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的语言分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语言与政治的关系
在各种因素中,对语言影响最大的还是政治。在过去,语言传播与帝国的兴衰,殖民地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罗马帝国的发展使拉丁语得到极大的传播,当时分布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周围的欧、亚、非三洲。罗马帝国崩溃后,拉丁语也随之衰落,尽管它对拉丁语系的发展,基督教的传播,甚至对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现在拉丁语已变成死亡语言。阿拉伯语原来使用于阿拉伯各王朝的建立,得以传遍西亚和北非,成为今天阿拉伯国家通用的语言。西班牙语在拉丁美洲;葡萄牙语在巴西、非洲一些国家;法语在中非与西非一些国家;英语在美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是由于在这些国家实行殖民而把语言传播到那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德国的失败,领土的缩小,使德语在捷克境内及东普鲁士等地完全消失。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朝鲜的独立,台湾的回归祖国,使日语在其国土以外的分布区完全消失,也说明日本军国主义在这些地方实施的强迫日语教育的彻底失败。
政治的影响还表现在非洲各国目前面临的语言问题上。18、19世纪,一些西方国家为殖民地在非洲大陆你争我夺,对非洲实行瓜分。因此,现在许多非洲国家的边界是帝国主义强加的产物,使语言既成为国家间的问题,也是严重的国内问题。
在国家内部,有的有好几种语言,有的只有一种语言。例如,印度、尼日尔爾利亚、瑞士都是多语言国家。其实多语言现象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如印度尼西亚、苏丹、扎伊尔和危地马拉也都是多语言国家。至于国内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达到多少才算是多语言国家?这很难确定。以巴西为例,很多人认为巴西是说单一语言(葡萄牙语)的国家,葡萄牙语使用的人数占99%。但是在亚马孙河流域内当地的印第安人语言则有几十种。所以,从巴西具有的语种数量上看,它是多语言国家,但实际上是单一语言的国家。
在这些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影响很小时,这种多语言现象往往被忽视。在南非,少数白人在政治上处于垄断地位,但在语言上只有少数人说英语,英语没能处于垄断地位。在危地马拉,只反映了说西班牙语人的地位,说印第安语的人数虽超过一半,但在国家事务上,说话的权利并不多。
(二)多语言国家
在多语言国家,人们对语言的地位和权利等问题十分敏感,对于实行某一种语言作为全国的语言往往采取抵制态度,他们怕自己的语言最后会被取代而消失。印度政府想使印地语成为共同用语,而实现语言统一的工作遭到抵制,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暴力反抗。在非洲,多种语言相混给国家的行政管理带来极大困难。特别具有多种语言,而缺少优势语言的情况下,选定一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很容易引起民族和种族纠纷;而且有的民族学习另一种民族语言也有实际困难。摆脱原宗主国的语言,就会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遭到削弱,甚至影响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可是,保留原宗主国的语言,会遇到众多的群众学习一种相距甚远的语言的困难,同时也影响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甚至使人民在心理上存在着,过去遭受殖民主义统治的痛苦的历史还要继续下去。而这种困境往往与很多问题纠缠在一起,加重了决策的困难。
(三)单一语言国家
单一语言国家,在欧洲有瑞典、丹麦、波兰等,亚洲有朝鲜、科威特、日本等,非洲的埃及等,拉丁美洲的古巴、乌拉圭等。其实,很难达到在一个国家纯粹使用单一语言,像瑞典有少量拉普语,日本有极少量的虾夷人用的阿伊努语,丹麦有极少数人说德语。这类国家由于语言统一,不仅不会发生多语言国家那些由于语言问题引起的种种纠纷,同时,由于语言这一重要的文化特征的一致而带来的思想上的向心力,对国家统一与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力量。
(四)移民与语言的关系
移民对语言的分布的影响,除了该语言的分布范围之外,还由于各种人文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其他效果。当移民人数不多,或者移民不再继续扩大时,则移民便居住在四周与其语言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而说该语言的人,如果由于聚居和一定的人数形成较强的内聚力,结果在此社会环境里形成的语言“避难所”中,该语言集团的语言岛不仅能长期存在下去,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与其原母语地区脱离而很少继续联系,在原母语继续发展时,这里却维持原状,处于停滞状态,形成“化石”语言。突出的例子是在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南部的奥萨克(Ozark)所说的英语比英国广播公司的播音员更接近于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在今天,要寻找19世纪的波兰语和乌克兰语,并不在波兰和乌克兰,而是要到19世纪迁移到美国的得克萨斯的波兰人移民后裔与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的乌克兰移民后裔的社区才能找到。在我国,由于满族语言已基本上不再使用,要研究满语,除去在书本上寻找以外,活的口语需到与满族起源地相距数千里之外的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语中去寻找。这是因为锡伯族所用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中的满-通古斯语的一个分支,与满语十分接近。锡伯族在东北很早被编入八旗。在1764年有1016人携带家属约2000人到新疆戍边,在伊犁河流域屯田驻守。由于这种原因,该语言在那里被保留下来,成为岛状分布。
