的改造,力求书法能够抒发个人情怀。
三、商品经济对绘画的影响
1、民间风情画
宋代以来,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繁荣,传统政治城市的经济职能和娱乐服务色彩空前加强,并形成了大量纯粹的经济市镇;另一方面,由于科举制度的日益发展完善,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导致了书籍的普及和民间文化水平的大大提高;加之戏曲的形成和兴盛,民间世俗文化得以日益繁荣。
2、明清时期
文人画全面占领画坛,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实际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明清变革带来的冲击,以及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专制。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四、商品经济对宋词(诗歌)的影响
宋代城市生活的日趋繁荣吸引了大批士子。他们于山水田园之外,更加迷恋都市歌舞宴饮的生活。
五、商品经济对小说的影响
1、宋代话本——把中国小说推向新阶段
产生背景主要包括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和说书在宋代的流行。
2、明清小说——空前繁荣,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
(1)繁盛的原因
①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
②印刷业的发展
③明清时期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
(2)特色
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达到成熟阶段
②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③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
六、商品经济对戏曲的影响
1、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促进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原先城市中封闭的坊市制格局在宋代遭到废弛。出现许多集市,还出现了大型综合娱乐场所——瓦舍(北宋都城汴梁最大的瓦舍可容纳数千人,而南宋都城临安城内有瓦舍20多处)。各种通俗文化,尤其是戏曲便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很大发展。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
2、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代杂剧
戏曲是综合艺术,它的发展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元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局部繁荣是导致元杂剧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征服中原,连年的战争使中原经济遭受严重摧残,但蒙古族贵族追求生活的奢靡,将大批工匠集中到城市。而流离失所的人口也不断涌进城市谋求生计,这也导致某些城市出现畸形繁荣。如元代的都城大都,城市商业活动频繁,人口极度膨胀。城市的繁华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大批演员、观众与活动场所,促成元杂剧兴盛。
3、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京剧
京剧这一剧种孕育、形成于北京,与北京其时在全国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明清两朝,北京作为帝国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不仅聚集着人数众多的皇族贵胄、文武百官,而且吸引着各地的商人蜂拥而至。
各地商人来京后纷纷设立商业会馆、商号,各大会馆除了设有祭神的设施外,一般都有戏台。逢年节喜庆之日,会馆即集资邀请戏班来会馆演出。
在这种情形下,四方艺人纷纷云集北京,以满足京城皇室贵族、官员、商人以及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北京自然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如何理解明清之际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同时显露出近代前夜的迟滞与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露出一些新旧冲突的征兆。这种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的新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抑制、阻碍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相比,在处于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
正当明末农民起义以及明清之间战火纷飞之际,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工业革命使西方资产阶级不到100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毫无认识。他们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力量的对比迅速发生逆转。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② 明朝经济发展和唐宋相比有怎样的突破性
1.明代的束缚和管制远比唐朝 宋代要小,税收负担更是轻到不成比例的程度 。
2.相比唐宋,明朝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私营工业占据了生产的决大部分比例,官营工业基本上无法与之相比。当时整个社会呈现的景象是民间的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工业不断萎缩。
3.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表明商品经济发展达到较高的程度。
③ 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明清经济的特点如下:
农业:棉花推广,高农产品引进,农产品商业化,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手工业:工具革新(纱绸机的出现),技术提高(双色印套技术),分工细密,规模大,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种类增多,国际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江浙地区出现了以以工商业着称的市镇。
(3)如何整理唐宋元明的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声有色的时代。明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有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得认真总结,深刻分析、取其精华,以资借鉴。
在明代270 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变化很快,内容丰富,种类庞杂。以明代经济由单一经营向着农、工、商多种综合经营过渡为主要线索,循其运行轨迹,稽其来龙去脉,以纵通为主,纵横结合,力求多视角、多层面展示有明一代经济发展风貌。
清代晚期,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侵袭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长期以来闭关自守的中国经济,从此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轨道。
④ 明朝经济发展表现和成就
