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镇经济发展办要做些什么工作....
镇经济发展需要做的工作主要为:为企业入驻做好服务工作、招商引资、安全生产常抓不懈、服务意识不断增等。
也是为了济保持镇经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
和吸引大项目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集群企业并壮大发展其规模和加大三产发展为经济工作重点。
(1)乡镇重要经济目标有哪些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办的职责:
1、负责贯彻执行农业、农村经济、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方针和政策及法律法规,制定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2、负责农业规划、农业资源、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指导农业生产及多种经营;
3、负责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企业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
4、负责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三高”农业的试点示范工作;
5、负责做好辖区抗灾、救灾工作;
6、负责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调查研究工作;
7、负责小集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8、负责安全生产、生态保障和环境污染纠纷调查处理、建设项目申报、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生态村建设等环境保护工作。指导企业的改革发展、科技进步、对外经济协作与交流,对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
9、负责协调工商、税务、金融、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工作;
10、负责综合统计工作;
11、负责辖区的公路管理工作;
12、承办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❷ 到2020年国家对农村发展规划的目标是什么
到2020年国家对农村发展规划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二、主要任务
1、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
到2015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有较大改善,保障人均基本口粮田。到2020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2、特色优势产业。
到2015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3、饮水安全。
到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4、生产生活用电。
到2015年,全面解决贫困地区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大幅度减少西部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无电人口数量。到2020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5、交通。
到2015年,提高贫困地区县城通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比例,除西藏外,西部地区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到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推进村庄内道路硬化,实现村村通班车,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
6、农村危房改造。
到2015年,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800万户。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着改善。
7、教育。
到2015年,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有较大提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水平;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
8、医疗卫生。
到2015年,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基本健全,县级医院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门诊统筹全覆盖基本实现;逐步提高儿童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
9、公共文化。
到2015年,基本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已通电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力争实现每个县拥有1家数字电影院,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数字电影;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到2020年,健全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以公共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10、社会保障。
到2015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11、人口和计划生育。
到2015年,力争重点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到2020年,重点县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12、林业和生态。
到2015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底增加1.5个百分点。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底增加3.5个百分点。
拓展资料: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扶贫开发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扶贫开发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实施《扶贫开发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❸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目标是什么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4)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5)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6)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7)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8)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概括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❹ 藤桥镇的经济发展
