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欧洲联盟的经济
欧盟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又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2013年,欧盟28个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100欧元。欧盟为世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最大进出口方。欧盟对外贸易中,美国、中国、俄罗斯、瑞士为主要贸易伙伴。欧盟也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援助者,多边贸易体系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力量。
欧盟的诞生使欧洲的商品、劳务、人员、资本自由流通,使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高。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欧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28国面积为242.0万平方千米,人口3.50亿。1992年欧共体12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8412亿美元(按当年汇率和价格)。欧共体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1992年外贸总额约为29722亿美元,其中出口14518.6亿美元,进口15202.7亿美元。
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提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由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欧盟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 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重要的是,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的国家集团和商品与服务出口的国家集团,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可以称得上是个经济“巨人”。
2010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16.106万亿美元,人均GDP32283美元。 欧盟28个成员国基本情况统计
(人口、实际GDP、人均GDP均为欧盟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数据) 入盟
(年份)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百万人) 实际GDP
(亿欧元) 人均GDP
(欧元) 欧盟 / 4379663 505.7 117645 23100 比利时 1952 30538 11.2 3278 29500 保加利亚 2007 110900 7.3 275 3800 捷克 2004 78866 10.5 1192 11300 丹麦 1973 43094 5.6 2090 37200 德国 1952 357031 80.5 24824 30200 爱沙尼亚 2004 45227 1.3 128 9600 爱尔兰 1973 70925 4.6 1667 36200 希腊 1981 131957 11.1 1610 - 西班牙 1986 505124 46.7 9217 20100 法国 1952 549087 65.6 18127 27600 克罗地亚 2013 56594 4.3 3573 8400 意大利 1952 301338 59.7 13652 22400 塞浦路斯 2004 9251 0.87 142 16400 拉脱维亚 2004 64589 2.0 144 7100 立陶宛 2004 65300 2.97 251 8500 卢森堡 1952 2586 0.54 340 62400 匈牙利 2004 93030 9.9 886 9000 马耳他 2004 316 0.42 58 13700 荷兰 1952 35518 16.8 5430 32300 奥地利 1995 83858 8.5 2726 32200 波兰 2004 312685 38.5 3331 8600 葡萄牙 1986 91916 10.5 1494 14300 罗马尼亚 2007 238400 20.0 1428 7098 斯洛文尼亚 2004 20273 2.1 304 14800 斯洛伐克 2004 49035 5.4 512 9500 芬兰 1995 338150 5.4 1648 30300 瑞典 1995 449974 9.6 3411 35500 英国 1973 244101 63.9 19568 30500
英国、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于1998年首批成为欧元国,1999年1月1日起在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从此统一交由设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负责。
2000年6月,欧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费拉举行的首脑会议批准希腊加入欧元区。
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流通。
2006年7月11日,欧盟财政部长理事会正式批准斯洛文尼亚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 ,这将是欧元区的首次扩大。同时该国将成为新加入欧盟的10个中东欧国家中第一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2007年1月1日,欧盟第五次扩张,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正式加入。因此,议会将新增53位议员,执委会增加两个职位。罗马尼亚委员的职位名称为欧洲执委会多语委员(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Multilingualism),遭到部分人士批评太过狭隘。同一天,斯洛文尼亚开始使用欧元,但立陶宛等其他国家因通货膨胀而拒绝。
2008年1月1日,塞浦路斯、马耳他加入了欧元区。
2009年1月1日,斯洛伐克成为欧元区第16个会员国。
2011年1月1日,爱沙尼亚加入欧元区。
