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白银帝国如何促进明朝晚期的经济

白银帝国如何促进明朝晚期的经济

发布时间:2022-10-17 07:09:23

Ⅰ 大明王朝的生死劫,最后77年,白银流入如何让帝国崩溃

公元1550年的春天,浙江巡抚朱纨,服毒自杀了。

三年前,这名军事才华出众的帝国官员,被嘉靖皇帝任命为浙、闽两省最高军事指挥官,负责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

为官清正的朱纨,一上任就收到了各种暗示。有人许他富贵,有人许他升官,朱纨不为所动,来了个釜底抽薪,“革渡船,严保甲,一切禁绝私市”,把东南沿海的走私贸易压得死死的。

当时整个帝国都知道,所谓的“倭乱”,绝大多数是亦商亦盗、以海外贸易为生的浙闽两省人,只有极少数的日本浪人参与其中,而且这些日本人往往受雇于中国大海商。

朱纨严格执行帝国的海禁政策,并采取强硬的军事措施,先后俘获了当时最大的两大海商集团头目——许栋和李光头。

朱纨在给朝廷报捷的奏疏中,指责浙闽两省的世家大族与“倭寇”有勾结。

这项指控,相当于在浙江、福建沿海的豪强家族中扔下一颗炸弹。

两省的豪门大族,立马动用各自的官场资源,对朱纨展开反击。浙闽籍的朝廷言官纷纷弹劾朱纨,一方面说被俘的许栋、李光头等人都是良民,不是贼党,更不是倭寇,要求从轻发落;另一方面说朱纨污蔑浙闽士人,惑乱视听,请求皇帝撸掉他的军事权力。

结果是,朱纨下令对96名被俘的“倭寇”和“海盗”,处以死刑。

这一下,浙江、福建两省士大夫十分惊恐,再次弹劾朱纨“擅杀”——帝制时代,生杀大权必须掌握在中央特别是皇帝的手里,朱纨擅自杀伐,给了别人弹劾他谎报军功、僭越权力的理由。

转瞬之间,“禁海”名臣朱纨,变成了帝国的待罪之徒。

他无限感慨地说:“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

绝望中,朱纨喝下毒药自杀。临死前,他颇为无奈:“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为官清正、能力很强的官员,在死守一条落后于时代的国家政策(海禁)时,连同自己的性命,也为时代所吞噬。

朱纨死后17年,1567年,隆庆皇帝即位后顺应时势,开放了海禁。由此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显着的一点是,世界上的白银,终于源源不断、堂而皇之地流入中国。

从此时起,到帝国覆灭,大约77年间,大明王朝迎来了它的“白银时代”。

一个帝国,生死系于白银。

回去是不可能回去了。

但朝廷真正的隐忧,并不在于白银引起的商业发展和风气演变,而在于国家彻底失去了货币的控制权。

早在弘治时期(1488—1505),户部尚书丘濬就从明朝的统治需要出发,主张应该由君主垄断货币权,如果朝廷放弃货币铸造权,就会造成社会混乱。

我在前面说过,明朝的法定货币大明宝钞,因为无限制发行而崩溃,白银于是取代大明宝钞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但由于中国自产白银十分有限,明朝政府无法行使白银铸币和发行权。虽然很长时期内朝廷并未承认白银的法币地位,但实际上,国家已经默认了白银的流通及其重要性。而政府手里又没有白银货币,大量的进口白银货币由外贸巨商掌握,这相当于国家把金融命脉委之于商人。

以丘濬为代表的一些官员,预见到国家垄断货币权的历史,在明朝中后期结束了。国家权力,将被极大削弱。

果然,明朝晚期政府一步步向操控了进口货币的商人妥协,制定了一系列重商政策。着名的“一条鞭法”,就是帝国内部,政府与商人、社会相互博弈的产物。张居正曾说,“一条鞭法”乃“势所必然,势所必行”。顺应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明朝国家财政收入,在“一条鞭法”全面实施后,提升了整整一倍,从国库一年收入200万两白银,飙升到400万两左右。

