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广西最穷的是哪个县
广西贫困村名单
全区102个县(市、区) 4060个贫困村 分布在1099个乡镇
百色市 1015个贫困村 分布在174个乡镇
右江区 38个贫困村 分布在9个乡镇
田阳县 50个贫困村 分布在11个乡镇
田东县 95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平果县 96个贫困县 分布在16个乡镇
德保县 114个贫困村 分布在17个乡镇
靖西县 168个贫困村 分布在24个乡镇
那坡县 77个贫困村 分布在12个乡镇
凌云县 67个贫困村 分布在10个乡镇
乐业县 52个贫困村 分布在10个乡镇
田林县 97个贫困村 分布在20个乡镇
隆林县 106个贫困村 分布在21个乡镇
西林县 55个贫困村 分布在11个乡镇
河池市(11个县、市) 903个贫困村 分布在157个乡镇
金城江区 49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宜州市 63个贫困村 分布在16个乡镇
罗城县 83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环江县 85个贫困村 分布在15个乡镇
南丹县 84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天峨县 56个贫困村 分布在11个乡镇
凤山县 61个贫困村 分布在11个乡镇
东兰县 93个贫困村 分布在15个乡镇
巴马县 65个贫困村 分布在12个乡镇
都安县 161个贫困村 分布在21个乡镇
大化县 103个贫困村 分布在18个乡镇
崇左市 350个贫困村 分布在77全乡镇
凭祥市 12个贫困村 分布在4个乡镇
扶绥县 43个贫困村 分布在11个乡镇
江州区 36个贫困村 分布在8个乡镇
大新县 58个贫困村 分布在15个乡镇
天等县 77个贫困村 分布在14个乡镇
宁明县 50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龙州县 74个贫困村 分布在12个乡镇
来宾市(6个县、市) 242个贫困村 分布在67个乡镇
合山市 3个贫困村 分布在3个乡镇
武宣县 47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兴宾区 26个贫困村 分布在16个乡镇
金秀县 49个贫困村 分布在11个乡镇
忻城县 78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贺州市(4个县、市) 141个贫困村 分布在56个乡镇
八步区 28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富川县 48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钟山县 13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昭平县 52个贫困村 分布在17个乡镇
桂林市(13个县、市) 286个贫困村 分布在109个乡镇
雁山区 3个贫困村 分布在2个乡镇
阳朔县 8个贫困村 分布在3个乡镇
临桂县 13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灵川县 11个贫困村 分布在5个乡镇
全州县 30个贫困村 分布在19个乡镇
兴安县 9个贫困村 分布在7个乡镇
永福县 10个贫困村 分布在9个乡镇
灌阳县 45个贫困村 分布在9个乡镇
龙胜县 70个贫困村 分布在10个乡镇
资源县 27个贫困村 分布在7个乡镇
平乐县 11个贫困村 分布在11个乡镇
荔浦县 11个贫困村 分布在5个乡镇
恭城县 38个贫困村 分布在9个乡镇
贵港市(5个县、市) 102个贫困村 分布在42个乡镇
港北区 10个贫困村 分布在2个乡镇
港南区 13个贫困村 分布在7个乡镇
桂平县 37个贫困村 分布在16个乡镇
覃塘区 16个贫困村 分布在7个乡镇
玉林市(7个县、市) 111个贫困村 分布在87个乡镇
玉州区 8个贫困村 分布在6个乡镇
容县 17个贫困村 分布在15个乡镇
博白县 26个贫困村 分布在19个乡镇
陆川县 12个贫困村 分布在10个乡镇
兴业县 17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北流市 22个贫困村 分布在18个乡镇
福绵区 9个贫困村 分布在6个乡镇
钦州市(4个县、市) 81个贫困村 分布在55个乡镇
钦南区 12个贫困村 分布在10个乡镇
钦北区 17个贫困村 分布在12个乡镇
灵山县 31个贫困村 分布在18个乡镇
浦北县 21个贫困村 分布在15个乡镇
北海市(4个县、区) 29个贫困村 分布在14个乡镇
海城区 2个贫困村 分布在1个乡镇
银海区 3个贫困村 分布在1个乡镇
铁山港区 3个贫困村 分布在3个乡镇
合浦县 21个贫困村 分布在9个乡镇
梧州市(5个县、市) 96个贫困村 分布在62个乡镇
长洲区 3个贫困村 分布在3个乡镇
蝶山区 1个贫困村 分布在1个乡镇
万秀区 1个贫困村 分布在1个乡镇
苍梧县 16个贫困村 分布在14个乡镇
藤县 27个贫困村 分布在18个乡镇
蒙山县 26个贫困村 分布在9个乡镇
岑溪市 22个贫困村 分布在16个乡镇
南宁市(10个县、区) 317个贫困村 分布在98个乡镇
横县 30个贫困村 分布在8个乡镇
宾阳县 21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上林县 53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隆安县 77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马山县 90个贫困村 分布在14个乡镇
永新区 5个贫困村 分布在3个乡镇
城北区 4个贫困村 分布在3个乡镇
江南区 1个贫困村 分布在1个镇
邕宁县 19个贫困村 分布在16个乡镇
武鸣县 17个贫困村 分布在15个乡镇
柳州市(8个县、区) 297个贫困村 分布在71个乡镇
柳南区 2个贫困村 分布在2个乡镇
柳北区 3个贫困村 分布在3个乡镇
柳江县 11个贫困村 分布在7个乡镇
柳城县 13个贫困村 分布在6个乡镇
融安县 45个贫困村 分布在13个乡镇
三江县 96个贫困村 分布在14个乡镇
融水县 117个贫困村 分布在18个乡镇
鹿寨县 10个贫困村 分布在8个乡镇
防城港市(4个县、市) 90个贫困村 分布在30个乡镇
港口区 3个贫困村 分布在3个乡镇
防城区 54个贫困村 分布在14个乡镇
上思县 30个贫困村 分布在10个乡镇
东兴市 3个贫困村 分布在3个乡镇
Ⅱ 广西有多少个城市其中最发达的是哪个城市
全自治区辖:14个地级市,3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2个自治县(共有109个县级行政单位)。
南宁市 辖6个市辖区、6个县,市人民政府驻青秀区。
青秀区 兴宁区 西乡塘区 江南区 良庆区(良庆镇) 邕宁区(蒲庙镇) 武鸣县(城厢镇)
隆安县(城厢镇) 马山县(白山镇) 上林县(大丰镇) 宾阳县(芦圩镇) 横 县(横州镇)
柳州市 辖4个市辖区、4个县、2个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城中区。
城中区 鱼峰区 柳北区 柳南区
柳江县(拉堡镇) 柳城县(大埔镇) 鹿寨县(鹿寨镇) 融安县(长安镇)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 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
桂林市 辖5个市辖区、10个县、2个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象山区。
象山区 秀峰区 叠彩区 七星区 雁山区
阳朔县(阳朔镇) 临桂县(临桂镇) 灵川县(灵川镇) 全州县(全州镇) 平乐县(平乐镇)
兴安县(兴安镇) 灌阳县(灌阳镇) 荔浦县(荔城镇) 资源县(资源镇) 永福县(永福镇)
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 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
梧州市 辖3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万秀区。
万秀区 蝶山区 长洲区 岑溪市(岑城镇) 苍梧县(龙圩镇) 藤 县(藤州镇) 蒙山县(蒙山镇)
北海市 辖3个市辖区、1个县,市人民政府驻海城区。
海城区 银海区 铁山港区(南康镇) 合浦县(廉州镇)
防城港市 辖2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港口区。
港口区(渔洲坪街道) 防城区(防城镇) 东兴市(东兴镇) 上思县(思阳镇)
钦州市 辖2个市辖区、2个县,市人民政府驻钦南区。
钦南区 钦北区 灵山县(灵城镇) 浦北县(小江镇)
贵港市 辖3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港北区。
