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其中包含的经济学原理要2个
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经济学
比如当你早上出门一个不小心差点掉进下水道里,你也许会骂:“谁这这么没有素质,连水井盖都偷”
其实偷水井盖不仅仅只是素质问题,你想想会偷城市水井盖的大多会是周边农村的人,偷水井盖或许没有素质,但不是根本原因,如果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那他是不会去偷水井盖的,因为他的投水井盖的机会成本是失去这份稳定工作,作为一个合理的经济人他会比那个边际收益大!假如他没有工作,那他的机会成本是0,因此会冒险!
也就是说城市水井盖被偷其本质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为了分享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成果,而不是仅仅的素质低!
所以说我们常说的打假治假就仅仅靠增加几次强力打假就行吗?我想事治标不治本!其本质也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为了分享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成果,要根本治理就应该缩小城乡差距!这才是根本所在!
我问你每天发几条,他说发二三十条!
晕!你白痴啊!难怪MM不理你!
其实这可以用经济学效用解释!当MM接到第一个追求者发给她的短信,心中还是会有一种自豪感,不管那追求者多少烂(这个女生最清楚了),也就是说这时候第一个短信的效应是最大!当你发第二个短信时候这个短信给MM带来的自豪感会下降,也就是第二个短信效益小于第一个短信的效应!这就是经济学中常讲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当发到二三十个短信是对MM来讲边际效用已经是负的了!也就是说MM这你发的短信已经反感了!
我们就给他出了个主意:就是每天减少发短信的次数,就一天发三四条,但要在每天一个时间段发,
为什么因为因为发三四条短信带来的总效用是最大的,就是说三四条带来效用相加的总和是最大的,(因为在往后带来效用是负相加总和是减少的),当你每天在以个时间段发的时候,MM就会把收短信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在后呢?在后就一个礼拜不发为什么因为MM就会把收短信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突然没有收的短信时候!她会感觉失去了什么东西样!在经济学中就叫埋没成本!就是说MM收短信的这段时候没有收的短信,再个大学比较无聊,就无聊过去,而以前是收短信,那MM埋没成本是收短信!这时候MM就会在心里想到你!
就是这样了!
当给一个MM发短信时候,可以从她回短信的时间可以看出他对你的兴趣有多大哦!回的越快越有兴趣!
㈡ 列举出常用的经济学原理,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大炮代表军费开支,黄油代表民用开支。引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话就是,军事上所占的资源越多,可供民用消费和投资的资源就会越少。在现代社会里,同样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政府用于生产公共品的资源越多,剩下的用于生产私人品的资源就越少;我们用来消费的食品越多,则用来消费的衣服就越少;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多,那么用于休息的时间就越少。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例如某公司决定在一个公园附近开采金矿的成本。开采者称由于公园的门票收入几乎不受影响,因此金矿开采的成本很低。但可以发现伴随着金矿开采带来的噪声、水和空气的污染、环境的恶化等,是否真的不会影响公园的风景价值?尽管货币价值成本可能会很小,但是考虑到环境和自然生态价值会丧失,因此机会成本事实上可能很大。
㈢ 用学过的经济学原理解释你生活中遇到的一件经济现象
经济现象是研究经济学原理中主要的依据。经济学讲的经济现象主要分为两块, 即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在我们的生活中 ,主要涉及的是微观经济现象,微观经济主要讲的是供求关系即供求链,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财政赤字、财政盈余、财政收支平衡、市场萎缩、经济回暖等。
应答时间:2021-03-1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㈣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有哪些
生活经济学现象一: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大意是说:我们的生活习惯从节俭变成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变成节俭却很难。
这句话流传至今,也成为了教育大家遵守勤俭持家优良传统的箴言,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人们的一个消费特点,就是当人们养成一种消费习惯之后就很难改变和逆转,当人们收入提高能够增加消费投入的时候便会很容易变得奢侈,但是当人们收入减少需要降低消费标准的时候却很难适应。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这种消费习惯,被称之为“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是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他的主要观点是“人的消费习惯养成之后具有不可逆转性,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以向下调整,在短时期内表现最为明显,消费的习惯效应较大,养成奢侈的消费习惯后,很难随着收入水平的降低而立即做出适合的消费习惯调整”。例如,当有的人住惯了豪华奢侈的大房子后,再让其搬到小房子里蜗居,他就会很难适应;有人过惯了大鱼大肉的生活,若是再让他回到那种粗茶淡饭的日子,他就很难接受。
“棘轮效应”也是一种人性的表现,人生而有欲,适当的欲望有利于促进人奋发向上,但是凡事要有度,过度奢侈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是不可取的
生活经济学现象二:
很多女孩觉得不能委屈自己,把自己的“机会成本”定的过高,总觉得能找一个要比自己各方面都优秀的。自己3分要找5分的,5分要找7分的,可是,优秀的人往往是少数的。自己不想努力但又想找个高质量男孩,找不到,又不想将就自己与差不多或条件更差的人在一起,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那只有单着呢!很多男孩单身更多是由于自身条件不太好,也不愿委屈自己,认为自己不断努力会提高自己的“机会成本”,找到一个更让自己满意的。这样,单身男女就慢慢多了。
而经济学中也有一个“机会成本”原理。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简单来说,在我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另一种东西时,“机会成本”就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那个最大的损失。
㈤ 大学生身边的经济现象原理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ies)
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
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roctivity)的差别。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含义。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a) 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b) 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c) 更多的雇佣则意味着更少的失业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2014年之前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济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通货膨胀与失业。无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从高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从低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况),或者从这两者
㈥ 举一个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释并详细阐述,谈谈自己的感想和得到的启发。
生活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陶一桃教授着过一本书,书名为《经济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记得笔者初闻该论断是在刚入学时的新生见面会上,自那时起这句话便在笔者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促使笔者在点滴日常生活中感受经济学,发现经济学的奥妙并且乐此不疲,还颇得玩味之处。
在此笔者就日常生活中的四点现象浅析其中的经济学道理,鉴于才疏学浅,其中的疏漏毗误之处还望读者多多见谅!这四点生活现象分别是行人闯红灯现象,公交车运营现象,路边烧烤摊现象和图书馆雨伞堆积现象。
(一)行人闯红灯现象
在上届经济学院学生专业作品大赛论文集中收有03级金融3班的林伟华,黄凯洲同学题为《“行人闯红灯”的成本收益分析》一文,该文主要从个人成本收益,社会成本收益等方面对“行人闯红灯”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而笔者则从经济学的不同角度对该现象进行透析。“行人闯红灯”可谓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尽管笔者尚不知国外此类现象严重与否,但就国内情况而言“行人闯红灯”的现象几乎是随处可见。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机会就闯,看到空子就钻。纵然从行人的闯红灯心理分析,也许他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工作,紧急情况而要抢时间,但是更多行人应该只是出于一种潜在的闯红灯心理。在深圳有些道路设置了城市义工对行人过马路实行监督,可是任凭义工的哨子怎么警告,行人只管以最快的速度,步调闯过红灯。当然行人之中也不乏遵守交通规则的,但是在更多数行人的“示范效应”之下,愿意“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者毕竟又是少之又少。对于“行人闯红灯”问题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是无论是大力宣传教育还是设置大量监督都收效甚微,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笔者前段时间去到武汉,在多次过马路后发现该市的众多道路未设置红绿灯,熙熙攘攘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却并行不悖。由此我略加思考想到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即自由的市场经济。试想马路上不设置红绿灯,道路状况交由行人和车辆去相互调节从而达到均衡。即当马路旁行人占多数时,众多行人由斑马线迅速穿过马路而此时车辆只需稍作等待。而当道路上车辆占据多数时车辆快速通过,此时作为行人则需稍作等待。这样的相互调节可减少因红灯持续时间过长(此处相对于等待过马路的行人)或持续时间过短(此处相对于等待通过信号灯的车辆)所造成的行人等待过久或车辆等待信号周期过长,同时也避免了“行人闯红灯”,“车辆闯红灯”的现象。此外行人与车辆在相互调节中久而久之形成默契,达到均衡,实现双方等待时间的最短化,并达到降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的作用。尽管如此也并不是说交通治安的维持就不需要交通信号灯,这就如同市场经济的自主调节会失灵一样。当道路不是直行的马路而是三岔路或十字路口时,不设置交通信号灯而依旧放任行人与车辆的相互调节则势必导致交通秩序的无序混乱!此时此刻政府干预显得犹为重要,即交通信号灯可以发挥它调节交通的积极作用。此外在人流车流繁忙的路口甚至有必要设置交警进行交通协调。我们的市场经济需要自由调节也需要国家的调控,道路交通也是如此。城市里的直行马路可以尝试撤除红绿灯,放手让行人和车辆相互调节;三岔路,十字路口则保持交通信号灯,甚至于交警的调控作用。这样我们的交通资源便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行人与车辆便可实现各自效用的最大化!
