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有哪些是从何处到何处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争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争和动乱造成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成果。由于战乱,古代人民南迁北上,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各族人民的勤劳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已引进的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应用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靖康之变后,皇帝被俘,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悲惨。中原地区受到战乱的干扰,于是大量人口南迁,形成了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随着人口的增加,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始全面繁荣,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苏和浙江。在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转移,由内地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⑵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什么时候开始南移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具体来说开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完成于两宋。
首先要明确一点,“经济重心”不仅是指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要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提供动力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地区。
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时候是苏秉琦先生所说的“满天星斗”式的,北方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方也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三星堆文化。总体上北方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超过南方,北方黄河流域进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时代)的时候,南方长江流域还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珠江流域甚至还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公元前1800年前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北方全面进入文明时代,并且发展成为王朝疆域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先秦时代(BC2070~BC221)中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BC770~BC221)经过楚国、吴国、越国、巴国、蜀国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起步,和北方差距已经缩小。
秦汉时代(BC221~AD220)由于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定都北方(长安、洛阳),大力发展北方经济,南北方经济水平差距拉大。到东汉安帝时期,北方人口占全国75%以上,南方人口仅相当于北方1/3,。东汉后期,经济重心从关中东移至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淮南得到开发,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超过淮北。这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时代(220~589)北方长期分裂战乱,南方社会较安定。因此北方经济遭受重创时南方所受破坏不如北方严重。加之南方自然地理条件(南方气候更湿润,热量更充足)较北方为好,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经济逐渐具备与北方香抗衡的实力。不过侯景之乱(548~552)使江南经济遭受重创,是经济重心南移历史上的巨大倒退,导致隋朝(581~618)统一后南方又大大落后于北方。总体来说,东晋十六国时期(304~439)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开始,只是后来出现了倒退。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代(220~589),具体来说开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304~439)。
⑶ 唐朝经济中心已转移到东南,李渊为何还定都长安
我们翻开 历史 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关于都城定在哪里的问题。比较着名的有北京、南京、西京、东京。这些都是我国 历史 上比较着名的都城所在地。一般来说,一个王朝都城所在地往往是经济中心。
然而, 历史 事实也并不完全是这样。例如,唐朝是隋朝贵族李渊建立的。李渊与李世民父子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趁机席卷中原,竟然一举成功夺得天下。唐朝选定长安为都城。然而,当时的长安已经不是经济中心了,经济中心在当时已经转移到黄河中下游及东南方了。
为何会这样认为呢?我们翻开 历史 可以知道,长安地处比较偏僻的中西部地区。图土壤贫瘠不说,这里还是战乱连绵,处于四方攻击的位置,按道理说不是理想的都城首选之地。
既然,不适宜定都长安,唐朝的建立者李渊为何要定都长安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我们知道李渊在隋朝的时候叫做唐国公,被封在太原。我们知道山西和陕西是很近的。李渊起兵之前他的势力范围一般就是在太原为中心的西北一带。
李渊夺取了天下以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自然不能轻易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跑带江南或者南京去选都城吧?只要是头脑正常的皇帝一般都不会这样做。这样等于放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势力范围跑到别人的地盘上去了。
去外地选都城,一旦出了问题,皇帝如何自保呢?所以说,李渊老谋深算,自然不会傻到这样。唐朝定都长安,而长安并非天下的经济中心这样就会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尾大不掉。我们可以从唐玄宗时期被迫废除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以后带来更加严重的局面。那就是唐朝地方节度使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唐王朝甚至不是节度使的对手。
例如,安史之乱的时候,安禄山被封为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当时拥有的财富和兵力,远胜于唐王朝。以至于,安禄山大军南下的时候,唐玄宗一边逃跑,一边下令火速调集江南一带的兵力和物资背上增援。唐玄宗在危急关头还算聪明,知道唐王朝最重要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集中在了东南方。
历史 也证明了,唐王最终就是依靠东南方通过大运河源源不地输送兵员和物资才得以评定安史之乱。 历史 证明唐朝定都长安是错误选择,也是唐朝皇帝李渊没有从长远的利益去考虑。
⑷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经济重心的转移
中国历史上有3次经济重心的转移.
