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试用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一、经济理论阐述及问题的提出:
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它的人均数值来衡量。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内外经济学家越来越关心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国民经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行系统,各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核算,是从定量角度描述经济活动和经济循环的有力工具,是整个经济统计的核心。目前,世界通常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联合国在1993年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
长期以来,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不同程度地刺激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通常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所以研究三者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其中,居民消费是指常住住户墩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或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家存货的变动,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或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购置、转入和资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指货物和服务出口间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
众所周知,GDP核算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现存最合理的一种核算方式。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人们津津乐道”东方睡狮”崛起的同时,似乎我们更应该着重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由于我们分析视角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此,我们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采用1994年和2002年的中国各地区的截面数据,试图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出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一些实证分析。
二.样本数据选取及模型设定:
回归模型设立如下:
Yi =β0 +β1 X1i +β2 X2i +β3 X3i +ui
Yi----------GDP总额X1i----- 最终消费X2i------资本形成总额X3i-------货物和服务净出口Ui------随机扰动项
β1、、β2、、β3-------待估参数 (I=1, 2)
变量采用截面数据,样本期为:1994年和2002年。具体数据(现价计算)如下:
表1 2002年数据(单位:亿元)
地区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北京3212.711699.812010.02-497.12
天津2051.16990.211055.175.78
河北6122.532819.622660.93641.98
山西2042.141184.01919.23-61.11
内蒙古1763.371092.48847.89-177
辽宁5458.223031.471835.54591.21
吉林2317.681444.68898.45-25.45
黑龙江3828.932287.751322.37218.81
上海5408.762455.672409.39543.7
江苏10532.814801.914808.67922.23
浙江77903741.663467.46586.88
安徽3569.092262.951310.3-4.76
福建4620.472434.052119.5866.84
江西2460.491459.65999.281.56
山东10552.065021.154940.67590.24
河南6168.733441.712546.46180.56
湖北4860.922669.71994.77196.45
湖南4340.942762.951572.895.1
广东11769.726701.154156.67911.9
广西2455.361698.54877.93-121.11
海南603.88331.22275.99-3.33
重庆2020.381228.89990.05-198.56
四川4875.122894.11976.684.34
贵州1185.06890.31649.33-354.59
云南2232.321526.25887.49-181.42
西藏174.7299.9572.192.58
陕西2035.961109.111107.7-180.85
甘肃1165.94679.32538.62-52
青海337.76221.55245.84-129.58
宁夏329.28249.26245.22-165.2
新疆1598.28948.92864.27-214.91
表2 1994年数据(单位:亿元)
地区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北京1318.6396.29902.6319.68
天津725.14323.76430.9-29.52
河北2147.491019.29884.46243.74
山西857.63494.91385.71-22.99
内蒙古681.92406.88331.11-56.07
辽宁2461.781239.611024.66197.57
吉林944.44577.59389.93-23.08
黑龙江1617.831019.21566.2132.41
上海1971.92873.891151.61-53.58
江苏4000.91721.452018.95260.5
浙江2666.861173.681185.74307.44
安徽1488.47882.64598.876.96
福建1685.34936.2756.34-7.2
江西944.75597.09368.62-20.94
山东3810.031889.341784.62136.07
河南2224.431198.86883.44142.13
湖北1895.711058.13746.9190.67
湖南1694.421113.62581.52-0.72
广东4329.652182.431981.0776.15
广西1241.83817.21477.82-53.2
海南330.95156.47224.17-49.69
四川2776.541699.411064.0713.06
贵州517.96388.91154.55-25.5
云南973.97570.45433.59-30.07
西藏46.7632.7423.07-9.05
陕西816.58570.34398.55-152.31
甘肃451.66319.11177.63-45.08
青海138.2592.1760.1-14.02
宁夏134.2395.1769.12-30.06
新疆673.68375.2487.55-189.07
注:表1,表2数据分别来自2003年和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模型检验
首先采用2002年数据,进行如下分析:
假设模型中随机误差项Ui满足古典假设,运用OLS方法估计模型的参数,利用计量经济计算机软件Eviews计算可得如下结果:
表3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0/04 Time: 13:55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0.0568770.438992-0.1295620.8979
X11.0003560.0003802635.3430.0000
X20.9995130.0004442251.7050.0000
X30.9994000.0009691031.1970.0000