(二)公交车运营现象
从前看过经济学者梁小民的一篇经济散文—《城铁应该如何经营》,文章从城铁的经营效率,城铁服务质量方面阐述城铁应该由政府独自经营转向股份制经营,或是民营。笔者在前段时间去武汉的行程里曾多次搭乘该市的公交大巴,也正是该市的公交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市的公交车不但外部陈旧,车内部更是破旧不堪,车内环境十分恶劣,除去我所搭乘的公交大巴,据我观察其余公交的状况也相差无几。唯一的好处在于公交车的票价低廉;就我曾搭乘的422路公交大巴由汉口经汉阳开往武昌,横跨武汉三镇,其全程票价仅售2.5元(此为空调车,普巴票价更低)。反观深圳的公交大巴虽然票价较高,就我时常搭乘的113路大巴车,由深大正门途经福田开往罗湖,票价6元(该车实行分段收费)。但是相比武汉公交车车内外恶劣的环境,深圳公交的内外部环境甚为可观,车内明净整洁,座位分明并且车内都配有清洁袋和垃圾筒便乘客使用,且售票员,司机大多态度和蔼。两个城市为何公交车运营状况的差别如此悬殊?显然这其中与两地公交的运营体制密切相关。武汉的公交运营延续着政府补贴的低票价制度,政府将公交服务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反观深圳的公交运营由深圳巴士集团(SBG)等构成,政府不再把公交服务当作社会福利制度。而是引如集团化竞争,从而竞争产生效率。同时武汉的公交由政府运营必然导致内部人员的效率低下。因为无论公交盈亏与否,公交内部人员依靠政府补贴固定按时领取工资,从而缺乏竞争,过着计划经济下的“大锅饭”日子。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作为委托-代理责任制,受到政府委托的公交代理人,即公交车队的负责人可能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而作为公交内部的司机,乘务员则由于缺乏竞争可能产生偷懒的投机主义行为,从而荒废业务。而深圳的公交集团化竞争运营,由于产权明晰,企业自负盈亏,从而要求企业内部有序竞争,产生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公交服务质量,提高公交运营效率,满足市民需要从而占据市场份额。试想武汉作为整个华中地区的重要核心城市公交运营状况尚且如此,其他城市或是中小城市的公交运营状况更是可想而知(据笔者了解广州的公交运营也采取政府补贴的低票价制)。正如时下我国的国企改革迫切需要进行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实现政企分开,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一样;我国很多城市的公交运营也迫切需要政府转变观念,改变公交服务实行政府补贴的低票价制,月票制…的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计划经济下的陈旧模式。将公交经营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民营,促进公交竞争,使公交运营市场化。从而为市民提供舒适高效的公交服务,创造优美和谐的公交运营环境。我相信只有这样公交内部人员才得以产生改善服务,提高质量的动力,克服从前的机会主义,投机主义行径,另一方面市民才有可能体验到尽善尽美的公交服务,享受到现代公交服务的舒适与便捷!
(三)路边烧烤摊现象
深圳路边的烧烤摊我自认为是深圳特区的“一道风景”,只要夜幕降临(差不多11,12点)搭设铁皮烤盒的小摊贩就纷至沓来。就拿我家小区附近来说夜间摆设的烧烤摊就多达十几家!他们多将烧烤摊设置在小区的草地,草坪旁,前来光顾的食客依草而坐。这类无证非法经营的烧烤摊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城市监管执法部门的打击取缔,但是却始终禁而不止,且经营大有蔓延扩张之势。究起原因一方面在于烧烤摊贩与城市监管执法人员大打“游击战”,想方设法躲避相关执法。另一方面相关执法部门执法不力,据我了解执法人员发现烧烤摊贩的经营时仅仅是收缴他们做成烤炉用于放置炭火的铁皮盒,对于其他东西则不予理睬,熟视无睹。同时当天晚上收缴的铁皮盒,第二天烧烤摊贩们只需以每个2元的价格便可赎回。这种执法模式不但起不到任何打击取缔非法烧烤摊贩的作用,相反还会助长他们的气势,因为作为应对手段,他们只需准备足够多的铁皮盒。烧烤摊贩们意识到城市监管部门的打击取缔仅仅是一种形式主义,不足以对他们构成警示作用。所以重新认识路边烧烤摊现象,明确执法方式手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今路边的烧烤摊贩普遍存在因而必然具备其存在的合理性。再次根据凯恩斯定律,即需求可以创造供给;深圳有上千万人口,夜宵作为人们的一种饮食消费形式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方式。同时物美价廉是每一个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所渴望的,因此便捷价廉的路边烧烤摊应运而生。设置在路边让顾客十分便捷,价格较低廉则满足于绝大部分人的消费需求。低收入阶级可以承担,与此同时具有对烧烤食物偏好的人群也作为路边烧烤摊的主要需求人群。此外根据萨伊定律,即供给本身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就深圳庞大的人口而言,对于烧烤这种夜宵形式的需求应该是十分巨大的。因而随着路边烧烤摊的递增,即供给的递增,潜在的需求越来越被发掘。而随着供给的递增,需求的递增,路边烧烤摊日益壮大起来,大有形成“规模经济”之趋势。因为市场是供给与需求在相互作用后所达到的均衡状态,对于夜宵的需求创造了路边烧烤摊的供给,即上文所提到的凯恩斯定律。而路边烧烤摊的供给同时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亦即上文所提到的萨伊定律。烧烤的需求与消费不断调节,不断实现均衡,因而这个市场本身自发地调节,有序地发展。此外路边烧烤摊的出现解决了社会中一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的和平稳定。但是在肯定路边烧烤摊在经济学上合理性的同时,其存在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并且需要得到迫切的关注。其一路边烧烤摊作为无证非法运营理应被相关的城市监管部门所打击取缔;其二路边烧烤摊在经营中产生大量的油烟,污染到城市空气,并且烧烤过程中的烟气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尤其是烧烤摊位所处地的地面大多被烟气熏黑,非常严重地造成城市污染。但是鉴于市场形成后不是轻易可以打破,笔者个人认为相关执法部门应该改打击取缔方式手段为监督指导的方式手段。城市监管执法人员应当合理监督摊贩们的行为,指导他们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经营烧烤和保护环境两手抓,两手硬。烧烤摊贩们对于经营中产生的垃圾要自主清理,对于经营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要负责;例如可以向相关环保部门交付一定的环境修补费用。此外食品监察部门应该配合城市监管部门对于路边烧烤摊的食品质量进行检验并通过舆论媒体引导大众少吃这类烧烤类事物(烧烤后的食物中会产生致癌物)。笔者认为这样路边烧烤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和一种社会现象也就同时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而那时无论是摊贩还是消费者,甚至是上级部门都必然会皆大欢喜,各得其所!