2012年2月下旬,法国正式宣布停止流通原有本土货币法郎,在全法国境内统一流通欧元。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欧元区有18个成员国。 不断升级的债务危机成为危及欧盟经济复苏的头号杀手。根据欧盟委员会2010年5月初发布的预测,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和0.9%,复苏步伐明显落后于美国等其他发达经济体,更无法与新兴经济体相比。
希腊
希腊等国发行的国债大量被欧洲金融机构内部“消化”,因此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危机令欧洲金融形势再度吃紧。受债务危机影响,欧洲金融市场再度陷入剧烈动荡,欧元信心遭遇沉重打击。自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的半年多时间里,欧元对美元汇率已累计下挫约20%,并一度探至4年多来的新低,债务危机对于欧洲经济的杀伤力由此可见一斑。
信心受挫
债务危机更对经济信心构成重创,导致私人消费和投资萎缩,令欧盟脆弱的经济复苏失去两个重要的增长引擎。当前,欧盟严峻的就业形势依然没有好转,失业率仍在攀升,消费增长反弹势弱。截至2010年4月,欧元区失业率已升至10.1%,创下1998年8月以来的新高,欧盟失业率则升至9.7%。
其他国家
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甚至连身处欧元区之外的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也难免遭到殃及,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挑动市场敏感的神经,掀起轩然大波。
进退两难
债务危机还将欧盟置于两难境地。为了遏制危机蔓延,欧盟各国纷纷出台财政紧缩计划,削减公共支出,努力巩固财政,以重塑市场信心,但在经济复苏尚未企稳的情况下,急于“退出”却有可能令复苏夭折。 2012年1月31日,欧盟领导人确认从2012年7月起引入永久性欧洲稳定机制(ESM)。欧洲稳定机制的贷款能力将为5000亿欧元,将取代为爱尔兰和葡萄牙提供了救助的暂时性救助基金——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
另据媒体报道,欧盟主席范龙佩(Herman Van Rompuy)30日称,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5个都将签字同意建立永久性的援助基金“欧洲稳定机制”(ESM)。
据新华网消息,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30日晚宣布,除英国和捷克以外的欧盟成员国当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通过了“财政契约”草案。
范龙佩在欧盟峰会结束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说,欧盟同意加入“财政契约”的成员国将于3月开始签署草案,随后启动批准程序,只要欧元区12个成员国批准便可付诸实施。这一契约将对欧元区国家以及其他愿意加入的欧盟成员国施加更严格的财政纪律,对违反财政纪律的国家自动处以惩罚等。
欧盟起初计划于2013年7月引入ESM,但是德国敦促尽早引入该机制,以建立更为稳定的永久性基金,增强抵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能力。 概况
欧洲中央银行(ECB)于1998年6月1日成立。1999年1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承担起在欧元区制定货币政策的责任,实现了实施单一货币欧元和在欧元区国家实行统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体系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两个层面构成,一个层面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欧洲中央银行,另一个是欧盟成员国的中央银行。欧盟成员国中尚未采用欧元的国家,虽然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成员,但不能参与欧元区货币政策的制定,也不能参与货币政策的操作和实施。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Governing Council)和执行董事会(Executive Board)是欧洲中央银行两个主要决策机构。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机制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货币政策可分为三类:公开市场业务、常设工具和最低准备金。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在指导利率、管理货币市场、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具体有四种方式:一是再融资,成员国中央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周进行一次,两周到期,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再融资利率也是欧洲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最主要的杠杆利率。二是长期融资业务,成员国中央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月进行一次,三个月到期。三是微调操作,由成员国中央银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四是结构操作,只要欧洲中央银行想调整资金结构,就可由成员国中央银行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
欧洲中央银行的汇率机制
汇率政策是欧元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元区将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制定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的制定机制。欧元区汇率政策制定权归欧盟理事会,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委会也发挥重要作用。在协调汇率政策方面,欧盟理事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欧元汇率走势进行监督,向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提出有关看法,欧洲中央银行负责组织实施欧盟理事会制定的汇率政策,欧盟理事会有权决定签署有关汇率体制协议,确定与第三国及国际组织有关汇率的立场。