第一次是南北朝时从北方转移到江南,到安史之乱时候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第二次是明代从江淮转移到两湖;第三次是清代从两湖转移到两广,最终形成了现在东南沿海发达,西北内陆落后的局面。
古代社会经济主要是指以农业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古代经济重心早在黄河中下游平原,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后期转移到了江南。
而这一地域性的转变,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个复杂而漫长的转移过程中,它的转变点则是在五代、两宋时期。
(4)经济中心转移到哪里扩展阅读: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
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⑸ 经济重心南移是指什么
经济重心南移是指中国历史上一种经济活动的现象。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应答时间:2020-11-1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⑹ 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哪个朝代
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哪个朝代?宋代、中国一直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模式。唐代中期,南方最发达的经济目标开始南移。经济注意力从唐朝中后期向南转移到了宋朝的南部。江浙早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南心运动在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反映了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王朝,继承了南北朝,开启了唐代。它确立了中国南部经济重心的转变。明清时期,江南的经济地位也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对北宋至南宋的水运有重大影响的京杭大运河和黄河的治理,经济注意力持续南移并最终得以完成的原因是宋朝的自然因素和气候变化使南方更适合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第一次经济发展,水土流失严重。
⑺ 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
在19世纪后期,1875年?895年的20年间,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世界的经济中心随之也转移到了德国。在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德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德国人不甘落后,大批德国人去英国和法国留学并且学成回国。由于德国人重视理性、重视应用,德国政府重视知识,整顿教育制度,创办专科学院和大学,科教结合,聘请着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主持柏林大学,开创教学、科研相统一的高教体系。1839年后,涌现了一大批着名的科学家,如世界着名的数学家雅可比、高斯,发现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的物理学家欧姆,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的化学家李比希,在柏林大学成立规模较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后在英国人w.H.柏金发明合成颜料的基础上,对香料、颜料和医药合成做出重要工作的李比希的学生霍夫曼。德国特别注意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结合,出现一批善于应用科技成果于生产的企业家。例如,克虏伯将英国的炼钢法用来发展德国的钢铁和武器工业,还有西门子,既是发明家又是企业家。德国的煤和煤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特别是有机合成工业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德国还特别注意综合利用,出现了联合企业,成立了康采恩式的生产体制,当时德国的一些企业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德国只用了40年就完成了英国100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德国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充分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一次和二次大战使德国的经济基础受到重创,入才和资金也受到严重的损失。
19世纪的欧洲大陆,法德两个中心带动了欧洲经济的普遍繁荣,在这一段时期,出现了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英国的着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法拉第(1791?867)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麦克思威尔创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出现了第二次物理学理论的大综合,但是由英国科学家门浇灌的第二次科学革命之花,却在德国结出第二科技革命之果,这主要是德国发明家应用电磁理论,发明实用型的发电机,其意义和作用相当于瓦特的蒸汽机,由此导致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德国科技和经济这时迅速超过英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德国造就了一批克虏伯、西门子、詹斯这样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于一身的人才。19世纪还出现了三大发现,即生物进化论、细胞理论和能量守恒,科学已经走向成熟。基础科学的研究明显地走到了生产前面。
美国
(20世纪)