然而,一场巨大的危机悄悄降临。

关于明朝覆灭的原因分析,我们已经写过很多,比如气候因素、自然灾害、民变频发、满洲崛起、朝廷党争,甚至最后一任皇帝努力自救但使错了方向等等。应该说,任何朝代的沦丧,都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白银,也参与了埋葬明朝的整个过程。

虽然明朝皇帝自始至终抗拒海外贸易,不到绝路不会开放海禁(隆庆开关),但事实上,基于白银这种介质,明朝在15世纪末以后的大航海时代中,扮演了世界经贸中心的重要角色。有学者指出,在“丝(丝绸)银(白银)对流”的贸易中,形成了以明朝中国为中心的南海经济共同体。

明朝由此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与寰球共冷暖。

1620年代起,欧洲市场爆发了贸易危机,西班牙等国家重商主义盛行,开始采取措施遏制白银外流。中国商船原来每年有40多艘停泊于马尼拉,到1629年,仅剩下6艘。贸易萎缩,输入中国的白银锐减。

1634年,西班牙颁布了紧急限制贸易的征税令。

1639年,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着的大屠杀。

1640年,日本断绝了与澳门的所有贸易往来。

1641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印度果阿港与澳门的贸易线也被切断。

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急剧下降。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崇祯时期。

朝廷早已丧失货币控制权,常年对后金、对内乱的战争都需要巨额财政,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世界却不太平,经济危机来袭,白银输入的通道几乎都断了。这就是崇祯统治时期,朝廷一直处于缺钱状态的深层原因。崇祯朝的悲剧,真是一半在人,一半在天。

明朝政府采用的应对办法,是加税。从1618年至1636年,18年间,连续七次增税以应付满洲人的入侵和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这些新增的税收,从社会中抽取了大量白银,让处于经济衰退期和自然灾害频发期的整个社会雪上加霜。由此触发更多的民变和反抗,明朝逐步走入死循环。

帝国的贪官和巨商,原来就有窖藏白银的习惯,巨额白银被藏入地窖,退出流通领域,如同进入黑洞。如今,白银紧缺,民间惶恐,也纷纷窖藏白银自保。结果,一方面海外流入的白银少了,另一方面国内流通的白银也少了,造成了严重的银荒。

1642年,崇祯要求户部发行5000万贯纸钞,每贯兑换白银0.97两。这是想赤裸裸地从老百姓手上抢劫白银,时人评论说,“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

1643年,安徽桐城人蒋臣赴京出任户部主事。他经历过家乡民变,在日记中说,如今天赤如血,流民万里,无外乎就是贫户去抢富户的白银罢了。

一年后,明朝覆灭。死因之一,被诊断为“白银中毒”。

参考文献:

全汉升:《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中华书局,2011年

[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樊树志:《明史讲稿》,中华书局,2012年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史学月刊》,1993年第1期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Ⅱ 唐代岭南的流通货币是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是怎么普及的


九州配图: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成了分水岭

世人都知中国曾经在茶叶贸易上有着国际垄断地位,但并不知晓,就是这样一样看起来不起眼的国货,曾让西方人趋之若鹜,甚至将各大洲殖民掠夺而来的白银几乎悉数贡献给了中国。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时期,西方国家在茶叶贸易上造成的长期巨额贸易逆差,几乎掏空了这些殖民列强在其他洲国所掠夺的钱银。也正因为这个,在此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客观上促成了中国被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打开了国门进而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为后话

Ⅲ 白银帝国:明朝创建了全球货币体系,为何最终走向灭亡呢

今天,我百家姓不说第一个——开口就是钱。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种钱,有圆孔钱,五铢钱,通宝,交子,白银,元宝。明清主要使用的货币是白银。