外汇管理和干预。《马约》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具有实施外汇业务的全部权力。欧洲中央银行拥有外汇储备500亿欧元,这些外汇由成员国中央银行按其所在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比例缴纳。根据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可自由支配这500亿欧元外汇储备,在必要时,还可动用成员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在动用其外汇储备时,必须征得欧洲中央银行批准,以防止成员国中央银行进行外汇业务时出现与欧元区汇率政策不一致问题。必要时,欧洲中央银行可在欧洲理事会指示下,对欧元区与美元、日元以及其他货币进行外汇干预。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确定如何分配外汇干预的职权范围,并根据信贷信誉、竞争价格、资产规模等标准,选定进行外汇干预的银行和信贷机构。
欧洲银行业联盟
2012年6月举行的欧盟领导人峰会提出了建立银行业联盟的构想,其由三大支柱支撑。除了“单一清算机制”外,另外两大支柱是“单一监管机制”和“共同存款保险机制”,即建立一套完善机制来保护欧元区银行储户的存款。欧盟希望银行业联盟能够成为阻断银行业危机向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扩散的防火墙,并为建立更广泛深化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打下基础。
2012年12月,欧盟财政部长达成协议,赋予欧洲中央银行新的权力,自2014年起统一监管欧元区银行业。这意味着欧洲向建立银行联盟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财政部长还决定,允许欧委会立即直接监管至少150家欧洲大型银行,并且在麻烦初露端倪时介入规模较小的银行。
2014年3月,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经过长时间谈判,就银行业单一清算机制规则取得一致,为该机制如期立法生效铺平道路。“单一清算机制”旨在让银行股东及债权人在银行破产时实行“自救”,而不是像上次欧债危机时那样接受政府救助。此外,单一清算机制有助于让资不抵债的银行进行有序破产,让银行业健康的部分继续存活下去。
债务危机以来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2009年第四季度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区金融形势再度紧张。多个外围国家融资成本升至欧元启动以来新高,希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超过35%;银行业之间互不信任,同业拆借规模大幅下降,导致拆借利率飙升;银行为规避风险,纷纷提高贷款标准,收缩信贷资金投放,导致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无法融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等外部投资者抽逃资金,进一步加剧欧洲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局面。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欧央行会同成员国央行一起,创造性地推出多项货币政策操作,向市场投放大量流动性,以稳定金融市场,避免金融动荡冲击实体经济。2011年11月新行长德拉吉上台后,欧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务实。
购债。2010年5月10日,欧央行推出名为证券市场计划的购债措施,通过购买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外围国家国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稳定欧元区主权债券市场。
降息。经过数次降息,从2014年6月11日起欧央行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从0.25%降至0.15%,边际贷款利率从0.75%降至0.4%,存款利率从0%降为负0.1%。
流动性操作。债务危机发生后,欧央行重启金融危机时期曾使用过的长期再融资操作工具,先后恢复了6个月和一年期再融资操作,向银行业提供较长时期贷款资金。
直接货币交易机制。2012年9月初,欧央行通过“直接货币交易机制”(OMTS),干预欧元区主权债券二级市场,以保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的统一性。
⑵ 中、美、欧专家:全球经济大概率正进入衰退期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认定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升级为“世界大流行”,中国大陆疫情进入平缓期,但全球仍处于疫情上升期,疫情总体走势不明朗,为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带来极大不确定性,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疫情影响下未来全球经济形势走势如何?中国、美国、欧洲三大市场应如何应对?下一次金融危机距离我们有多远?
为在关键时期厘清关键问题、促进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2020年3月17日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起召开“全球金融市场与经济形势分析”网络视频会。
会议邀请哈佛大学教授、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杰森·福尔曼(Jason Furman),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汇丰集团高级经济顾问简世勋(Stephen D. King),就疫情之下中、美、欧金融市场、经济形势及应对策略作出判断,并回应与会嘉宾提问。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致开幕与总结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主持会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巡视员刘培林、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敦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志洲在发言后评论。共有来自美国、欧洲、亚洲的跨国公司相关负责人、机构代表和学者360余人参会。
刘世锦提出三个关键问题:全球疫情形势下一步将如何演化,尾部风险几何?疫情是否将触发美国甚至全球金融危机?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将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带来全球治理结构的改变?
