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刘易斯基本经济结构在哪里

刘易斯基本经济结构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10-24 03:31:43

❶ 什么是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
简介:
刘易斯指明,"如果在不变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可以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剩余就一直增加,而国民收入中每年投资的比率也在提高","当资本积累赶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这个过程就必然停止。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刘易斯认为,从经济原因上分析,资本积累提前停止可能有四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贸易条件可能变得不利于资本主义部门。刘易斯所谓的贸易条件是指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经济交流关系,这"实际上是工农业关系问题",亦即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假定资本主义部门不生产食物,将会出现两种对资本主义部门不利的贸易条件,一种是:如果传统部门即农业的生产不能满足现代部门对食品的需求,从而迫使资本主义部门提高付给农民的粮价,那么必将使资本主义部门减少利润,当这种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另一种是,如果传统农业部门食物生产率提高,但食物价格的下降却不如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则同样会"迫使资本家把更多的产品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从而减少工业利润直至无利可图。

❷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

此后费景汉、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

这样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就成为在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二元经济问题的经典模型。出于对刘—费—拉模型的反思,

乔根森(D.Jogenson,1967)力图在一个新古典主义的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发展问题,哈里斯特和托达罗(Harrist & Todaro,1970)则拓展了发展中国家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理论。

二元经济论由以成立的限制条件。任何一个严密的理论模型都有自己的严格限制条件,二元论当然也不例外。

(2)刘易斯基本经济结构在哪里扩展阅读:

二元经济理论的限制条件:

如果在不变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可以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剩余就一直增加,而国民收入中每年投资的比率也在提高”,当资本积累赶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这个过程就必然停止。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

从经济原因上分析,资本积累提前停止可能有四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贸易条件可能变得不利于资本主义部门。刘易斯所谓的贸易条件是指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经济交流关系,这“实际上是工农业关系问题”,亦即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

简单说来,就是,假定资本主义部门不生产食物,将会出现两种对资本主义部门不利的贸易条件,一种是:如果传统部门即农业的生产不能满足现代部门对食品的需求,

从而迫使资本主义部门提高付给农民的粮价,那么必将使资本主义部门减少利润,当这种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

另一种是,如果传统农业部门食物生产率提高,但食物价格的下降却不如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则同样会“迫使资本家把更多的产品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从而减少工业利润直至无利可图。

❸ 刘易斯模式的定义

刘易斯模式又称无限过剩劳动力发展模式或双元结构发展模式。一种从经济结构上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1955年先后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中创立。
刘易斯从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观点出发,认定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具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
一个是仅能糊口、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以土着方法进行生产的“自给农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低到零甚至负数生产率的 “过剩劳动力”。
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该部门中的劳动生产率远比农业部门要高。

❹ 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是在哪一年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经济学

1954 年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 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发 展中国家并存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 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

❺ 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最好有图形描述,最好能解释下刘易斯拐点,谢谢啦~

刘易斯舍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劳动力不是无限供给的假设, 把一个国家区分为两个部门: 传统经济部门!和 现代经济部门。在传统经济部门中, 和自然资源来说, 人口众多从而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或者说, 在这个部门中,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十分低下。由于这个部门的存在 , 现代经济部门在增长和扩大的过程中, 可以用不变的工资水平不受限制地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因此, 在这样一个增长模型中, 制约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是资本的积累。
按照刘易斯和罗斯托的说法, 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如何在现代经济部
门持续实现一个特定水平的储蓄率或投资率。因此,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很长时间内就
呈现一种二元经济格局, 一方面是以维持生计的工资源源不断地提供劳动力的传统经济部门,
另一方面是由积累率制约的不断扩张的现代经济部门。直到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把传统经济部
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 二元经济增长才逐步被合成为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增长。因
此, 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的这个时点, 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而经济增长本身是这个转折点到
来的根本原因。
刘易斯最早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这个经济模型经过拉尼斯、费景汉等人的进一步扩展完善,在发展经济学中形成了三个相关阶段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典型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由于在农业中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现代部门的工资基本不增长;第二阶段是到达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之后的阶段,此时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现代部门工人的工资开始提高,但农业劳动力工资尚未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仍小于与现代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第三阶段是第二个刘易斯转折点到达之后,即农业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都已经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并且两个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达到相等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到来意味着二元经济特征的消失,经济成为一个匀质的整体。可以看到在拓展的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二元经济模型中,经济发展的三阶段相应产生了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它是劳动力供给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阶段;第二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它是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转换,也就是有限剩余的劳动力被完全吸收殆尽。
等级不够,上传不了图片。大致就是先水平在上升的这样一个图形。

