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德保西林经济哪个好

德保西林经济哪个好

发布时间:2022-10-20 16:35:39

‘壹’ 黑龙江伊春市哪个区最好

西林区最好 西林区有钢铁企业 经济水平在市内是比较高的水平 现在仅次于伊春区和铁力市 西林钢铁是黑龙江省最大的钢铁企业 西林区工业发达 是伊春市唯一的工矿区 很有发展前途

‘贰’ 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

- -,五六千在德保做得什么我还真的不懂。南隆街店铺一年都8000左右喔。五六千搞得什么捏?搞螺蛳粉最得钱。哈哈。车站对面过去那家。每周星期天下午一点左右就断货了。哈哈。

‘叁’ 百色有多少个县

百色市有八个县,分别是田东县,德保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西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
1、田东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境域版图颇似一只巨大的芒果,恰与被命名为“中国芒果之乡”巧合,物华天成。
2、德保县打造以铝业为主的产业基地,2005~2006年连续两年进入“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2008年荣获“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
3、那坡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余脉六盘山南缘,是广西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县份。
4、凌云县,古称泗城,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有四条河流纵横交错会聚于城中,是一个近千年州、府、县治之地的历史文化古城。
5、乐业县,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山东南麓。
6、田林县是广西土地面积第一大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革命老区。地处南贵昆经济区中心,是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商品集散地。
7、西林县旅游资源丰富,有万峰湖、驮娘江等许多景区;2019年4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西林县脱贫摘帽。
8、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中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境内民族风情多样,被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曾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肆’ 请问来宾市金秀县、河池市南丹县、百色市德保县怎么样

大体上,三个县都属于后发达地区。但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金秀县为瑶族自治县,是广西最早成立的自治县之一,位于广西中部,原属柳州地区管辖,在撤地建市后,现归来宾市管理。大部分乡镇处于大瑶山中,海拔较高,多崇山峻岭,有少量乡镇位于丘陵。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主要是要保护好大瑶山水源林,为周边的荔浦、平南等县提供环境支撑。县城挺干净,溪流穿城而过,小巧玲珑。南丹县位于广西的西北部,有色金属(以锡为主)矿藏丰富、开采量大,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亮点,也许正因为开矿的业主复杂,相对来说,治安管理难度较大,但他的交通较其他两个县发达,目前的经济状况也要好于其他两县。德保县原来的基础是薄弱的,但现在即将成为广西的希望之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县,主要是因为铝业开发已进入收获期,正在修筑的铁路,正在开发的西江黄金水道,将使德保走上快速发展道路。个人建议,考德保县的公务员吧,这是只“潜力股”。

