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的历史沿革拜托了各位 谢谢
依兰县 依兰县面积4672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依兰镇,邮编:154800。代码:230123。区号:0451。拼音:Yilan Xian。 依兰县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佳木斯市之间,20世纪80年代属于佳木斯市,在九十年代为了给哈尔滨市提供煤气,而被划归哈尔滨市。依兰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山美、水美、人也美的地方!也是一座古城。当年,宋代皇帝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个皇帝就是在依兰镇五国城这个地方,被囚禁的,也就是着名的“坐井观天”。 在依兰镇的西边、北边、东边有三条江围绕,分别是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这三条河在这里汇合流入黑龙江。 依兰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尔滨市251公里,东距佳木斯76公里,版图状如枫叶,形似蝴蝶,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三山对峙,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水交汇,总面积4616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9个乡镇、13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依兰镇。 依兰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很大,年均气温在2.6-3.1摄氏度,无霜期137天,年降水量600毫米,适于水稻和大豆生长。 依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倭肯哈达洞穴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清代设三姓副都统衙门,又称“三姓”,是满清发祥地,又是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软禁之地。依兰全县有可耕地17l万亩,土壤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之一。境内山多林密,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有野猪、黑熊、狍子、野鸡、蕨菜、蘑菇、猴头、木耳等,有13科63种鱼类;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藏有铜、锡、铝、金、镁等、非金属矿藏有石英、石棉、石墨、煤、水晶石、大理岩等,其中煤的贮量达3.7亿吨,是发展煤化工业的优质原料、极具开发前途。 依兰县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丽。丹清河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巴兰河漂流被誉为"北方第一漂";人文景观历史底蕴深厚,“五国城”、“土城子”、“靖边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依兰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7亿元、3.8亿元、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36:21:43;财政总收入完成1.09亿元,其中地方预算内收入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548元,农民人均收入2023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3亿元。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占总收入的47.8%,初步建成了绿色食品、经济作物、食品、生猪、山产品和奶牛6个产业链。工业行业中,机械、纺织、亚麻、电力、浸油、食糖等具有一定优势。第三产业中,旅游业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日渐成为产业支柱。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网·XZQH·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区划网站 依兰原名三姓,满语为“依兰哈喇”(即:依兰为“三”,哈喇是“姓”)。据《三姓志》载:清初,松花江中游胡尔哈河(今牡丹江)口、汤旺河口、汤旺河口顺流而下玛那哈地方及胡尔哈河正东倭和地方分别有赫哲人数十户或百余户居住。天聪年间,挑选胡尔哈河一带赫哲1000人,前往山东征剿。于顺治二年(1645年),对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军营全行撤回,“因为出力,将此赫哲人等一并作为新满洲,国语依册(伊彻)满洲。随将卢业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鲁等四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又据伪满《依兰纪略》记载, “嗣以胡氏徙居宁古塔,只余卢、葛、舒三姓,遂呼斯地为三姓”。简称“依兰”。依兰,古为肃慎地,唐属渤海、黑水都督府分辖,辽为女真五国部地(即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五国)。“越里吉”居于五国最西之三姓为“五国头城”,亦称“五国城 ”,为历代军事重镇。金设胡里改路,初设万户府,后改设节度使。元设胡里改军民万户府,明设奴儿干都司忽儿海卫。清初,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筑城,始设三姓协领衙门。 1731年12月(清雍正九年十一月)批准,添设三姓地方副都统,管理旗务,镇守地方。翌年 3月12日(清雍正十年二月十六日),委任二等侍卫觉罗七十五为副都统。所辖疆域包括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中下游与乌苏里江流域以及海滨和库页岛等地。三姓向为重镇,又是松花江水路干线的中继要港。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吉林将军上奏:“三姓一城,为吉江(吉林、黑龙江的简称)门户,又为松花、牡丹两江汇流东下之区,地多沃壤,户口殷繁”,请求设置府治。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获准,设置依兰府,隶于滨江关道。知府于同年8月2日(农历六月十三日)启用依兰府关防。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于依兰府城设置东北路兵备道,管理依兰、密山、临江(今同江)一带边务及东北沿边兵备事宜,并管理依兰等处关税、交涉事宜,同时裁撤三姓副都统。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将依兰府改为依兰县。1914年6月,将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依兰县隶属依兰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依兰道,由吉林省直辖。全县总人口16.4万人,时为二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改隶三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依兰县隶属合江省管辖。1947年春,将土龙山、宏克力一带划出,于土龙山设置依东县;将双河一带划出,于双河区设置双河县;将刁翎、三道通一带划出,于刁翎区设置刁翎县。原依兰全境“一分为四”。1948年6月,撤销依东县,将其北部宏克力一带划归依兰县,将其南部土龙山一带划归桦南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依兰县改隶松江省管辖。1953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1.7万人,为丁等县。1954年8月,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划入合江专区。1985年1月,正式撤销合江地区,改由佳木斯市领导。从1991年4月1日起,划归哈尔滨市领导。 1992年,依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县城座落在牡丹江、倭肯河注入松花江的汇合处,三面环水。西与方正县、通河县、铁力市接壤,北与伊春市、汤原县、佳木斯市为邻,东与桦南县、勃利县毗连,南与林口县相接。全县总面积4658平方公里。全县共辖7镇、13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万人;满、朝鲜、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2万人,占总人口的5.3%。县政府驻地依兰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依兰是满语“依兰哈喇”的简称。清初时,此城曾叫和屯噶珊(汉文叫古城屯)后因赫哲族的葛、卢、胡三姓居住,并成为此地的地方族长,便改名依兰哈喇。“依兰哈喇”汉语的意思为“三姓”,“依兰”为“三”,“哈喇”为“姓”,后简称为“依兰”,沿用为地名。 虞夏商为肃慎地;汉晋为挹娄地;南北朝时属安骨部的属境;隋为靺鞨;唐属忽汗州;金属胡尔哈路;元为海兰府顾达勒达(指生女真而言)路地;明为胡尔哈部;清初,努儿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把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性)、卢业勒(卢姓)迁居于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筑城,设协领,此城原名是和屯葛珊(汉文叫古城屯),被王姓所据后,改名依兰哈喇(汉文三姓)。雍正十年(1732年)设三姓副都统,管辖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三姓副都统归吉林将军管辖,光绪八年(1882年)设三姓厅,三十二年(1906年)设依兰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依兰县,三年六月划属吉林省依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依兰隶属吉林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依兰县仍属吉林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为十四省,依兰划属三江省所辖,在此后历次行政机构改革中此县均隶属于三江省管辖。直至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依兰划属合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又将依兰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 2000年,依兰县辖7个镇、10个乡、1个民族乡:依兰镇、达连河镇、江湾镇、三道岗镇、道台桥镇、宏克力镇、德裕镇、土城子乡、演武基乡、长岗乡、护林乡、平原乡、团山子乡、涌泉乡、愚公乡、蛛山乡、红星乡、迎兰朝鲜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6410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依兰镇 73430 达连河镇 37522 宏克力镇 13885 道台桥镇 20037 三道岗镇 22319 德裕镇 15231 江湾镇 10748 演武基乡 14959 珠山乡 10406 涌泉乡 14185 愚公乡 17144 团山子乡 18596 平原乡 19566 护林乡 18405 长岗乡 16109 土城子乡 9717 红星乡 13961 迎兰朝鲜族乡 17888
㈡ 齐齐哈尔那个县经济条件最好,吃,住的条件最好
讷河和富裕.