❻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阿瑟·刘易斯,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生产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以现代方法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A部门),一个是以传统方式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B部门)。A部生产率较高。在B部门中,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甚至为零或负数。在该部门中,工资不是由工人的边际生产力决定,而取决于劳动者平均分享的劳动产品的产量。B部门的收入又决定了A部门的下限。由于人口众多和劳动资料较少,劳动力相对于资本丰富,以致把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出产业,产业的产量也不会下降。也就是说,对A部门按现行工资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来说,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因此,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A部门将逐渐扩大B部门将逐渐缩小。也就是说,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二元经济结构将消除。这就是着名的刘易斯模型。

❼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Ranis-Feimodel)用一种从动态角度研究农业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是1961年费景汉(JohnC.H.Fei)和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Ranis)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他们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

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刘易斯模式有两点缺陷:

(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

(2)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两人对这两点作了补充,从而发展了刘易斯模式。

1961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在《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一文中提出。该模式用刘易斯模式把不发达国家经济部门的划分为基础,把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他们把农业劳动的流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那部分劳动力的流出,这部分劳动力是多余的;

刘易斯第一拐点

第二个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力的流出。这两个阶段的劳动是农业中伪装失业者的劳动。

刘易斯第二拐点

第三个阶段: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流出,因此这部分的农业劳动力已经变成了竞争市场的产品。

“费景汉-拉尼斯拐点”的意义是,如果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重视农业生产,不断向工业转移农业资源,就会出现全社会资源都趋向于赢利高的行业,社会资源开始撤离农业,造成农产品总供给的结构性短缺,农产品价格上扬,粮食问题将不可避免。

❽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介绍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英国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1915-1991)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❾ 刘易斯拐点 具体内容如下介绍

1、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2、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

3、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出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4、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❿ 刘易斯模型的经济发展模型

1954年,刘易斯(W.A.Lewis)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3]。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二元经济模型超越了思想阶段而形成为一种具有严格内部一致性的经济学理论。但这一理论也招致了激烈的批评。1961年和1964年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C.H.Fei)发表论文[4]对刘易斯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准确和合理,形成为一个涵盖面更广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学说界通常把二元经济模型称之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刘易斯因为作出了包括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贡献而荣获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阅读全文

与刘易斯基本经济结构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做好财富与幸福的决策 浏览:740
结婚三周年怎么表达爱情 浏览:59
兵团九师工作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665
陶瓷杯与骨瓷杯哪个更健康 浏览:749
310在爱情数字里什么意思 浏览:134
什么软件把自己变美女 浏览:395
美女和帅哥的全家福该怎么画 浏览:311
欧美女人穿什么衣服好看 浏览: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诗句 浏览:40
幸福生活节节高的儿童舞蹈视频有哪些 浏览:380
老班长说幸福就是什么补充完整 浏览: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浏览:539
肥城和宁阳事业编哪个好 浏览:323
美女组团偷项链是什么电影 浏览:726
对中医事业有什么追求 浏览:483
经济下行该如何面对 浏览:457
如何谈幸福恋爱 浏览:792
中国古代爱情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928
合肥和中山哪个经济发展好 浏览:315
红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开健康码 浏览: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