美国的独立战争后的宪法中,明确了对科学技术的方针。美国的领袖人物和历任首脑人物都重视科学技术,有的人本身就是科学家,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第三任总统杰弗逊。美国政府很早就明确以教育带动科研,对教育采取特殊优惠政策,赠予美国的一批大学土地,每州至少建立一所传统农业和机械院校。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在西门子发明电机、贝尔发明电话之后,发明了电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引起了世界乃到全世界的一场电力革命.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又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美国采取拿来主义,采取移民政策大批吸引人才,一批着名的科学家被吸引到美国,如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着名物理学家费米。40年代末,美国留下了不少来自中国的科技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经过很多努力才得以回国。人们曾经将美苏在二次大战后的做法归结成美国抢人,苏联抢机器,可见美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利用战争中获得的资金大幅度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每四年翻一番,二次大战期间,从1939年的一亿多美元增长到15亿美元。这一系列的措施导致了美国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文明,进一步领先进行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包括原子能(1942年)、计算机(1940年)、空间技术(1957年)、微电子技术(1970年)。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美国1929?969年的40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表明战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自7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为特征,可以说,美国领导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形成了一个信息技术为先导,生产技术为主导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和海洋技术为内容的高技术体系,并在80年代后期迅速地商业化和产业化,为美国赢得大量的利润。尽管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地位相对日本、西欧有所下降,但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机会,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带来了新的全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经济复苏,应该说,至今美国的经济仍是全世界经济活动中心之一。这种状况还将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⑻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有哪几次
一共有六次,从东晋开始,经济文化重心就开始南移了。几百万的北方人逃到南方,带来了北方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到隋朝统一天下时,扬州已经取代长安洛阳等北方城市成为最富的城市。隋炀帝开辟了大运河,开始从南方往北方运粮食布匹食盐等,这一直持续到清朝。唐朝时的长安,北宋时的汴梁也一度繁荣,但是整体上南方已经占优了。而到了南宋之后,中国最富裕的地方一直是江南地区,扬州、苏州、南京、松江(现上海)、杭州等城市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明朝时,苏州一府赋税就占全国十分之一。 清朝,两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地区的税收的占全国田赋3/10和税收7/10!已经占了绝对的优势。现代,工业从东北转移到南方沿海地区。
拓展:
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经济活动的现象,说的是经济的重心由北方地区逐渐转移到了南方地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历史影响至今还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也是南方地区稍强于北方地区。
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因素
两宋统治疆域大部分地区在南方,其中南宋时政治中心还移到南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
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四是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现代,沿海经济发展迅速,交通方便以至北方的工业陆陆续续向南方迁移,也使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
⑼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经济中心的转移
主要有三次:
1.西晋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统治者衣冠南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是第一次比较重大的南移事件。
2.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后,北方的胡族攻入中原,唐朝进入战乱和藩镇割据时代,以及之后更为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大量中原人向南方迁移。南方地区与北方中原的差距开始缩小
3.北宋末年,金人攻入汴京,史称靖康之乱,统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汉族大量向南方迁移。之后蒙元又占领中原,中原地区破坏很严重。南方的江南地区作为南宋的统治中心区域取代中原成为了新的经济中心。
经过这三次主要的大规模南移,经济中心最终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华夏中国(中华)的核心以前一直是中原地区,差不多从中华文明诞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地区都是经济的中心。历史上中国外部的威胁一直比较多且大,主要威胁来自于长城以外的很多游牧民族,比如羌人,匈奴,突厥,蒙古等等,他们大多还都处在落后的原始或半原始状态,以游牧为生没有固定的住所,异常野蛮,到处抢掠。修建长城主要就是为了抵御野蛮的游牧部落,就像要用篱笆来阻挡野兽的道理是一样的。当我们军事强大的时候,就能够征服他们,让他们臣服和归顺,成为中华的藩属。当我们国力衰弱,甚至分裂内战的时候,他们就会乘机南侵,中国的统治者抵御不了,便只得南渡,依靠长江天险抵御。这个时候中心就会南移。
⑽ 为什么唐朝经济中心已转移到东南,李渊还是定都长安
我们翻开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关于都城定在哪里的问题。比较着名的有北京、南京、西京、东京。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着名的都城所在地。一般来说,一个王朝都城所在地往往是经济中心。
例如,安史之乱的时候,安禄山被封为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当时拥有的财富和兵力,远胜于唐王朝。以至于,安禄山大军南下的时候,唐玄宗一边逃跑,一边下令火速调集江南一带的兵力和物资背上增援。唐玄宗在危急关头还算聪明,知道唐王朝最重要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集中在了东南方。
历史也证明了,唐王最终就是依靠东南方通过大运河源源不地输送兵员和物资才得以评定安史之乱。历史证明唐朝定都长安是错误选择,也是唐朝皇帝李渊没有从长远的利益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