(1)一致性:都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农业、商业发展的结果,都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突破性:明朝城市发展的生产性和商业特点更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轻。明朝在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表现:唐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扩大,适应市民需要的“传奇”文学以及文体活动发展起来,如《李娃传》等。两宋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词、戏剧以及书法,绘画的发展,如“宋词”的繁荣和《清明上河图》等。明代小说创作,戏剧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就,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的出现是突出成就,如黄宗羲的反封建思想。
⑤ 列举宋唐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唐代经济:
初期,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
海外贸易开始兴盛,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为因应海上贸易的新形势,唐代还特别设置“市舶司”,用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海外贸易的数量,自此不断成长。
唐代的城市商品经济处于成长的胚芽时期。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内的商业中心。唐朝国内交通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发达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道路遍布全国。水路交通则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为主。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一百六十六所。
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纸业和造船业:民间普及饲养桑蚕,开辟用竹造纸,制造人力脚踏轮船。越州越窑烧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业的杰出代表。
4、宋代经济:
城市商业繁荣。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到了南宋时期,当时的临安城在商业繁荣呈上来讲,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形成了三级市场网络体系。宋代的商业繁荣不但体现在城市,而且表现在农村市场。在农村市场上,小贩、货郎走街窜巷,活跃了农村市场,丰富了农民的生活,
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后,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重点:早市和夜市、最早纸币交子的流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5、元代经济:
农业方面 少数民族统治且不汉化 土地兼并的问题严重在此方面对经济无促进作用 主要是商业 色目人在元朝地位仅次于蒙古 元朝的大都,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当时国际上着名的大都市,吸引了东西方很多国家的商队和使团。
因此受上述经济利益吸引 扬州泉州温州等外贸港口商业繁荣 再加之大运河的改修 元朝统治最远远达奥地利的影响 景德镇制瓷中心的出现 使得中国物产产品远销海内外 大概就这样了
6、明清时期经济特点:
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
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的广泛分布。
各地商帮活跃.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生产走向专业,分工明确,生产效率提高。
⑥ 唐宋元明清哪朝经济最发达哪朝人民生活水平最好请说明原因
一千多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一百二十五万吨。
--------------------------------------------------
就来驳一驳楼上这句胡说八道的东西,胡说八道害死人的。
美日等国在上世纪2、30年代开始,对中国经济起步表现出了及浓厚的兴趣。一般都认为中国经济起步于宋朝,现在各方已经对宋朝的每年铁产量有了比较准确的估计。日本学者估计为5000~40000吨之间,美国学者更是高估到了75000~150000吨之间。但是现在国内研究者从宋朝长期持续铸造铁钱、制造铁兵器和铁成为生产胆铜的原料三个方面对铁的需求增长以及制造铁农具对铁原料的消耗总量,进行新的估算,最后得出宋代最高年产铁额应该是35000吨至70000吨之间。
北宋的铁产量大约是唐朝的3倍左右,而到了南宋,铁产量刚刚维持唐朝的水平。元朝仍未恢复到北宋的水平。
中国的铁产量在明朝时期达到古代史最高峰,永乐年间为年产量9700万斤,折合近5万吨,和北宋产量最高的年份相当。到了嘉靖年间,仅广东一省的铁产量就达到3100万斤,占全国的1/10。而北方山西、河北等的产铁大省的产量历来就高于广东。
到了清朝,康熙下令关闭全国90%的铁矿,并对余下的征收2/10的重税。康熙时期全国铁年产量大幅下降到4500万斤左右。
------------------------------------------------------------------
再来看货币衡量的标准金属:黄金和白银。明朝查封大太监刘瑾时,抄出家产黄金250万两,白银5千万两(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仅他一家就比整个北宋的年收入高出了不知道多少倍。而张居正一条鞭法收上来的400万两白银,只是整个明朝经济总量的凤毛麟角。西方学者的《白银资本》一书中说,1545~1800年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约为60000吨(12亿两),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再加上从东南亚以及其他地方流入的,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白银拥有量是北宋无法比拟的。
明朝极盛期江南纺织业非常发达,潞安府有机织 1.3万多张,到了清朝干隆时只剩下300张。纺织业的蓬勃发展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动力,而清朝为了杜绝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抑制纺织业作坊是必然的。明朝末年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也是前面说的张居正为何只能收这么点白银的根本原因所在。
再看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北宋全国人口由初期的2200万上升到末年的4500万左右。而明朝永乐年间为5000~6000万,到了崇祯时期经历了连年的灾害和农民起义,人口仍然高达1.9亿。这和明朝时期农业科技的大幅发展以及积极引入西洋农作物是分不开的。
-------------------------------------------------------------------
总的来看,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尚未起步,经济总量较低。北宋时期奠定了中国经济起步的基础,北宋的经济比唐朝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南宋由于战乱和地域萎缩的原因,经济总量基本上又下降到唐朝的水平。元朝经济止步不前。到了明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海外贸易的大力发展以及私有制经济体系的逐渐形成,使明朝的经济总量比北宋连续翻翻,步入历史新台阶。而清朝统治者实行海禁、严厉消除私有制经济等等原因,使清朝经济总量比明朝有了惨不忍睹的下滑,甚至又回到了北宋的水平。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的巅峰。