针对目前各国疫情防控策略,朱民对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表示,境外实际感染人数应远高于已报告人数,疫情峰值还远没有到来,很多国家政府措施严重滞后、居民重视程度不够,英国、瑞典、美国的群体免疫措施模式将为全球疫情防控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简世勋认为,由于意大利疫情形势恶化,欧洲关于“群体免疫”的讨论已经结束,各国已陆续开始采取抑制性更强的防疫措施。欧洲人普遍认为,意大利当前的疫情发展阶段可能未来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都会经历。
福尔曼表示,全球疫情像飓风同时袭击每个国家,重复打击,不知道何时停止。疫情全面冲击着全球的供给、需求、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工厂停工,企业借不到钱,甚至资不抵债。
谈到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福尔曼认为,疫情对经济影响呈现出破坏力强,不确定性大,长期性、全球性和时效不对等的特征。长期来看,疫情造成经济衰退而带来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疫情本身危害。美国此前低估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目前看美国二季度的年度GDP会降低3%-4%,一些公司将破产关停,大型基建项目暂停建设。
简世勋认为,疫情对欧洲经济的影响前所未有。可以预见,欧洲一季度甚至二季度的经济数据会非常疲软。据他观察,目前欧洲PMI走势和中国在今年年初的情况非常相似。按照目前的数据估计,3月份欧元区GDP会下降1.5%,4月份可能下降3%。在意大利,全国封锁每延长一周会使年度GDP降低0.25%或更多。
朱民表示,随着复工不断扩展,中国经济已经在上周触底,开始反弹。他预计,疫情对中国1-2月消费造成的消费损失将达1.38万亿,占全年GDP的1.2%。如果我们朝2020年GDP增长目标5.5%努力的话,由于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今年世界贸易会在去年疲软基础上继续下滑,贸易净出口贡献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小于0.1个百分点,而2019年是0.7个百分点。这样,最终消费将贡献3.0个百分点,最终资本形成贡献2.4个百分点。这是不容易的,根据“非典”经验,疫情冲击下。消费恢复增长速度较慢,最终资本形成拉动GDP增长就变得特别重要。
简世勋表示,疫情导致停业对经济活动影响很大,对经济的危害可能要比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严重。面对疫情,部分欧洲国家的雇主采取了智能化远程办公的举措。瑞典灵活上班比例达到35%,英国在20%,而德国和意大利只有12%和5%。
他认为,疫情冲击下,欧洲政策框架在理想状态下应当作出如下调整:降低利率,提振金融业信心;降低银行的资本金要求,鼓励银行更多放贷;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降低工资税,让雇主能够保留工人;由政府为大部分企业提供贷款方面支持;此外还应引入普遍基本收入措施,维持雇工的基本生计。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比如稳定股市情绪,还有对航空等产业的一些公司进行国有化。
但现实情况是,欧元区内部宏观政策调控空间较小。欧元区没有共同的财政政策,各国信用水平和欧元区整体信用水平差异较大。欧盟允许各国临时追加借款,但要以未来更多的紧缩政策为代价,因此一些国家对这种做法有顾虑。同时,当前欧元区的利率处于最低点,无法进一步削减。
此外,欧洲内部的“团结”压力重重。简世勋表示,如果欧洲无法在短期内控制住疫情,那么就要做好经济活动大幅下降的准备。欧盟国家的团结和共同利益将面临巨大挑战,各国间可能出现互相不信任的情况。这可能会逆转全球化趋势,对全球经济产生更严重的打击。
福尔曼表示,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应对疫情。例如,在供给端实行线上实时公布疫情数据,全面推行免费病毒检测,采购医疗设备增强医院的收治能力。本周起,对疫情期间低收入者等脆弱群体的纾困措施已经进入立法程序。
他认为,未来抗击疫情美国应做好四件事:第一,竭尽所能,保证医疗供给。免费进行检测,扩大检测范围;政府帮助医院采购用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的设备。第二,帮助弱势群体,向特定群体提供补贴,现在的标准是为4口之家提供3000美元的补助,未来还需要大规模的现金援助。第三,对中小企业提供扶持。定向纾困借贷和延缓破产程序,向受到疫情冲击的行业提供财政支持,解决资金链条流动和供需平衡的问题,特别是非金融企业的流动性不足以及可能破产的问题。第四,推动全球协作。保护家庭成员、就业人员和企业,需要全球的配合,目前美国有好的苗头,但是需要有更好的势头。
朱民表示,中国政府在恢复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投资方面,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基建项目审批速度增快,以5G、特高压、城际高铁、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建设牵头,各省已经出台了6万亿的项目安排。这些新基础建设一方面拉动了今年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推动技术更新,带动产业转型。此外,中国政府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刺激消费。供给侧方面政府发布一系列政策推动消费升级换代、智能消费等措施,增加居民需要的高质量消费的供给,各地方政府在需求端也及时出台了 旅游 、惠民、买车等补贴政策支持。