R-squared1.000000 Mean dependent var3802.735
Adjusted R-squared1.000000 S.D. dependent var3061.555
S.E. of regression1.083501 Akaike info criterion3.118187
Sum squared resid31.69732 Schwarz criterion3.303217
Log likelihood-44.33189 F-statistic79840870
Durbin-Watson stat2.485296 Prob(F-statistic)0.000000
回归方程为:
Y=-0.05687658464+1.000355738*X1+0.9995131767*X2+0.9994001555*X3(0.438992) (0.000380) (0.000444) (0.000969)
t=(-0.129562) (2635.343) (2251.705) (1031.197)
R2=1.000000 F=79840870
经济意义检验
由回归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与GDP的增长线性正相关,这与现实中GDP随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的增加而增长是相符的。
统计推断检验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R2=1.000000, F统计量=79840870,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地比较理想。系数显着性检验:给定α=0.05,明显地,X1、X2、X3的t的P值小于给定的显着性水平,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表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有显着性影响。
计量经济学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表3可看出,模型整体上线性回归拟合较好,R^2很大,F值,t值均大于给定显着性水平下临界值,则说明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异方差检验:(采用WHITE检验)
表4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0.807696 Probability0.614457
Obs*R-squared7.971458 Probability0.537025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0/04 Time: 14:36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2.7739263.787260-0.7324360.4720
X10.0024190.0067080.3605830.7220
X1^2-8.68E-067.14E-06-1.2164560.2373
X1*X21.95E-051.78E-051.0947620.2860
X1*X39.92E-061.45E-050.6825900.5023
X20.0022760.0089520.2542090.8018
X2^2-1.19E-051.03E-05-1.1597830.2592
X2*X3-3.51E-061.07E-05-0.3283810.7459
X3-0.0108740.017150-0.6340560.5329
X3^2-7.93E-062.43E-05-0.3261240.7476
R-squared0.257144 Mean dependent var1.022494
Adjusted R-squared-0.061223 S.D. dependent var4.906502
S.E. of regression5.054467 Akaike info criterion6.334118
Sum squared resid536.5004 Schwarz criterion6.796695
Log likelihood-88.17884 F-statistic0.807696
Durbin-Watson stat2.007909 Prob(F-statistic)0.614457
F=0.807696 Obs*R-squared= 7.971458 查分布表得χ20.05(3)=7.81473 Obs*R-squared= 7.971458,则接受H1,表明随机误差Ut存在异方差。
用WLS估计法对异方差进行修正,取权数w=1/e2 由EVIEWS操作得:表5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0/04 Time: 14:50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Weighting series: W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0.0038720.004204-0.9210020.3652
X11.0000142.07E-0548206.210.0000
X20.9999822.85E-0535032.300.0000
X30.9999733.65E-0527405.220.0000
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1.000000 Mean dependent var2787.020
Adjusted R-squared1.000000 S.D. dependent var9970.881
S.E. of regression0.007202 Akaike info criterion-6.908945
Sum squared resid0.001401 Schwarz criterion-6.723914
Log likelihood111.0886 F-statistic4.11E+12
Durbin-Watson stat2.141010 Prob(F-statistic)0.000000
Un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1.000000 Mean dependent var3802.735
Adjusted R-squared1.000000 S.D. dependent var3061.555
S.E. of regression1.154538 Sum squared resid35.98987
Durbin-Watson stat2.213957
所以,修正后的模型为:
Y =-0.003872281179+1.000013993*X1+0.9999815832*X2+0.9999728352*X3
(0.004204) (2.07E-05) (2.85E-05) (3.65E-05)
t=(-0.921002) (48206.21) (35032.30) (27405.22)
R2=1.000000 F=4.11E+12
3.自相关检验:
根据表5估计的结果,DW=2.213957,在给定显着性水平为0.05,n=31, k’=3时,查Durbin-Waston表得下限临界值dL=1.229,上限临界值=1.650,可见DW统计量=1.6502.2139574-=2.350,由此可判断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贰’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运用你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论述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促进经济增长措施:
未来几年的主题:
1、消费带动升级已经在政界、企业界、学界形成共识。在这个基础上也就是刺激内需,释放需求动力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产业转型的方向。
现在发展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投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个可以看一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方向有两个就是引导金融扶持实体经济、鼓励创新,就是近年说的比较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
3、出口这一块主要体现在汇率政策、加入SDR等等。主要手段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的科技附加价值,掌握世界创新领导者能力。改变原来的以“能源和要素驱动”的原材料、半成品输出为科技输出。高端装备制造业近年迅速发展就是这个原因,当然也可以看“优进优出”这个政策。