为什么这么讲呢,分析一下,讷河县级市,齐齐哈尔七区九县里九县中最富的城市这个不容置疑,从出租车就能看出来,其他城市的都是面包车啊和小QQ,黄摩托这样的车,而讷河全是夏利,起车是5块钱.经济条件来看也比其他县区要好的多!讷河有尼尔基滑雪场大项目,讷河河市隶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大小兴安岭南缘,嫩江中游东岸,因讷漠尔河横贯境内而得名。幅员面积6,6740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73个村,14个农林牧场,有汉、满、回等25个民族。域内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域辽阔,素有“黑土明珠”、“北国粮仓”之美誉。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百名产粮大市、全国文化优秀城、“中国马铃薯之都”和“中国甜菜之都”,2002年以较强经济实力和殷实的发展后劲跻身于黑龙江省“经济十强”之列.
齐齐哈尔有3个贫困县,齐齐哈尔市(3):拜泉县、甘南县、泰来县,国家财政给补贴减税的县!
其次是富裕,为什么选富裕呢,富裕离齐齐哈尔最近,刘刚当市场那时曾规划在富裕建新飞机场,但由于经费原因取消了该项目,富裕县离齐齐哈尔市区很近,所以由齐齐哈尔为中心地带辐射周边发展,在未来辐射条件来看,富裕县很容易被齐齐哈尔并为一个区.而富裕县的吃住玩都非常不错的,道路很宽阔,也有高层,离齐齐哈尔区位上也很近!所以富裕绝对是稳坐第二
㈢ 依兰巴兰河漂流的自然资源
依兰县属于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为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依兰县植被面积大,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林木类:有松、杨、榆、桦、桑、柞、椴、棠槭、黄菠萝、核桃楸、水曲柳等。
花草类:花类有秋菊、丁香、月季、海棠、芍药、灯笼、乡球、对红、兰草、吊兰、玻璃翠、山玫瑰、桃柳、凤仙、牵牛、荷包、牡丹、荷莲、鸡冠、夜来香、细粉莲、步步高、虞美人、榆树梅、马兰、水梅等。草类有靰鞡草、大叶樟、小叶划樟、卷毛红、芦苇、草木犀、油包草、马兰草、野苜、香薄、锉草等。 兽类:有梅花鹿、紫貂、水獭、猞猁、黄鼬、灰鼠、狐狸、麝鼠、貉、獾、狼、野猪、山兔、山羊、狍子、熊、蝙蝠、刺猬、晰蜴等。
鸟类:有燕(紫燕、麻燕)、麻雀、小雀(瞎柳叶、驴粪球)、鸿雁、鹞鹰、乌鸦、布谷、雉(野鸡)、乌雉(野鸭)、喜鹊、鹳(信天翁)、裂(啄木鸟)、鸥(猫头鹰)、鸽、雕(猛禽、尾翎14根者为东青)、翠雀(鹬)、苏雀(冬鸟)、鸬鹚(水老瓜)、鹧鸪(臭鸪鸪)等。
虫类:有蛇、晰蜴、蜜蜂、蜘蛛、蚁、萤、麦奴、粘斯虫、螟虫、蛤蚧、蛙、蚋、蚯蚓、鳖、蚱蜢、蚤、蚰、蝼蛄、水蛭、螳螂、蜡虫、蚜虫、蝇、瞎虻、蜻蜓、蚊、米虫、蝴蝶、蛾、螺、蛴螬、尺蠖、蟋蟀等。
鱼类:有鲤鱼、鲶鱼、狗鱼、大白鱼、草根鱼、大马哈鱼、牛尾巴鱼、鲫鱼、银鲴鱼、甲鱼、哲罗鱼、细鳞鱼、雅巴沙鱼、虫虫鱼、川丁子鱼、青根鱼、鳊花鱼、板黄鱼、葫芦子鱼、花鲢鱼、白莲鱼、嘎牙子鱼、黑鱼、鳌花鱼等。
㈣ 依兰县属于几线城市
依兰县属于六线城市。
依兰县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部,地处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尔滨市251千米,东距佳木斯市76千米,东南距七台河市91.2千米。地理坐标处于北纬45°50′40″~46°39′20″,东经129°11′50″~130°11′40″之间。总面积4615.72平方千米。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初设三姓城。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依兰县隶属黑龙江省。1991年4月1日,划归哈尔滨市管辖。依兰县有丹清河国家森林公园、巴兰河漂流、五国城遗址、慈云寺等名胜古迹。依兰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产粮大县等荣誉。
经济概况:
2020年,依兰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亿元,增幅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8亿元,增长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7亿元,增长1.5%。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3.8:11.2:65.0调整为26:10.6:63.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年完成2.9亿元,比上年下降18.6%,财政总支出完成34.8亿元,比上年下降10.6%。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4%。
㈤ 哈尔滨依兰县谁了解呢
我 依兰 下面的 一个镇子 达连河镇的人 我从3年级就到依兰上学,当时的 依兰还是 不太富有 但现在不一样 是一个 有能力的 县城 虽然依兰不是 全国所有县城里最好的 但是那的人很好 很亲切 就是 也有点自来熟吧 具有东北人特有的热情 很好沟通 也很开放 现在越来越 发展得好 大街上有很多人 每天逛街的很多很多 很多很多 而且 还有一个 传言 就是依兰的水养人 出美人 事实上也是这样吧 依兰四面环水 依兰人很会享受很有情调 而且很爱面子 就算 卖水果的也会穿得漂漂亮亮的 呵呵 而且 真是 做什么有什么的样子 呵呵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你都不给分 还是 回答你了 呵呵 大方吧 哈哈
㈥ 依兰县的经济概况
2007年依兰县 GDP预计实现 41.8亿元,同比增长 13.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预计 实现12.8亿元,同比增长 11.5%;第二产业增加值 预计 实现 12.9亿元,同比增长 14.5%;第三产业增加值 预计 实现 16.1亿元,同比增长14.2%;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 2.9亿元,同比增长 28.9%;社会消费品总额预计完成 11.9亿元,同比增长 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58元,同比增长 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5280元,同比增长 13.6%。
2011年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2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6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0亿元,增长18.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8%、39.0%、47.3%。对GDP增长拉动力分别为2.5%、7.0%、8.5%。三次产业结构由30.8:27.7:41.5:调整为30.6:28.2:41.2。实现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50.1亿元,同比增幅18.2%;占地区生产总值49.2%。 2007年依兰县农作物种植面积 264.7万亩。其中,水稻、玉米播种面积约46万亩、 110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 6万亩、 25万亩。大豆播种面积约为 95万亩,比上年减少 25万亩。 2007年,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20.3亿元,同比增长 7%,粮食总产量达 16.99亿斤,同比增长 2.3%。优势经济作物、杂粮播种面积约 13.6万亩、 0.1万亩,均比2006年有所增加。滑仔蘑、红南瓜等种植基地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县、乡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 23家和 30家。
2011年依兰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农业总产值37.6亿元,增长22.4%;林业总产值1.4亿元,增长18.9%;畜牧业总产值10.4亿元,增长21.1%;渔业总产值0.5亿元,增长12.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2元,增长9.5%。
粮食播种面积30.8万亩,量达33.1年增长30.5,水稻产量7.8亿斤;玉米产量23.063;大豆产量1.93长8.5%。
畜牧业2011年末大牲畜存栏7.37万头,同比增幅3.4%;奶牛存栏0.18头,同比增幅0.2%;牛奶产量0.43万吨,同比下降0.7%;肉类总产量2.52万吨,同比增幅5.1%。
农用化肥施用量18928吨,增长17%;农药使用量465吨,同比增幅13.4%;地膜使用量379吨,增长5.0%。
