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宏观经济学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释义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Ⅱ 宏观经济学中用什么来衡量价格水平
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deflator)三种。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所谓低,就是通货膨胀率在1—3%之间,所谓稳定,就是指在相当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自主平衡与被动平衡。静态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年的年末,国际收支不存在顺差也不存在逆差;动态平衡,不强调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而是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保持计划期内的国际收支均衡。自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即基于商业动机,为追求利润或其他利益而独立发生的交易实现的收支平衡;被动平衡,是指通过补偿性交易即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采取调节性交易而达到的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不是消极地使一国在国际收支帐户上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极地防止汇率变动、外汇储备变动,而是使一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作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同时由于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以上四大目标相互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如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水平,就要维护必要的经济增长。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有排斥作用。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就存在两难选择。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刺激总需求,扩大就业量,这一般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由此就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紧缩财政和货币,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又如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已难以避免的。再如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这里的国内均衡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国际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内均衡,就可能降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由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对经济政策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权衡轻重缓急和利弊得失,确定目标的实现顺序和目标指数高低,同时使各个目标能有最佳的匹配组合,使所选择和确定的目标体系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的整体。
Ⅲ 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水平或者说通胀,具体指的是哪个统计量
一般来说,宏观经济学当中所提到的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综合平均价格指标,在形式上是用货币量来进行计量的。而通货膨胀则指的是,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所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货币的贬值以及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通货膨胀的计量指标没有固定下来,但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标准一定是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以及货币贬值。
在涉及到一些经济学上的概念时,我们千万不要死记硬背,一定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理解,搞不清楚的问题,一定要询问老师或者同学,大家一起来进行交流,让你能够理解的更加深刻。经济学上的非常多,概念都是很有意思的,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各位经济学学好了,一定是对自己的生活十分有帮助的。
Ⅳ 宏观经济学中利率和债券价格问题
购买债券和在银行存款是具有竞争行为的投资方式,当利率提升,债券价格的吸引力就会相对降低,所以你持有的债券的价格会降低。
购买债券投资主要发生在开放和供需均比较充分的市场,一般主要在专业投资机构间进行,个人很少涉及。例如你已经购买了国库券,由于银行利率大幅提升,你就会抛售国库券而转而进行银行存款。
Ⅳ 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有什么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个体,如家庭、企业、单个产品市场,微观中的价格是这些个体的经济行为产生的,例如小麦的价格。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整体,如国家、地区,宏观中的价格是一个总量的概念,是总体的价格水平,例如CPI(消费价格指数)。
宏观中的价格水平是以微观中的价格为基础统计计算出来的,例如CPI是根据食品、衣着等八类产品的价格加权平均得到的。
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3章)(太多其它省略)
第一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如一年等),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综合。
2、国民生产总值(GNP):指的是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收入总和。
3、中间产品:是指用来参加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产品,如原材料、出口品等。
4、最终产品:是指已经退出生产过程,进入消费领域的产品。
5、总产值:指统计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值,即销售总收入。
6、增加值(又称附加值):指统计期内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即销售总收入与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产值之间的差额。
7、GDP的统计方法:生产(增值)法:只关注每一生产阶段上的增加值即新创造出来的产出(前面介绍过)支出法:只关注最终的销售额。既然任何一种国民产出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被购买,则我们把花费在最终产品或劳务上的所有支出相加,总额应该等于国民产出总价值。收入法:关注所有要素收入。收入是针对产出的生产而进行的支付,因此最终总收入应该等于总产出。
8、消费(C):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用于购买消费品方面的支出。包括购买耐用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
9、投资(I):投资是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的购买及组合行为。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
10、政府购买(G):指各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11、净出口(NX):是指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或者说等于出口额减去进口额。
12、价格指数:是表示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数量指标。常用的价格指数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和 GDP缩减指数(GDP deflator)。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各种消费品和生活服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一种经济指数。GDP缩减指数:是一种反映经济社会各类型商品总体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
13、名义GDP:指的是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4、实际GDP:指的是以先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5、国内生产净值(NDP):指的是GDP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国民收入(NI):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报酬总和。个人收入(PI):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个人收入中扣去个人所得税后的剩余部分
第二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消费函数(C):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2、储蓄函数(S):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3、平均消费倾向(APC):就是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4、平均储蓄倾向(APS):就是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5、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6、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储蓄的变动情况。
7、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虽然也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不断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8、相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其主要论点是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其论点可归纳为:消费的“示范效应”;消费的“棘轮效应”。
9、生命周期消费函数理论:消费者的收入及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同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不同阶段有关。消费者会在很长的时间范围内规划他们的消费开支,以求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10、持久收入消费函数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当前收入或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
11、投资乘数:是指投资的变化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12、政府购买乘数:表示政府购买的变动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或倍减作用。
1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表示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或倍减作用。
14、税收乘数:表示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或倍减作用。
15、对外贸易乘数:表示的是出口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或倍减作用。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1、投资: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的购买及组合行为。
2、资本边际效率(MEC):又称为预期利润率,即为使得等式(3.1.2)右边所表示的投资产生的所有预期收益和资本残值的现值之和等于该投资所购买的资本品总市值时的贴现率r 。
3、金融创新:指的是金融体系内的制度变革和金融技术进步。
4、货币的交易需求:就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日常的交易或日常的经济往来而持有货币。
5、货币的预防需求:是指为了应付未来不确定的各种意外支出而持有货币。
6、货币的投机需求:指个人和企业为了抓住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以获利而产生的持币要求。
7、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