港北区(贵城街道) 港南区(桥圩镇) 覃塘区(覃塘镇) 桂平市 平南县(平南镇)
玉林市 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玉州区东门路。
玉州区(玉城街道) 北流市 容 县(容州镇) 陆川县(温泉镇) 博白县(博白镇) 兴业县(石南镇)
百色市 辖1个市辖区、10个县、1个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右江区向阳路13号。
右江区(百色镇) 凌云县(泗城镇) 平果县(马头镇) 西林县(八达镇) 乐业县(同乐镇)
德保县(城关镇) 田林县(乐里镇) 田阳县(田州镇) 靖西县(新靖镇) 田东县(平马镇)
那坡县(城厢镇) 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
贺州市 辖1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八步区贺州大道。
八步区(八步街道) 钟山县(钟山镇) 昭平县(昭平镇) 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
河池市 辖1个市辖区、4个县、5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金城江区新建路。
金城江区(金城江街道) 宜州市(庆远镇) 天峨县(六排镇) 凤山县(凤城镇) 南丹县(城关镇)
东兰县(东兰镇) 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镇)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 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 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
来宾市 辖1个市辖区、3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兴宾区建设大道。
兴宾区 合山市(岭南镇) 象州县(象州镇) 武宣县(武宣镇) 忻城县(城关镇)
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
崇左市 辖1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江州区石林大道。
江州区(太平镇) 凭祥市(凭祥镇) 宁明县(城中镇) 扶绥县(新宁镇) 龙州县(龙州镇)
大新县(桃城镇) 天等县(天等镇)
Ⅲ 广西哪个城市经济比较好
南宁市经济最好。
广西十四城市实力排名
1、南宁市(在东盟,大西南,泛珠三大背景的催化下,享受中央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后,经济飞速
发展广西城市的老大)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简称"邕",拥有1680多年的历史。从远古到近代,这座城市都在不断
的创新发展,时至今天,它是中国西部各省区唯一沿海的省会城市,是中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
要枢纽城市,是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沟通中国和东盟的前沿城市。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8.86亿元,财政收入74.63亿元,
2、柳州市(强大的工业体系使柳州屈居南宁稳居广西第二把手把交椅)
又称龙城,是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
名城。全市辖六县四区,总面积18686平方公里,总人口351.3万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山清
水秀的自然风光和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构成了柳州的禀赋特色,日趋发展的工业经济彰显着柳
州的时代特征。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7.82亿元,财政收入58.18亿元,
3、桂林市
是世界着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它地处广西东北部,是桂
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桂林市经济社会发
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在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过去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
到缓解,城市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构架初步形成。“十五”期争取实现固
定资产投资540亿元,城市建设有重大进展。
4、玉林市(繁荣的民营经济,和众多的消费人口,支撑玉林保持桂东南老大广西四哥的位置)
所辖二区五县市的建成面积达 74.43平方公里;其中玉林市城区常驻人口近40万人;以北流、容
县、陆川、博白、福绵、兴业、玉州为卫星城,使玉林成为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54.25亿元(90年乡镇企业在广西、在全国享有盛名,是玉林经济具
活力的增长点。
建立了以机械、建材、陶瓷、食品、制药、糖纸、化工、卷烟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培养出以玉柴
机器、玉林制药、广西运美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
5、北海市(从地产泡沫中走出,开始谋求新的机遇,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大型临海工业造就北海迅
猛发展使之超过老工业城市梧州,屈居第五)
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是2004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8.1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一、
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0.8亿元、52.9亿元、64.4亿元,
6、梧州市(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珠江航道改造的完成,接受广东辐射的效果初步显现成为两广
枢纽,开始聚积底气准备超越沿海城市,完成其超越发展的第一步)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梧州市
是我国西部大开发12省(市)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
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东邻广东,南接玉林,西连贵港,北通贺州、桂林。浔
江、桂江汇于市区为西江。三江交汇处黄绿分明,人称鸳鸯江。梧州集广西水流85%以上,
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水路距广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门384公
里,为广西距港澳最近的港口口岸城市。梧州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梧州口岸有百年对外贸易历
史,设施齐全,基础较好,与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梧州市是广西最早的工
业基地。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梧州市的火电、火柴、肥皂、电池、机械、纺织、治炼、医
药、化工等行业就享有盛誉。林化林产工业、轻化工业、食品工业、房地产业、对外贸易已发展
成为梧州的优势产业。
7、钦州市(整合为一个经济体走廊逐步成熟,桂南小城市群飞速发展)
是广西沿海金三角上的一块宝地。这里气候温和宜人,河流水库众多,土壤肥沃,植物繁茂。自
然资源丰富,依水临海,山川美丽,游览风景迷人,名优产品繁花似锦,有兴旺发达的农业。也
有大有可为的海洋捕捞养殖业,城乡市场广阔,开发建设有着很大潜在优势。全市工业目前已形
成制糖、医药、食品加工制造、建材、化工等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制糖、医药工业是全市的两
大支柱.