劳务经济迅速发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9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 3.5亿元。 2007年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税金预计分别完成 35亿元、 9亿元、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2.9%、 14.9%、 24.2%。
煤化工业快速发展,增加值进一步提高。经济开发区与中煤集团完成发展规划对接,新增入区重点项目 3个,煤化工基地和新兴能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新上工业项目 20个,其中:超亿元大项目 6个、超千万元项目 3个,完成工业投资 16亿元。中太化工“三甲酚”、贝斯特水稻摆栽机、百世饮品红菇娘干粉等新产品的成功研发,极大的带动了我县煤化工业、机械工业、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2011年工业总产值实现66.0亿元增长18.5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7.8上年增长21.4工业增加值实现19.4长20.1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7比增幅17.9利润总额1.4亿元,同比增幅21.2%;实现利税3.5亿元,同比增幅20.8%。 2007 年财政收入预计完成 2.9亿元,同比增长 28.9%;财税工作进展顺利,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7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2469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 158036万元。
2011年财政总收入完成9.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亿元,比上年增长30.7%。财政总支出完成18.1亿元,增长62.0%。 2007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 19.5亿元,同比增长 30 %。列入哈尔滨市 88个重点考核项目的 依兰合作林场风电场项目,完成年度全部建设任务, 11月末实现并网发电;华润啤酒年产20万吨啤酒酿造生产线项目,完成投资近 1亿元;依兰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完成投资近 4000万元,中煤集团 25万吨甲醇扩建项目完成投资4.1亿元; 14 条通村公路完成投资 7306万元。
201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8亿元,比上年增长40%。新增固定资产40.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93.3%。
㈦ 最新的全国产粮大县的名单谁有
中国产粮大县排名:
中国二十大产粮县:
(粮食产量1 - 5名)
榆树市(吉林长春)、农安县(吉林长春)、公主岭市(吉林四平)、梨树县(吉林四平)、扶余市(吉林松原)、
(粮食产量6 -10名)
五常市(黑龙江哈尔滨)、前郭县(吉林松原)、长岭县(吉林松原)、肇东市(黑龙江绥化)、双城市(黑龙江哈尔滨)、
(粮食产量11-15名)
德惠市(吉林长春)、昌图县(辽宁铁岭)、平度市(山东青岛)、兴化市(江苏泰州)、讷河市(黑龙江齐齐哈尔)、
(粮食产量16-20名)
阜新县(辽宁阜新)、龙江县(黑龙江齐齐哈尔)、滑县(河南安阳)、巴彦县(黑龙江哈尔滨)、霍邱县(安徽六安)
800个产粮大县名单:
依兰县连续三年获全国产粮大县称号:
人民网哈尔滨2月25日电(杨海全、通讯员胡春风)记者从依兰县全县经济工作暨财源骨干企业表彰会议上获悉,2013年,哈尔滨市依兰县农业经济突破发展,总产值实现68.9亿元,同比增长41.2%,粮食总产实现31.29亿斤,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产粮大县称号。
2013年依兰县全县GDP完成144亿元,同比增长15.5%,总量哈尔滨全市排名第6位,增幅全市排名第1位。财政总收入完成13.6亿元,同比增长23.3%,总量全省排名第11位,全市排名第4位。
2013年,依兰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出行等民生问题。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91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112人。新建廉租房100套、5000平方米,发放住房补贴400万元。改造泥草房及危房7512户,老旧楼34栋、13万平方米,困难群众及弱势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学校基本建设不断加强,投资9610万元,建成职教中心和2所公立幼儿园,新建5所中小学教学楼,维修改造学校27所。新建县医院和卫生监督所投入使用,县医院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百姓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据悉,依兰县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实现170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实现14.9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8亿元,同比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亿元,同比增长2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50.4 亿元,同比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238元,同比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69元,同比增长12%。
㈧ 哈尔滨条件怎么样
很好。
1、哈尔滨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2、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起点,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2020年,哈尔滨市生产总值为5183.8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零点六。
㈨ 哈尔滨市经济概况和地理位置优势
东北振兴是党中央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提速,社会和谐,保证国家安全的宏观战略部署。自2003年中央实施一系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扶持政策以来,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省的副省级城市也展开了振兴博弈。据2006《福布斯》中文版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揭示东北四个城市的排名是:大连第7名,沈阳18名,长春40名,三年跨越17位;哈尔滨51名,与2005年的40名相比下降了11位;中国社科院2006《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大连17名,沈阳25名,长春38名,哈尔滨41名。
进入2007年乃至“十一五”期间,随着东北振兴规划的完成,三省发展态势基本明朗,老工业基地振兴概念渐行渐远,可利用的政策层面和舆论效应也越来越少。哈尔滨既要承受与大连、沈阳发展距离拉大的压力,又面临长春后来居上的紧逼局面。可以说,哈尔滨又处在时间和空间这样一个重要的关节点上。只有研究谋划好哈尔滨大发展、快发展,才能牵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全省经济大发展,才能迈上东北地区同步振兴的阶梯。
一、研究哈尔滨的着眼点
近年来,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据我们所能看到的资料显示,哈尔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专顾委的专家、市统计局、市委政策研究室以及省委省政府财经领导小组等部门,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哈尔滨发展问题。这些研究,提升了对哈尔滨研究的层次,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重要启示:
(一)研究哈尔滨要用历史眼光分析区域地位与所担负的政治责任
用历史的眼光,并非是落后的视觉,也不是简单的介绍和重复,而是分析历史过程中能够启迪我们思考的东西。