促进经济增长是一系列的活动,未来的主题就是转型、内需。
简单说这些吧,系统的工程。
‘叁’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经济的活力,解决了社会的生产力,1978年年底,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改革传统的履行行政命令为主的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这个是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它是最巨大的动力,今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们就一定能够继续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任务,这是中国经济28年高速增长第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第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发展,把发展作为振兴中国的第一要务,从1978年开始,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从此翻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的一页,关于发展问题,我们邓小平高瞻远瞩,为中国规划了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21世纪50年代达到中等国家发达水平,三步走情况下,顺利实现了两步的目标,第三步目标而奋斗,在发展的理念上,也在不断的发展创新。
第三,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是放任自流的,而是有政府管理的。政府的调节和管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进行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第二是超过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增进微观经济的效率,保护资源生态和环境,维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等。第三是通过财政税收等杠杆,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改革开放28年来,这三个方面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在不断的完善中,特别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效果更为显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总共进行了六次宏观经济调控,时间分别是79年到81年第一次。第二85年到86年,第三次89年到90年,第四次1994年到1996年,第五次1997到2001,第六次2003年到现在,由于这几次宏观调控比较顺利,成效显着,减少了损失,保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第四点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资源,中国人民有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党的改革开放和党的政策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巨大力量。中国劳动力后备资源非常丰富,中国不仅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经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青少年一般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工资水平比较低,而且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多年来,基本稳定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中国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中国具有巨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十几亿人的大市场,吸引着各方面的投资,还有中国由于长期比较贫困落后,基础设施缺口很大,投资机会很多,建设的推进,经济增速快,人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国内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的竞争加快,使中国的市场空间非常大,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最广泛的场所。
第六,中国具有持续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中国人民不仅勤劳,而且节俭,中国的储蓄率高,长期30%以上,根据统计,1978年到2002年,中国的储蓄率在32.5%到42.2%之间,高储蓄率支撑着高投资率,支撑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本形成率一直很高,1978年到2003年,中国的资本的年均增长率是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经济达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在高储蓄率高投资带动的。
第七,有利的国际环境,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的国际环境,非常有利于中国一心一意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2001年全世界GDP增长2.4%,2002年到2005年都在3%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虽然不可能摆脱经济危机,但是还没有出现象20世纪30年代那样,影响全球经济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再有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产业发展加快,突飞猛进,有利于中国后发优势。
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加快发展,也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这是我个人对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28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几个原因的分析
‘肆’ 如何让中国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增长
一、稳定较快地发展国民经济,有赖于处理好经济工作当中的各项关系,真抓实干。
要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地增长,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还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领导工作思路清晰,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上来,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工作。
要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努力缓解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状况。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推进城市建设要积极稳妥,注意节约用地,控制拆迁规模。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新型投资体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产业合理布局,提高投资效益。