‘伍’ 西林县的经济发展

2001年,西林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563亿元,同比增长6.57%,第一产业完成1.89亿元,同比增长2.03%;第二产业完成4669万元,同比增长7.11%;第三产业完成1.206亿元,同比增长12.05%。农业总产值完成3.057亿元,同比增长2.17%;工业总产值7631万元,同比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71万元,同比增长15.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69万元,同比增长8.21%;全县财政收入2762万元,同比增长24.41%;农民人均纯收入1258元,同比增长2.8%。
2004年,生产总值完成4.72亿元,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12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完成1.26亿元,同比增长56.4%;第三产业完成1.34亿元,同比增长4.4%。三产业比重调优为45:27:28。财政收入完成5438万元,增长22.15%,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723万元,同比增长53.46%,预计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577万元,同比增长4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9万元,同比增长73.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7亿元,增长116.83%,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0.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23%,控制在市下达的任务内。农民人均纯收入1468元,增长5.31%。工业增加值达3188万元,同比增长42.7%。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6亿元,同比增长2.87%。共完成植树造林3.04万亩,其中经济林0.3万亩,用材林2.74万亩。年末大牲畜存栏8万头;肉类总产量达7097吨,网箱养鱼达460箱,水产品产量达1219吨,同比增长56.22%,畜牧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26.8%上升到29.9%。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28亿元增加到12.20亿元,年均增长10.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18亿元增加到11.07亿元,年均增长16.40%;财政收入由0.64亿元增加到1.02亿元,年均增长9.73%;农业生产总值由3.86亿元增加到7.94亿元,年均增长6.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29元增加到13103元,年均增长15.6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04元增加到2973元,年均增长11.7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28亿元增加到2.93亿元,年均增长18.09%。2008年,被评为“全区科学发展进步县”。 西林县重工业主要是建材和有色金属工业。建材业有西林县水泥厂和正在兴建的县粮食局建材厂。西林县水泥厂于1975年建成投产,1987年经技术改革后年产425号普通水扼5000吨。
有色工业企业有矿产开发公司、锑冶炼厂、锑矿选厂、铁合金厂、活性炭厂等。锑矿及锑冶炼是西林工业的支柱。1986年以来,西林县先后创办了锑冶炼厂、锑矿选厂和锑白车间。锑矿选厂生产的70%纯硫化锑精矿的质量标号较高,曾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的除砷技术进步奖,其选矿回收工艺达90%以上。勘探和开发黄金、锑矿,前景看好。 2002年西林县共有乡镇集体、股份制、私营企业共2591个。古障茶叶加工厂和古障油桐榨油厂是乡镇企业中效益较好的厂家。
到2010年底,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58亿元增加到4.82亿元,年均增长24.88%;工业增加值由0.52亿元增加到1.9亿元,年均增长16.75%;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81亿元,同比增长495.34%。驮娘江流域11座梯级水电站建成投产,电力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建成林产工业园区,林产加工业年产值超1亿元;引进汇宏、乐丰源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近1亿元;矿产冶炼建材业有新突破。2010年,被评为“百色市发展工业先进县”。 西林地处慎、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县,发展粮食生产是建国以来历届县人民政府的主攻方向。 西林种茶的历史悠久,1983年县山区扶贫办公室(后改“经济开发办公室”)开始在王子山下的古障镇小规模种植生产白毫茶,得名”王子山白毫茶”。1994年,全县新老茶树面积共666.67公顷(1万亩),共生产茶叶37500公斤,总产值75万元创税利28.5万元。
201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万吨以上。发展优质水果10.2万亩,其中西林沙糖桔通过了中国农业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无公害水果产品认证和基地认定。被评为“2003-2007年全区优果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现有茶园面积11.26万亩,年均干茶产量2000多吨,产值4000万元。天生桥电站库区移民重点发展水面养殖,网箱达9160箱,围栏生态养鱼面积达7620亩,水产品年产量1.28万吨,年产值1.4亿元。 西林县到处是土山土坡,气候温润,发展林业有优越的条件。全县林业用地占县境总面积的81%,2002年有森林153.22万公顷(229.83万亩)人占全县总面积的50.75%,森林蓄积量730.32万立方米。
经济林主要有油桐、油茶、八角、紫胶、山植、板栗以及各种水果林、竹林、栲胶等。1994年油桐面积5181公顷(77727亩),油茶面积280.5公顷(3349.5亩),其他如山杏子、板栗、核桃、柑桔等面积280.5公顷(4207.5亩)。
2010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2%,超额完成市下达林改任务,2009年,被评为“百色市林改工作试点先进县”。

‘陆’ 谁有广西所有的县城经济排名啊,我要全部的从富裕到贫困的

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 天峨县、兴安县、临桂县、藤县、靖西县、鹿寨县、武鸣县、天等县、大新县、阳朔县 广西经济发展进步县: 南丹县、德保县、象州县、浦北县、全州县、大化瑶族自治区县、贵港市港北区、苍梧县、横县、玉林市玉州区、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荔浦县、宁明县、陆川县、宾阳县、忻城县、兴业县、上思县、西林县、合浦县、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山县、钦州市钦南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田林县、东兰县、博白县、乐业县、容县、扶绥县、灵山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德保县、贺州市八步区、平乐县、龙州县、灌阳县、资源县、平南县、防城港市防城区、贵港市覃塘区

