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张骞的贡献和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张骞在汉武帝时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交通的畅达有利于各地经济的沟通和贸易的往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对全国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和区域经济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出现了历史上的汉唐盛世之恢宏气象。
㈡ 张骞出使西域给汉朝带来了什么呢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即位后希望联合大月氏国夹击匈奴,派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睦邻友好,加强交流的历史事件。
二是引入了丰富的外来物产。据史料记载,张骞当时从西域带回来的土特产品类十分丰富,其中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食品、水果、调料等等,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无花果、胡萝卜等,还有名马大宛马,每家每户都会用的地毯等等。
㈢ 张骞出使西域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而且直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绸、漆器、玉器、铜器传列西方,而西域的土产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驼鸟等陆续传入中国。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也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实意义
1.这是汉武帝向匈奴宣战的标志,在匈奴的西面构筑强大的壁垒,以获得军事地理上的优势。
2.中原缺马,所以在长期与匈奴对抗中都处于劣势。西域产马,张骞通西域使汉朝在马这个重要环节上得以与匈奴抗衡。
3.中原与西域沟通,大大增强了双边贸易往来。
4.开拓大汉疆土,宣扬大汉国威。
长远意义
1.从先秦以来,中国一直处在中原这个较闭塞的地域。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第一次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加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政治、物资、科技等的交流。之后中国与大食、波斯、印度甚至古罗马都有了交流。
2.现在中国有如此广大的国土,张骞和汉武帝可谓居功至伟。
3.使西域人民不再受野蛮匈奴部落的压迫,转而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从长远来看,这是西域现在成为中国领土的文化、思想意识基础。
㈣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动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哪些益处
翻开历史沉厚的书卷,中国曾有两次重大的对外交流活动,一次是2100年前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另外一次就是距今600多年前明成祖派遣郑和七次出海下西洋。这两次伟大的对外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不仅宣扬了我泱泱大国的风范和实力,开辟了陆地、海上丝绸之路,还促进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文化文明的碰撞交融!下面我们来看看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为国家发展带来了哪些好处。
三、配合了当时的军事战略安排。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原本是为了联合匈奴的“世敌”大月氏,一起消除匈奴对北方的威胁。但想要与大月氏建立联系,必须要向西行驶,途中必经当时还在控制下的河西走廊,所以汉武帝广征贤才,富有探险精神、勇敢的张骞便被重用。虽然张骞最后没有到达大月氏,但对后面汉朝对付消灭匈奴奠定了一定基础。
㈤ 张骞出使西域给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
如今的丝绸之路如火如荼,而全因为当年西汉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才有了今日的辉煌之景。那么,张骞出使西域究竟给当时的大汉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不仅如此,张骞出使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良种马引进,葡萄、石榴、核桃、胡萝卜等外来物种也传入中原,极大的丰富了中原的文化与生活。
望采纳,欢迎交流与讨论~
㈥ 张骞出使西域对我国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不仅开拓了汉朝与西方诸国贸易的“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
同时,也通过它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为我国汉朝的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张骞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
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张骞通西域以后,我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我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亚和欧洲。
希腊、罗马人称我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就是丝绸的意思。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10多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
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着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我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开启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辟了着名的“丝绸之路”,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打下了基础。
㈦ 简述张骞对我国历史的贡献。
成就影响:
一、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二、抗击匈奴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军出击漠北。
元狩二年(前121年),张骞奉命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长久以来西北边防的隐患逐渐消弭。
三、西域归汉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回汉,带来了乌孙国的使者,“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后,乌孙国与西汉开始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此后的一年时间内,张骞在乌孙国所遣持节副使也与西域诸国使者相继归汉,汉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平等友好的交往,汉与西域诸国外交活动的第一个高潮开始到来。