8、防城港市(独特的区位优势,
决定了防城港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中居于特殊的战略地位。)
是1993年5月23日设立的地级沿海开放城市。防城港市因港而得名,依港而发展。全市拥有大小
港口10多个,其中防城港是广西乃至中国西部第一大港,是全国枢纽港之一,以水深、避风、不
淤积、航道短和可用岸线长而着称于世。,年吞吐量超过1300万吨,与71个国家和地区的227个
港口通商通航,跻身全国大港行列。21世纪的防城港已成为大西南与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贸易往
来最现实最便捷的出海口,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
9、贵港市(经过十几年的工业建设,已经走上了工业强大稳定发展的道路)
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7.3%,财政收入8.08亿元,增长10.3%,城乡居
民储蓄存款余额64亿元,增长14%。目前,贵港市已建成富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工业新格局,是
广西新兴的工业基地。形成了制糖、造纸、建材等支柱产业以及机电、化工、冶金、纺织、医
药、皮革、食品、印刷等10多
10、百色市(新型的工业建设和南贵昆经济圈中心等优势开始化为百色发展的实际动力)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2.99亿元,增长15.3%;财政收入完成24.7亿元,政府决定把百色
打造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如果我这辈子注定要孤单,我会选择在路上漂泊一生。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陌生的地方认识喜欢的陌生人,可以是朋友、兄弟甚至知已,我只需要陪
伴。然后和自己喜欢的陌生人握手,拥抱,一起看繁华世界人间苍凉,然后告别,然后期待下一
次惊喜的重逢。?
11、贺州市(挟新兴能源工业和交通要道等优势初次登场,
开始踏上广西城市舞台)
巩固提高商贸旅游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加工
型的特色工业,突出发展市场潜力大的电力、林产、 造纸、制药、冶炼、建材、陶瓷、服装、食
品等优势产业。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建成了以合面狮电厂、昭平电厂、龟石电厂和中胜火
电厂等 骨干电厂和100多个小水电站构成的独立电网,拥有上市电力企业——桂东电力股份有限
公司,,其 价廉质优的电能还输往广东省部分县(区),成为“西电东送”的通道和重要基地,
贺州市城区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121条,总长73.68公里。贺州市交通运输以公路和水
路航运为主。207、323国道和三条省道干线贯通境内;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和即将动工建设的洛
阳至湛江铁路、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也都穿过贺州市。为承接粤港澳的区域经济辐射和产业转
移,贺州市建立了旺高、西湾、信都工业区和贺州高科技工业园,
12、河池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至1984年河池二市九县分别被划为区定和国定
贫困县市。现在正积极建设西南通道经济带和红水河经济带,
发挥水电、有色金属两大优势,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改革开放,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和路桥
经济带动,积极建设西南通道经济带和红水河经济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努力提升城市品位、产品品位和市民素质,为实现富民兴市新跨越目标而努力奋斗。
13、崇左市(区位得天独厚,是中国走向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富有特色的新型工业
体系,加快发展工业是振兴崇左市经济的关键)
区位得天独厚,是中国走向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崇左工业园、大新锰谷工业园、
左江农产品加工园、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扶绥华侨投资区、大新桃城乡镇企业工业区、天等特
色产品加工园等工业园区。
14、来宾市(2002年12月28日才正式挂牌成立的地级市,至今还不满两周岁。
唯其古老,愈现底蕴魅力;唯其年轻,弥见朝气活力。暂时排于十四位)
位于广西中部的来宾市,素有"桂中"之称。全市现有工业企业600多家,电力、制糖、冶炼已成支
柱产业;造纸、建材、制药、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有一定规模;。八一铁合金厂是全国
目前最大的锰铁合金生产基地,来宾冶炼厂铟冶项目每年铟产量占全世界铟产量的1/4;全市13家
大中型糖厂,总日榨能力5万吨;法国北方电业集团、亚洲康密劳有限责任公司、英国糖业集团、广
东东莞糖业集团公司等一大批国外、区外大企业纷纷落户来宾市。
Ⅳ 广西玉林陆川县怎么样
广西玉林陆川县挺好的;
陆川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县境内因有九洲江、米马河、沙湖河、榕江河、低阳河和清湖河六条河流而得名。地理中心点位于东经110°4′,北纬21°53′—22°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年平均无霜期359天,光热充足,年平均温度为21.7℃,年平均降雨量为1900mm。素有“温泉之乡”的美誉。
行政区划
陆川县辖11个镇、3个乡:温泉镇、米场镇、马坡镇、珊罗镇、平乐镇、沙坡镇、大桥镇、乌石镇、良田镇、清湖镇、古城镇、沙湖乡;
横山乡、滩面乡。155个行政村。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Ⅳ 玉林哪个县经济强
北流,北流是陶瓷之乡、水泥之乡,县级市,离玉林市只有20公里,半个小时的大巴。
Ⅵ 请问广西哪个城市经济比较好
1 广西十四城市实力排名
1、南宁市(在东盟,大西南,泛珠三大背景的催化下,享受中央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后,经济飞速发展广西城市的老大)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简称"邕",拥有1680多年的历史。从远古到近代,这座城市都在不断的创新发展,时至今天,它是中国西部各省区唯一沿海的省会城市,是中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枢纽城市,是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沟通中国和东盟的前沿城市。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8.86亿元,财政收入74.63亿元,
2、柳州市(强大的工业体系使柳州屈居南宁稳居广西第二把手把交椅)
又称龙城,是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辖六县四区,总面积18686平方公里,总人口351.3万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构成了柳州的禀赋特色,日趋发展的工业经济彰显着柳州的时代特征。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7.82亿元,财政收入58.18亿元,
3、桂林市
是世界着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它地处广西东北部,是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桂林市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在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过去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缓解,城市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构架初步形成。“十五”期争取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城市建设有重大进展。
4、玉林市(繁荣的民营经济,和众多的消费人口,支撑玉林保持桂东南老大广西四哥的位置)
所辖二区五县市的建成面积达 74.43平方公里;其中玉林市城区常驻人口近40万人;以北流、容县、陆川、博白、福绵、兴业、玉州为卫星城,使玉林成为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54.25亿元(90年乡镇企业在广西、在全国享有盛名,是玉林经济具活力的增长点。
建立了以机械、建材、陶瓷、食品、制药、糖纸、化工、卷烟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培养出以玉柴机器、玉林制药、广西运美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
5、北海市(从地产泡沫中走出,开始谋求新的机遇,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大型临海工业造就北海迅猛发展使之超过老工业城市梧州,屈居第五)
