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守住文化

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守住文化

发布时间:2022-10-23 00:39:16

❶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它绝非是被动的,实际上,它同经济永远处于互动的过程之中。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环境要素,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或推动或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该区域的文化特质有非常大的关系。当该区域的文化内涵与外在经济环境相协调时,它会成为促进和推动该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要素,否则文化会成为该区域经济增长的阻碍。那么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在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传统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尽管如此,我们从深层次上看,中国的改革发展仍然展现出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弘扬和发展。这既是“中国模式”成功的原因,也表现为其内容。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强调集体观念,重义轻利的价值诉求,并没有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市场经济带来“利益至上”的文化观念的同时,趋利避义的价值取向并没有为所有大众所接受和推崇。同时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开始引导民众进行发展目的的反思,“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一中国文化的根基被重塑。这些表面上看与市场经济精神相悖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模式的形成中承担着拯救现代文明的使命。中国模式应该从世界主流发展模式中汲取营养,但始终要扎根于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实践之中,兼具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有利或有害,而应对具体的文化观念和因素进行分析。总的来说,传统文化观念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且一些文化观念具有转化的可能,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文化的因素。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离不开对该国家的文化研究。通过挖掘文化的深层内涵,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层的理论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扑面而来的新世纪,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文化的优势,挖掘文化资源。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说过:“文化有很重要的协调力量,它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如果没有文化为纲领,经济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也难以持续发展,所以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文脉。”一个地方的文化不仅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还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要取得快速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审视本地区长期存在的文化传统观念。首先要认真调研和分析本地区的文化内涵,分析和研究其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部分,也要批判和克服其糟粕部分,以消除不利于发展与进步的传统观念。同时,要不断学习其它地区的先进理念。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需要创新,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根源于创新,而要激发创新精神,使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则必须回到中华文化原创,摒弃限制社会微观活力和民众创造力的文化和传统,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文化和制度创新。”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观念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且一些文化观念具有转化的可能。所以,一定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❷ 先讲文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⑥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❸ 近些年在大力发展教育,在经济建设中怎么建立文化内涵呢

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任何一门科学的概念和范畴,都既是文明史的积淀和结晶即认识的成果,又是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支撑点”即拓展和深化认识的前提,它既包含着对“整个世界”的规律性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认识,又包含着对“全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的理解。

任何一种理论又都不是一种冷冰冰的逻辑,而是熔铸着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的情感、意愿、理想和情操,熔铸着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的魅力。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讲演中说,我们不仅应当看到她对人类的科学事业、对人类的文明作出的贡献,而且更应该看到她的人格典范的作用。

强化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人是生理的、心理的和伦理的存在,是思想的、情感的、意志的存在。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内容,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

❹ 文化在经济社会中有何作用和地位我们今天强调文化自信,那么我们需要对我们的哪些文化自信

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人的素质提高,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还有文化产业,本身创造财富,成为文化生产力。
文化中的创造力,经济发展的源泉、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成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总之,是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文化自信主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❺ 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作用推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一、文化与经济
1、政府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文化特色,民俗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当地生态旅游的保护,形成文化与旅游结合方式,推广出去
2、适当财政补贴文化文艺机构组织或者民间传承人,让他们能坚守下去,从而形成地方文化名片,鼓励上一些综艺节目,宣传出去

二、文化与政治
1、政府适当的进行政治引导,鼓励当地的各种好的文化发展,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2、社会媒体应该大力宣传具有正能量的文字作品,公益广告,新闻,电影,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社会道德价值观,让民众相信努力可以改变未来,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谢谢