(四)图书馆雨伞堆积现象
前段时间深圳的天气极不稳定,时而阴雨连绵,时而晴空万里,笔者平日只要室外不下雨就不情愿带伞出门,对于雨伞有一种规避心理。某天课后去到图书馆,天公不作美窗外淅淅沥沥下起滂沱大雨,恰好又正值中午准备就餐之时。一时间心里没了着落,想回宿舍也不成,焦急之际发现图书馆自习室门口的雨伞架上堆积了大量前来自习同学的雨伞。片刻思索后笔者随手拿了其中的一把雨伞冲往宿舍,当然下午便将所“借”雨伞原物奉还。事后回想虽然是未经他人同意私自借用而有违常理道德,但是仔细琢磨却发现其中所暗藏的经济学道理,不禁窃喜于这次鲁莽的借伞举动!首先笔者联想到在文科楼,教学楼校义工联专门设置供同学在阵雨来临时未备雨伞时借用的公共雨伞。借用雨伞的同学在借用后只需原物送还便可任意自主借用。笔者每每观察,在下雨之际每处雨伞都被一扫而空,真可谓供不应求。那么闲置在自习室门口雨伞架上的雨伞为何不能为他人借用呢?固然义工联设置的雨伞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而自习室里的雨伞属于私有财产,所有权明晰具有排他性。但是大量的雨伞形成的资源闲置岂不是很浪费?况且笔者相信有为数不少的同学都曾遇到突降大雨而手中无伞的尴尬境遇。而经济学假定资源的稀缺性,因而要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而不能让资源大量闲置得不到利用。在通常看来假定某人借用了他人的雨伞,剥夺了他人使用雨伞的权利,但事实上他人也许那时那刻并不需要雨伞。那么这就属于达到了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的状态,即是一人效用的增加必须以另一人效用的减少为前提。“帕累托最优”要求我们要惠己悦人,侵占他人使用雨伞的权利表面上看似乎损人利己,但是事实上往往利己而未损人,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图书馆门口雨伞架上的雨伞足够多,当某人借用了他人的雨伞时,他人也许一直待在自习室,这样他不必使用雨伞,因而别人对他雨伞的借用并未侵害到他的利益。从另一方面看假使当某人借用了别人闲置的雨伞后,别人不久后正好需要使用该雨伞,但是发现自己的雨伞已经被不知名者借用拿走,此时他亦可选择借用第三个人的雨伞以作一时之需。这样看来他的利益依然得到了保障。补充一点的是自习室内不可能所有人都在某一时段同时离开而需要使用雨伞,所以雨伞架上雨伞的可供给量必然大于对雨伞的需求量,因而自习室里需要离开而使用雨伞的同学必然都能够拿到雨伞架上的雨伞。这样因下雨未带雨伞的同学私自借用雨伞架上的雨伞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不过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所借雨伞必须尽早归还,因为私自借用只能作为一种极端的应急手段应付一时之必需。从产权与交易费用上看,雨伞的产权明晰,首先所有权理所当然属于雨伞的所有者。但是当该所有者自习而将雨伞放置在雨伞架上闲置时,该雨伞的使用权暂时脱离该所有者,因而别人有机会使用该所有者的雨伞从而享有该雨伞的使用权。但是对于该雨伞的收入享受权无疑还是从属于该雨伞的所有者,在不考虑自由转让权时,私自享有了该雨伞使用权的人有义务向该雨伞的所有者交付一定的交易费用,即使用费。笔者认为在私自使用了他人的雨伞后,原物归还时可以留言署名并象征性地留下“使用费”,当然按常理此使用费大可免除,但是通过留言来言谢该雨伞的所有者似乎合乎情理,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此外依据着名的科斯定律,即当交易费用为零时,产权可以通过协调从属于交易双方的任意一方。那么在某人借用雨伞所有者雨伞时,交易费用可以看作是零,因而此时该雨伞的使用权可认为暂时从属于某人而脱离其所有者。不过还要强调一点,假如借用了他人的雨伞则务必原物奉还,不得有任何折损或毁坏;再者未经他人许可而私自借用他人物品的侵权行为实属万不得以,笔者绝对不予以提倡。不经许可而借用的行为只能作为一种别无他法下的没有办法中的办法,而在此笔者仅借作经济学分析的案例。
笔者选取生活中四点现象略作经济学分析,其间未使用任何数学模型和图象,基于笔者受港人张五常教授的影响,认识到数学只是作为经济思想传达的工具,数学不是目的,经济思想才是目的的道理,所以全文仅通过文字叙述阐述经济学的见解。但与此同时自知其中的浅薄之处,只是出于对经济学的思考运用妄自试作分析,所以还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体谅!
㈦ 经济学十大原理在生活中有什么表现和运用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
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学生面临如何分配学习时间的交替,父母在购物,旅游和储蓄间面临交替,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考虑上大学的决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为即使不上大学,也要租房和吃饭。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果把上大学的时间用于工作,能赚到的工资就是上大学最大的单项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学年龄的职业运动员如果放弃运动而上大学,可能每年少赚几百万美元,因此他们上大学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职业运动员一定要退役后才去上大学的原因。 --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飞一次的成本是10万美元,每个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会说:票价决不应低于500美元。