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是2004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8.1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0.8亿元、52.9亿元、64.4亿元,
6、梧州市(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珠江航道改造的完成,接受广东辐射的效果初步显现成为两广枢纽,开始聚积底气准备超越沿海城市,完成其超越发展的第一步)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梧州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12省(市)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东邻广东,南接玉林,西连贵港,北通贺州、桂林。浔江、桂江汇于市区为西江。三江交汇处黄绿分明,人称鸳鸯江。梧州集广西水流85%以上,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水路距广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门384公里,为广西距港澳最近的港口口岸城市。梧州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梧州口岸有百年对外贸易历史,设施齐全,基础较好,与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梧州市是广西最早的工业基地。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梧州市的火电、火柴、肥皂、电池、机械、纺织、治炼、医药、化工等行业就享有盛誉。林化林产工业、轻化工业、食品工业、房地产业、对外贸易已发展成为梧州的优势产业。
7、钦州市(整合为一个经济体走廊逐步成熟,桂南小城市群飞速发展)
是广西沿海金三角上的一块宝地。这里气候温和宜人,河流水库众多,土壤肥沃,植物繁茂。自然资源丰富,依水临海,山川美丽,游览风景迷人,名优产品繁花似锦,有兴旺发达的农业。也有大有可为的海洋捕捞养殖业,城乡市场广阔,开发建设有着很大潜在优势。全市工业目前已形成制糖、医药、食品加工制造、建材、化工等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制糖、医药工业是全市的两大支柱.
8、防城港市(独特的区位优势,
决定了防城港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中居于特殊的战略地位。)
是1993年5月23日设立的地级沿海开放城市。防城港市因港而得名,依港而发展。全市拥有大小港口10多个,其中防城港是广西乃至中国西部第一大港,是全国枢纽港之一,以水深、避风、不淤积、航道短和可用岸线长而着称于世。,年吞吐量超过1300万吨,与71个国家和地区的227个港口通商通航,跻身全国大港行列。21世纪的防城港已成为大西南与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最现实最便捷的出海口,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
9、贵港市(经过十几年的工业建设,已经走上了工业强大稳定发展的道路)
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7.3%,财政收入8.08亿元,增长1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亿元,增长14%。目前,贵港市已建成富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工业新格局,是广西新兴的工业基地。形成了制糖、造纸、建材等支柱产业以及机电、化工、冶金、纺织、医药、皮革、食品、印刷等10多
10、百色市(新型的工业建设和南贵昆经济圈中心等优势开始化为百色发展的实际动力)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2.99亿元,增长15.3%;财政收入完成24.7亿元,政府决定把百色打造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如果我这辈子注定要孤单,我会选择在路上漂泊一生。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陌生的地方认识喜欢的陌生人,可以是朋友、兄弟甚至知已,我只需要陪伴。然后和自己喜欢的陌生人握手,拥抱,一起看繁华世界人间苍凉,然后告别,然后期待下一次惊喜的重逢。�
11、贺州市(挟新兴能源工业和交通要道等优势初次登场,
开始踏上广西城市舞台)
巩固提高商贸旅游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加工型的特色工业,突出发展市场潜力大的电力、林产、 造纸、制药、冶炼、建材、陶瓷、服装、食品等优势产业。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建成了以合面狮电厂、昭平电厂、龟石电厂和中胜火电厂等 骨干电厂和100多个小水电站构成的独立电网,拥有上市电力企业——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其 价廉质优的电能还输往广东省部分县(区),成为“西电东送”的通道和重要基地,贺州市城区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121条,总长73.68公里。贺州市交通运输以公路和水路航运为主。207、323国道和三条省道干线贯通境内;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和即将动工建设的洛阳至湛江铁路、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也都穿过贺州市。为承接粤港澳的区域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贺州市建立了旺高、西湾、信都工业区和贺州高科技工业园,
12、河池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至1984年河池二市九县分别被划为区定和国定贫困县市。现在正积极建设西南通道经济带和红水河经济带,
发挥水电、有色金属两大优势,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改革开放,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和路桥经济带动,积极建设西南通道经济带和红水河经济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提升城市品位、产品品位和市民素质,为实现富民兴市新跨越目标而努力奋斗。
13、崇左市(区位得天独厚,是中国走向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富有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加快发展工业是振兴崇左市经济的关键)
区位得天独厚,是中国走向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崇左工业园、大新锰谷工业园、左江农产品加工园、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扶绥华侨投资区、大新桃城乡镇企业工业区、天等特色产品加工园等工业园区。
14、来宾市(2002年12月28日才正式挂牌成立的地级市,至今还不满两周岁。
唯其古老,愈现底蕴魅力;唯其年轻,弥见朝气活力。暂时排于十四位)
位于广西中部的来宾市,素有"桂中"之称。全市现有工业企业600多家,电力、制糖、冶炼已成支柱产业;造纸、建材、制药、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有一定规模;。八一铁合金厂是全国目前最大的锰铁合金生产基地,来宾冶炼厂铟冶项目每年铟产量占全世界铟产量的1/4;全市13家大中型糖厂,总日榨能力5万吨;法国北方电业集团、亚洲康密劳有限责任公司、英国糖业集团、广东东莞糖业集团公司等一大批国外、区外大企业纷纷落户来宾市。
Ⅶ 广西浦北县,博白县,陆川县这三个县那个富
个人认为应该是博白吧,其次是陆川。
Ⅷ 广西经济十强县到底是哪几个
广西经济十强县是以下几个:
2010年广西经济10强县排行榜
GDP10强县排名
1.桂平
161亿
2.武鸣
154亿
3.北流
153亿
4.岑溪
143亿
5.博
白
140亿
6.横县
138亿
7.合浦
129亿
8.平南
127亿
9.柳江
118亿
9.宾阳
118亿
9.藤县
118亿
10.灵山
113亿
10.临桂
113亿
10.陆川
113亿
另外平果县不是,平果虽然财政收入广西第一,但GDP只有七十多亿,20名都进不了。
Ⅸ 陆川县的经济