第一,建国前哈尔滨已是北方地区经济、军事中比较重要的城市。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是金、清两代王朝发源地;从1898年起,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至1903年,一座现代城市的雏形已形成;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国际性商端口,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汇集这里,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中国民族资本在哈尔滨也有了较大发展,初步奠定了制粉、榨油、酿酒等民族工业基础,在开放与民族资本崛起的“合力”作用下,确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19世纪末,沙皇俄国政府利用1896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俄密约》,取得了在中国修筑中东铁路特权,并把哈尔滨作为铁路总枢纽和管理中心,以便实现对东北地区的掌控;日俄战争后,日本将哈尔滨等东北16个地方辟为国际商端口;“9.18事变”日本侵华战争时,将哈尔滨列为重要的军事要地和直辖特别市。这些都使哈尔滨成为旧中国最具瞩目的城市之一、中国北部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
第二,计划经济时期,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在资源配置上对哈尔滨倾斜,建立重工业基地,确立了对俄发展的门户地位。建国初期,新中国对哈尔滨在国有经济资源配置上进行了重点投放。撘晃鍞期间,有30多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放在哈尔滨,奠定了哈尔滨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的基础地位,也促使哈尔滨由一个消费城市向社会主义新兴工业城市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哈尔滨曾被列为计划单列市,1993年又被列为全国仅有的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多年的发展建设,哈尔滨已形成了边疆工业城市的风格和具有异域风情特点的城市,也正是这一时期,哈尔滨再一次引起全国注意。
第三,改革开放后国家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区域格局摆布中仍然将其定为中俄经济贸易的重要城市。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哈尔滨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特别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提出,更是加大了哈尔滨作为工业城市的分量,大项目改造、招商引资、改善经济环境等无不体现了工业基地的特质和对俄贸易的先导城市。在中俄关系持续向好的情况下,一直是以哈尔滨为主要交流地来进行推进。这一时期,哈尔滨以老工业基地的形象引起各方关注。
(二)研究哈尔滨要用辩证分析方法看待其区域优势
前面分析可见,哈尔滨无论在建国前和建国后都是根据区域优势来进行经济布局,到底哈尔滨区位优势是什么,如何认识和利用区位优势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哈尔滨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哈尔滨处于东北亚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是国家批准的唯一的一类内陆口岸,还是路海联运大通道的转换地,它的牵制、服务、防御和连接东北亚的门户作用不可忽视。
一是现实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版图上,我们常说的长三角地区是长江黄金内陆水道的起点,处于中原最富裕的地区;珠三角地处东南亚海上航道要冲,也是岭南最富裕地区;环渤海是母亲河——黄河的入海之地,是中原地带与东北地区的连接点;东北则是东连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西连中亚乃至欧洲,南连中原,处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区。哈尔滨虽然没有边境线和出海口,至今出口贸易水平仍然比较低,但是相邻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尔滨是一个最大的综合性城市,有着很好的接壤互利条件,这也是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优势所在。
二是未来优势。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爆发了两轮区域经济冲突。第一轮是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冲突主要表现为重复建设、能源原材料争夺、地方保护。而第三轮区域经济冲突主要表现为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产品结构性失衡并存;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使得区域经济冲突趋于复杂化;重复建设由传统和耐用消费品行业逐渐向高新技术行业蔓延;大规模的重复建设,造成产品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必然导致能源原材料的紧缺。我省和哈尔滨资源相对富集,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冲突中既是消耗者,又可能是受惠者,我们还有俄罗斯方面的资源可以利用。
俄罗斯经济发展重心在欧洲,科技实力很强,即使在转型时期也保持了它自身的完整性。2000年俄对本国的整体科技实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目前世界102项顶尖技术中,俄有52个项目保持领先地位,27项居世界一流水平。俄罗斯在亚洲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不太强大,需要一定的补充;俄罗斯资源丰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一个“能源沙皇”,而中国可能是俄罗斯能源的一个重要买家,哈尔滨无疑是这个买家的最直接受益者;俄罗斯有望在2008年加入世贸组织,其经济在10~20年内可能复苏。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最重要的境外资源基地应该优先选择邻国,一旦发生紧急事态,不会出现海上封锁的被动局面。因此,中国和俄罗斯协调与合作有很大机会。
第二,哈尔滨的区位劣势。哈尔滨处于中国版图的北部,从经济地理位置来看有一定的缺陷。一是地理位置不佳,东北振兴政策辐射受限。处于中国最北方的哈尔滨,与经济发达地区运距远、生产交换的交易成本较高,与东南沿海的合作、与外商合作的机会成本几乎没有;以北京政治中心为轴心,随着向北地理位置的延伸,城市受惠于国家的政策也依次处于渐变弱势地位(如关于摱�币�袛的基地问题,引发了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城市间的竞争,哈尔滨和长春由于当地银行历史负债较多,主要是区域位置不佳,很快淘汰出局,竞争就集中在沈阳与大连之间。而哪个城市争取到“东北银行”的牌照,哪个城市就拧开了一个来钱的水龙头,哪个城市的地方政府就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对地方经济大有好处。);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国有、国营、依靠、依赖等意识形态的固化,大型国有企业、重型机械设备、尤其是关系国家实力和国防安全的大工业,没有真正进入国际大循环的轨道,哈尔滨不仅难以利用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良好条件,也没有借得其他国家的发展之力。因此,所谓的区位优势成了画饼充饥的概念认识,时至今日,老工业基地振兴所给与我们的地理优势也仍然较少的变为经济优势,相反,劣势更加明显。二是对俄合作厂商积聚少,比较优势不突出。自古以来的对外开放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海洋经济史。历史证明,凡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占有海洋区位优势的国家和这些国家的沿海地区。中俄两国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俄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城镇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无人烟,交通不便,只有不到700多万人口,这些有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中,隶属于政府和文教机关、国营企业和驻军,当地工业生产能力很小,也缺乏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商品极其匮乏。面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三省就有9400万人口,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较高的人口密度,让俄国一直担心移民威胁;加之俄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的还不完善,经济开放度与中国不匹配,逐利的民间商品交易,也常被俄方时常采取的临时政策所中断,因此,对等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易和厂商积聚很难,不能形成比较优势。