生产企业要搞好工艺技术升级、产品开发升级、市场营销升级,提高产出效益,大力研发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价值,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与此同时,还要适时制定、运用好国家的各项投资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工资政策,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有序地平稳发展。
二、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等。
经济结构有多重含义:
(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结构调整应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首先,要立足扩大消费调整结构。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等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为此,就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要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 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其次,加快推进致力于结构调整的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创新,就是找到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支点。如何贯彻以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都是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其三,尽快实现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经过统筹规划,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发展。发达地区可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拓展;欠发达地区可为发达地区提供广阔市场和发展支撑。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借机淘汰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业,同时加强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既能够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又能够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我国现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明显失衡的问题体现在:
第一、产业结构的失衡。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导致了资源、能源的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对环境造成了高污染。
第二、内需和外需的比例失调。在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下,外需高速增长、内需萎缩;而在内需中,又主要是依靠投资,造成了消费萎缩。就一个大的经济体制来讲,如果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诱发很多问题,比如说外部条件变化,一旦外部消费没法提供,经济就发展就会很困难。
支撑这种生产模式的生产要素有四个方面: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管理和技术创新。高资本投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技术创新不足,都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必须要转型的问题了,现在我们已经是被动式的了。在金融危机之后,出口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时有发生。欧美市场吸纳中国制造产品的能力下降了,出口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所以经济必须转向内需,这是被动式的。
第三,投资消费比重失调严重影响经济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的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就注意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解决,但不彻底。最近几年这一情况有所恶化。经济的重化工业化必然是投资高涨,消费受到挤压。从储蓄率来看,在政府、企业、居民当中,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增长得远比居民的储蓄率要快,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呈上升的态势,居民的储蓄呈下降的态势,这是高投资的来源,高储蓄才有高投资,高出口。
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各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倾向降低。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直接造成消费需求不足。
经济结构的失衡,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的发展,因此来说,对于这些结构失衡就必须扭转。
经济转型的阻力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发达国家也经历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很难逾越重化工业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经济重工业化,“三高一资”产业处于主导地位,这个发展阶段所具备的特性我们难以避免。但是,中国的特点是,与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化和市场化程度发展不足,服务业严重滞后,重化工业比重畸高。
第二点、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个很早就存在,在内需中,投资的比重过高,消费的比重过低,而且消费比重处于一个持续下降的地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内外需的关系上,我国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过度地依赖外需,这对于一个大国经济而言,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很难再现危机之前出口高速增长的情景,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加强国内制度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出口部门的产品转向内需。
第三点、政策上的问题。我国一直以来鼓励出口,鼓励加工制造业。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剩劳动力的就业,提高了从业者的收入,但也有很多负面效应。我们国家对出口部门的鼓励实际上是建立在比较低的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上,出现了为了出口而出口的现象,客观上就造成了政府鼓励经济结构畸形化的结果。
三、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发展,该如何控制好通货膨胀及其预期。