在当地语言格局已基本定型,如果移民的数量又不多,结果新来移民与当地原居民形成杂居的情况下,移民的语言很难长期保存下去,往往经过一段时期以后就被当地语言所取代。例如,美国虽然中后期移民中很多并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但这些人很快接受英语。表现在宗教方面与原有民族的联系超过了语言方面的联系。以移居美国的华人来说,尽管很多人居住在华人社区的唐人街,往往第一代的移民大多数以汉语为主要语言,第二代则大多是汉语与英语混合使用,到第三代已使汉语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已不能用汉语交谈。这与东南亚的华人情况有很大不同。东南亚的华人由于在那里居住的历史悠久,人数多,形成自己的社区,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等,所以其语言能继续保持下来。
(五)民族和社会与语言的关系
在语言中,由于民族与社会的原因而使同一种语言在使用中产生差异。美国人口中有10%以上是黑人。这些黑人是过去被殖民主义者贩卖到那里的黑奴的后裔。尽管南北战争后,南方的黑奴得到解放,但在社会上仍然受不同程度歧视。在城市中,黑人大都聚居在一起,所受的教育亦比较少,加上他们从事的职业范围不广,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集团。在语言上,由于长期的社会地位低,受教育机会少,活动范围狭窄,以致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一股称为黑人英语。这种语言被一些语言学家当作非标准语言而不予考虑。实际上,这是一种美国英语南方方言与一种非洲语言变体的混合物。这种特殊语言似乎是,从早期种植园中从事劳动的奴隶使用的洋泾浜式的特殊英语发展而来的。说这种英语的黑人也许占现在美国黑人的80%。这种英语只能在黑人聚居区听到,而且也只有他们才能听懂。例如:
He is a nice litter girl.黑人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他与她不分;
Mehelp you?这句话中人称代词的主格与宾格没有区别;
Ray sister she gota new doll baby.这句话中名词所有格上与英语文法不一致。
可见,其语法与英语有明显区别。这种情况,在美国的学校中,往往作为错误的例证,而不当作一种单独的语组来对待,更不承认这是黑人对美国英语发展上的贡献。
在日本,由于社会等级影响很深,人的举止行动与语言的使用十分重要。每种场合都有一定的语言使用规则。例如,日语中用来代表第一人称单数的我就有45个之多。其中不少只限于在地域性方言中使用,在标准式的谈话中使用的“我”有10多个,这些都在课堂教育中予以讲授,在广播中正式使用。这些字的使用则依场合不同而不同。例如:
chin,只有日皇在正式场合使用;
baku和ore,只限男性使用;
watashi,只限地位高的妇女使用;
atashi,只有地位低的妇女使用,等等。
在说话中这些用词的变化反映和证实说话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
(六)混合语(Lingua Franca)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可是操不同语言的人则很难交谈。在语言复杂而又需要相互交谈的情况下,要让人们学会多种语言是困难的。但是,历史上却出现一种混合语。在中世纪,阿拉伯人被迫退出伊比利亚半岛,并且欧洲人打破了阿拉伯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地位,使地中海的商业活动迅速繁荣起来。欧洲南部的商人(法国南部及其附近的意大利的商人)发现他们发展贸易的好条件。所以法国(法兰克人)商人沿着十字军东征路线,恢复了地中海东岸各城市的商业活力,在那里使用的是一种包括法语、意大利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和当地阿拉伯语在内的混合语。这就是法兰克商人使用的混合语(Frankish langage)。虽然,这种时代已经过去,但当时混合语仍有它的痕迹,这个术语(lingua Fra-nca)依然使用。今天世界上仍保留着一些混合语。
在西非,现发展一种英语与西非语言的混合语,其使用的范围从塞拉利昂的弗里顿到尼日尔爾利亚的哈尔科特的沿岸港口。有人称此语言为西部海岸语(Wes Kos)。当然,它是几内亚语系的一部分。斯瓦希里语是流行于东非的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以及莫桑比克北部的混合语。斯瓦希里语虽然是一种班图语,但是受到东非阿拉伯商人带来的阿拉伯语很深的影响。豪萨语是一种通行于西非,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混合语。在加勒比海地区, 以英语为基础的混合语通行于周围非英语地区。在东南亚的汉语、南亚的商业马来语(Bazaar Malay)也起着混合语的作用。
⑵ 语言的发展变化都是有什么原因决定的
语言是一种涉及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受到多个方面的制约,不大可能只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的影响.综观人们的研究,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可从社会、心理和语言自身三个方面来考察: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要很好地发挥这种交际工具的作用,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语言的这种工具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这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首先,当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现象或新的事物时,语言中就会出现新的词语来指称它们.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聊天室、克隆牛、新课改、校校通”等.其次,对原有的事物,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了发展变化,原来指称这些事物的词语的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人们对于“心”的认识的发展变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二)心理因素的影响
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在交际和思维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到使用语言的人的心理的影响.这种心理的影响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发展变化.
第一,思维是诸多心理因素中对语言的发展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例如,先民们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所以先民们的语言具有较浓的具象色彩.
