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点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尚不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区域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内容。区域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认为世界正在变为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
(1)日本和中国率领的环太平洋经济区,包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
(2)美国领导的西半球经济区,今后将包括拉丁美洲在内;
(3)以法德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将逐渐覆盖前苏联和东欧地区,也许还有北部非洲。三大集团谁能获得较大优势,主要取决于各个集团的规模、地理位置、人口、文化、政治手腕等因素。这三大经济区域的比较优势在于,欧洲经济区到目前为止最成熟也最成型,一体化程度最高而享受其好处也最充分;美洲经济区实力最雄厚资源也最丰富,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最有可能“利益均沾”,即在建立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的同时向太平洋和大西洋两面扩展;亚洲经济区(主要是东亚)的经济水平相对最低,但合作形式最生动多样,而且在冷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该经济区的发展速度最快。 跨国公司是资本国际化、科学技术革命和国际分工深化的产物,是生产国际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区位优势,其分支机构遍及全球,生产、销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形成一体化网络。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当代跨国公司具有以下积极的影响:
第一,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深化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开展的跨国经营,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发展和深化了国与国之间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方面的协作关系。
第二,跨国公司促进了商品、劳务、资本和其他经济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更有效的流动和更合理的配置。跨国公司有全球完备的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商品、劳务、资本、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或生产成果能畅通的流动和合理有效的配置。经济全球化以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内部贸易大规模增加,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第三,跨国公司开拓了区域贸易的新领域,扩大了国际贸易的流通量。
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内部化贸易。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相互生产要素,生产成果和信息的交流。在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区域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左右。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促进了区域贸易的发展,繁荣了区域经济。
2.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 ①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它不仅涉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区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②区域经济除了是一个产业系统以外,还是一个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区域内具有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地理单元,如城镇、乡村和道路,和由具有不同产业分工的地理单元,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运输枢纽等构成的地理空间。③因为区域经济是一个产业系统和地域系统,所以它必然与区域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发生必然的关系,区域的气候、地形、矿物资源、地表植被、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④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条件、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障碍和发展道路等许多方面差异是必然的。⑤区域经济由于是一个小于国民经济的尺度系统,所以它不可能具有国民经济的全部功能和内容。
3. 如何进行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区域经济的背景分析要考虑的要点是:远观、中观、微观层面。远观层面:找一个可以比较的参照物。中观层面:是找一个可以比较的参照物。微观层面:找一个可以比较的参照物。
4. 简述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环境指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状态、对周围环境影响、环境污染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以及人类在污染治理和资源保护方面的努力。具体设置人均耕地、水资源密度、人均NPP、平均降水量、森林覆盖率、人均金属矿产、绿地面积增长率、水土流失率、受灾率、人均废气排放、人均废水排放、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人均SO2排放、人均尘烟排放、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三废综合利用率等16项指标。经济发展的基础指标是传统的GDP,虽然人们已认识到利用它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但它们是迄今为止反映人类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综合性指标,该子系统重点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效益、潜力及对外经济联系等方面。具体设置GDP增长率、人均GDP、技术密集型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资本金份额、产值利税率、工业产值增长率、农业产值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经济波动系数、百万元GDP耗电量、百万元GDP货运量和人均利用外资额等17项指标
5. 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必修三)
主要分为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或者崎岖,影响区域的农业类型和规模,城市的发展
空间
气候——气候类型和主要特征(主要从降水和气温方面分析)主要
影响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水文——水资源多少
土壤——肥沃程度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等,影响工业发展方向.矿产资源丰富有利
于当地重工业发展
社会经济条件:科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交通——交通的类型,(如陆路交通,水陆交通)便利程度,
劳动力——数量多少(主要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关)
质量如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政策——政策支持会促进当地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6. 区域经济有哪些主要特征
区域经济也叫“地区经济”。指分布于各个行政区域的那部分国民经济。它的形成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在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一些在经济等方面联系比较频繁的居民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缩影,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应答时间:2021-03-3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7. 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
1.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2.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成渝地区地处中国西南与西北的结合部,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西部最重要的经济中心。较之于西部其它地区,成渝地区社会发展基础良好,自然生态条件相对优越,具有很大的发展容量和潜力。目前已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