‘柒’ 德保现在怎么样

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教育发展情况综述

德保县位于广西西南部,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575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185个村民委(社区),居住着壮、汉、瑶等9个民族,总人口34万。全县现有普通中学18所(其中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各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村级以上完全小学108所,教学点143个,幼儿园85所(其中民办83所)。现有在校中小学生35751人,其中小学生22018人,初中生10905人,高中生2838人(不含中职在校生);现有在职教职工2978人,其中小学教职工人,初中教职工918人,高中(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280人,其他127人。

德保县属大石山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教育经费缺乏,致使全县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破旧落后。1998年,全县中小学校校舍危房高达2.9万多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17.65%。不少村完小和教学点的教室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泥瓦房,有的地基下沉,有的横梁断裂,有的瓦片残缺,教室里课桌椅破烂残缺。雨季来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教室里到处是水坑,办学条件极为艰苦。由于办学条件的制约,“两基”攻坚之前,德保县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分别为94.8%和88.6%,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2.17和7.83%。同时,师资力量不足,学习风气不浓,影响了全县教育的改革发展。

“治穷”必须先“治愚”。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离不开“两基”进程的加快和“两基”质量的提高。而加快发展基础教育和“普九”、扫盲步伐,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更是改变德保贫困面貌的治本措施。在多年的实践中,县委、县政府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德保县1994年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目标,1998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并通过国家级验收,被评为“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先进县”和“自治区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县”,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德保县“两基”工作仍然存在基础差、起点低、任务重等许多问题。在2004年全县“两基”攻坚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唐咸历郑重地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全县干部群众要同心协力,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由此,德保掀起了教育史上领导重视程度最高、群众发动最充分、政府投入最多、捐资助学力度最大、校园规划建设和质量最好的“两基”攻坚热潮,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上下一心,积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克服困难,团结拼搏,“两基”攻坚战取得了骄人的阶段性成果: 2006年5月,德保县顺利通过自治区级“普九”达标评估验收;同年10月,又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实”达标验收;2007年6月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并荣获全区“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

德保“两基”工作最大的收益是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今天,您到德保来,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都会听到广大群众深有感触地说:2004年以来,德保变化最大的是教育。正是勤劳俭朴的德保人民用一双双巧手,借助国家及外援项目的实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使过去简陋、破烂的校舍变成一幢幢整齐漂亮的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描绘出一幅幅红绿掩映、绚丽多彩的校园景观图。2007年4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到德保县进行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当他参观了足荣镇泗营完小和都安乡棋江完小的校园后,对德保的学校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德保县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一、强化政府行为,落实攻坚责任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县先后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亲自担任组长的“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和 “两基”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了县四家班子领导包抓乡(镇)、县直部门包抓学校、乡(镇)领导包村、教育部门各股室包校的包点联校责任制,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二)党政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2004年3月,唐咸历书记到县民族中学调研时,了解到学校建设新校门碰到用地纠纷问题后,立即召集有关部门现场办公,使新校门得以顺利施工。为做好县城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唐书记多次组织国土、教育、城建等部门召开土地征用协调会,完成了新德保初中80亩土地的征用工作,三年后的2007年8月,总投入资金3776万元、建筑面积6.64万平方米,能容纳3000名师生的新德保初中的落成了,它成为我县城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工程。2006年2月,在“两基”攻坚冲剌阶段,李县长连续4天率领县四家班子领导、县直各单位负责人深入全县12个乡(镇)学校进行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仅4天时间,李县长就为各中小学校落实“两基”经费120.25万元。县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两基”攻坚工作的热情。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一)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几年来,我县按照《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要求,将全县义务教育经费列入全县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保证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达到“65%用于教育”的要求,保证教师工资正常发放。