第二,类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惯性.人们期望语言系统匀称有致,时时都在利用多数语言现象所呈现的规则,去同化一些不合规则的特殊语言现象,去填补一些不对称的缺位.
第三,不同语言社团的人,对语言往往有不同的心理.
(三)语言发展变化的自身因素
社会和心理因素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只是为语言的发展变化提出了要求、提供了动力,而语言能不能接受和满足外部因素的要求,怎样把这些外部因素的要求和动力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发展变化,还取决于语言自身的内在因素.比如,语言和言语的矛盾运动,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自身因素之一.
语言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语言、方言间的相互接触,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例如上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随着语音系统的简化,出现了大量同音词,迫使汉语的词向双音节化的方向发展.这是语音系统的变化影响语汇系统的例子.许多书面语的语汇进人口语,许多口语的语汇进人书面语,这是口语和书面语相互影响的例子.语言之间的词语借贷,汉语中许多粤方言词语进人普通话,是语言、方言间相互接触带来语言发展变化的例子.
语言发展变化的这些自身因素,归根到底来自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语言形式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而社会和心理诸因素则要求语言表达的意义具有无限性和灵活多变性,因时、因地、因人、因境、因事而异.有限且相对稳定的形式对意义具有一定的制约,同时,也把人类的各种思维模式、心理取向和发现、创造的新事物“固化”下来.而因表达需要所决定的无限的灵活多变的意义,必然对形式产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冲击.这种冲击会带来语言形式的新质要素的出现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使语言形式发生各种微妙的人们可以感觉到或一时感觉不到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了的语言形式反过来又对意义发生作用.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运动,把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各种外部因素,通过意义吸纳转化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从而使语言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⑶ 语言统一对经济影响
交流障碍肯定会大大减少,最大的好处是,减少交流障碍后,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学术交流能起到非常巨大的帮助。
多语言能提供语言多样性,从而进一步带来思想的多样性,促进创新活动,有利国家发展。此外,多种语言提高了与其他国家语言互通的机会,推动它们之间的互惠合作,带动国家发展。不过,不同的语言带来语言障碍,阻止了思想的传播,无法推动新念头的诞生,不利国家发展。如果一个国家里的人才都使用同一种语言,分享想法更加容易,促进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念头。此外,如果该国家的语言与其他国家互通,交换科技成果的可行性则更大。透过这两种方法,一个国家使用的语言影响它的科技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受语言的使用影响,不过语言的偏好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例如是地理位置和外交关系,因此透过改变语言的使用来促进国家发展并没有太大可行性。
⑷ 语言会影响不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吗
我个人认为语言是会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的语言是否被大众所接受会这就很重要了。
⑸ 语言环境属于环境分析中的需要考虑的宏观经济因素
语言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从交际过程来说,听、读是理解语言的过程,属于接收信息;说、写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属于发送信息。理解和表达虽属于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但都受制于语言环境。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还表现在对段乃至整篇的理解和安排上。老师讲一篇课文,常常要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时代背景、作者简况等,就是因为这些语境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或文章中的某些语句。至于段的组织,篇的安排,同表达的目的、场合、对象等,都有直接的关系。宏观经济环境中的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
2、经济制度及市场体系,
3、收入水平,
4、财政预算规模和财政收支平衡状况,
5、贸易与国际收支状况。
宏观经济环境是指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等规律性因素和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等政策性因素。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东道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经济制度与市场体系、收入水平、财政预算、贸易与国际收支状况等。
宏观环境即微观个体—企业所处外部宏观大环境。企业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微观经济个体,其发展无法摆脱宏观环境对其所造成的冲击,利好环境会为企业盈利创造温床,通过改善企业成长的外部条件,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进而增加企业整体价值,表现在企业股价上就是股票价格的不断攀升。
宏观环境要素包括政治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分析、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分析、科技环境分析、其它重大事件。
