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会经济指的是什么
一、社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社会经济形态。二者本质上都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它们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和手段。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社会经济运行形态;商品经济则主要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交换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经济运行的形态。从自然经济过渡发展到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自身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自身的发展表现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1)商品经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要经过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这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通常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简单商品经济即小私有制、小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
(2)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商品经济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方式与手段,它本身也从简单商品经济过渡到发达商品经济的阶段。发达商品经济阶段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由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3)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关系的存在为基础,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并最终覆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过程,商品经济就发展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由市场机制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贰’ 如何简述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社会主义经济从本质上说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建立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强国富民的物质保证。
是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经济发展并在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木任务。
发展阶段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原有的生产力十分落后,物质技术基础非常薄弱,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工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并不大,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仍然是手工工具和体力劳动。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虽然有很大提高。
但人口众多,资金严重短缺,经济发展技术相当落后资源相对不足,管理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这种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为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叁’ 社会经济状况
(一)人口状况
2007 年底福建省总人口为 3581 万人(不含金门、马祖),人口密度为 295 人 / 平方千米,全省农业人口 2602.14 万人,占总人口的 72.60%,乡村劳动力人口 1499.96 万人,占总人口的41.89%。
福建省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于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和福州 5 市。5 市土地面积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3.89%,其人口数则占全省总人口数的 68.42%,人口密度达582 人 / 平方千米,而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和宁德市的土地面积总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11%,人口数仅占全省人口总数的 31.58%,人口密度仅为 138 人 / 平方千米。
2007 年底福建省人口性别构成为:男性 1809.84 万人,占 51.54%;女性 1771.16 万人,占49.46%,男女比例为 1.02∶1。福建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民族除汉族外,还有畲族、回族、满族、苗族和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其中以畲族人口比例最大,主要分布于宁德市。
(二)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2007 年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为 9249.13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145.6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828 元,比 2000 年增长 131.45%;全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0.83%、49.19% 和 39.98%,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比2000 年的 17.02% 降低了 6.19%;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则分别比 2000 年的 43.26%和 39.73% 增加了 5.93% 和 0.25%;2007 年全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为 46655 元,比 2000 年增长103.93%。表明全省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步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农业结构
福 建 省 农、 林、 牧、 渔 业 结 构 由 2000 年 的 41%∶8%∶20%∶31% 调 整 为 2007 年 的42.29%∶7.45%∶21%∶29.27%,农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2007 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201.05 千公顷,比上年下降 2.11%,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 990.13 千公顷,比上年下降 1.91%;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由 2000 年的 65.46%∶34.54% 调整为 54.81%∶45.19%。2007 年粮食总产量为 635.06 万吨,比上年减少 0.34%,油料总产量为 23.30 万吨,比上年增长 0.34%;2007年甘蔗、蔬菜、茶叶、烟叶、水果和食用菌总产量分别达 56.36 万吨、1376.10 万吨、22.39 万吨、12.48 万吨、517.29 万吨和 64.61 万吨,其中,甘蔗产量比上年减少 2.99%,其余各项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1.32%、11.92%、1.20%、4.42% 和 10.01%。
(2)林业生产基本稳定。2007 年全省主要林产品产量略有增减,其中油桐籽产量 2.17 万吨,比上年增长 4.51%;油茶籽产量 8.07 万吨,比上年下降 0.6%;松脂产量 8.03 万吨,比上年增长6.95%;竹笋干产量 18.19 万吨,比上年增长 9.28%。
(3)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7 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 206.19 万吨,比上年增长 4.27%。其中,肉类总产 150.65 万吨,下降 6.90%;禽蛋总产 39.69 万吨,增长 7.50%;奶类总产 15.85 万吨,下降 4.8%。
(4)渔业生产持续增长。2007 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 532 万吨,比上年增长 1.6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 466.47 万吨,比上年增长 1.08%;淡水产品产量 65.52 万吨,比上年增长 5.48%。
(四)农业与农村经济
2007 年福建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 1692.16 亿元,按当年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2%,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 42.29%、7.45%、21.00% 和29.27%,其中农业产值比上年增长 5.9%,林业产值增长 6.5%,牧业产值下降 3.6%,渔业产值增长 6.2%。2007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 5467.08 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632.33 元,增长 13.08%;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 2813.16 元,比 2000 年的 1844.27 元增长 52.54%。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情况详见表 1-2。
表 1-2 2000 年、2007 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情况表
(五)城市与交通
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建省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现有福州、厦门、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龙岩和宁德等 9 个设区市,福清等 14个县级市,其中福州市为福建省省会,厦门市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特区。2007 年 9 个设区市的合计人口为 884.71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499.17 万人,占 56.42%,以泉州、福州和厦门 3 市建成区的人口最多,3 市合计人口占 9 个设区市建成区总人口的 66.57%。