但是印第安人的善意,却最终换来殖民者的恶意,葡萄牙开始对当地进行殖民掠夺,其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白银。

1520年,麦哲伦到达菲律宾,开始的时候只是开设店铺与当地土着进行贸易,后来终于脱掉羊皮,露出殖民者的凶恶本性,开始直接进行殖民活动,但是在当地土着的反抗下,麦哲伦最终被杀,没能完成首次环球航行,他的船员回到了葡萄牙,完成了全球首次环球航行。

落后就要挨打,当时的菲律宾生产落后,一半还处于蒙昧的状态,最终还是成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他们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建造了一艘大帆船,开始进行全球性的经济贸易。

而此时的欧洲人正愁着如何向中国倾销商品,扭转贸易逆差的地位,有了澳门这个租借地,开始向中国倾销钢琴,以为他们也会情有独钟,但是当时中国是”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唢呐吹一生”。你那个弹棉花的玩意该回哪就回哪去,于是他们只得灰溜溜地将很重的钢琴运回欧洲。

Ⅳ 明朝白银数量相当之多,后期这些银子几乎消失,究竟哪去了

到了明朝后期在打仗的时候也总是国库空虚,当然不能是皇帝不愿意拿钱出来,而是当时的国库确实也空了,但是那么多的白银都到哪去了呢。后期的银子大部分被官员,商人藏在了家里,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他们也依旧无动于衷。

而明朝的灭亡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没钱了,到了明朝后期局面动荡,白银也是变得越来越值钱,所以手里有白银的人都不愿意拿出来,大部分都被藏在了家里然后白银的流通就很困难了。还有很多的白银被做成了金银首饰也是被珍藏起来或者用来贿赂,所以说到了明朝的后期白银越来越少,国家也越来越穷,就连打仗都拿不出来钱了,就算有再好的军事战略也是白费,所以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Ⅳ 历史上明朝的覆灭与白银有什么关系

历史上明朝的覆灭有很多原因,但是经济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国库白银的吃紧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让我们来看一下白银是如何让明朝覆灭的:

魏忠贤不是绝对的忠心,但是确实比东林党人要对皇帝忠心。他更怕明朝覆灭。崇祯皇帝认为明朝是因为宦官乱政导致的危机,所以杀了魏忠贤,这是政治经验不足的表现。事实也证明,崇祯帝错的很彻底。宦官势力被清退之后,朝廷之上东林党人独大,全国的经济都被其蚕食。以至于后来连半个月军饷都发放不出来。严重削弱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军队的不足给了李自成机会,崇祯帝拿不出钱组建更多的军队,而苛政杂税又激起了民变,壮大了起义军的力量。明朝最终只能覆灭,崇祯帝也只得自尽。或许,如果崇祯帝没有错杀魏忠贤,明朝还不至于亡国。

Ⅵ 论明朝皇帝的奇葩程度,明朝是如何走向衰败的

结语:

嘉靖这一个沉迷于修仙得道的大明皇帝,在位期间由于沉迷于修仙得道,不惜任用奸臣、方式,导致朝纲混乱、财政紧张。更因为不切合实际、随意下令海禁,导致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引发社会动荡。明朝的衰弱完全可以说是自从嘉靖皇帝开始的;这一位神仙皇帝在修仙的道路上,成功将明朝带离了正轨。

参考书籍:

《明史》

《四库全书》

《明实录》

Ⅶ 《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白银帝国》(李连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qRgkpQQ60b7JQ1YeUouNbA

提取码:BCXB

书名:白银帝国

作者:李连利

豆瓣评分:5.7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5

页数:272

内容简介:

《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一书,为史评类作品,仍继续李连利先生“评书体”写作文风,从商业经济、货币政策、三农政策等经济政策角度分析入手,揭开有明一代如何成为“白银帝国”这一历史现象,并阐述分析了明代“白银帝国”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走向的意义,其选题和部分作品章节得到史学界认可。虽为史学经济类作品,但《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文字并不枯燥晦涩,而是通过诙谐有趣的文风,辅之以有据可查的故事情节,铺陈出作品的文风脉络,读来饶有兴味,于信手闲翻间,使人了解明代经济脉络,读之有物,读之有趣。

作者简介:

李连利字孟锛,北京人。自身图书策划人,出版有《大象的华尔兹:IBM百年评传》《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等。作者力图在专着与通俗之间构架阅读桥梁,因此,开辟了“评书体写作”这一新文体。既保证了专着的严谨、深厚,又不失通俗图书的阅读快感。《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一书就是“评书体写作”的成型之作。

Ⅷ 从稀缺到白银帝国,明朝如何获取白银并使之成为世界货币的

明朝能够快速获取白银,并使之成为世界货币的原因有两个,第1个就是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因为只有稳定的和平环境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第2个就是明朝国力的增加,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还有高质量的商品,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皇帝的改革,明顺宗推行的隆庆开关。明顺宗是实现这一华丽转身的关键。

而世界就大量的运用白银作为一种货币,来和中国进行贸易来往,世界货币就由此产生,正是因为这个明朝的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白银总量也非常的大。

Ⅸ 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以一个晋商所建立的庞大金融帝国的兴衰为缩影,折射出富贾晋商的没落和动荡社会软弱政府的气候中一个民族的衰败。电影中,金钱磨不灭的仁肠义胆、强权压不垮的真爱挚情可谓是荡气回肠。以下是我为您带来的白银帝国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白银帝国观后感一:

经老师的推荐看了这部影片,都说晋商是中国传统商人的典型代表,通过《白银帝国》,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士农工商”的定位已深入骨髓,晋商的成功是迫于生计的无奈,而硬生生创出的一番天地,不是出于创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需求,这决定了在他们成功之后价值取向,捐资买官、依傍达官贵人等千篇一律的做法,只能显示出晋商这个群体的极度不自信,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与官场结合的生财策略。当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和内乱的时候,有一种不自觉的灵魂下跪,唯一的应对就是撤铺,回山西老家!而把祖宗积累了几代的窖藏白银用来兑现当初对存款人的承诺,则具有了一种悲壮的色彩。也有人认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样的做法过于顽固和保守,不懂得通融之道,彻底透支了山西商人的复兴之梦。但我以为,对责任感的重视应该成为晋商文化最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相比之下,本次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的做法就龌龊的多,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为过渡冒险买单,却还要分享巨额红利。

影片中的康三爷主政改革时对小户存款的重视,彻底打破了传统晋商票号只依靠达官贵人的传统,这具有非常重要的转折意义,使金融业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位置成为小户人家可以自由使用的资金融通的渠道,现代金融学中有关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开始发挥作用。如票号的存款主要是税款军饷等公款或贵族官僚的私蓄,放款对象以钱庄和少数大商号为主,而且放款对象一般都要在详细调查对方资产、用款目的、还款能力、财东情况等基础上,才决定放款与否。当时只有官府中人才能成为晋商票号的客户。可惜好的改革措施碰上了坏的环境,清政府的'倒闭和纸币的大幅度贬值,使得这一改革措施成为晋商的最后一根稻草,成千上万的小户存款人聚集在票号门外,“挤兑”事件频发。历史有时候具有极大的嘲讽意义,但这一点也不能抹杀这项改革的意义。

细细品味,在同样的历史政经变革中,伴随着晋商衰败的是江浙商人的顺势而起,成为中国商人的代表,直到今天仍未停止。这跟其衍生于沿海的海洋文化密切相关,海洋文明的鼓励创新、冒险的品质成就了江浙商人,更远一点,英帝国的崛起同样跟海洋文化脱不了干系。而内陆文化天生具有保守的倾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还有一席之地,但外部环境一变,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适应,衰败,变得不可避免。

