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福州经济圈含盖哪些

福州经济圈含盖哪些

发布时间:2022-10-10 05:23:02

⑴ 中国有几个经济圈

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综合产业圈,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综合产业圈,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综合产业圈都具有这种特点。而较小地域的经济圈往往只拥有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产业区,地方特色比较突出。
中国三大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资料来源:http://ke..com/view/259499.htm?fr=aladdin

⑵ 梅州属于广东什么经济圈

梅州是海西经济区的重要成员,享有地方立法权。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省为主体,地理范围包括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南平,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汕头、梅州、潮州、揭阳20个地级市。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也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

⑶ 福州包括哪些地方

福州包括:

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长乐6个区,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个县,以及县级市福清。

总面积11968平方千米。全市辖43个街道、99个镇、45个乡(含连江县马祖乡)、2个民族乡;490个社区居委会、2383个村民委员会。

地理位置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市,南接莆田市,东濒东海,居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

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786平方千米。2018年,福州市海域面积1057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37千米。

⑷ 四大经济带 情况

沿海经济带

由辽、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桂等12个省、市、自治区组成的沿海经济带,得益于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最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改革与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面。80年代,我国相继兴办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使沿海地区迅速成为承接世界产业、资金、技术、贸易转移的最佳区域。“七五”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3大经济地带,大力实施梯度推移战略,使沿海地区获得了大量优惠政策,国家资金、外资以及内地人才的支撑,得以快速发展。而今,以1800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为轴心的沿海经济带已成为中国经济中最具有活力、与世界经济融合度最高的经济增长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牵引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4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福州、厦门为中心的闽南三角地带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大连、天津、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湾经济圈。

长江经济带

由沪、苏、浙、皖、赣、鄂、湘、渝、川等长江沿岸7省2市组成的长江经济带,以党的十四大提出的“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为契机,在浦东开发和长江三峡工程这两个当今中国最大的跨世纪工程的带动下,在重庆直辖市的促动下,正在迅速崛起。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已初具规模,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着名经济学家马洪认为,“未来最有希望的增长区,就世界范围来说是亚太地区,就亚太地区来说是东亚地区,就东亚地区来说是中国,就中国来说是长江经济区”。

陆桥经济带

进入90年代,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全方位、高层次、纵深化方向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显。继党的十四大作出长江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之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在规划我国经济区域时,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以亚欧大陆桥和京九等铁路大干线为纽带的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是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作出的战略调整。以新亚欧大陆桥为纽带的陆桥经济带是地跨中国北方东中西部并可实行东西海陆双向开放的大经济带,它自东向西横贯或辐射鲁、苏、皖、豫、晋、陕、甘、宁、青、新等10个省区,它的兴起,预示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将重放异彩,更预示着伟大的黄河文明将再度复兴。

京九经济带

以京九铁路为纽带的京九经济带自北向南纵贯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等9个省市,向北可由渤海湾直接进入东北亚,向南可通过香港直接进入东南亚,是一个开放条件十分优越的经济带。就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陆桥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还难以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相媲美,但它们的巨大潜力却昭示出它们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陆桥经济带及京九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国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至此,一个由上述4大经济带架构的纵横捭阖的“开”字型开发开放的新格局已赫然在目。这是一个完全新的经济空间结构网络,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⑸ 试分析福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并就如何补充发挥这些有利条件谈谈自