哈尔滨对俄开放主要目标是吸引外资,而不是输出资本。而俄国也是和中国一样是资本吸收国。目前,沈阳的“三点一线”战略,把内陆变为沿海的发展思路却比我们有更大优势。俄国的远东地区开放,眼睛看着的却不是俄国企业,而是日本、韩国以及西方的企业,希望借此机会吸引来日本、韩国或西方的资本。一些民间贸易对哈尔滨来说,交易成本高,哈尔滨乃至黑龙江在由于商品经济生产、交易成本都高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因此,对俄出口也不具备优势。事实也证明,我们在与俄罗斯的交易中获利较少。2006年是哈尔滨市对俄贸易历史上最好的一年,进出口额也仅为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8.22%。其中,对俄出口增幅超过进口,出口额超过进口额1942万美元。虽然我们一再说与俄罗斯的合作优势,但是尚未形成经济优势,比较优势也较弱。
(三)研究哈尔滨要把行政管理和经济带动的利益机制关系理清,发挥经济上的龙头带动、形象上的代表作用,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第一,共享省会城市发展红利。按着经济学的城市发展原理,一个地区打造首位城市,使其发挥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城市是省的名片作用;二是城市的溢出效应,这不仅是地区利益要求,也是一个地区走向繁荣、追求和共享城市发展红利的客观规律。发展红利,是指区域整合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潜力与整合之前的现状能力之差。当一个区域从一个低级平台向一个高级平台整合后,生产要素组合趋好、资源配置趋优、专业分工趋强、发展成本趋低,发展红利将呈非线性增长。我省能够作为名片式的城市和对全省经济起带动作用的只有哈尔滨,这方面我们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已经进行了论证。
第二,省会城市发展成首位城市是硬道理。从其它省份的考察情况看,一般来说,省里与省会城市都存在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经济、政治、政策上的博弈。对于省里而言,想着如何管理多、思考促进发展少;考虑一视同仁多、思考带动作用少。几十年来,我们省对哈尔滨也存在着加强管理方面考虑的多,而对其带动、代表作用考虑的少:哈尔滨对自身的研究也限于就事说事的文章多;在制度、体制制约方面谈及少的问题。哈尔滨有没有发展?有,但是发展冲动和机遇被一次次频繁的干部调动、大规模换届所淡化。可以论证这个说法的是,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项目问题。项目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现形式,也是一个地区发展快慢的具体表现之一。“十五”期间,哈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是改革开放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与同为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大连、长春比较,分别低25.4、24.4、11.8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仅排14位,甚至在省内也是处于中下游水平,差距是相当的大。
省会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微妙的过程。其实,我们在确立省会城市的同时,也就确立了它的政治影响力、省域内的核心吸引力和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它在本省独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资源禀赋,是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如果把省会城市也视同其他城市一样去对待,如在机制、财力、干部、土地规模等全部掌控在省里,那么,省会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失去她本身的意义,整个省域也不会有大的进步。
二、发展哈尔滨的战略选择
哈尔滨如何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人云亦云、急功近利都会使城市发展陷于盲目的境地,而符合实际的战略谋划将是城市正确发展的指南针。有人说,“什么都可以错,战略不可以错;什么都可以失败,战略不能失败,战略的失败是最彻底的失败”。
(一)实事求是看待城市发展,摒弃不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哈尔滨城市发展定位,已经有了多个版本,一直叫响的是把哈尔滨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理由:一是与俄罗斯最近的国内省会城市,还有点浪漫的异国风情,依此路径,在不断的寻求城市的建筑记忆;二是曾经有过的多国领事驻扎地,建国前就比较繁荣等(前面已经叙述)。但是,经过认真研究,我们认为哈尔滨不具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国际化大都市在理论标准与哈市现实发展差距较大。所谓国际化大都市的提出,最初是在1915年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提出来的。要想成为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必须符合以下几项标准:一是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本国经济及世界某一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具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二是众多的跨国公司和财团总部的集中地,其决策辐射面能超越国界;三是建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综合服务功能;四是必须具有国际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高度畅通;五是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具有全方位开展这些交流的设施和人才;六是要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七是常住人口规模和一定比例的外籍居民。概括起来说:国际化大都市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的诸多职能国际化,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对比以上条件,目前全球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只有14个,除了美国有纽约、芝加哥、休斯敦、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等6座城市外,英国、法国、德国也各自仅有一个(分别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我国还没有列入。