张骞出使西域,接触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是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使汉朝与西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西汉政府管辖打下了基础。汉朝使者不断往来于西域诸国,一年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义,以取信于各国。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的商旅。从此,西域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下。
(7)张骞带来了哪些经济贸易扩展阅读:
评价
张骞两次出使的外交成果,与他所带的礼品和原本的期待相比,相差甚远(尤其首次出使却没法和月氏联手抗击匈奴),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武帝对“天马”的渴望。然而,在西汉当时仍偏于封闭自保的传统社会来说,张骞的出使不仅在民族交流史上开辟了新纪元,并被誉为“凿空”的行动。
西域诸国更从此呈现在中原人的视野中,东西方的商人们纷纷沿着张骞探出的道路往来贸易,成就了着名的“丝绸之路”。
他成功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天山南路与天山北路两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黄瓜、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蚕豆、胡蒜等等;
尤其在汉武帝来说,他的归来更提供了匈奴大量战略、地理情报,极大程度减低了汉朝反击匈奴的难度,为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全面反胜匈奴奠下情报基础,更助中原人自此永久夺得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奠定基础。
张骞在危难中不失气节,如梁启超称赞他“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㈧ 张骞出使西域交换了哪些经济作物
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以下摘自网络。
由于张骞等人的沟通,此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传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㈨ 张骞出使西域足足13年,这些年里张骞为汉王朝带来了什么贡献
丝绸之路是我们国家从古到今都非常重要的一条道路,它开通了我们与他国的沟通与交易。在汉朝时期,其中一个着名的人物张骞则是丝绸之路的大使,他对汉王朝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他这次出使西域也配合了汉朝的战略安排,想要匈奴人归顺朝廷。他这样也加速了丝绸之路的开拓,带来了许多有用的消息,让下次去丝绸之路的人更容易。并且他这种开拓精神也给后人带来了许多启发,有助于汉朝进一步地开拓疆土。所以,张骞在这13年中对汉朝的贡献非常大。
㈩ 张骞出使西域去了多少年,他的西域之行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做出了那些贡献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第一、 汉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开始"复事西南夷" 张骞一次出使西域回汉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自己出使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情况,"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着,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而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泽,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此载说明汉武帝是在张骞介绍了道可通大夏后才开始命张骞四道并出,向西南方向发展的。 第二、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后,汉开始与西域诸国友好往来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回汉,带来了乌孙国的使者,"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后,乌孙国使者归国后"其国乃益重汉",两国才开始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 在以后的一年时间内,张骞在乌孙国所遣持节副使也与西域诸国使者相继归汉,此时,汉才与西域诸才有了正式的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的交往。 张骞死后,匈奴闻乌孙国通汉,欲击乌孙,乌孙国君恐惧,才希望与汉联合,于是才"使使献马,愿得尚汉翁主,为昆弟"汉要求乌孙国纳聘后再与乌孙国联姻,从此,两国关系才开始日益密切。 为加强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汉开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而"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今罗马共和国)、条枝(今伊拉克)、身毒国。"其后,"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汉代与西域诸国的外交活动的第一个高潮才开始到来。 张骞带着一种军人特有的敏锐,在进入匈奴人的控制范围之后,他就开始留心每一处水源、每一块草地,并详细记录下来。他还告诉汉武帝,在大宛国(今费尔干纳盆地),他曾经见过一种良马,这种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惊人,它们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宝马”。据说它们快速奔跑之后,流汗似血色,这后来被证实是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症状。张骞称赏它们为汉王朝骑兵最好的坐骑,汉武帝本人非常喜欢马,听说有这样的宝马,自然想得到。汉武帝此时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认为虽然结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尽管此前武帝派出的许多使节商旅都被游牧部落洗劫一空。 不久,张骞加入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官职为校尉。因为收集情报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张骞主要负责刺探情报和沿途的给养。在北方,卫青率领军队与匈奴人展开激烈的厮杀,正是张骞先前收集的水源和牧草分布资料帮助了汉朝军队,他们赢得了一系列胜利,张骞也因此被封为博望侯。 汉武帝并不急于求成,他决定分别实施两步策略,以此来赢得这些国家的归附。首先,他又发动了一次对匈奴的战争,并取得了大胜,杀伤匈奴士兵9万人。然后,在公元前101年,他又攻占了中亚的大宛国,就是汗血宝马的故乡。但其实,夺取这些名马只是汉武帝的一个借口。汉武帝曾经数次派使者沿当年张骞的足迹来到大宛,不惜用重金交换汗血马,但大宛国王一次次地拒绝了他的请求。最后一次,汉武帝派遣使者韩不害带着一匹用黄 金铸造的金马和许多贵重礼物交换汉血马,大宛国王虽然仍不想交出宝马,但又非常想要汉武帝送来的宝物,他杀死了使者,夺取了宝物。 汉武帝终于找到了出兵的借口,他派出的先遣部队全由国内的刑犯和恶少组成,他们没有携带充足的给养,沿途向别国索要,如果不交出粮食,就被视为大宛的同谋。毫不出人意料,这支部队失败了,但也麻痹了大宛国。汉武帝怎能接受这样的失败,他随后调集近20万大军在敦煌集结。听说大宛国的饮水全取自城外,汉武帝特意派遣几位水利专家随军同行。汉军切断了大宛都城隐蔽的引水系统,很快征服了整个部落。 取得大胜的汉朝军队凯旋而归,沿途中亚各国听说汉军征服了大宛国,无不大受震动。各国王公贵族纷纷派遣子侄跟随汉军回到中原,他们为汉武帝呈上贡品,并留在汉朝作为人质,表示对汉武帝的效忠。至此,张骞定下的用外交手段和贸易来扩张汉王朝在中亚影响力的策略取得了成功。 这个外交策略最伟大的实施者无疑是汉武帝,但张骞作为提出者和实践者,更值得人们尊重。可惜的是,张骞没有等到他的宏愿实现的一天,从乌孙国返回第二年,他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