近年来,福建省交通运输条件不断完善。2007 年全省铁路营业、公路通车和内河航道里程数分别达 1616 千米、86926 千米和 3245 千米,其中,铁路营业及公路通车里程数分别比 2000年增加 11.14% 和 62.46%;铁路客运和货运量分别达 1911 万人和 3595 万吨,分别比 2000 年增加 33.81% 和 45.26%;公路客运和货运量分别达 60088 万人和 34829 万吨,分别比 2000 年增加44.11% 和 51.93%;内河航道客运和货运量分别达 1320 万人和 12130 万吨,分别比 2000 年增加81.82% 和 197.45%。全省现有福州、厦门、泉州、武夷山和沙县 5 个空港,其中福州和厦门为国际空港,2007 年全省空港客运和货运量分别达 924.92 万人和 12.15 万吨,比 2000 年分别提高161.83% 和 108.05%。2007 年全省主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总量达 23602.90 万吨,比 2000 年提高239.90%,海上货运主要集中于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大港口,货物合计吞吐量达 20765.84 万吨,占 2007 年全省主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总量的 87.98%。2000 年和 2007 年全省交通设施基本情况比较见表 1-3。
表 1-3 2000 年、2007 年福建省交通设施基本情况表单位:千米
‘肆’ 高一历史:什么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
一、古代经济发展概况
(一)奴隶社会经济
1、夏朝(奴隶社会形成)
夏朝是奴隶制的开端,用木制的耒、耜翻土播种,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已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2、商朝(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商朝是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是商朝生产的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牲畜用于祭祀;青铜器制造是商朝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3、西周(奴隶社会全盛阶段)
农作物的种类增多,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作物;手工业也有发展,分工更细。
4、春秋(奴隶社会瓦解阶段)
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显着提高,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促使奴隶制生产关系走到了终点。
(二)封建社会各阶段经济
1、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促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秦国的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实力增强,统一了天下。
2、秦汉: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度量衡、货币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汉朝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这一时期向南、向西有了初步开发。
3、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的分裂割据时期。三国的局部统一使经济得到发展;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使各族人民的交流得到发展;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使南方进一步得到开发。南朝时,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4、隋唐:国家重新统一,政治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使封建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封建经济在隋唐基础上持续发展,总体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繁荣,南宋时超过北方,实现经济重心南移;新的农作物品种引进,棉纺织业有较大发展;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交子”。
6、明清:随着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封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于明朝中后期产生,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农具的改进
1、商周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少数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牛耕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4、唐朝,灌溉出现筒车,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梨,便于水田耕作。
三、 古代经济发展原因
1、历代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确立了新的封建制度,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兴修水利,以预防水旱灾害。
秦: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统一度量衡、货币;修灵渠,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西汉:秦末农民起义的推动,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东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兴修水利,王景治理黄河、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杜诗发明“水排”,中外经济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隋朝:统一全国后,社会秩序安定,开凿大运河,便利了南江经济交流、调整政策,迁都洛阳,促进商业繁荣。
唐朝:农民战争推动,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改进生产工具,大面积兴修水利加强对边疆各族 的管理和联系,对外交通发达,对外贸易往来频繁。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便利南北经济交流,与辽和西夏议和后在边境进行贸易,有利于经济发展。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
南宋: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民由于战乱,南迁的很多。
元: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明朝: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清朝:奖励垦荒,更名田、摊丁入亩。
2、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府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制度,奖励发展生产(如汉、唐、明、清各朝的经济恢复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②重视水利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④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如汉朝时内地与西域的物产和技术的交流);
⑤先进科技的推动(如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引进外来技术与品种,注意对外交流学习(如明朝)。
四、历代休养生息政策(西汉、东汉、唐、明)
1、概念:是指统治阶级暂时放松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给人民以发展生产、增殖人口的条件和机会的一种经济政策。
2、内容:①轻徭 ②薄赋(中心措施)③慎刑 ④重农
3、实质:部分地改善和调整内部生产关系
4、作用: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政权。③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农业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⑤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加剧土地兼并,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存在一些问题:①没有触动根本的问题②把农业发展与工商业发
望采纳
‘伍’ 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艰巨性与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剧变力、震荡力广度交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一波三折,贻害连连。
‘陆’ 什么叫社会经济。
“经济”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即在各种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际条件的制约下,选取代价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种选择。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
社会经济发展,是指除经济外,还包括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所指范围比较小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柒’ 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是什么
目前中国经济现状怎么样?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2%,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高增长。初步测算,前三季度GDP为697798亿元,可比价格同比增长6.2%,季度方面,第一季度增长6.4%,第二季度增长6.2%,第三季度增长6.0%。
中国经济现状.png
以产业计算,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4.3005万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77869亿元,增长5.6%;三是产业增加值376925亿元,增长7.0%。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名义同比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1%,基本与经济增长同步。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良好。如果看人均GDP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人均GDP增长率快。名义增长方面,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前三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
中国经济的变化有哪些?