2010年,陆川县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由2005年的43.2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3.97亿元,年均增长16.4%,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高6.6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由2.52亿元增加到5.89亿元,年均增长18.5%,比“十五”时期高10.2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27.64亿元增加到71.96亿元,年均增长20.99%,比“十五”时期高11.29个百分点,是2000年的3.9倍,2005年的2.6倍,同比增长2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19亿元,是2000年的17.8倍,2005年的4倍,同比增长3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69亿元,同比增长39.1%,增速排玉林市第一位。机械产业实现产值28.8亿元,同比增长57.6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首次突破3亿千瓦时,达到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增速居玉林市前列。至2009年底,陆川县工业化率达1.83,高于玉林市平均水平0.25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7%,被评为玉林市2009年促进工业发展争先创优一等奖,是玉林市唯一连续四年获此殊荣的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8.2∶32∶39.8,调整优化为2010年的18.3∶48.4∶33.3,在第一、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第二产业基本占到了陆川县经济的半壁江山。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2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1.54亿元,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19.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4.44亿元,财政收入7.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9元。 陆川县是一个农业县,农业人口72.3万人,占陆川县总人口的86.5%,耕地面积40.42万亩,其中水田33.21万亩,坡地7.21万亩,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是闻名区内外的水稻高产县,是中国第一个粮食跨纲要县,年产杂交水稻种子120-150万公斤,1997年被列入中国商品粮基地县。特色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陆川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0.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7亿元,年均增长5.74%。新技术大面积推广,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机械化作业水平明显提高。我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国家级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广西特色养殖业先进县;2009、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7—2010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09年陆川县被列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陆川猪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2005年的64个增加到292个。
2012年,陆川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7.14亿元,增长6.5%。农业产业基地达到12个,千亩以上连片的6个。农业企业达89家,其中市级12家,神龙王、广西银农2家企业跨入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9家。陆川县继续获得中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大桥镇陆透村被自治区命名为“陆川猪村”,富成生态养殖公司林下放养的“陆川猪”成为钓鱼台国宾馆指定用肉食品。陆川县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生产先进县,被列为广西唯一的中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2011年广西粮油高产创建暨早稻田间管理工作现场会在陆川县召开。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56家增加到124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17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3家。“1+3+2”产业培育成效明显,机械制造、冶金建材产业迅速崛起,向百亿元产业迈进。“一区两园”建设加快推进,五年累计新入园企业41家,入园企业达到71家,北部工业集中区被确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2006—2010年陆川县连续5年荣获玉林市促进工业发展争先创优一等奖。荣获“中国铁锅之都”称号陆川铁锅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最传统、最具地方特色的重要产业之一。 主要品牌有获省优和部优产品的“南珠”牌、“桂岭”牌、“135”牌铸铁锅,“铁人”牌电磁炉专用铸铁锅等。产品覆盖中国各地,直销配套广东美的电器集团、山东九阳集团、浙江杭州红阳集团等,产品远销东南亚。全年产量约1000万口,实现工业总产值近亿元。至2010年,陆川铁锅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6.36亿元。
2008年上半年,玉柴配套企业实现总产值7.5亿元,比增37.4%,占陆川县机械机电制造业产值的77.7%。随着玉柴工程机械(中挖)、玉柴汽车配件、香港伟日房地产开发、广西瑞丰建材、玉林双胞胎饲料加工、江西正邦饲料加工等大项目的进驻,至2008年7月止,陆川县入园规模工业企业56家。2007年园区工业产值达37.45亿元,占陆川县工业经济比重的54.85%,比2006年园区工业产值19.1亿元增长96.1%。工业园区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2012年新型工业化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工业发展“335”战略,陆川县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三大指标”增长50%以上。财政安排扶持企业发展资金5804万元。“五大支柱产业”产值快速增长,玉柴重工、开元机器的工业产值分别增长7.14%、136.44%。北部工业园工业总产值达75.2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9.16亿元。陆川县工业化率达2.53,比2011年提高0.18。 民国25年(1936年),在县城关厢中心校(今县政府招待所)附设一个幼稚班,招收幼儿26人,办园经费由县政府预算支给,一年后因缺乏师资而停办。32年,陆川县重办幼稚班,招收两班48人。设班园址在县城内黎氏宗祠。34年,在县城东偏东壕沟岸(今幼儿园)新建幼稚园。38年,幼稚园有4班80人,教员4人。
解放后,幼儿园继续开办,经费由县财政预算拨发。1952年3月改称幼儿园。1954年,始办2所民办幼儿园。1958年,除县城和乌石街2所公办幼儿园外,农村托儿园,幼儿园(班)有587处,入园幼儿1.95万人。教职工742人。翌年,农业社队公共食堂相继解体,乡镇大规模集中劳动相对减少,较多幼儿可由家庭照顾,入园、入托幼儿稍减。1960年,有公办、集体办的幼儿园(班)16所,30班795人,生产队幼儿园(班)205处,入园幼儿6979人。1962年进行调整后,全县幼儿园(班)只有10所,28班740人,教职工47人。1984年起,使用自治区统编教材,语文要求拼音过关;计算要求学会20以内的分解与合成。此外还有常识,图画手工、音乐等方面技能训练。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知县陈仲宾以三峰书院宾兴田租及县城屠捐为经费,于三峰书院右侧(今镇中),创办第一所陆川县高等小学堂。此期间,县内各地绅士,以该地区庙产、义学租、学会租、税捐及祖尝为经费,陆续设立19所高等或两等小学堂。至宣统二年(1910年),全县兴办学堂21所。次年,由清朝改为民国,新旧交替,停办了18所。
民国5年(1916年),陆川县高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同时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马坡)、第三高等小学校(乌石)、第四高等小学校(良田)相继恢复。至12年,全县有小学校158所。后由于军阀混战,财政紧缺,陆续停办20余所。13年创办县立女子小学。23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基础学校(包括女小)17所,学生1444人;初级国民基础学校304所,学生9116人。入学率占全县人口的4.5%,占学龄儿童的34%弱。同年,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从万丈坡三峰书院搬到县城原陆川县立中学旧址(今县政府招待所)。31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基础学校33所,学生3297人;教职工293人;初级国民基础学校584所,学生2.88万人,教职工564人。35年,中心国民基础校减少为20所,初级国基校减少为454所,学生35416人。38年,全县有小学教学点536个,在校学生24347人,教职工675人。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1950年全县有小学458所,870个班,学生13907人。随着民主改革运动的发展,乡村小学也在发展。1952年,全县有小学621所,学生49850人。1954年春,进行整顿,压缩办学点,充实班额,学校减为496所,学生41744人。