朱民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反弹最大挑战在出口领域,全球疫情继续指数级发展,在英国和瑞典的“群体免疫”政策下,德国开始关闭边境,估计更多国家会采取“封城”“锁国”政策。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将严重下跌,进入负增长区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关联,现在很多地区复工率很高,但总体产能运营水平不高,外向型企业缺少海外订单。中国需要根据全球防疫新情况和贸易形势对宏观刺激经济政策进行不断调整。
谈到未来全球经济走势,福尔曼认为,未来走势取决于各国如何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中韩已取得两场战役的阶段性胜利,但是目前我们距离全球胜利仍有距离。
朱民认为,疫情直接冲击消费,进而影响中小企业经营和产业链运作。恢复经济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政策。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宏观政策空间很小。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已经为零甚至负利率,没有降利率空间。主要发达国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在2008年金融危机已来也都增长了三倍以上,购买资产的空间也有限。财政政策在恢复经济中特别重要,减税,补贴,给居民现金等,都需要大量财政资金。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平均上升了50%,新兴经济体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债务也增加了30%,各国政府财政刺激经济的空间有限。朱民认为数据显示,全球经济已经进入衰退。他表示,2008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中速增长,过去10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危机前10年的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9%。受疫情影响,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跌至2%以下。
朱民表示,今年全球股市的三次巨幅下跌均属于市场内理性调整,而非受到市场外的信息影响导致的恐慌抛售,反映了市场对于局部疫情影响,能源价格大幅下跌和疫情全世界蔓延下公司盈利能力和不确定性的预期。股市第一次下跌受中国和亚洲疫情影响,属于局部地区问题,波动较小;第二次下跌由能源市场价格引起;第三次下跌源自全球疫情迅速发展,使市场对于全球经济调整的预期发生变化。 他认为,全球金融市场还会根据疫情的发展和各国政府抗疫和刺激经济的政策变化而进一步调整,现在形势每天在变,股市波动不可避免。而当前全球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主权债务和企业债务上,这两个薄弱点会不会被突破,成为判断是否会发生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依据。
谈到对全球合作的预期,朱民对于民粹主义政治对全球合作的挑战表示担忧。他认为,疫情的解决一定需要全球合作,目前许多国家民粹主义当道,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加大了全球合作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但疫情是全世界的公共事件和危机,他热切期盼世界能在抗疫上努力合作,并由此推进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建设。
简世勋认为,欧盟国家内部的团结合作也面临挑战。德国已经禁止出口医疗物品到意大利,国家间不信任风险升高,各国注重维护自身利益,可能带来全球化的逆转。
福尔曼认为,新冠疫情是全球化危机,但有利的一面是,政府的权力在危机期间扩大,而这恰恰是建立全球风险治理机制的重要转折点。可以看到,目前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等议题都暂时搁置起来,全球利益共同体的概念得到充分体现。各国首要的任务都是疫情的抗击,经济受疫情影响的方式、相应的政策也有相似之处。他对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表示,面对疫情世界各国都在同一条船上,各国要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国家间的合作程度越高,最终结果越好。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⑶ 能源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影响
近来,欧洲在能源困局中越发窘迫。对俄制裁导致能源成本剧增,严重冲击欧洲生产生活;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又步履维艰,短期内难以达成。剪不断、强行断,欧洲深陷能源紧张、通胀高企、排解无门的“尴尬期”。
目前,欧盟进口的约45%的天然气、30%的石油和50%的煤炭来自俄罗斯。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能源价格一度飙升。这对刚刚经历“能源寒冬”的欧洲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随即,美国拉拢盟友实施对俄极限制裁,欧洲减少了对俄罗斯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并计划推进俄煤炭和石油禁令。对俄极限制裁加剧了欧洲能源供应短缺困境,导致欧洲能源价格持续高位震荡。动力煤、原油期货、天然气期货价格同比暴涨,欧洲多国电力价格也攀升至年内高点。