成渝两市都是中国西部主要的经济增长极,都是西部地区工业重镇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重庆、成都分别拥有17家和12家银行办事机构,3家地区上市银行,超过1200亿存款。重庆与成都有121家世界500强进驻,其中最大的企业福特汽车已经在重庆投资超过120亿圆。目前,成渝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9.5%的年增长速度亦超过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带。
3.成渝经济圈发展模式
按专家确定的川渝经济带构建设想,成都、重庆将是经济带的两大“双子星座”。5年内,这两个“火车头”将引擎包括成都平原经济带、重庆都市带、川南城市带、川中城市带、三峡移民经济带,共计35个大中小城市飞速发展。统计显示,成渝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川渝两地的91%,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7万元,这为两地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合作、打造西部经济增长带打下了基础。
交通上,成渝经济带将加快打通南北、东西向交通,降低物流成本。其中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成都—越南;上海—重庆—成都的高速公路;兰州—遂宁—重庆、西安—达州—重庆铁路等项目。
民生及政策上国务院出台系列优惠政策。住房更宽钱包更鼓。
8. 什么是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特点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和城镇化率均得到飞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1.4%,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73%,两者均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007年末重庆常住人口2,816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1.35万人,增加50.06万人,城镇化率48.3%,比上年提高1.6%,但同时重庆具有“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的格局,具有幅员面积大、城乡差距大、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重庆城镇化的特点。重庆城镇化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城镇化绝对值偏低,但发展迅速2007年重庆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22元,比上年增长15.2%。按同期汇率计算,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美元。以世界相近发展水平国家(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作为参照,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60%以上。2007年重庆城镇化率仅为48.3%,与其应达到的水平相差十几个百分点。重庆城镇化发展水平绝对值偏低,但重庆城镇化率由直辖初的31%增加到2007年的48.3%,10年时间内增长17.3%,年均增长1.73%,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也高于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平均增速,重庆城镇化发展迅速。重庆城镇化绝对值偏低,但发展迅速,是重庆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二、区域发展不平衡重庆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三大经济圈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二是重庆三大经济圈内各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按照基础条件较好、道路交通便捷、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水平接近的原则,将距内环高速公路1小时车程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区县,纳入1小时经济圈。1小时经济圈有23个区县,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4.8%,2006年末常住人口1,67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6%,城镇化率达到59.7%,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充分考虑经济流向、发展水平、主要交通干线走向以及地理区位等因素,以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将11个区县纳入渝东北地区范围,面积3.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1.3%,2006年常住人口850.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3%,城镇化率仅为29.5%,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渝东南地区有6个区县,幅员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0%,2006年常住人口283.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0.1%,城镇化率仅为21.5%,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46%。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的另一个表现是重庆所辖的各区县之间的城镇化差异。1小时经济圈内各区县城镇化率差距明显:有6个区城镇化率达到100%,而同位于圈内的大足县城镇化率仅30.9%,刚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两者相差3倍多。1小时经济圈内城镇化率高于60%的区县有11个,其余12区县的平均水平仅41.3%,尚未达到重庆平均水平。渝东北地区除了万州城镇化率为47.5%,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外,其余区县城镇化率均低于30%,最高仅为28.6%。渝东南地区的六区县均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前期,仅黔江区和武隆县城镇化率超过25%,其他四区县城镇化率仅为20%左右,最低的酉阳县才17.2%。重庆城镇化三大经济圈之间、三大经济圈内各区县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是重庆城镇化发展的另一个基本特点。三、重庆城镇化发展出现断层重庆2006年城镇化率为46.7%,达到城镇化平均水平的区县16个,占重庆总区县数的40%。超过平均水平的区县中,有6个是完全城镇化,城镇化率达到100%。另外,双桥区虽然总人口仅4.66万人,但其城镇化率达到89.5%,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此外,61%~68%之间有4个,47%~51%之间有5个,而区间51%~61%和61%~89%之间没有。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24个区县中,40%以上的仅有2个,区间30%~35%有5个,其余17个区县城镇化率均低于30%,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从以上分析可得出重庆城镇化的另一个基本特点,即各区县城镇化梯度发展的断层现象明显。四、重庆城镇化水平虽然在西部有较强的优势,但和其他直辖市相比差距不小将重庆城镇化水平和西部其他十一个省区,即内蒙、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比较可知:重庆城镇化水平在西部地区排第二,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在西部优势地位明显。但和其他三个直辖市相比,重庆差距还不小。从直辖这个层面上讲,重庆的城镇化率偏低。北京城镇化率是其1.8倍,上海城镇化率几乎是其2倍,天津城镇化率也是其1.6倍。北京、上海、天津城镇化发展均超过70%,已经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重庆处于加速发展期的中期,未来发展形势看好。五、人口基数大,城镇化发展任务艰巨重庆2007年常住人口为2,816万人,位列四个直辖市之首,远多于其他三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总人口的1.8倍、天津总人口的2.6倍、上海总人口的1.5倍。在总人口不变的情况下,重庆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需转移28.2万乡村人口,而北京、上海、天津仅为15.8万人、18.2万人、10.8万人。重庆人口基数大,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中期,发展任务艰巨是其另一个特点,要提高到一个较高水平还需着眼于长远发展。作者:重庆大学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9. 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大概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分析啊要写论文的
1,经济规模,2,经济发展水平 3,产业层次 4,对外开放水平或程度 5,投资环境的吸引力 6,科研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