1976年,耕读小学陆续并入全日制小学。1980年,对小学教育进行调整、裁撤小学附设初中班,保证了小学师资和教学设备,教育质量日呈上升。1985年,县内有小学163所,在校学生2696班,91657人,每万人口有在校生1478人。1986年,县内适龄入学儿童78743人,已入学76785人,入学率97.5%。同年11月,经玉林地区普及初等教育检查验收工作团验收,县内小学入学率98.5%,普及率98.8%,巩固率99%,毕业率97.6%。“四率”均达部颁标准。1989年,全县有小学158所(村)540个分校(教学点)在校学生101056人,每万人口有在校生1508人,比1950年增加了6.26倍。 民国2年(1913年),陆川县知县陈梦昌与邑绅筹商拨县屠捐款4000元,学款租谷银300元为常年经费,将农业学堂迁往关帝庙,把旧校址(原县考棚、今县政府招待所)屋宇修缮后,创办陆川县立中学堂。4年将学堂改称学校。19年6月,国民党广西省政府以“管教无方”、“赤化”之名停办陆中。20年春复办。同年秋,在乌石宾兴祠兴办私立南平初级中学;南兴区在清湖街创办私立南兴初级中学。两年半后均停办。21年秋,桂系军阀白崇禧多次指出“陆川是第二个东兰”,下令再次停办陆中,翌年秋复办。24年春,陆川县立中学校从县城搬迁万丈坡(今师范学校)。30年春,有龙乡(今马坡镇)、清秀村(今冲)钟姓绅士钟国祚等倡议,将钟清连祖尝及日新学会会租提拨1240余石(稻谷)为经费,兴办私立清秀初级中学。同时南兴区开明人士刘耀东和绅士谢春生、李元章等倡仪,调拨该区老义会田租125石,并议定区内各姓按丁口认拨租额700余石为经费,于良田街宾兴祠复办私立南兴初级中学。同年秋,陆川县立初级中学校开设高中班,改名陆川县立中学。31年秋,南平区绅士吕芋农、李楚凡、李务醒、罗百坚等倡议,按南平区各姓族内人口数提拨经费,共得租谷400余,于乌石街西侧宾兴祠复办私立合平初级中学。36年春,由马坡知名人士倡议捐资。于马坡街背的燕磊岭(今马坡中学)创办私立北安初级中学。38年,全县有县立中学1所,私立清秀、北安、合平、南兴等4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28班1870人(高中147人),教职工134人。
1950年春,陆川县人民政府接管了陆川县立中学。下半年,私立清秀、北安两所初中合并,校址设马坡(北安初中),改称陆川县立中学城北分校。1951年春,将陆川县立中学城北分校改为陆川县立中学第一分校。同时将合平和南兴两所私立初中合并,校址设乌石(原合平初中);易名陆川县立中学第二分校。同年秋,将县立中学第一分校、第二分校分别改为陆川县第一初级中学、第二初级中学。1956年秋,县在良田、米场开办2所初中,共招收学生10班(良田6班、米场4班)。同年秋,乌石第二初级中学招收高中2班。一年后高中班学生并入陆川县立中学。1958年秋,县内陆城镇、大桥公社、清湖公社、马坡公社、米场公社、良田公社的陆垌大队相继开设民办初中。次年,全县中学在校学生88班4664人。1961年至1962年,根据中央“中等教育压缩战线,压缩规模,合理布局”精神,全县民办初中大部分停办,县属五所中学压缩班额。1963年,全县保留陆川县立中学、县第一初级中学、第二初级中学、良田中学、米场中学、陆城镇民办初中等6所中学,在校学生2447人,教职工251人。1985年,中学设点再次调整压缩后,全县有县高级中学、县农业中学、马坡中学、乌石中学、良田中学、陆城镇中学、五星农场中学等7所高、完中,乡镇重点初中及联办初中50所,在校学生共427班195229人。比解放初的1950年增加了8.4倍,每万人口的中学在校生由1949年的64人增加到314人。1989年,全县有中学28所,在校高中生2090人,在校初中生15495人,每万人口中有高中在校学生31人,初中在校学生231人。有专职任课教师144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43人。
1977年至1989年,陆川县各中学毕业生考上大专院校2145人,考上中等专业学校2645人。 清末,担任小学教师多是秀才,个别是举人。民国时期,中学教师大部分是大专毕业生,少数是中专,高中毕业;小学教师多是初中毕业,小部分是高中、初师,中专毕业,个别是小学毕业。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师资素质,对在职教师进行进修函授、离职培训,教师的文化和业务水平逐年提高。1954年,小学专任教师1346人,具大学专科学历5人;中专毕业25人;高中毕业69人,相当高中学历95人;初师毕业57人,相当初师学历3人;初中毕业329人,相当初师学历409人;高小毕业354人。1959年,初中专任教师148人,大学本科毕业10人,专科毕业31人,相当专科学历26人,高中毕业74人;初中毕业7人。高中专任教师34人,其中本科毕业15人,专科毕业5人,具有专科同等学历5人,高中9人,1989年小学任课教师3496人,其中中师、高中毕业以上2492人,初中毕业905人,小学毕业99人。初中任课教师1231人,其中本科毕业11人,专科毕业258人,本专科肆业80人,中专、高中毕业820人,中专、高中肆业及以下62人。高中任课教师218人中,其中本科毕业86人,专科毕业106人,本专科肆业2人,中专、高中毕业24人。
Ⅹ 有谁知道广西省各地级市2010年的经济排名
2010年广西城市经济排名:
1、南宁市(在东盟,大西南,泛珠三大背景的催化下,享受中央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后,经济飞速发展广西城市的老大)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简称"邕",拥有1680多年的历史。从远古到近代,这座城市都在不断的创新发展,时至今天,它是中国西部各省区唯一沿海的省会城市,是中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枢纽城市,是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沟通中国和东盟的前沿城市。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财政收入7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3%。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76亿元,增长36.99%;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5.25亿美元,增长2.57%。内外资合同引进资金256.08亿元,增长101.15%;实际到位资金122.54亿元,增长105.19%。
2、柳州市(强大的工业体系使柳州屈居南宁稳居广西第二把手把交椅)
又称龙城,是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辖六县四区,总面积18686平方公里,总人口351.3万人,居住有汉、壮、苗、瑶、侗等48个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构成了柳州的禀赋特色,日趋发展的工业经济彰显着柳州的时代特征。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7.82亿元,财政收入58.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2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3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00.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2.64亿元。
3、桂林市(经过空前的城市改造和众多旅游新项目及高新科技的发展,排名接近并将超过柳州)
是世界着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它地处广西东北部,是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桂林市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在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过去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缓解,城市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构架初步形成。“十五”期争取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通过扩大投入,使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建设有重大进展。
4、玉林市(繁荣的民营经济,和众多的消费人口,支撑玉林保持桂东南老大广西四哥的位置)
所辖二区五县市的建成面积达 74.43平方公里;其中玉林市城区常驻人口近40万人;城市住宅人均居住面积10.42平方米。现在, 玉林市正在以玉林市城区为中心以高等级公路为纽带,以北流、容县、陆川、博白、福绵、兴业、玉州为卫星城,把玉林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组团式城市群。把玉林建设成为科技、运输、旅游、金融综合发展、区域性的交通枢纽、现代农业中心,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旅游胜地,使玉林成为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八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8.63%。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54.25亿元(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1.82%,农民人均纯收入2240 元。乡镇企业在广西、在全国享有盛名,是玉林经济具活力的增长点。