❻ 文化如何推动经济

文化能否推动经济?答:文化能够推动经济。把文化建在市场上,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若果能有什么具体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二,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当今时代,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劳务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术含量同样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创造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务,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消费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浓缩其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同样将在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中突显出来。
文化产业是当代人类社会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形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产业现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有的人认为,“文化投资即是就业投资,因为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最佳途径就是文化。”积极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已成为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高科技成果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改造越来越明显。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当今,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日益增大,渗透力越来越强,跨国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和在资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动、世界文化市场的走向、国际文化秩序和文化关系重组的重要力量。面对这种形势,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文化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上层建筑是不断随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而变动的,我们是有能力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产生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
三,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如果中华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变得自觉了,对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且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好,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在未来的民办经济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
2,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运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劳动当中产生的。而中央在决策过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渗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思维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不仅看到物与物、实际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更看到了中国社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单就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这几个字,就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觉。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风行世界,这既会给各国带来快速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的问题。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经济肯定会萎缩。这个问题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比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因此,文化自觉的问题在当代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而紧迫。
4,文化自觉之后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当人们对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之后,就会注意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透视它,体现它。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包括文化的各个层次。人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是亚文化中的一支,现在企业提倡的所谓文化,基本上只来自经济本身,甚至是企业本身的需要。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环境相结合,才是骨子里的文化
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响力仍可能因惯性持续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体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虽属第三产业,但又依托一、二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趋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大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管理和名牌产品的创立,既是经济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都凸出相当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社会科学文化建设课题。没有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伦理和经济规范确立不了,经济建设就难以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建立不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文化经济,就是知识化经济,就是文化知识作支撑的经济。发展文化经济,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业结构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已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重要途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十分注重经济增长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1. 地域间的文化比较是商品生成的原因。
2. 地域文化现象异地后转化为经济现象,民族特征异地后转化为商品特征。
3. 不论地域性或世界性,社会文化条件直接决定、作用于经济条件。
4. 文化条件若不应用于经济改造,文化在潜隐状态中以内因方式的交流——兼容性运作将如竭泽而渔;反之亦然。
5. 文化在组织与社会(不论是企业、国家、国际、世界)中的价值与意义是与经济相联系时才出现的;反之亦然。
6. 经济生产的无限性将阻遏文化的交流——兼容性深层次运作,对文化有病态作用;反之,文化的病态(如俗化)使市场与生产变得有限。
7. 世界市场的范围包括文化市场与经济市场。
8. 文化的交流、沟通、利用是经济进步的必由之路,文化的兼容是经济的发达之路。
9. 本体上,视时代性的历史条件不同,经济决定文化或文化决定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本源上,文化决定经济——生活总是生产的前提,文化交流总是生产与市场的前因。
10. 文化与经济的协调程度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两个外在统一的标志,而且是古今中外评价、衡量社会成熟程度的唯一标准。
11. 文化与经济在同一层面上构成社会结构中的“实态”框架。
12. 在以文化关系或经济关系为标准的社会发展史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构成历史的一个环节。如,(地域性)自然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共产文化;(地域性)自然经济——政治经济——文化经济——共产经济。
13. 文化力与经济力的合力是政治力——政治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辩证表现。