先分析通货膨胀的类型,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还有就是混合型,对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宏观紧缩政策是有效的,而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与国际输入型的通胀,紧缩政策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所以,政府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而不应仅仅依赖单纯的宏观紧缩政策。“一刀切”的紧缩政策在应对混合型的通胀预期,尤其是在应对成本推动型和国际输入型通胀时,不仅不利于稳定物价水平,还有可能减缓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即导致“滞胀”。
应对通货膨胀,尤其要预防“滞胀”的发生,不能单独采取宏观紧缩政策,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第一,有必要从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转为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并重。我国通过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政策以及调控信贷规模等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来应对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大。货币政策的结构化,会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第二,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分阶段推进,避免急转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采用“松紧搭配”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
通货膨胀预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很有可能使通货膨胀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稳定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近期的对策是采取结构性措施,增加市场上短缺商品的供给。供给的增加是稳定物价的迫切措施。当某些原材料和消费品国内产量短时期内无法增加更多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商品。只要供给增加了,企业和居民个人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趋于稳定。此外,政府采取打击商品炒作行为的措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抑制非正常的需求和有序地增加供给应当双管齐下,而且有序地增加供给相对更加重要。
但在现实情形中,控制通货膨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抑制物价上涨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主要作为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难以单独发挥有效作用,必须有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调控政策“适”字当头。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的功能,要从反经济周期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00亿建设国债项目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向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
其次,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货币政策作用相应上升、重要性加强,财政政策将不再担纲宏观调控主力。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导地位转换的背景下,为保证新一轮经济平稳增长,央行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增幅,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窗口指导,控制投资过快行业的信贷规模,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引导社会投资预期;必要时,小幅上调贷款利率,抑制投资过快增长。
第三,积极发挥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一是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二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油播种面积。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项目建设应适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投资权直接下放给企业,加强市场机制引导投资的作用;国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调控企业投资方向。
‘伍’ 王者荣耀怎么快速增长经济 发育技巧全解析
经济来自于上中下路的小兵,野怪,人头。
其中小兵和野怪有钱和经验,人头只会产生钱。开场近战小兵56金,法术小兵36金,自己打最后一下才能拿到全部的钱,小兵帮你打最后一下钱会变少。小野怪60金,红蓝buff100金。一血产生300金,后来的人头在200金左右,你比对面经济领先越多,一个人头能拿到的钱越少。
总而言之,没有团战的情况下,兵线收益>人头>野怪>推塔。所以每路兵线都要有人去带,这是我方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如果兵线被己方小兵打死是没有任何收益的。请务必养成路过顺手收兵线的习惯,既有利于发育又有利于推塔,何乐而不为。
人头不会产生经验,只有金币,为什么有时候还是觉得杀人越多,打得越顺风呢?拿人头并不主要是为了人头那一两百金,而是因为对面复活期间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经常死亡会导致经济落后,能左右战局的能力就越弱。
打野,在白金局以上非常重要,一个队伍的打野位如果足够犀利,很轻松就能带起全场的节奏。野怪能产生金币和经验,buff两分钟一刷新,小怪一分半钟。一个好的打野会计算好各种怪的刷新时间,及时收野,野刷新得越快,我方经济就越好,逐渐拉开敌我的经济差距。
推掉一座塔能让全队每人增加70金币,并不算太多。推塔最大的作用是对面的安全区域变少,被塔辐射的野区失去了安全保障,能安全收兵线打野的区域都变小了,使对面发育更慢。
有兵线先收兵线,看见某路可以gank就去gank,最后才考虑刷野。
而团战也最好在己方经济优势的时候才开团,不要一看见有人头就往上冲最后导致团灭。抓单也是如此,你经济全场第一,就可以愉快地跟人1v1甚至1vN,经济不好就赶快去带带线刷刷野,别整天想着浪人头了。
如果是白金段位以下可以经常使用观战界面,看每局比赛中经济最好的玩家平时是怎么发育的,团战中的切入位置和时机,在团战后又是如何扩大优势保持领先的。这样会让意识有一定的提高。
‘陆’ 经济是如何增长的
显然,你陷入一个重要的误区。货币的增长并不等同于财富的增长,货币的增长也不等同于经济的增长。印钱只是为了商品流通的方便,钱只是一个用于商品交换的工具,只是一般等价物的反应。
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是在扣除中间投入(包括劳动力、原材料等)耗费后的实际产出,这也可以从GDP核算中生产法的公式可以看出,生产法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而这里的总产出与中间投入都是用货币来衡量的,而为什么GDP的单位是货币呢,也就是多少多少亿元呢,这是为了衡量的方便。总不能说我们今年经济比去年经济增长了5万亿吨苹果...
试想一下,在原始社会,货币还没有出现,难道就没有经济了吗?货币生产之前的物物交换也是经济活动.