正如电影开篇康三爷在天地苍穹间发问一样“天地之大,何以自处?”,当今的山西商人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一方面,前辈的荣耀仿佛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精神高地,政府、学界纷纷拿晋商说事,企图实现再次崛起;另一方面,“煤老板”的现实境况也让相当多的山西商人羞于应对。可以说,《白银帝国》是一部山西商人的文化镜像,恰恰因为它的混乱和无力,不仅透视出前辈晋商的文化弱势,也折射出当代晋商的无奈,更凸显了电影主创的乏力回天。

最后,我还认为,《白银帝国》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应对当今横行于世的金融危机有着积极意义。其实,西方的资本家、金融家、企业家、商人等,从来也都有着明确而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则,正是这些坚定的信念支撑,才造就了西方世界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西方很多国家的金融业商业从业者摈弃了原有的职业道德,变成了完全自私自利的“小店主”,显露出了种种唯利是图的丑态。总统对于AIG(美国国际集团)高层在国家和行业经济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仍分派巨额分红的批评,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但是,在西方国家中,仍然有着众多的如比尔·盖茨这样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企业家,在他们的努力下,行业精神正被重建,经济势头正在好转。这种超越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行业眼光和职业操守,同中国传统商人秉持的仁与义,是多么的相似,值得我们学习。

白银帝国观后感二:

《白银帝国》宣称为“中国华尔街,再现晋商五百年传奇”但纵观全剧,除了感情戏着墨较重外,我认为还有一致命弱点使这套戏成不了眞正的传奇片。这是对晋商经营技巧的描写过于片面。全片大多是对天成元管理的纵向描写,即张铁林片中数次提及的驽人之术,但横向关系却鲜有着墨。只在救四媳妇时吩咐买个人情及运银时与山贼互通声气这两处略为提及。生意的成功内部管理固为重要,但若无稳妥人脉关系将会寸步行。或者是触犯国内政治禁忌,但纵观中外佳片,如《教父》中米高与议员在房内针锋相对的密谈,房外太太们谈笑风生一段,又如《跛豪》中秋节拿着装满现金的月饼盒去送礼一段。至今令人回味。

尽管偶有亮点,但并不能掩盖后半段剧情苍白的硬伤,荒漠夜战羣狼一段,特技精彩称得上国内一级水准。就剧情而言只是加强邱掌柜叛变的反差。八国联军侵华,使票号生意大受损失,郭富城锐意求变,但亦不过是一大票号死前的回光返照罢了。一元开户,看上去让人不知所谓。后半段郭富城高举仁义大旗,并想借此营造出一商业人才形像,却不料后半段之所以剧情单薄正因如此,仁义先行,剧情为辅,显得处处束手束脚,张力不足。本来当时社会,革命党起义不断,政局动荡。正是出英雄的好时机。这样的背景剧情方面可雕琢之处甚多,偏偏编剧置之不顾,让主角自说自话,显示不出一种商界人才所有的大局观。或者导演应该改下宣传“中国仁爱街,山西商界孔子育成传”。