1.财政对教育拨款逐年增长。2004-2007年,全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13321万元、16609万元、20137万元、25835万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9.83%、 24.68%、21.24%、28.3%;县财政预算内对教育事业费拨款分别为4701万元、5427万元、6580万元、8590万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4.23%、15.44%、21.25%、30.55%。几年来,我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2.在校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2004-2007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实际支出分别为6075万元、8028万元、9893万元、10184万元。在校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672.54元、2341.69元、3221元、3474万元。

3.在校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04-2007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支出分别为153万元、158万元、201.68万元、247万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42.12元、46.09元、59.67元、61.02元。

(二)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使用达到要求。

我县实施税费改革以后,中央每年对我县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为1129万元,其中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为260万元,按“65%应用于教育资金”计为564.85万元。我县2004-2007年实际用于教育的拨款达2816.7万元,年平均704.17万元。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达到“65%用于教育”的要求。

(三)实施“八大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2002年以来,从1998年开始,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以“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受灾水毁学校建设项目工程”、“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项目工程”、“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项目”、“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项目”等八大教育专项工程为主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6757万元,其中上级投入8549万元,县财政投入5510万元,其他资金2698万元。共新建校舍27万平方米,修缮和改造校舍9.2万平方米,新增学校食堂、厕所、围墙、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工程7.5万平方米,全部消除D级危房,全县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提高。

(四)部门配合,大力支持。

经县领导协调,2005年以来,县国土资源部门对与教育工程有关的办证收费进行调整,每个土建项目工程调整后的收费比标准价优惠1万元左右。县建设部门为教育基建项目提供方便,仅2005年以来,就免收项目墙改费、劳保费等费用共计74.8万元。县直各单位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硬化、绿化、美化、文化等各尽所能,倾力帮扶。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以来,县直单位为学校捐款捐物达363.6万元。

(五)群众投工投劳,师生积极参与。

龙光乡那练村人多地少,土地奇缺,当学校建综合楼需要扩大用地时,群众二话不说,将近1亩的土地无偿划给了学校,连青苗补偿费都不肯要。巴头乡登星村隆凤觉、许承片等5户村民也主动让出3.4亩责任田给学校作建设教学楼用地。

巴头乡多腾村支书潘其锋、村民委主任农定光发动群众捐片石180立方米,石砂50立方米,并亲自操作振动器硬化校园,一身泥、一身汗,与53位家长一起用整整5天时间,帮助学校完成了520平方米运动场的硬化任务。隆桑镇示洪村、果普村、谷留村、龙串村的村民委发动群众、学生家长推倒了危房39开间,平整场地1050平方米、捐献横木350条,修建好本村学生宿舍。

马隘乡隆华完小和足荣镇泗营完小女教师比较多,但她们在“普九”攻坚中充分发挥了女性半边天的作用,自觉动手参与美化亮化校园,学会了铺设水泥地板,几名刚参加工作的女教师的双手更是在劳动中磨出了老茧。都安中心校、马隘中心校、兴旺初中、隆桑示洪完小、陇串完小等学校校长用自己的工资抵押或其他方式赊抵建筑材料。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7上半年,全县群众义务投工投劳11000多个工作日,投工献料折币248万多元。

涓涓细流汇成海,聚沙成塔塑丰碑。

敬德中心校原旧宿舍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献工献料建成的泥墙瓦房,由于年久失修,每到下雨天,宿舍就会出现“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情况,宿舍内四处漏雨,学生只有用桶接水,用雨伞或者塑料布遮雨,严重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经过实施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如今的校园里,已经找不到危房宿舍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3层的学生宿舍楼,宿舍内宽敞明亮,通风效果良好。

荣华初中建在一座山头上,全部家当是一幢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楼、两排平房和一个不像样的小型篮球场。每逢雨季,学校两排砖瓦结构教学用房和教师生活用房就处于滑坡的危险中。安全问题,就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师生心中。每逢天要下雨,学校只好提前放学,紧急疏散护送学生回家。如今,学校新建的三幢教学楼,两幢宿舍楼和一幢综合楼,装修一新的旧教学楼,像晶莹的翡翠缀饰在山坡上,成为山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师生安全问题也得到了保障。