⑦ 明清的经济、文化、军事发展的情况 详细啊!!急急急
经济的发展: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点。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发展背景各不相同。明清时期各区域的发展轨迹与特点也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几个颇具特色的经济区。
1.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明清时期江南的发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进一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江南经济的特色之一;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丝、棉纺织业的发达是江南经济的又一特色;市场发育起步较早,以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为主的市镇密布;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例较高,其都市化程度远远走在全国前列。
2.以外贸为导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大体始于宋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到清代中叶已跃居全国先进之列。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市场机制的初步形成,经商人口急剧增长,一个以外贸为导向,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3.华北平原区。华北平原的冀鲁豫三省地处黄河下游,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12-14世纪的数百年间,这一地区屡经战乱兵燹,经济发展受到破坏,经济地位逆转。进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垦等项政策使华北平原经济重新崛起,清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和农村集市网的形成。
4.长江中上游地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以江西开发最早,从元末起江西开始向湖广移民。两湖地区的开发正是随着江西移民的大量涌入开始的,明代中叶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为第二次高潮,并进一步推进到四川盆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与开发过程相伴随;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粮米历来仰给湖广,湖广又仰给于四川”的粮食供求格局。长江中上游地区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输出区的确立,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对于江南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清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清王朝建立之后对边疆地区进行了大力开发和治理。其中,经济效益较着者当属东北平原和台湾。经过近二百年的移民开发,到清代中叶东北和台湾的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新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商业等也有了初步发展,从而为以后更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第二,商品流通的发展。从明代到清代,全国商品流通的范围和规模均有大幅度的增长,流通格局也有很大的变化。商品流通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又一显着特点。主要表现在:
1.流通范围的扩大。明代长时期禁海,长江航运也不甚发达,南北贸易以运河为主干,东西贸易主要局限于长江中下游。清代随着海禁的开放,华北平原、长江中上游诸省的经济发展,以及东北与台湾等新区的开发,沿海、沿江贸易都有大规模的发展。据《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一书估计,清代前期我国内河航运里程已达5万公里以上,沿海航线1万公里,基本已达到近代的规模。[2](P271)另一方面,随着清代国家版图的扩大和边贸的发展,新疆、蒙古与内地的贸易也有大规模的发展,山西商人开辟的从蒙古草原直抵俄罗斯的北疆陆路贸易线亦达万里之遥。
文化的发展:根据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到极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出现了许多总结性的着作、以及一些讽刺意味强烈的文学作品!而现有创造性的东西问世!原因在于其所处明清时期已经是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晚期、衰败期!
第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了文化宗主的地位。与统一的封建专制帝国的晚平阶段相适应的明清文化,宋明理学成为了社会的统治思想。朱熹、陆九洲、王宗仁等人,从孔孟出发,围绕“理”、“气”、“通”、“器”、“心”、“物”等范畴,将封建政治原则和伦理道德本原化,从不同的本体论角学,论证了封建秩序的永恒性,将纲常名教归纳为宇宙的本原——“理”。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
第二.与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相对立,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的,出现了一股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以及其他人,从不同侧面与封建社会的正宗文化——宋明理学展开了论战。《明夷待访录》、《潜书》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评击。由于封建专制政治对文化的干预,如清初的大兴文学狱,到十八世纪这一股颇有气势的早期启蒙运动中道受授科技知识。遗憾的是,由于封建政治经济造成的桎梏,“西学东渐”的过程在明末清初进程缓慢,而到雍正年间,随着耶示会士被逐出目的,更全然中断了。
综观明清时代的文化发展四大特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明清时代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顶峰,但依然沿着旧轨迹运行,虽然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中西文化交流开始后曾一度出现了新现象,没有打破固有的格局,由于和封建政治经济的桎梏,使原本处在世界领先的中国文化远远落后于欧洲文化,也为近代中国的悲剧发生埋下了伏笔
明朝时期:
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军队达180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至超过200万。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着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国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明军海军军事力量之强大。只可惜,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中国军民被杀或被掳,“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轻中国心矣”,明朝就再度禁海,撤消市舶司,始明海军衰。