❼ 论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化艺2 郭沈叶 20111305242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主要内容是: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除了这些主要内容之外,还有诸如爱国爱民、廉洁奉公、自强不息、贵德重义、崇尚礼仪、以和为贵、诚实守信、勤劳俭朴、谦虚谨慎、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等等。
(二)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
在长期的小农经济的社会环境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道德,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瑕瑜错陈的、矛盾的复合体。对待传统道德不能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就是: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前进的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既要肯定又要否定,也就是要肯定和继承其精华的部分,否定和抛弃其糟柏的部分。
比如,古人的道德观是很看重孝道的,但我们对此应当作具体分析,区分其 精华和糟粕。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这是当今我们需要大力继承和弘扬的。但那 种长辈的话就是绝对正确的金科玉律不能违背,晚辈的人生命运完全掌握在长 辈手上,哪怕婚姻大事也不能自主的所谓孝道,以及那种不近情理、不讲原则、不问是非、没有人格平等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则没有任何合理性,是需要坚决法除的。又比如,当今国民需要有必要的礼仪道德,这可以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借鉴其精华,继承“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诚心礼仪、诚信礼仪和互相尊重、互敬互爱的礼仪,倡导社会公民之间平等相待、人格相等的礼仪。但对那些反映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尊卑的礼仪道德观及其表现形式,以及那种虚情假意、繁文缚节、等级森严、尊卑有别的礼仪,则必须摒弃。
总之,正确对待传统道德,就既不能搞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又不能搞全盘继承的复古主义,而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从丰富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出发,坚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的态度,并应同大力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相结合,注意吸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样,大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水平,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几千年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支撑。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 意义。
1.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中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人们精神面貌与社会生活方面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本身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容易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这些都是社会和谐的腐蚀剂和社会矛盾的催化剂。比如,市场经济承认并尊重个人价值、个人利益,使个人价值得以充分展示,使个人正当利益得以充分实现,使个人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发挥和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但是,市场经济也容易使人们受“利润最大化”的影响,习惯于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有的人没有整体观念,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第一,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就牺牲后者保护前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利于我们避免或消除市场经济的这种负面效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十分重视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群体意识,主张以公利为本,先公利后私利,讲公利光荣,争私利耻辱。公共利益高于个 人利益,个人利益要服从公共利益、整体利益,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调节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过,“放于利而行,多怨”,“公则悦”。意思是说,只是依据个人利益去行事,会招致很多的怨恨,而维护公共利益,就会使人心悦诚服。孟子告诫世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即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国家也就危机四伏了。一心为公,天下兴旺;人人为私,国家就要灭亡。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舍生而取义”, 即牺牲个人利益确保公共利益和整体利益。
如何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又有效防止市场机制的负面效应,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强调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强调自不息、艰苦创业,强调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强调与人为善、诚信待人,等等。这些,对我们是有启示的,如果正确借鉴,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有效防止市场机制的负面效应,可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2.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出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人。要创造人人平等、团结友爱、和衷共济、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平安稳定、活跃有序、协调和谐、持续发展,必须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孔子最先把“仁”与“爱人”联系起来,并从各方面对“仁”作了阐释。中国传统道德讲的仁爱是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优良道德 传统可以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其中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成为举国上下的普遍共识和实际行动。这既是对历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美好理想的生动实践,也是历经改革实践考验后亿万人民团结互助、戮力同心的又一次创新征程。
3.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丰富多彩,它为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用之不绝的精神财富。传统道德积淀在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历史的发展表明,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重视人伦关系的协调,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重视“仁者爱人”精神的涵育,重视整体利益价值观的追求,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重视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方式等,都是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可以借鉴和利用的宝贵资源。今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我们必须尊重历史的辩证法,把包括公民道德在内的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人类道德的合乎规律的发展,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作为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曾严厉地批判俄国当年“无产阶级文化派”所谓的要像摧毁反动政权那样消灭文化遗产的叫嚣,他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元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咱毛泽东明确主张”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列宁和毛泽东的这些话,当然不仅仅是对道德而言,但对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传承的优秀道德成果的总和,内容极其丰富,特征极其明显。它对于伸张人间正气、改善社会风气、培育美好品行、陶冶高尚情操曾作出过历史贡献,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道德文化体系,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份极为珍贵的教材。今天,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自己健康成长成才,就必须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从中获得教益和启发,受到熏陶和感染,使之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是指一个民族保持自己尊严的感情。民族自信,是指一个民族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这两个方面,都是同民族精神相联系的,是以民族精神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精神在《周易》中有很好的体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刚毅勇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等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和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可以把握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具备健康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民族气节,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智慧,从而极大地提高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强调克己奉公、社会整体利益至上,倡导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思想,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强调公私之辨,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乃至把“公”作为道德的最后标准。克己奉公,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中国人历来以“廓然大公”、“天下为公”作为价值理想。从国家利益和整 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古人提出并阐述了义利观。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十分复杂,重义轻利的倾向也曾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应当说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才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优良道德传统。 孔子就以义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主张“见利思义”。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荀子强调“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古人认为,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时,特别是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应“见利思义”、“义以为上”、“义然后取”,必要时做到“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各种方式把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向全世界渗透和传播。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也传入中国,对于社会上许多人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经济利益,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仍然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经常碰到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关于公与私、义与利关系的合理因素,可以强化自己对社会、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明确自己应当履行的人生责任和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在重道德修养,强调道德践履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发挥完善自身的主体能动作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较高的素晨,而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所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少数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道德意识淡薄,道德判断能力低下,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要使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或途径,就是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十分注重精神境界的追求,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强调修身养性,强调道德践履。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立定志向,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就不会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他特别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回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一最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他们在人性论上虽然各执一端,但是,一个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一个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最终所追求的都是一种共同的理想人格。古人讲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和道德践履,虽然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包含着积极的成分。大学生了解中国优良道德传统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合理因素,可以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沿着道德层次的阶梯不断地向更高道德境界攀登。利。中国人历来以“廓然大公”、“天下为公”作为价值理想。从国家利益和整 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古人提出并阐述了义利观。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十分复杂,重义轻利的倾向也曾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应当说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才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优良道德传统。 孔子就以义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主张“见利思义”。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荀子强调“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古人认为,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时,特别是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应“见利思义”、“义以为上”、“义然后取”,必要时做到“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各种方式把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向全世界渗透和传播。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也传入中国,对于社会上许多人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经济利益,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仍然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经常碰到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关于公与私、义与利关系的合理因素,可以强化自己对社会、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明确自己应当履行的人生责任和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在重道德修养,强调道德践履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发挥完善自身的主体能动作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较高的素晨,而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所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少数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道德意识淡薄,道德判断能力低下,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要使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或途径,就是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十分注重精神境界的追求,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强调修身养性,强调道德践履。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立定志向,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就不会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他特别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回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一最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他们在人性论上虽然各执一端,但是,一个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一个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最终所追求的都是一种共同的理想人格。古人讲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和道德践履,虽然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包含着积极的成分。大学生了解中国优良道德传统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合理因素,可以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沿着道德层次的阶梯不断地向更高道德境界攀登。