影片开场不凡,茫茫戈壁,碧空黄沙。郭富城饰演的康三爷独立于天地之间。他那句“天地如此之大,人何以自处?”颇有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气度,也为电影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和思想主线,康三爷的一生其实都是在完成这个追问。开篇这个场景也呼应了康家发迹的故事。康家的祖先原本是个驼夫,在大漠之中把自己最后的一口粥给了一个饥饿的陌生人,自己饿着度过了除夕夜。第二天醒来,陌生人留下了几百两银子,这就是康家这个掌握着相当于国库十分之一财富的庞大帝国之源。这样的一个家族故事的设定既符合全世界所有故事都有的“好人有好报”的路子,也符合晋商文化的根本。在当年的乔家大院宗祠里,一直供着乔家祖先要饭的时候穿的乞丐服和打狗棒。乔家的打狗棒在《白银帝国》里变成了宗祠里一直供着的一份帐单,康家人一直替那位当初赠钱给祖先的恩人记着账,按照股份,这数百两白银到康三爷这代已近乎天文数字。最初的清贫不仅能愈发显现出如今的荣耀,也让子孙清楚地看到祖辈创业之艰辛,饮水思源,时刻不忘祖辈之苦。通常,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发迹了,才会不羞于提及当年自己或祖辈之卑微,而如果依旧卑微的人则会想法设法去掩盖。无论是打狗棒或账本,都是极具仪式性和象征性的。而这种仪式感和神圣感从头至尾贯穿在《白银帝国》里,特别是开篇年底结算分红那段。康老太爷带领众人向关公上香,念到“悯念先人,俯仰天地,至诚至信,大义参天”,这时候能清楚地感觉到,维系这个庞大的金融帝国流畅运转的,除了严密的运营体系,清晰的利益分配模式这些东西,更重要的还有内在的力量——儒家精神。儒家精神这个词太庞大太繁杂,但于世俗层面简而言之就俩字“仁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这两个字也是康家及康家所代表之晋商最核心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

当影片结尾,康三爷挖出祖上藏于地下的救命钱来还债的时候,看到祖先写的“仁义”二字,他所做的一切都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据和信仰上的承载。什么是“仁义”,在我看来仁就是推及及人,博爱是谓仁,不仅想着自己也想着别人。义就是只要觉得对,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去做,就像康三爷用自己全部家当来还债一样。电影里的康三爷在很多地方应该都是以乔致庸为原型的,包括他因为几个兄弟的变故而不得不承担起家族大业,他对行业的革新等。姚树华对这个人物的设置非常有趣,他身上有很明显的俄狄浦斯式的悲剧性,与名分上为自己母亲的杜筠青之间的爱情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东西,一如康老太爷所说,康家列祖列宗和上下几百口人都比不上一个女人。最后康老太爷的出走其实也是他逼走的,暗合了弑父情结。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剧性还体现在一如影片开始他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问一样,他的每一步都是被逼出来的,而非自己选择。但导演又给了他另外一个东西,类似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知难而上,愈挫愈强,以及在严苛的父亲管教下显现出的独立性,也就是康老太爷所谓的“杀气”。这让他成为和父亲不一样的人。康三爷和杜筠青的爱情占据了影片很大的篇幅,许多细节非常出色,也颇为感人。

《白银帝国》是部商业电影,就如晋商们的在商言商一样,一定要拍的好看,让观众接受,但从电影中可以看出《白银帝国》的创造者用一种使命感来拍这部电影,通过电影让观众了解晋商背后的文化,了解中国的儒家精神,这样的态度让人尊敬。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国人拼命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慰藉,一群所谓学者把儒家思想和典籍包装成心灵鸡汤贩卖的时候,他们通过电影让人真正感受到基于儒家思想的某种力量,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足以赢得尊重。

阅读全文

与白银帝国如何促进明朝晚期的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做好财富与幸福的决策 浏览:740
结婚三周年怎么表达爱情 浏览:60
兵团九师工作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665
陶瓷杯与骨瓷杯哪个更健康 浏览:749
310在爱情数字里什么意思 浏览:135
什么软件把自己变美女 浏览:395
美女和帅哥的全家福该怎么画 浏览:311
欧美女人穿什么衣服好看 浏览:822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诗句 浏览:40
幸福生活节节高的儿童舞蹈视频有哪些 浏览:380
老班长说幸福就是什么补充完整 浏览: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浏览:539
肥城和宁阳事业编哪个好 浏览:323
美女组团偷项链是什么电影 浏览:726
对中医事业有什么追求 浏览:483
经济下行该如何面对 浏览:457
如何谈幸福恋爱 浏览:793
中国古代爱情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929
合肥和中山哪个经济发展好 浏览:316
红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开健康码 浏览: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