第二,国家和有关部门不赞成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跨国经营等,使得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因此,许多城市都制定了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宏伟战略。据有关资料显示,5年前中国曾经有78个城市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现在已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约占全国667座城市总数的27%,当然,这其中也有哈尔滨。2005年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端正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做好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修编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会议上,曾培炎第一次提出了要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建设部在2005年就指出,“目前,全国竟然有183个城市相继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知道,就连首都北京日前出台规划时,也只是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城市’,而达不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兴野在“2002年中国建筑业国际高层论坛”上表示,未来5年,北京累计投资将达8500亿元人民币,使“构建起国际大都市基本框架”的目标提前在2008年完成。北京投资8500亿元,才敢说构建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就目前来看,纵使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没有被国际上认同为“国际化大都市”,其他那么多的“国际化大都市”只能是存于我们想象中的“海市蜃楼”。
第三,自身发展与相关城市和其他大城市比较发展的差距。哈尔滨在几十年的建设和改革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从城市的自身条件分析支持力不足。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2-2003)》统计整理。
关于这个比较表的几点说明:一是上面的表格虽然是2002~2003年的数据综合采集,但是近几年的情况只能是其他城市比哈市发展速度更快;二是表中关于与大庆和沈阳的比较也是基于本省的城市相关性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考虑列入;三是关于列入深圳、上海城市,是考虑深圳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外向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而上海则已经具备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条件和要求;四是几个数字可能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本质,仅是一个侧面地分析。通过这种城市相关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哈尔滨与同类和大于自己的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的目标。
(二)哈尔滨要在研究如何增强实力上确定今后的发展战略
认真分析国内外城市发展状况,分析哈尔滨在中国总体区域布局中的位置、作用和资源禀赋条件,特别是从国家对外安全角度考虑城市功能及其未来走势等因素,来确定符合自身利益、符合国家利益、符合未来发展利益战略。这样,才能使城市的努力不至于迷失方向,使城市发展按着规律进行。因此,建议在不断增强哈尔滨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将哈尔滨确立为建设北方新型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服务业完善、人口素质较高,对国家安全有保障意义的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
建设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包含四层意义:新型工业加速发展,形成区域产业链经济;第三产业功能增强,形成城市吸引力较强的服务经济 ;发挥农业优势,形成现代农业基地;保证国家安全,形成产业功能强大、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进一步壮大哈尔滨大城市的实力。
第一,确立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战略,符合城市发展规律。首先,明确什么是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国家城市经济区的形成和组建标准是以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组织为基础的。其过程是在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将历史上形成的现状、基础进一步利用,改造Ⅱ级城市经济区构成国家Ⅰ级城市经济区,再将这些城市连成经济带”。本质和发展目标,是以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成为一个省乃至一个相当范围地区的首位中心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个次中心城市。它相对一般型城市而言,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功能和指挥、调节与综合服务的作用,带动周边的其他地区、城市形成经济互补、文化渗透、功能强大的区域经济。
其次,明确哈尔滨现在的城市地位。按着城市经济地理的排序,哈尔滨属于沈阳经济区内的Ⅱ级城市经济区。《东北振兴规划》通过专家鉴定的综合报告中在四个副省级城市功能定位上也明确指出,“沈阳市是东北原有的大区级城市”,“大连是规划期内新兴的大区级中心城市;沈阳、大连将共同构成东北地区发展双核心。”这样,“长春为东北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哈尔滨则仅为东北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这种分法依据的是地理位置和国民生产总值标准确定的)。我们不考虑其确定的原因与合理性与否,就目前看,哈尔滨不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已成定式。如果不是东北中心城市的哈尔滨,是否就没有大发展了,显然也不是。争不争这个中心城市意义并不是很大。但是,到底成为什么样的城市,城市经济走向却是我们必须弄明白的问题。
再次,哈尔滨成为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在地域上也是可能的。制约哈尔滨在东北地区成为中心城市的是“位置决定区域”。成也在“区域位置”,败也在“区域位置”。若从区域位置角度看,沈阳与大连的双核区能够带动的不完全是东北地区,两者更趋向于中部;若以金融资本流通的角度看,我们与北京以及其他地区可能借力更多;若完全以哈尔滨的地理位置来估量定位城市功能,哈尔滨与长春距离更近、产业结构相近,哈尔滨作为综合性城市的辐射更强一些;与内蒙蒙东地区更亲,其部分地区曾是黑龙江的一部分;与俄贸易合作的机缘更大,曾经的、现在的联系等。所以,无论怎样的区域优、劣势之争都可以断定,哈尔滨可以并能够成为国家北部地区、连接内外的大城市经济区。这一地区,广阔无垠、资源丰富、更适宜工业化、资本化和对国家安全发挥保证作用;这一地区,连接区域的经济动因很多,区域资源的整合、商品生产供应链构筑、产业集聚、物流畅通等,使得(这个概念在后面新型产业上叙述)这个“区域”的优势延伸和扩展,变为在更大环境中运作的经济优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城市经济区可以带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增长,促进国家向发达层面迈进。
第二,哈尔滨市成为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符合在全省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统计资料显示:哈尔滨面积是其他三个副省级城市之和,人口在四个副省级城市中也最多,发展大城市经济区基础条件具备。现在省会城市发展除了担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重职能之外,还是条条、块块的节点,都是经济网络的节点、是市带县后城市辐射作用的集合点。其中各个节点在地区经济中的利益表述,就成为省会城市追求利益平衡、追求城市能力发展以外的一个个过程。因此,省会城市发展不仅是个体城市问题,涉及的是区域发展问题,要求具有更大的开放功能,更加融入区域整体中。这样,经济上的扎实才能有带动区域的力量,达到Ⅰ级城市经济区。 目前,黑龙江省城市间距离、城市发展水平需要经济融合。我省13个地、市中七个是资源型城市,随着城市发展所依赖的资源的萎缩和枯竭,城市发展普遍后劲不足。城区人口规模很小、第二产业严重衰落、第三产业不发达,虽为综合城市,实为农业地区的一级行政中心,城市化质量较低,这样的城市很难参与大的区域竞争。我们曾用数学模型对我省的资源型城市和其他城市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分析,由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五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13个地级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F。计量分析结果与实际是一致的。即:F=(51.949×F1+12.505×F2+9.033×F3+7.802×F4+4.928×F5)/86.218。