二、福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福建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把拓展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经济合作关系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攻方向,闽、澳、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为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寻找优势谋发展,有必要对其山海资源、区位、政策、人文等独特优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加强与台澳等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1、山海资源优势。
福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以山海资源优势而着称,其中不少资源的总量在全国居重要位置,比较突出的是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代表的矿产资源等。
首先是山地资源优势。福建虽然耕地资源不足,粮食不能自给,但还有相当数量的茶山、果园、林地及宜农荒地,福建生产的亚热带经济作物、水果等名优特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福建全省森林面积735.37万顷,森林覆盖率达60.5%,居全国第一位(台湾省除外);人均森林面积0.22公顷,是全国人均森林面积的2倍多。福建的植物种类多达3000多种,林种以用材林为主,有松、杉、毛竹等竹木1000多种,山林、药材资源丰富。福建物产富饶,共发现煤、铁、铜、铅、铝、锰、钛等矿产116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0%;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76种,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矿种的51%,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46种,水气矿产2种。探明各类矿床730种,其中大型矿床60处,中型矿床106处。福建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突出,其中型砂、水泥用标准砂、叶腊石、高岭土、花岩石、萤石等21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 其次是海洋资源优势。福建的海洋港口优势在全国数一数二。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港湾22处,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00多个。全国可建5万吨以上泊位的港湾共34个,福建就占了6个(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其中三都澳、湄洲湾堪称世界一流的天然良港,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由于福建地处亚热带,海洋给福建带来了无穷的海产资源。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还大12.4%;全省近海渔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其中适合发展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达300多万亩,人均可养海面是全国人均的21倍。这些条件使福建成为中国的水产大省,目前全省水产品产量、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鱼虾贝藻的种类和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沿海鱼类约745种,占全国海洋鱼类总数的一半,其中黄鱼、石斑鱼、对虾、龙虾、牡蛎、紫菜等海产品,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全省的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等也十分丰富,如沿海潮汐能可开发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的49%。
第三,福建水力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福建河流众多,共有29个水系、664条河流,内河总长度达1.36万公里,较大的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和木兰溪,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福建地处丰水带,地表水资源总量1168.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7位;人均水资源约为44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7倍。已利用水资源近200亿立方米,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用水十分充足。福建的河流由于源短流急,河床落差大,所以水力资源丰富。全省沿海可利用的潮水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可开发的潮汐能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年可发电量约280亿千瓦时,为国内潮汐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据省水电部门资料,全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46万千瓦,年可发电量916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水力地点10000处,总容量705万千瓦,年可发电量320亿千瓦时,居华东首位。福建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已发现的温泉有100多处。
2、区位优势与人文优势。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面对台湾海峡,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相距最近,福州至基隆港航程仅149海里,厦门至高雄港仅165海里,朝发夕至。福建与东南亚相距不远,是全国着名侨乡,有800多万华侨和华裔旅居海外,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各国。这种区位条件,对福建的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及加强与“三胞”联系,十分有利。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两个区域。福建位于这两大经济圈的结合部,其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两大区域的辐射和带动。闽优越条件。经济要素的集中已逐渐形成了一条开放的﹑先行发展的经济增长带,成为全省优势最为明显、来实现直接“三通”来看,目前台湾民间和工商业界普遍认为位于福建闽东南地区的厦门和福州两港将成为两岸直航的首选地点,这对于福建来说是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的机遇与挑战。

⑹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1、辽宁中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 2 、陕西关中地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
1 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
1 6 、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 依托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转移升级,内地将形成新的3个极化核心经济带,即:
1. 长江中下游经济带: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昌九地区为依托的长江中上游经济带;
2. 黄河中游经济带:以中原地区、关中地区以及国家能源基地为依托的黄河中游经济带。
3环渤海经济圈: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
4.东海经济圈: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
5.南海经济圈: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 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即:
1. 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 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 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 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 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 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 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 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 城市群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有若干个大都市为核心,第二是交通非常的便捷,第三是经济联系比较密切。
根据2007年的数,这十大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的土地面积11%,居住的人口超过了1/3。创造的GDP超过了2/3。这说明我国城市群在国家经济当中的地位非常高。
现在城市群GDP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但是人口仅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这说明我们的人口和GDP是不相适应的。如果城市群人口能够成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那么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就比较容易实现。
东部六个城市群
1.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9个城市,实际上有11个城市,另外两个是香港和澳门。珠三角城市群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2.海峡西岸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市为中心。
3.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共有16个城市。、
4.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有10个城市。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八城市。
5.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是“10+2”模式,以北京天津为中心。、
6.辽中南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有10个城市。
中部两个城市群
7.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也有12个城市。
8.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有9个城市,以郑州为中心,
西部两个城市群
9.川渝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共有15个城市,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为中心。
10.关中—天水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以西安,天水为中心
其他城市群
“十二五” 正在发展中的其他6大城市群
1. 以长株潭为中心的湘中城市群
长株潭比较特殊,未列入十大城市群是因为:区域人口和城市数量以及经济的总量未进入前列,其次是因为这三个城市表面上看是三个行政区,实际上距离很近,而且相互之间已经不是独立的城市个体,是多个组团的一个城市,其未来将形成以长株潭为中心,包括更多的城市在内的湘中城市群。
2. 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
3. 以长春和吉林为中心的城市群(即吉长都市圈)
4. 以哈大齐为中心的黑龙江东南部的城市群
5. 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城市群
6.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部城市群