从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来看,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十一;2000年超过意大利,世界排名第六;2007年超过德国,世界第三;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17年,中国GDP将相当于12.3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的15%,比1978年高出约13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稳定的锚。
按人均GDP计算,1952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19元。此后人均GDP增长曲线与GDP增长曲线相似,经历了两次下降,总体呈上升趋势。到1976年,中国人均GDP为318元,比1952年高出1.69倍,低于同期GDP增速。这主要是因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
中国经济现状1.png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均GDP快速增长,2017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从1978年的200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在银行公布的217个国家(地区)中排名高达第95位。
201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9660元,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2018年,中国人均GDP突破6万元。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如何?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稳定
虽然去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低于上半年,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增速稳定在较高水平。经济增长适度放缓是全球经济放缓和中国积极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涨幅的价格通常是可控的
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的食品和住房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但涨幅的价格趋于趋同,价格上涨趋势已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积极推进结构调整
1)从需求结构来看,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
2)从生产结构来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稳步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
3)从收入结构来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对社保、教育、医疗的投入显着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支付收入显着增加。
‘捌’ 什么是社会经济条件
一、概念
社会经济条件是进入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所产生的。
二、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状况;城市建设现状;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状况,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状况等。
三、区位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
①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电力设施等)
2、自然环境因素:
①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位置等)
②气候(热量,降水,光照等)
③土地(地形,地势,土地类型等)
④资源(能源,矿产等)
⑤水文(水能,水资源)
⑥生物资源
四、社会保障产生的经济条件:
1、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家庭保障难以为新的社会风险提供充足保障。
3、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竞争中的失败者需要政府提供保障。
4、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发展规律需要社会保障制度。
5、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8)什么是社会经济现状扩展阅读:
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自古以来,维护社会的正常稳定和良好秩序,是所有国家公共治理活动的重要价值和追求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保持社会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维护稳定”,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双丰收。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发展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了维稳各项措施更深、更细、更实的落实。 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它既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所要追求的生活目标。
没有社会稳定,无论多么美好的发展规划、方案都不可能实现。因此,地区各级各部门、各级党政干部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具体工作和措施落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体制、机制上加以完善和丰富,使维护稳定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玖’ 什么叫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是一个人为核心,包括社会、经济、教育、科学技术及生态环境等领域,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生存环境的诸多复杂因素的巨系统。
社会经济系统规模庞大,从个人到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构成了系统的组元,而且因为系统内部耦合度高,各组元之间无穷无尽的相互作用使得社会经济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较强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按照横向和纵向可以划分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社会经济系统复杂性归根结底是具有高度智能的人在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无论是消费者、投资者、生产者、中介者,还是政府,都有自己主观的决策。
这些为数众多的决策者,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对事物的认知度也有偏差,使得整个系统的运动变得十分复杂。
(9)什么是社会经济现状扩展阅读
尽管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使用的模型相似,但经济模型并不像自然科学中的模型那样可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经济学中不可能做有条件控制的实验。物理学家建立模型后可以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室实验来验证,然而经济学家在研究经常变化的环境和个人、团体、机构等之间复杂的关系时,为了发展合理的简单化模型,他们不得不做简化的假设,比如一个常用的假设是“其他情况保持不变”。
然而,与物理学家不同,经济学家事实上不能让那些被假定为不变的有关条件保持不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有点像气象学等一些自然科学。由于众多因素影响气象系统的过程和发展,气象学家不得不做出各种简化,以便得出较为简单的预测。
2、人的行为之间的差异是经济模型面临的又一个严重的困难。尽管在相似情形下人们会做出类似的反应,但这些行为却时常会有一些差异。
例如,做投资决策时公司对膨胀率会怎样做出反应。这依赖于公司商业信用状况等不可预测的因素。在经济模型中,人们的行为往往被假定为相同,这就导致模型不可能得出精确的预测。
由于这些原因,经济学中不同的模型之间差别很大,每一种所做假设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结果,经济学经常存在着很多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