在上述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可将地级市的综合得分作为聚类变量进行系统聚类来划分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最终将13个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区分为五个等级。
上述分析表明,在黑龙江能够真正带领全省参与区域竞争,形成空间经济联系,推动本省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只有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个城市。三个城市同属于哈大齐工业走廊带上的城市序列之中,距离都在150公里左右;大庆和哈尔滨占全省GDP70%左右,人口占40%多;工业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比较发达、资源集中、优势明显。但是大庆、齐齐哈尔两市,毕竟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地理区位向北,辐射和带动力还不强。如将财力和资源分散于中小城市,莫如将其集中于省会这样可能做大的城市,只有支持哈尔滨做强,才能带动其他城市进入经济区,形成以哈尔滨首位城市为主的占据东北北部,辐射俄罗斯内蒙蒙东地区大城市经济区。唯其如此,黑龙江省才能在与东北其它两个省在争夺资金、资源和人才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才能带动我省其他城市的发展,也才有可能逐步赶上东南沿海的发展水平。
㈩ 哈尔滨十二县哪个县发达
肇东1999年从哈尔滨市划归绥化了。(包括哪个县的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 )
哈尔滨市辖8区10县(市),分别为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松北区、平房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尚志市、双城市、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巴彦县、五常市、木兰县、延寿县、通河县。其中五常、双城、尚志为3个县级市,
哈尔滨市 辖8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松北区。总人口约98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约475万人。
哈尔滨市十县(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分析
一、我资市自然源状况和农业生产格局
1、自然资源禀赋状况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尽管科技进步以及新型种植、养殖和加工模式的不断涌现使得这种依赖度有所降低,但就实际国情以及世界市场的基本状况而言,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状况在形成优势农业方面依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耕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缺乏。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地处松嫩平原中部,幅员面积5.3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 2006年末全市耕地面积为178万公顷,人均耕地5.8亩,耕地面积和人均占有耕地虽然较多,但是我们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近50%,未被利用土地不足5%。农村土地有限。
所辖区县(市)、农业人口多,剩余劳动力多。我市辖8区10县(市),189个乡镇,2017个行政村,460万农业人口。 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91.6 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51.3 万人,占51.9%;女劳动力140.2 万人,占48.1%,农民人均创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368元,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水质较好,但水资源缺乏。我市属于严重缺水城市,市区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末位,仅为107万吨/日,农业生产有旱有涝,十年九春旱,春旱极为频繁。全市水资源总量129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99亿立方米,绝大部分河流、水库、地下水污染小或无污染,适合农田灌溉。全市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2条,最大的松花江径流量211.6亿立方米,但因为缺少大型控制性工程,大多为过境水。全市耕地水资源量为平均每公顷95.3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占有量。我市仅水田就缺水1.5亿立方米以上,这制约了我市农业生产,尤其是不利于我市水稻生产的发展。
土质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我市土壤类型主要有暗棕土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8种土壤类型,土质肥沃,99%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2%,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由于多年来的水土流失、土地用养失调等原因,各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均有下降。目前农田土壤受重金属、镉污染面积达0.12万公顷。不过,近年经环保治理,土壤中农药残留量逐年降低,远低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限定值,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符合绿色农作物生长要求。
森林覆盖率高,草原面积少。我市森林覆盖率达44.2%,全市草地面积25.5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仅有16.9万公顷,人均占有草地面积0.02公顷,仅为全国人均草地面积的1/17。而且草地品质偏低,载畜能力每亩只有12只羊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气候条件适宜。全市年平均气温在5℃左右,年降雨量48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2500小时左右,年有效积温2300℃-2700℃。气候四季分明,农产品具有北方特色和优势。
2、生产格局
我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世界奶牛基地带,现有耕地178万公顷,草原面积25.5万公顷,荒地10万公顷,年秸杆产量在120亿公斤左右。适宜的气候、辽阔的土地,充足的饲料、廉价的劳动力,都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04、05、06年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综合监测评价结果排序中,我市有五个县市排在前十名。其中,阿城仅次于绥芬河排在第二位,呼兰、双城、尚志、宾县分别列第四、第五、第七和第十位,五常列第十一位,其余县都列前五十位。我市粮食总产量和三大主导产品玉米、水稻、大豆产量均列全省首位。我市的五常、双城和巴彦均为全国产粮大县。
我市畜牧业生产在全省处于龙头地位。2006年我市肉蛋奶产量分别为72.2万吨、30.5万吨和106.6万吨,均列全省首位。我市牧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双城的奶牛业生产名扬全国,呼兰的家禽省内第一,巴彦、宾县以生猪、黄牛生产而闻名。
从农业总体发展看,我市农业区域特色明显,农业资源、经济总量和农业生产结构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竞争力在省内处于龙头地位。尤其是近年来,哈尔滨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崭新的成绩,走科学发展之路正深入人心。但在农业经济较快发展的进程中,地区差距和不均衡问题越来越突出,且已成为阻碍我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
二、10县(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
1、农业经济总量