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形成了富有玉林特色的技术力量雄厚的工业格局,建立了以机械、建材、陶瓷、食品、制药、糖纸、化工、卷烟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培养出以玉柴机器、玉林制药、广西运美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1996年第二 产业增加值60.7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 53.36亿元,居广西前列。
5、北海市(从地产泡沫中走出,开始谋求新的机遇,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大型临海工业造就北海迅猛发展使之超过老工业城市梧州,屈居第五)
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是2004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8.1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0.8亿元、52.9亿元、64.4亿元,分别增长4.7%、21.5%、10.2%。。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达44.21亿元,增长23.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2%,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2.05亿元,增长27.4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 家,其中本年新增14家。工业产品结构继续改善。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46.9%;工业品出口交货值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7%;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3.9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9.05亿元,增长35.13%;工业产销率95.58%,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8.61亿元,增长28.79%,其中利润3.22亿元,增长59.18%;亏损企业个数减少16个。
6、梧州市(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珠江航道改造的完成,接受广东辐射的效果初步显现成为两广枢纽,开始聚积底气准备超越沿海城市,完成其超越发展的第一步)
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梧州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12省(市)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东邻广东,南接玉林,西连贵港,北通贺州、桂林。浔江、桂江汇于市区为西江。三江交汇处黄绿分明,人称鸳鸯江。梧州集广西水流85%以上,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水路距广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门384公里,为广西距港澳最近的港口口岸城市。梧州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梧州口岸有百年对外贸易历史,设施齐全,基础较好,与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梧州市是广西最早的工业基地。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梧州市的火电、火柴、肥皂、电池、机械、纺织、治炼、医药、化工等行业就享有盛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梧州市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市拥有纺织、化工、食品、机械、电子、塑料、制革、制药、服装、造船、轻工、印刷、石材等10多个工业门类。林化林产工业、轻化工业、食品工业、房地产业、对外贸易已发展成为梧州的优势产业。广西红日、中恒集团已先后上市。梧州已拥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名优产品占全广西的14%左右。
7、钦州市(整合为一个经济体走廊逐步成熟,桂南小城市群飞速发展)
是广西沿海金三角上的一块宝地。这里气候温和宜人,河流水库众多,土壤肥沃,植物繁茂。自然资源丰富,依水临海,山川美丽,游览风景迷人,名优产品繁花似锦,有兴旺发达的农业。也有大有可为的海洋捕捞养殖业,城乡市场广阔,开发建设有着很大潜在优势。全市工业目前已形成制糖、医药、食品加工制造、建材、化工等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制糖、医药工业是全市的两大支柱,医药工业以生产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为主。全市还拥有乡镇、村办工业1.94万个,从业人员13.38万人,产值达302548万元。全年实现工业不变价总产值817907万元,同比增长13.65%,实现工业增加值311021万元,同比增长12.73%,完成税金及附加34265万元,同比增长9.5%。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共131家,在职职工26932人,资产总额427979万元,负债总额320593万元,净资产(所有者权益)107386万元。2003年钦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009元,人均财政收入为302元,工业利税占财政收入比重为30.4%,城镇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为11.2%。全市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3.8%、24.1%和32.2%,其中工业占GDP比重为18.41%,工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人口比重为7.8%。
8、防城港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防城港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中居于特殊的战略地位。)
是1993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沿海开放城市。防城港市因港而得名,依港而发展。全市拥有大小港口10多个,其中防城港是广西乃至中国西部第一大港,是全国枢纽港之一,以水深、避风、不淤积、航道短和可用岸线长而着称于世。至2003年已建成泊位2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4个,年吞吐量超过1300万吨,与71个国家和地区的227个港口通商通航,跻身全国大港行列。21世纪的防城港已成为大西南与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最现实最便捷的出海口,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防城港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中居于特殊的战略地位。
9、贵港市(经过十几年的工业建设,已经走上了工业强大稳定发展的道路)
地级市成立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市政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环境日臻完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极具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城市,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新增长点。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7.3%,财政收入8.08亿元,增长1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亿元,增长14%。目前,贵港市已建成富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工业新格局,是广西新兴的工业基地。形成了制糖、造纸、建材等支柱产业以及机电、化工、冶金、纺织、医药、皮革、食品、印刷等10多个门类的地方工业体系。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贵港市将继续加快以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为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一座现代化内河港口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在祖国南疆崛起,西江河畔这颗璀璨的明珠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10、百色市(新型的工业建设和南贵昆经济圈中心等优势开始化为百色发展的实际动力)