明初定兵制,采用卫所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为二七都司(都指挥使司),行都司三,留守司一。都司之划分,一般以省为单位。都司辖各地的卫所,全国共三百三十九卫、六十五个千户所。后增至二十一都司、二留守司、四百九十三卫、三百五十九千户所。卫设卫指挥使司,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等官,多系世官。每卫辖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一百户所。兵额总数二百七十余万。一卫大约人数在5000至6000左右,相当于一个旅的编制。其中又属神机营的武备和战斗力最强。
神机营:明代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是明朝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清代沿明制,神机营常守卫于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时亦扈从。
明朝永乐八年(1410)征交趾(今越南)时,明成祖朱棣得神机枪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也成为明军的一个兵种。该营是京军三大营之一(其余两营是五军营及三千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创建于1510 年),要早一个世纪左右。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共计官兵5000人。装备火器:霹雳炮3600杆(步兵火铳);合用药9000斤;重八钱铅子90万个;大连珠炮200 杆(多管火铳);合用药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铳);盏口将军160位(野战重炮)。
据史载,神机营为了能够保证长时间持续的射击,通常分为三排,前一排首先由处于队列第1、3、5、7、9、11等位置的士兵射击,再由处于队列第2、4、6、8、10、12等位置的士兵射击。前一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击之后,马上将神机铳递回中间一排的士兵,同时从中间一排的士兵手中接过装好弹药的神机铳。中间一排的士兵一方面负责从前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射击之后的神机铳,并向后传递给第三排的士兵装上弹药;另一方面负责从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已经装好弹药的神机铳,并向前传递给前一排的士兵。
明朝的战争形态,战争模式和之前的历朝历代相比,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其中火器的应用是起到了核心作用。如果说中国的火器在战场上的应用,宋朝是萌芽阶段的话,那么明朝就是大发展的时代,而出现这种形势则是与朱元璋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的。
朱元璋在长江附近起家,在他发展之初,就有一个叫焦玉的人献上他所研制的火器,于是朱元璋的队伍成为了江南起义军中可以说是唯一的火器成为制式装备的起义军。江南水网纵横,再加上刘福通的北伐,蒙古人引以为傲的骑兵队伍发挥不了应有的威力,于是拥有火器的朱元璋很快就尝到了甜头。在与陈友谅的一系列战斗当中,火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南昌攻防战当中,陈友谅挥军六十万围攻南昌,结果南昌的朱军在火铳的帮助下使陈友谅久攻不下。而其后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的军队更是发挥了火器的威力,使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火炮、火铣、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大小将军筒、大小铁炮、神机箭”等火器,开创了在水战中以“舰炮”轰击敌舰的先例。
明朝建国后,火器成为了明军的制式兵器之一,通常明军的构成为“铣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火器的比例占到了10%。而随着火器的发展明朝出现了两个新的兵种,一个就是神机兵(火器兵),而另外一个则是车兵——战国时期被抛弃的战车重新焕发青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时期的中国军事力量始终处于世界最前端的。当然,这里只能说明的是军队的武备情况,兵员的战斗素质和将领的指挥素质又是另一码事了。
满清时期:
努尔哈赤起兵时实行的是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绿营兵,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在各省者,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清朝中叶以后,又有汉族地主自募自练的团练乡勇。后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由于八旗和绿营渐染城市习气,不习武事,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在镇压太平军时屡败,于是南北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了。还有象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左宗棠组织的楚军等,这些地主团练武装后改编为练军与防军。光绪中叶后,因甲午战争惨败,防﹑练军均又改为次要的巡防队,由袁世凯编练新军,作为主要国防力量。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
八旗的三级组织形式及人员兵力:
(1)八旗的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
牛录——满语中是“箭”的意思。满族(女真人),狩猎时集体出行,头人负责所有的“箭”,因此在组织中将这组织的头人,称为牛录额真。始于1601年,定编300人。
(2)八旗组织中的中层官职——甲喇(扎兰、加兰)也称参领,额真。五牛录编入—甲喇,一甲喇(扎兰)=5牛录(5×300)=1500人。
(3)八旗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 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
(4)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
清朝初期,清政府几乎没有任何海军力量。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下令:“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1684年是康熙二十三年,全国解除海禁。(台湾收回)但当时清政府并未重视海军建设,直至1888年,清廷建立北洋水师,加强军备,巩固海疆。
清朝初期,清军在明军手里吃了火器的大亏,入关后,满清统治者一度视火器为妖物异端,下令禁造和销毁。至康熙时代在宫内造办处、景山和铁匠营设立炮厂,所制枪炮专供皇室和满八旗之用,建立了装备鸟枪、火炮的火器营。但清军只要装备仍然以冷兵器为主。
清代同设神机营
清代沿明制,于咸丰十一年(1861)建营,选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前锋﹑护军﹑步军﹑火器﹑健锐诸营之精锐者充之。常守卫于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时亦扈从。下辖马、步队25营,官兵14000多人。同治初,设选八旗精锐,别立此营。总以亲王大臣,无定员。其下全营翼长二人。其下分为文案、营务、印务、粮饷、核对、稿案六处,各有翼长、委员。此外军火局、枪炮厂、军器库、机器局,各有专司,共兵万五千余名。
前后我们可以从明清的军事装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那就见仁见智了。
清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主要是清政府对汉人的欺压和压制造成各种的桎梏,吏不清、政不明,往往有什么新事物,总会被斥之为市井之术,只知一味的加强统治权利,故步自封,可怜我堂堂中华,近代却是如此丧权辱国,也是该给清粉们一个大大的耳光,让他们清醒清醒了。君不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吗?
军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