第一产业增加值。10县(市)中,双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5.5亿元居首位,增速7.4%,列第六位。方正县为6.3亿元居末位,增速10.7%,列第三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大的是巴彦县高达62.8%,所占比重最小的是尚志市为17.4%。
粮食产量。10县(市)中,粮食产量列前三位的是五常市、双城市和巴彦县,分别为37.4亿公斤、34.6亿公斤和27.5亿公斤,其亩产分别为1039.1斤、1150.7斤和823.3斤,分列第二位、第一位和第三位。粮食产量最少的是方正县为6.4亿公斤,其亩产779.5斤,列第四位。
牧业产值。10县(市)中,牧业产值最大的是双城市为38.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9.5%。1990年瑞士雀巢落户双城,带动双城市奶牛业快速发展。2006年,双城市奶牛存栏23万头,占全市的62.9%。牧业产值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宾县为59.2%,近几年,宾县以黄牛为代表的畜牧业生产发展迅猛。2006年,宾县黄牛及肉牛存栏29.4万头,占全市的23.3%。牧业产值最小的是延寿县为1.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6.9%。牧业产值比重最小的是木兰县仅为14.6%。
2、生产条件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与结构。10县(市)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最大的是五常市为 40.5万人。其中,男劳动力21.1万人,占52.1%;女劳动力19.4 万人,占47.9%;20岁以下60岁以上的占14.9%;文盲的2.2%。资源总量最小的是方正县为7.5万人。其中,男劳动力4.0万人,占53.6%;女劳动力3.5 万人,占46.4%;20岁以下60岁以上的占15.8%;文盲的占3.0%。
农业生产经营户。10县(市)中,农业生产经营户最多的是五常市为13.5万户。其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占98.5%,以牧业收入为主的仅占1.3%。农业生产经营户最少的是方正县为2.4万户。其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占97.9%,以牧业收入为主的仅占1.3%。双城市生产经营户13.2万人,以牧业收入为主的占23.3%,居首位。
农业机械装备。全市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第一次农业普查时有了显着提高。10县(市)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最多的是依兰县为6785台,其拥有小型拖拉机2.8万台,列第三位。拥有联合收割机488台,列第二位。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最少的是尚志市为1270台,其拥有小型拖拉机2.2万台,列第五位。拥有联合收割机146台,列第三位。
农业技术措施。机耕面积占比重最大的是巴彦县为96.3%,其机播面积87.6%,也列首位,机收面积10%,列第五位。机耕面积所占比重最小的是尚志市为33.5%,其机播面积7.8%,也列末位,机收面积1.9%,列第七位。
农业技术人员。10县(市)中,农业技术人员最多的是尚志市为5410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占11.8%,列第二位。农业技术人员最少的是双城市为545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占7.2%,列第五位。
3、生活条件
人均拥有住宅面积。农民住宅类型主要是平房,住宅结构主要为砖木和砖混结构。10县(市)中,人均拥有住宅面积最多的是尚志市和方正县均为21.87平方米,其砖混和砖(石)木结构的住宅分别占83.8%和62.3%,分列第二位和第六位。砖混和砖(石)木结构比重最大的是双城市为85.7%。竹草土坯结构比重最大的依兰为46.6%。
饮用水供给。我市75.9 %的乡镇实施集中供水,1.2 %的农户获取饮用水存在困难。10县(市)中,平均使用入户管道水最多的是通河县为55%,其净化水处理平均水平也最高为44.1%,饮用水困难的比例也比较低为1%。平均使用入户管道水最少的是五常市仅占11.6%,其净化水处理平均水平也仅为8.3%,饮用水困难的比例比较低为1%。
炊事能源结构。农村住户炊事使用的能源近90%为柴草。10县(市)中,主要炊事能源用煤最多的是依兰县为5.4%,主要炊事能源用煤最少的是方正县为0.9%。用气比例最大的是双城市为3.3%。
卫生设施。我市农村居民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占76.2%。10县(市)中,农村常住户使用旱厕比例最大的是双城市为68.3%,其有垃圾处理站的镇占33.3%,与方正并列第二位。木兰县生活污水经过处理的镇比例最大为66.7%。
交通设施。全市有96.1%的村和87.0%的自然屯通公路,进村公路和村内道路路面均以沙石路面为主。10县(市)中,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乡镇比例最大的是方正县高达75%,其所有的乡镇在1小时内就能到达县政府。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乡镇比例最小的是双城市为29.1%。离县(市)政府较远乡镇比例最大的是尚志市为35.3%。
取暖设施。全市县域70%以上的农户仍以火炕取暖。10县(市)中,用暖气取暖比例最大的是双城市为54.5%,其用空调的也最多为0.11%。延寿县用火炕取暖的高达92.4%,有暖气的仅占7.4%。
4、生活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市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4286元,10县(市)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通河县为4731元,最低的是木兰县为3628元。10县(市)人均纯收入水平相对均衡,但高低也差千余元。
文化教育。全市有11.1%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10县(市)中,依兰县有职业技术学校的乡镇所占比重最大为22.2%,其平均每个乡镇拥有中学2个,列第五位,小学10.6个,列第六位。延寿县没有职业技术学校,其平均每个乡镇拥有中学1.3个,列末位,小学10.3个,列第七位。
娱乐休闲活动。全市65.6%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99.4%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75.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10县(市)中,尚志市、依兰县100%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最少的是通河县只达到25%。平均有体育场馆最多的是依兰和延寿县为22.2%,平均最少的五常市只达到4.2%。平均拥有公园最多的是巴彦县为22.2%,最少的是双城市仅达到4.2%。
医疗、养老条件。10县(市)中,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医院、卫生院个数最多的是依兰县为2.1个,平均每个乡镇医院、卫生院最少的是延寿县为1.1个。敬老院基本上是平均每个乡镇一个,只有通河县两个乡镇有一个敬老院。
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我市彩色电视基本普及,拥有率在98%以上,摩托车、手机等已成为农户生活消费的主流。10县(市)中,摩托车拥有比例最大的是延寿县为39.5%,其固定电话、手机和电脑拥有率分别为59.6%、74.4%和34.8%,分列第七位、第二位和第六位。汽车拥有率最高的是双城市为2.9%。
通过对全市10县(市)县域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收入结构呈多元化、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个别地区仍是牛耕田、手插秧,机械装备水平低,农业生产技术手段落后;农业经营以种地为主,收入低、居住条件差,家庭生活缺乏有力保障。各地应基于基础,突出优势,竞相发展。诸如:双城是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份,应依托资源优势,走“植根于种植业,拓展于畜牧业,深化于加工业”发展之路,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牵动,通过以基础农业起步、农牧产业链条式延伸、工业规模化扩张的发展路径,实现工农的良性互动发展。五常应发挥耕地面积大、粮食生产基础好的优势,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粮食生产,建设水稻、药材、瓜菜、畜牧和绿色食品等生产基地。方正县应着力发展水稻、食用菌、北药、山特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