⑺ 福州新区的设立背景

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此前共有13个国家级新区:1992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成立、1994年3月天津滨海新区成立、2010年6月重庆两江新区成立、2011年6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立、2012年8月甘肃兰州新区成立、2012年9月广东南沙新区成立。2014年1月陕西西咸新区和贵州贵安新区成立。2014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2014年6月大连金普新区成立。2014年10月四川天府新区成立,2015年4月湖南湘江新区成立,2015年7月南京江北新区成立。

福州大都市区建设是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部署,目的是以省会福州中心城区为核心,涵盖周边县(市)和邻近地方,打造有着密切经济社会联系,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大都市区。具体范围包括福州五城区、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环罗源湾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宁德市、莆田市,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
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市委、市政府制定“3820”工程时提出的重大战略布局。具体战略构想为:加快建设福马线、福厦线(福州段)两条开放走廊,形成以马尾开发区为前导,老市区为依托,以福清、长乐、平潭三县(市)为南翼,以郊区、闽侯、连江三县(区)为北翼,以罗源、闽清、永泰三县为后卫,以闽江流域和闽东北地区为腹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大格局。经济圈规划区域总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五分之二,人口约340万,占当时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二。
按从大到小来划分,福州大都市区范围最大,包含了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福州新区。其中,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则是福州大都市区的核心区。而福州新区是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示范区、先行区。
根据福州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及发展定位,福州新区以马尾新城为核心,以沿海、沿江两条发展轴带为骨架,以罗源湾、福清湾为两翼,依托长乐航空新城、环福清湾地区,构建“一核(马尾新城)、两区(南翼发展区、北翼发展区)、三轴(福平综合发展轴、南翼区域拓展轴、北翼区域拓展轴)”的空间结构,形成沿江与沿海相得益彰、蓄势待发的空间发展格局。
2013年8月20日,福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全力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意见》。
2015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福州新区。福州新区位于福州市滨海地区,初期规划范围包括马尾区、仓山区、长乐市、福清市部分区域,规划面积800平方公里。福州新区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秀美,产业基础坚实,与台湾地区交流合作紧密,战略地位重要。要把建设好福州新区作为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贯彻落实国家支持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重要举措,实现在更高起点、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推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推动福建积极参与、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实现一体化发展。

⑻ 海峡西岸是指什么地方经济区包括哪些地方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当初福建就曾提出过闽东南、闽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后又形成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根据形势的发展,上述设想逐渐扩展成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福建发展之路积累的成果。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在福建省原有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明确、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以及福建9市

⑼ 中国8大经济圈是什么

1.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GDP:江苏+浙江+安徽+上海=17.4万亿人民币
2.环渤海经济圈
GDP:北京+天津+河北+山东=14万亿人民币
3·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
GDP:广东+香港+澳门=10.5万亿人民币
4.中部经济圈
GDP:湖北+湖南+江西=8.2万亿人民币
5.海西经济圈
GDP:福建+台湾=6.6万亿人民币
6.西南经济圈
GDP:重庆+四川+云南=6.5万亿人民币
7.东北经济圈
GDP:黑龙家+辽宁+吉林=5.22万亿人民币
8.西北经济圈
GDP:陕西+甘肃+宁夏=3万亿人民币
事实上中国还有两个经济圈已经成型:
1.北部湾经济圈
GDP:广西+贵州=3万亿人民币
2.中原经济圈
GDP:山西+河南=5.3万亿人民币
八大经济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所沿袭的东、中、西区域划分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为此,报告提出"十一五"期间内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可将四个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具体构想。
其中,毗邻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应建设成三个基地和一个中心。这份由国务院智囊机构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对"十一五"期间内地区域划分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报告还指出,由福建、广东、海南等三省组成的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紧邻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阅读全文

与福州经济圈含盖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做好财富与幸福的决策 浏览:741
结婚三周年怎么表达爱情 浏览:61
兵团九师工作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665
陶瓷杯与骨瓷杯哪个更健康 浏览:749
310在爱情数字里什么意思 浏览:136
什么软件把自己变美女 浏览:396
美女和帅哥的全家福该怎么画 浏览:312
欧美女人穿什么衣服好看 浏览:822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诗句 浏览:40
幸福生活节节高的儿童舞蹈视频有哪些 浏览:380
老班长说幸福就是什么补充完整 浏览: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浏览:539
肥城和宁阳事业编哪个好 浏览:323
美女组团偷项链是什么电影 浏览:726
对中医事业有什么追求 浏览:483
经济下行该如何面对 浏览:458
如何谈幸福恋爱 浏览:795
中国古代爱情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930
合肥和中山哪个经济发展好 浏览:316
红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开健康码 浏览: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