所以说,无限印钞只会带来通货膨胀,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乃至每一个劳动者和社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精心组织、通力配合,搞好生产与服务,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的增长。
‘柒’ 分析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虽然只是“好”与“快”两个字顺序的变化,但含义十分深刻。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从“快”字当头到“好”字当头,经历了一个实践深化、认识提高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困扰我们多年的短缺局面已不复存在,社会商品实现了供求平衡或略有富余。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现实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总量平衡。要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防止通货膨胀,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结构优化。要促进需求结构趋于协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三是资源节约。要狠抓节能降耗,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生态良好。要控制并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护和治理城乡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和建设。五是民生改善。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此基础上,要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这个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条件下,把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第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如果单纯追求快速增长,忽视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有可能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攀比高速度,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结果欲速不达。因此,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的快速增长。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当前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经济增长速度连续4年达到或超过10%,2007年上半年同比又增长11.5%,城镇就业增加较多,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同时,投资增长快、货币投放多、外贸顺差大的问题尚未解决,物价水平上升,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任务繁重。还应看到,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滞后,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还不合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明显加大。因此,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强调经济发展好中求快,努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经过多年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条件和能力明显改善。一是综合国力大大增强。随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升级。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五个统筹”逐步落实,这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体制条件基本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活力日益增强,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这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四是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居民储蓄率高,能源交通等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完全可能的。最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逐步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抓紧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环境,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这两个重点方面,也就抓住了全部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要按照《报告》的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捌’ 中国近3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第一,土地公有制与房产私有化的结合,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动因。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目前是承认财产私有化的,包括房产在内。但城市土地依然是归国家所有,这也是拆迁条例存在的理论基础。说白了就是房产虽然归你,但房产所占用的土地仍归国家。所以碰到什么拆迁项目,即便老百姓不同意,到了仲裁机关政府那里,实在谈不妥通常就会被强制拆迁。这种不完全的私有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产物,而在当前大多数的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不会出现。在这些国家里,土地是以私有化的面目出现的,既然理论基础不存在,拆迁条例也就不会存在。
这种不完全的私有制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大家知道,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取决于消费和投资。没有消费和投资,就不会刺激产出,这是很明显的经济学常识。而这个消费(投资也可以理解成政府和企业消费)可以分成内需和外需,内需主要指国家内部,外需主要指出口。内需方面,中国老百姓的一般消费普遍上不来,因为中国老百姓有医疗,上学,最重要的是房产负担。所以老百姓普遍不敢大手大脚花钱。国家主导的投资,比如修桥铺路,基建设施,占据很大方面,以政府为背景的房地产业也是蒸蒸日上,也占据了GDP的重要份额。中国房地产业的几个特征就是,发展特别迅速,很多房屋质量都很差,房屋建成后没几十年就又要拆了重建。这些特征都为GDP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保障,因为房地产也是一种投资消费,他需要建筑材料,人工,他每搞一次,就带动一次GDP的增长,而不管这种增长是以浪费资源,是以质量不好出人命为代价的。而所有这一切的主因,都是由于土地的公有制。大家试想一下,在一个土地私有制的国家中,拆房首先就会碰到强大阻力,由于没有理论基础的拆迁条例的存在,那房地产商就只能拿钱砸,利润就没这么高,积极性就降低,即便这样,我也未必同意搬房子!所以发达国家的新楼房地产业占GDP份额就很小。其次,土地私有制中的房屋质量不会差。为啥呢?我自己在我的地上建房子,我肯定希望他越坚固越好,除非此人中了彩票,否则我不会拆我房子重建的。所以这些发达国家的房子很多都是上百年历史,却依然很坚固!而中国的房子不这样,因为说到底,你就是一个70年产权,而且政府如果真要拆迁,你就是有房产证也白搭,土地是国家的!你总是要屈服,不要命的人毕竟是少数。一定意义上说,政府也鼓励拆迁建新房或者什么酒店开发区之类的,因为他又投资了,又能带来GDP了。终于,拆迁又到了,新楼群又是拔地而起,又带来新一轮GDP的提高!