❽ 如何守住这座独特的文化遗产

1.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今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2.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3.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少数民族民族数据库。4.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文化的传承。。

❾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中国文化能守住自己的特点吗

这得看你的文化是不是具有包容性和排他性。
排他性强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会慢慢的消逝的,因为它不包容其他的文化哦。
但是像我国的文化来说是具有包容性的,任何外来文化在一定时间后,就称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我们还讲汉语,还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老一辈的家长们的教育和传统文化自身的吸引力)我们的文化就不会消逝的。
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大海之所以是大海,是因为她能海纳百川。
但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在外来文化输出的时候其中所带来的不安定的因素,比如一些不符合中国的政治思想,还有就是所谓的色情,暴力,黑帮等文化,其实这才是外来文化最具有威胁的地方,若不加以区分,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会有较大的影响的谁也不希望若干年后一张嘴就是
法克尤。。 ok 之类的吧。

阅读全文

与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守住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做好财富与幸福的决策 浏览:740
结婚三周年怎么表达爱情 浏览:59
兵团九师工作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665
陶瓷杯与骨瓷杯哪个更健康 浏览:749
310在爱情数字里什么意思 浏览:134
什么软件把自己变美女 浏览:395
美女和帅哥的全家福该怎么画 浏览:311
欧美女人穿什么衣服好看 浏览: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诗句 浏览:40
幸福生活节节高的儿童舞蹈视频有哪些 浏览:380
老班长说幸福就是什么补充完整 浏览: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浏览:539
肥城和宁阳事业编哪个好 浏览:323
美女组团偷项链是什么电影 浏览:726
对中医事业有什么追求 浏览:483
经济下行该如何面对 浏览:457
如何谈幸福恋爱 浏览:792
中国古代爱情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928
合肥和中山哪个经济发展好 浏览:315
红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开健康码 浏览: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