充分利用加快西部大开发、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等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项目为中心,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放带动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和工业立市战略,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几年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2.99亿元,增长15.3%;财政收入完成24.7亿元,增长22.9%;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2.99亿元,增长34.97%。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把百色打造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近年来,百色倾全市之力,围绕铝工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建设,决心奋斗10年左右,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左右。百色正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百色经济社会正沿着高速发展的轨迹飞驰。
11、贺州市(挟新兴能源工业和交通要道等优势初次登场,开始踏上广西城市舞台)
近年来,贺州市发挥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 巩固提高商贸旅游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加工型的特色工业,突出发展市场潜力大的电力、林产、 造纸、制药、冶炼、建材、陶瓷、服装、食品等优势产业。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建成了以合面狮电厂、昭平电厂、龟石电厂和中胜火电厂等 骨干电厂和100多个小水电站构成的独立电网,拥有上市电力企业——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不仅保证了贺州市工农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其 价廉质优的电能还输往广东省部分县(区),成为“西电东送”的通道和重要基地。近年来,贺州市共引进资金20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大大改善了贺州市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目前,贺州市城区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121条,总长73.68公里。贺州市交通运输以公路和水路航运为主。207、323国道和三条省道干线贯通境内;目前已开工建设的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和即将动工建设的洛阳至湛江铁路、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也都穿过贺州市。为承接粤港澳的区域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贺州市建立了旺高、西湾、信都工业区和贺州高科技工业园,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招商引资增加经济总量。尤其是自治区级开发区旺高工业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首期开发3.85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 130多公顷土地的“六通一平”建设及主干道路的绿化。工业区实行低水费电费,低土地价格。目前已有7家企业落户工业区,投资总额5.5亿元,项目涉及制药、食品加工、服装、轻工等行业,另有一批项目也已达成投资意向。旺高工业区正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优惠的投资政策、高效的管理服务,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12、河池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至1984年河池二市九县分别被划为区定和国定贫困县市。
现在正积极建设西南通道经济带和红水河经济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至1984年河池二市九县分别被划为区定和国定贫困县市。1985年后,扶贫攻坚战打响,全地区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中心,以解决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实施科技扶贫、对口扶贫战略。经过十多年奋战,全地区提前一年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规定的目标。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河池撤地设市,这是河池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地级市成立后河池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城市引领,矿电支撑,两翼齐飞,三化互动,全面发展。发挥水电、有色金属两大优势,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改革开放,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和路桥经济带动,积极建设西南通道经济带和红水河经济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提升城市品位、产品品位和市民素质,为实现富民兴市新跨越目标而努力奋斗。
13、崇左市(区位得天独厚,是中国走向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
富有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加快发展工业是振兴崇左市经济的关键)
区位得天独厚,是中国走向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崇左市大力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进出口加工型工业,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整合现有资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建优势明显、富有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加快发展工业是振兴崇左市经济的关键。崇左工业园、大新锰谷工业园、左江农产品加工园、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扶绥华侨投资区、大新桃城乡镇企业工业区、天等特色产品加工园等工业园区。崇左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科学规划设计,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新区开发,启动旧城改造,重点路楼建设,主攻标志工程,突出景观亮化,注重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加强经营管理,打造精品城市。要通过银行融资、国债投资、引进外资、鼓励社会投资、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搞好土地开发等多形式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今后5年计划投资35亿元,实施城市建设“9610”工程,开工和竣工100个项目,使城市初具规模。
14、来宾市(2002年12月28日才正式挂牌成立的地级市,至今还不满十周岁。
唯其古老,愈现底蕴魅力;唯其年轻,弥见朝气活力。暂时排于十四位)
位于广西中部的来宾市,素有"桂中"之称。全市现有工业企业600多家,电力、制糖、冶炼已成支柱产业;造纸、建材、制药、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有一定规模;一批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相继涌现,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登台亮相。八一铁合金厂是全国目前最大的锰铁合金生产基地,来宾冶炼厂铟冶项目每年铟产量占全世界铟产量的1/4;全市13家大中型糖厂,总日榨能力5万吨;新规划的工业园区,以"高、新、强"为目标,按照功能齐全、科技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工业园区要求设计,目前已全面启动。 建市近两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建设进展突飞猛进,全市正在形成交通综合配套、水电供应充足、通信发达、城市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新格局。同时,全市全面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对客商实行"保姆式"服务,为各方投资者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业乐园。法国北方电业集团、亚洲康密劳有限责任公司、英国糖业集团、广东东莞糖业集团公司等一大批国外、区外大企业纷纷落户来宾市。来宾,正成为客商投资置业的一方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