藤桥镇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实施“优二、强三”的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企业,着力营造区域发展新优势,全镇经济总量稳步增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6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7.44亿元,比2001年增长225%;农业总产值8142万元,比2001年增长38%;财政总收入4993万元,比2001年增长66.4%;农民人均收入8076元,比2001年增长了31.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0.5亿元。 藤桥镇按照着力发展镇域经济为目标,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壮大。以工业园区构筑发展载体,工业性投入持续增加,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全镇规模以上企业新增23家,总数达到40家,完成产值已占全镇工业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三。
“腾旭”被评为温州市知名商标。初步形成了以服装、鞋革、五金索具、X射线管等为主导产业的块状经济。认真落实了温州依锦服饰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的归口管理。
三期服饰园建设稳步推进,四期服饰园与鹿城食品加工基地已完成报征工作。
招商项目实现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转变。2005年荣获“鹿城区招商引资铜牌单位”荣誉称号。
外贸出口稳步增长,2006年全镇实现外贸出口年交货值12.4亿元,其中自营出口额1850万美元。全镇在境外投资企业38家,已形成对外窗口与网络效应,增强了出口竞争力,保持了外贸出口的强劲势头。 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科技兴农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实际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生猪、家禽饲养业稳步发展。新村、林山村市级放心农产品基地继续巩固,石垟高山蔬菜基地已基本建成。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其中藤桥民鑫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培育壮大了藤桥禽业有限公司、展宏畜牧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打响了“藤桥熏鸡”农产品品牌,“藤桥禽业有限公司”被评为温州市消费者信得过单位,“藤桥牌”被评为温州市知名商标。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启动了雅漾村“农家乐”试点建设。 四大产业功能片:
“南部综合产业片”:以综合服务、旅游服务设施、文化创意、商贸等为主的藤桥镇核心产业片;“北部休闲产业发展片”:以农村集聚点和休闲产品的开发为主,包括沿瓯江平原和主要开发休闲景点的山地;“东部特色轻工产业片区”:以温州鹿城轻工产业园区为主体,兼顾沙头工业园等周边小型工业园区,主要发展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高端传统产业以及以新能源光伏产业;“西南部生态保育片”:以生态保育和基础农业为主的藤桥西南部产业片区。以玉林溪和原有水源保护区为主,主要发展农林业,同时,可辅以山地探险、徒步登山等旅游开发。
三大核心休闲板块:
临江运动休闲版块——主要依托西洲岛休闲度假区的开发,重点开发建设水上运动公园,结合周边山体开发滑翔伞动力伞活动基地、马术俱乐部等项目。
双潮养生休闲板块——结合西龙溪城郊休闲区、红豆杉森林公园的建设,利用双潮山上搬迁原有村庄旧址,进行适当改造,发展规模化的养生养老基地,如夏家山养生基地、古村养老山庄、森林主题养生酒店、休闲农场。
城镇文化休闲版块——主要依托老鼠山遗址公园的建设,同时将镇区周边的岩雅山风景区、刘节故居、寺前桥、漫水桥、国清寺、国安寺塔、镇国寺、云山宫等串联起来。同时,在中心湖畔建设文化休闲设施、商贸设施集聚区。 改善藤桥对外交通单一的状况,发展对外交通,加强与温州中心城区的联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现有道路等级标准,以改善藤桥的对外交通条件。随着瓯海大道西延线工程的选择规划、双屿—藤桥公路的建设启动,强化了藤桥对外交通联系的通道。
1、主干路:主要用于贯通分区的道路及分区间的主要联系通道,其功能为对外交通的集散通道,避免对外交通系统交通量的过度集中。
镇区规划主干道呈“五横四纵”分布,横向主干路主要有环山北路、中央大道、渔藤公路、新藤路、泰四路,纵向主干路主要是盛园路、公园路、环山西路(承担部分对外交通功能)、泰新路。道路红线宽度36-50米,设计行车速度40-60km/h。
2、次干路:次干道主要解决各片区内部的交通联系,是连接主干道和支路之间的道路,路网较密,主要为片区内交通服务,可汇集非机动车流和人流。本区规划次干路呈“六横五纵”分布,共10条,道路红线宽度20-30米,设计行车速度30-40km/h。
3、支路:支路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短距离交通,相当于居住区级道路,支路应避免长距离的机动车交通穿越,同时支路承担非机动车和进出街坊的机动车通行,允许停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路红线宽度为12-20米,车行道一般要求不小于8米,设计行车速度20-30km/h。
❺ 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指标都是有哪些呢
首先是基本信息,这决定了一个地区能发展到什么水平的硬性条件。如人口数量、受教育情况、年龄分布。
然后是统计的经济数据,如年投资额,其中包括,引进外资,使用内资等的占比。
还有GDP,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分别占比多少。
然后是负债水平和负债结构,看其是否处在合理水平。
其次还可以看公共服务水平,当地居民是否享受到较好福利,包括教育、医疗、交通方面。
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有哪些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经历了几次会议才来完整形成:
1、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百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4)恩格尔系数低于40%。
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6)城镇化率达到50%。
7)度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8)大学入学率20%。
9)每千人医生数2.8人。
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知。
2、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3、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道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❼ 对于乡镇的发展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1、抓好工业建设,通过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加强科学管理,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
2、大力发展种养业和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多项副业,特别是甘蔗、桑蚕等能加快经济发展的项目。
3、拓宽政策,吸收农村经济能人,大力推广我镇的农副产品,建立农副产品信息网络,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❽ 全面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目标有哪些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
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根据这一指标有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与现实情况进行了比较,目前差距较大的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普及率(79.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大学入学率(45.0%)和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7%),而其他一些指标差距都不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