能源价高,苦了欧洲民众和企业,狼狈的经济数据凸显了欧洲之“囧”。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今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仅增0.2%,4月通胀率高达7.5%,连续6个月创历史新高。能源价格上涨推高通胀水平,产业链供应链阻滞日趋严峻,消费者信心和经济预期下降,加剧了欧洲经济滞胀趋势和复苏难度。
能源危机使欧洲苦不堪言。数十年来,欧洲习惯于俄天然气从东向西输送,而近期只能绕远路寻找替代供应商。当液化天然气运至西部港口时,欧洲却发现短期内建不起向内陆输送的基础设施,导致沿海和内陆国家气价产生数倍差异。日前,欧盟委员会又推出能源改革举措,计划斥资2100亿欧元,使欧盟到2027年对俄依赖度降为零。但在经济疲软背景下,这笔巨额投资能否实施,面临很大不确定性。目前,已有欧盟成员国明确反对对俄能源禁令。
欧洲如今在能源问题上进退维谷,形势严峻,内部分歧加重,经济承受高昂代价。
⑷ 俄气断供威胁步步紧逼!欧盟“不低头”能躲过此劫吗
俄罗斯掌握住了欧盟的能源命脉
能源对于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欧洲是通过进口低价的能源和物资,同时经过国内的加工为高价的商品,以此来赚取巨额的差价,所以导致欧洲很多国家的经济十分发达;但是如今俄罗斯和乌克兰爆发了一场不可调节的矛盾,而欧洲的很多国家都支持乌克兰,选择在经济以及其他领域制裁俄罗斯,而俄罗斯也并没有坐以待毙,开始对欧洲的能源进行制裁;因为欧洲很多国家都需要依赖俄罗斯的能源进口,所以对欧洲的影响十分巨大。
⑸ 欧盟委员会:欧盟南部地区干旱可能持续到11月!人类该如何应对
北半球多个国家都遭受了严重的高温天气
由于今年地球气候十分怪异,早该离去的副热带高压却一直持续笼罩在多个国家的上空,而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又迟迟没有缓解高温天气,导致今年全球北半球多个国家都遭受了严重的高温天气;比如我国川渝地区就已经达到了46℃的极端高温,创下了世界纪录;而原本适宜居住的欧洲地区居民也遭遇了严重的高温,英国,法国以及西班牙等国都已经创下了本国有史以来的最高温度,并且高温依旧在持续,形势十分严峻。
⑹ 作为欧洲“经济引擎”的德国面临“熄火”危机,它遭遇了哪些挑战
我认为德国将会遭遇能源短缺的挑战,同时还会遭遇在欧盟地位内部下降的挑战,除此之外,德国还会遭遇一系列的安全局势挑战。
由于德国在欧盟内部扮演着经济领头羊的角色,这使得德国的经济情况也会对欧盟整体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如果能源问题继续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德国未来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麻烦。
虽然德国拥有着非常发达的经济,但是德国却并没有拥有多丰富的能源资源,如果想要保证能源的供应,就必须要想办法修复和俄罗斯的关系,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两点,那么德国国内的能源短缺危机也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虽然德国在经济领域确实很有一套,但是在政治方面,德国却很容易遭到其他国家的掣肘,由于德国的战败国身份,使得德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果不解决这些矛盾和挑战,那么德国的命运将会变得十分坎坷。
⑺ 欧央行预计:2022年欧元区经济将仅增长1.3%,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欧洲经济遭到了重大打击
欧洲地区原本是一个经济十分强大的地区,由于欧洲很多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组建了一个贸易共同体,也就是如今的欧盟,并且发行了专门的欧元作为货币,导致欧洲很多国家的经济都是十分强大的;但是今年上半年欧洲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发生了一起不可调节的矛盾,而在这场矛盾之中欧洲很多的国家都选择支持乌克兰,开始在经济领域制裁俄罗斯,对俄罗斯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而俄罗斯也通过禁止能源出口来反制裁欧洲国家,导致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
⑻ 欧盟gdp和中国gdp怎么样
欧盟gdp比中国高。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位居世界第一位,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据了解,英国脱欧,加剧了欧盟在经济层面与中国的差距。
欧盟GDP是15.58万亿美元,欧盟27国的人均GDP不到3.2万美元,而中国GDP是14.36万亿美元,人均GDP为10276美元,两者GDP差距约为8.5%。
按照GDP对比,欧盟确实比中国厉害一点,但是按照中国、欧盟27国的经济增速来推算,中国GDP会实现反超。
欧盟认为宏观政策支持中国经济稳健增长:
欧委会在报告中称,受贸易和投资不振等因素影响,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在下半年经济回升势头明显,出口和投资都出现上升,全年经济增速保持在相对强劲的6.7%。
报告称,未来内需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受可支配收入,特别是农村地区可支配收入增加以及就业强劲增长等因素支持,家庭消费可望稳健增长,从而继续促进经济增长。此外,随着全球需求复苏,预计中国出口将会继续改善。
报告认为,在经济放缓的形势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将会继续支持经济增长,经济放缓和风险将是可控的。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欧盟认为宏观政策支持中国经济稳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