第二,一个强势的政府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原因。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问题,离开一个强势的政府就解决不了。很多发达国家,推行各种政策,修建各种设施,受他们民主制度的制约,光扯皮讨论就要很久,最后也不一定能施行。举个例子,当我们国家有实力修建三峡大坝的时候,从讨论到实施花了多少时间?老百姓参与了吗?这个在发达国家根本不能想象。国家修桥铺路,基础设施的修建,很多都是强制性的行为,当地老百姓只能服从。这个事情应该两方面考虑,虽然强势的政府推行政策措施会有效率的优势,但他往往忽视老百姓的声音,更是缺乏监督。我们国家在修桥铺路,大建铁路网当然会加速GDP的增长,但同时会出现很多的伪劣残次,很多城市的立交桥,马路修建10几年就要拆了重建,这当然又一次带来了GDP的增长,可真正是投资人的老百姓们,对于这种现象有发言权吗?他们愿意要这样的GDP增长吗?
第三,没有独立的工会组织是中国经济持续告诉增长的一个动因。这个主要是从外需上来讲的。他牵扯到中国工人,打工者的权益到底谁来维护的问题。我们之前知道那个台湾代工企业工人频繁自杀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中国足球中甲俱乐部南京有有,很多球员好几年都没发工资的事情。很多中国人即便是没去过国外也应该知道,目前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欧洲等国家,便宜商品基本都被中国垄断了,因为中国劳动力便宜,那么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也就便宜。问题在于,为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30年,咱们中国人怎么还这么便宜捏?为啥咱们前段时间才搞出了个最低工资水平,而且还是按月算,不按小时算的捏,(通常发达国家最低工资水平均是按小时算钱,因为按月算会出现加班等的问题)。中国工人的工资长时间的增长缓慢,是中国长时间成为世界代工企业的主要原因,他给全世界以巨大的实惠,给中国政府巨大的外汇收入,而中国工人呢,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剥削!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不坏,咱们内需不是不行吗,咱们还有外需呢!中国GDP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不是吗?所以政府并不是特别积极想改变这种局面,除非出了特别重大的社会事件。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才出现最低工资水平制度的原因。说白的吧,政府本身并不能直接反映工人的利益,政府不是企业,他不能直接得到从企业来的信息,另外政府也不可能只代表一个阶层,它是作为不同阶层的混合体而存在的。那么政府怎么能得到企业工人的真实信息呢?从一个国家机制来说,我们可以分为政府,社会,市场三个部分。这三方面均在一个国家中扮演不同的,但都很重要的角色。仅就咱们国家来说,是一个典型的大政府,小社会,中市场的情况。在我们国家中,可以说社会所起的作用是最小的。我在这里所指的社会,主要是指在社会中特定群体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他主要是指工会,各种行业行会等等。社会在国家中所起的作用是衔接政府与市场,是一种润滑剂。政府想和企业建立好联系就需要社会的力量比如工会。很显然,我们国家的工会并非由企业的工人自发组织,工会主席也并非由工人选举而是由上级委派。当前我们的工会无法真正代表工人的利益。所以说这么多年,中国工人工资一直很低,很多其他利益方面的事情也无法伸张,是因为缺乏一个直接联系和反映的渠道。事实上中国各行各业都没有建立起这种独立的工会组织,包括足球俱乐部。试想一下,一旦这种工会建立起来,工人联合起来有了与资本家平等对话的机会,就不只是要求工资提高这么简单,他会带来工人各个方面条件的改善的机会,这无疑会大大增加资本家的成本。一旦谈不成就会罢工,影响企业运营效率,这无疑会破坏经济的高速增长。很显然,这种事情出现的最终结果是,外企代工企业就会转移阵地,去诸如东南亚等国重新寻找机会了。而没有这种工会,工人联合不起来,就只会发生各种极端事例,然后让资本家各个击破。事实上这么多年来在中国的资本家们就是这么做的。所以我说,没有独立的工会组织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动因。大家可以与那些发达国家的罢工比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