但是当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座,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应该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饮料而已。 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小的增量调整。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㈧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经济学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学科,也是一种分析某种现实现象的工具和方法的存在,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因此,随着我们对经济学的研究,对生活中身边某种经济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是一个把经济学运用到生活中的例子,也是典型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可以使人们深入的理解生活中非理性的思维现象,并且将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本文对生活中几种经济学行为及现象运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释和分析,体现着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羊群效应;明星代言;应用分析
引言
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就会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的存在是十分普遍的,也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把所得到的经济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就会得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理性和多彩。
一、羊群效应
1.从众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肯定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你经过一家餐饮店,门口有三个人在排队,根据人们的先入为主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就会使你产生这家餐饮店一定很棒的想法,于是你业就会在这家餐饮店排队,后来再一些人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也会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想法,于是大家都会在这家餐饮店前排上队,人们的这种行为被叫做羊群效应。所以根据上述的分析而得出,产生上述星巴克现象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羊群效应的。
2.现象分析
羊群效应就是把别人的某些行为作为评判一种食物的好坏的标准,并且以此来做是否要效仿的决定,这样的过程行为就是羊群效应,客观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个体从众和跟风的现象,羊群效应并不遵循主流金融理论,它是一种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情况。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实际的生活中,羊群作为一种组织身份分散的群体,日常的行为就是没有统一方向的左撞右撞,但是如果出现一头羊朝着一个方向行动起来,群体中其它的羊就会紧随这头羊跟上去,并不会考虑到前进的方向是否存在危险或者更嫩的草。通过上述形象的表述,就很容易理解羊群效应的本质,就是着重的描述人们的从众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比较容易引起盲目的从众进而被骗或者是失败。羊群效应还是社会群体中人们有着向着相似的想法和行为的方向发展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反应就是:例如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对于某一决策的想法多数人是比较相似并且持支持态度的,而剩下的少数人并不会考虑决策本身的正确与否而变得支持这项决策。
二、广告效应
1.明星广告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告是随处可见的,夸张点的描述只要我们可以到达的地点就会有广告的出现,而种类繁多的广告中,明星代言是企业对于广告效应中的重要想象,当然明星代言也起到了很好的提高知名度的作用,广告中的广告词的朗朗上口也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对于产品的推动作用。
2.现象分析
由于这种明星代言的广告效应从侧面体现了某些信息,明星代言费的高低侧面反映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如果代言明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有一定的粉丝群体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娱乐行业的有一定的地位,由于明星的代言就会使企业的销售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也对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请明星代言广告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的手法,会使产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请到的明星的知名度、粉丝群体、社会影响力和在娱乐行业地位的重要性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和形象,粉丝群的作用也带动着产品销售量的增长。整体来讲,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明星代言人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着产品的形象,明星代言人对于产品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如果明星代言人随着形象的改变很可能也会改变绝大数消费者的口味,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设计方向,也会对产品的营销模式产生变化。