足荣镇泗营村完小得到国家民委帮扶项目及县直各单位的资助,建起了教学楼,综合楼,完善了文化长廊、运动场,校园内造型独特的小山、小桥流水、古朴水车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6年以来,百色市大半县份及区内巴马、天等、都安等县都到德保参观学习。2007年4月,全市“两基”迎国检工作现场会在德保召开,市领导、各兄弟县教育界人士对德保县的学校建设给了极高的评价。

(六)“三个结合”做好危房改造,提高办学效益。

一是把危房改造与学校的布局调整结合起来,1998年以来,全县共撤并了25所村完小和594个教学点,使过度分散、质量不高的村完小和教学点从原有的168所和737个降至目前的108所和143个,极大地节省了教育经费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二是把危房改造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了山区小学教学布点分散、办学效益低下等问题,使农村教育由以前低效的分散教学走上了高效的规模发展之路。三是把危房改造与信息技术装备相结合,2002年以来,我县投入“普实”建配和现代远程教育的经费达529万元,一个个高标准的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陆续在各中小学校建立了起来,一批批仪器、图书配进了各学校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加强,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农村的师生同样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山外世界的精彩。

三、加强学校管理,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06年以来,我县先后出台了《德保县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县初中学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德保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方案》、《德保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奖励细则(试行)》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政策,初中学校都实行全封闭式管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由于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全县中小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1至2007年,德保县连续7年荣获全市高中教学质量一、二、三等奖和高考指导奖;共有48个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目标教学先进单位”、“全区新课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全区两基攻坚先进单位”、“全区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教学实验先进单位”、“全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几年来德保县承担的2个中央教科所重点研究课题和3个自治区教科所课题的研究工作都已全部顺利结题。

四、狠抓控辍保学,扶贫关爱工程成效显着

我县通过加强《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规的宣传、建立“控辍保学”责任制、实行 “一证管多证”制度,加大依法控辍工作的力度,有效控制学生流失和私企使用童工的现象。同时,大力实施扶贫关爱工程。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助学政策,2002—2008年上半年,我县共发放“两免一补”专项资金2071.92万元,累计有23.6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受益。二是坚持开展干部职工捐资助学活动,2002年以来,全县共筹集到县级助学金449.15万元(其中扶助贫困中小学生256.89万元,扶助困难大学生192.26万元),共解决36986名贫困中小学生和634名贫困大学生的入学难问题。三是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按实际居住地相对就近安排入学,相关学校不得拒收,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和赞助费,2003年以来,全县城区学校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860多人。四是通过学校少先队、班(团)委、妇工委的共同努力,给予留守儿童和后进生更多的温暖和关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消除厌学不良情绪,让弱势群体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五是筹措资金,做好孤儿、留守儿童、残疾学童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依法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

‘捌’ 西林县哪个乡镇最好

西林县各个乡镇的发展都非常好,经济发展文化面貌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很完善。

阅读全文

与德保西林经济哪个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做好财富与幸福的决策 浏览:740
结婚三周年怎么表达爱情 浏览:60
兵团九师工作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665
陶瓷杯与骨瓷杯哪个更健康 浏览:749
310在爱情数字里什么意思 浏览:135
什么软件把自己变美女 浏览:395
美女和帅哥的全家福该怎么画 浏览:311
欧美女人穿什么衣服好看 浏览: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诗句 浏览:40
幸福生活节节高的儿童舞蹈视频有哪些 浏览:380
老班长说幸福就是什么补充完整 浏览: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浏览:539
肥城和宁阳事业编哪个好 浏览:323
美女组团偷项链是什么电影 浏览:726
对中医事业有什么追求 浏览:483
经济下行该如何面对 浏览:457
如何谈幸福恋爱 浏览:793
中国古代爱情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929
合肥和中山哪个经济发展好 浏览:315
红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开健康码 浏览: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