⑹ 语言的经济价值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刘朋建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取得一系列成就。语言文字依法治理水平明显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成效显着,语言文字传承发展成果丰硕,语言文字交流合作日益深化。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面临新形势,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前所未有地延展了语言文字的功能和价值,为语言文字事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仍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战略任务是提升中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提高中文承载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语言产业可为一系列新经济与新业态赋能。”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艳认为,语言产品具有经济、文化、社会价值,语言的生产力属性通过语言产业得到集中体现。一方面,通过提升国民语言能力、优化城市语言环境,促进使用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的经贸活动、降低经济活动中的沟通成本,间接产生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在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构成的新动能中,以新经济为特征的语言产业为壮大新动能贡献力量。
⑺ 科技或经济对语言的生存的生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科技或经济对语言的生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这样的问题吗?如果是的话,我的想法是:
科技的进步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使得落后于时代的很多事物被淘汰,并随之产生很多新的事物,这样的话,就使得语言中的词汇部分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一般词汇被新生的词汇所替代,如古代人称称呼你为汝,现在就不用了。
科技与经济的进步使得世界的交流更加的广泛,外来词汇大量涌入,丰富了语言中的词汇部分
科技与经济的进步使得语言表达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语法上
科技与经济的进步使得词汇的语法意义和基本意义以及情感色彩意义都发生了变化
我了解的就这么多,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⑻ 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有: 1.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带养人的文化程度及语言、家庭经济状况等。语言的发展与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刺激量的多少有关,接受外界信息刺激多的孩子,其语言发展就快于其他儿童。 2.年龄因素。语言学习显然受年龄的影响。年龄是影响词汇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同时年龄也是影响语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各种短语结构。 3.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对儿童早期语言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父母经常阅读育儿书籍,孩子的语言发展优于其它小儿。幼儿园教育具有家庭无法替代的效果,通过合作性游戏可提供做练习及增进语言技巧的媒介,孩子们在游戏中通过相互接触、学习,可促进各自的语言发展。 此外,这些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 4.器官问题。幼儿成长阶段若有脑部发育不全、脑受伤或先天性障碍时,语言发展必然会迟缓。 5.健康问题。体质瘦弱或长期生病的孩子,可能因游戏机会减少,学习经验欠缺,而不如健康幼儿的语言发展顺利。 6.学习能力。某些幼儿因具有较敏锐的学习和模仿能力,语言发展得较早、较好;反之,则语言发展容易有偏差、迟缓的情形。 7.性别差异。一般而言,女孩的语言发展起步会较男孩早,而且口语表达能力也较好。但在进入小学后,性别差异现象就会减少,男孩、女孩的语言能力也没有明显差别了。 8.人格特征。先天气质较害羞、内向、畏缩的幼儿,语言能力会较差些。
⑼ 语言的地位取决于什么
取决于经济。
经济强国的竞争对语言经济价值具有绝对的影响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大力向外推介英语,任何国家要发展都不可能忽视美国的存在。
英语在世界上的地位随之进一步加强。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在二战中被彻底摧毁,但两国经济在战后发展迅速,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经济实力增强后,两国都大力向外推广自己的语言。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汉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有助于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
(9)语言的发展为什么受经济的影响扩展阅读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至少15亿,超过世界总人口的20%。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主要流通于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缅甸、泰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华人社区。汉语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力量不断壮大,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推出后,汉语文化传播也在大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