三、学校小吃整改现象
根据各大学校的小吃街的存在,小吃街周期性的就会提供一切新的口味进入小吃街这个小市场和进行整改,在增加了营养餐的同时,小吃的价格都在上涨,上涨平均幅度在150%左右,但是不符合需求法则现象就是,虽然小吃的价格普遍的都的上涨了,但是针对消费者的行为来说,人数不但没有下降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上升,针对这种现象来说,传统的需求法则并不能对其进行解释,下面我们从经济学的另一角度分析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针对上述现象的产生可以依据经济学的原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提升了消费者的偏好,相比于整改之前,小吃街的食品的价格虽然比较低但是质量并不能达到我们的口味要求,但是在小吃街整改以后,逐渐的达到了一定消费者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对于我们其他消费的场所而言,小吃街的整改明显相较于其他我们常去的场所产生了一定的优势,所以就阿合两方面而言,都使消费者的偏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通过周期性的增加小吃的种类,就会使一定数量的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小吃街的实际消费者,并且对于食堂等固有的小吃种类,小吃街整改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垄断的地位。(3)近些年,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增加,学生的消费开支也有了一定的增大,对于劣质品而言,会使需求曲线朝着左边移动,而产生消费者的数量增加的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实用性的学科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行为经济学已经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和合作交流的纽带,行为经济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当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日常生活的推动和影响。不论是本文所提到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还有生活中的理财、工作和消费等方面,处处散发着行为经济学的智慧,同样也是行为经济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通过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些行为就有引起巨大的经济学理论的可能,通过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在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是得我们的生活宾得更加的多彩与理智。
㈨ 用微观经济学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例如:谷贱伤农,薄利多销、多销不一定多得——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因为我的家在农村,所以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丰收的季节的农民的收入反而却下降了,这就是经济学里的一个经典的问题——“谷贱伤农”。
对于粮食来说,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粮食的产量,另一个是粮食的价格。粮食所取得收入为产量与收入的乘积表示。
这两个因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一条价格需求曲线所决定的。
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在生活中,粮食是一种必须品,其弹性系数较小,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并不明显;
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会小于价格的变化量。
原因在于,粮食的弹性系数小于一,因为对粮食的需求量是由人的生理需求决定。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粮食上的花费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对粮食价格变化的不敏感。
看到这一现象,我们也大致就可以理解上述问题了,当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时,农民就会竞相降价去卖掉手中的粮食。
而由于粮食的弹性系数很小,农民如果想把手中的粮食全部都卖掉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大幅度地降低价格,所降价格的的幅度一定会大于粮食产量增加的幅度。
这就出现了粮食产量增加却收入不增加的现象,这也正是经济学上的“谷贱伤农”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经济学的现象,所以,我们更应该练就一双火眼去发现它们。
同时,更应该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自己做一个好的理财,去真正地成为一个“理性人”。
拓展资料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