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是从92年之后开始的市场经济吧那之前算什么经济..
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①从建国初到1956年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照搬了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急于求成等
具体做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起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
评价:这种体制在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工业化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弊端日益暴露,使企业失去活力。在农村则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长期落后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客观分析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具体做法: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评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城市增强了企业活力,工业得到发展,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党中央进一步认识国情和总结经验教训,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具体做法:把企业推向市场
评价: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2.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部门占90%以上,公私合营企业除外。资本家得到的是固定利息,而居民的储蓄存款几乎没有利息。对外,工矿企业实行八级工资制度。农村地区根据工作情况获得工作积分,而收入差距不是大、“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国民经济的另一个重要部门是农业,因为人民人口膨胀,土地资源短缺,以粮食为关键环节农业政策,导致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更少。以净产值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1978年仅为1957年的94.8%,年均下降。下降了0.2%。由于增长效率低,到1978年,一切社会中每个就业人口所产生的国民生产总值632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34%。改革开放前生活条件恶化。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数居住面积只有36平方米,低于1952年的4.5%。五个平方米。农村居民平均使用人均建筑面积。1978年,它的面积为1017平方米,比1957年还少13平方米。在生活和服务条件方面,每万人拥有零售商工业、餐饮和服务网点及其雇员1957年到1978年,分别有4181人和11717人。减少到13.04 6314人。这给了居民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拓展资料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集中在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上。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工业门类齐全,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主要领域,包括电站、煤矿、炼油厂等项目;还有鞍钢、武钢、包钢、抚顺铝厂、东北轻合金厂、北满钢厂(特钢)、杨家章子钼矿、吉林石化等原材料项目。拥有西安飞机制造厂、重型机械厂一厂、汽车制造厂一厂、拖拉机制造厂一厂、哈尔滨三电厂、哈尔滨轴承厂、沈阳机床制造厂、葫芦岛船厂、大连船厂、兰州石化机械厂、包头一机(生产罐)、武汉重型机械厂、四川长虹、红光电子管厂等。轻纺项目包括保定化纤厂、佳木斯造纸厂等。这些企业后来成为行业的骨干企业,为全国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后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这些企业也经历了不断的技术改造。其中很多仍然是行业骨干企业,当然也有一些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被淘汰了。应该说,当时苏联的156项援助也是当时苏联技术条件下最先进的,应该承认苏联在这个阶段对中国的援助是真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立,使中国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非常成功。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国家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3.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形势是什么
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 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为尽快加快经济发展,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并试图改变人民心目中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形象,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
(3)我国以前的经济是什么扩展阅读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前是什么经济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几千年中国都是封建社会,那么其社会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在1956年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后便实行了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简单可理解为社会经济运行由国家把控,按计划生产,按计划供给。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市场经济可理解为根据市场自由交易、贸易。
计划经济定义:计划经济,又称统治经济或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
“指令型经济”通常和计划经济用法相同,但是详加区分的话,指令型经济是指生产工具公有的经济体制,所以指令型经济必定是计划经济,但计划经济却不必然为指令型经济。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制度,计划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即是一个民主管理的超级公司。
在这种体制下,全体人民通过民主集中,用经济和社会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以及实现全民所有,具体表现即为全民就业,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等,以此体现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
计划经济是劳动人民实现经济民主的载体,计划经济的控制范围扩展到哪里,劳动人民的经济民主权力就扩展到哪里。计划经济的经济特征即高度的计划指令性,产品的数量、品种、价格、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方向、就业及工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均由中央当局的指令性计划来决定,这与跨国公司的管理无异。
计划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历史上的计划经济运行产生的弊端,仅仅是苏维埃的民主制度的形式有了官僚专制的内容,如同一切民主共和名义下都可能出现专制独裁一样,不代表民主共和不好,这不代表计划经济不是套经济民主制度。
5. 中国从最初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是什么经济,是分享经济吗
现在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也有计划经济~现在不是第十四个五年计划~
政治课不是有讲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还有私营经济,外资等等
分享经济只是一个通俗话,不是严格的概念~
6. 1956年前我国是什么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
7.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前是什么经济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几千年中国都是封建社会,那么其社会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在1956年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后便实行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简单可理解为社会经济运行由国家把控,按计划生产,按计划供给。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市场经济可理解为根据市场自由交易、贸易。
应答时间:2021-04-1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8. 改革前,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属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工作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选择何种经济体制的问题上,我们参考了苏联的模式,即“三大改造”完成之后,逐步落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然而,是否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能否走出一条自己的中国道路成为这一时期最大的问题。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仅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产方式,同时对今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打通了一个新的时期。
(8)我国以前的经济是什么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转变历程:
1、1978年——1992年
十一大结束后,对“四人帮”的彻底粉碎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重新反思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思想转变即1992年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一时期在落实此目标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反复的论证与实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大会指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那么如何改革就成为1978年之后重点探索的方向。
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针对如何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大会指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尤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82年十二大:十二大的召开以党章的形式确立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原则,并强调市场经济只允许存在于计划经济的体制框架之中。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和以往的认知不同,第一次正式地将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相结合,为后续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2年十二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随着80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难以解决,在此环境之下,邓小平于十二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
2、1993年——2013年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主要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主体以及宏观调控方向做了明确界定,并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部署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
其中,深刻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这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回答。同时,指出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3、2013年——至今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展开,大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而如何深化改革,需要加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同时,正确的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
9. 古中国最基本的经济是什么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它的基本特点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是由许多成独立体系的经济单位(如原始氏族公社、奴隶制庄园、宗法式的农民家庭和封建庄园等)组成的。每一个这样的单位,除了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是畜牧业)以外,还从事其它各种经济活动:从采掘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加工成消费品,都在本单位内部实现,和外界的经济联系很少。例如,在封建制度下,农民个体经济就是一种自然经济,它们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家庭成员按照性别、年龄所形成的自然分工,从事各种不同的劳动,如耕作、放牧、打柴、纺线、织布、缝纫以及制造工具等等。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①。农业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从有人类社会起,一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前,在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和补充的作用。与社会生产力的这种较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和单纯性。这种经济形式,有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如原始氏族社会),有的则是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关系为基础(如奴隶占有制度和封建制度)。不论它们彼此间存在着多么大的区别,它们共同的特点则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十分简单明了,而不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那样,人与人的关系总是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采取物和物的关系曲折地表现出来。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同时各个经济单位又彼此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因此,正如列宁指出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等,也就成了这种经济的必然具有的特征.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趋于瓦解,并终于为资本主义经济所代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生产,自然经济只是作为一种落后的经济残余而存在。不过,在殖民地和附属国里,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控制和奴役,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自然经济仍然被大量保留下来。
10. 我国过去的经济体制是什么,现在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现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竞争为基础,以社会主义为导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以市场经济求效率,以社会主义保公平。
拓展资料:
我国从1949年至1978年是计划经济体制;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1985年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下具体介绍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
中国的国家经济体制: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国家经济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3、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中国无法做到市场决定价格,尤其是人力资源价格、资本要素等商品价格,完全是官方的官阶标准。比如人力资源工资、银行的利率、股票发行价格、交通价格、大学的学费、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都是官商单方面垄断价格,与市场无关。市场经济要求公平交易、自由竞争,实行统一的规则,没有法治是不可想象的,而中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