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汉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措施是什么
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措施如下:
1、改革币制,
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打击大商人,稳定经济,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发行了五株钱。
2、盐铁官营
政府及国企控制盐铁生产销售,使国家独占国计民生意义最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利润。
3、重农抑商,整顿财政
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
4、设置平准官、均输官
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❷ 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
经济方面,采取重农抑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❸ 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及其作用,急急急,,
公元前119年,武帝即位后二十二年,大农丞桑弘羊等三人开始推行新政,新政改革共有四条:一是收回民间铸币权利,货币国有化。二是盐铁由国家专卖。三是算缮钱。四是设立“均输”与“平准”制度。
1、统一币制,朝廷铸钱。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曾经实行过一些统一货币的政策。但到了汉初,地方诸侯王以及巨商豪强,都可以自行铸钱,汉初的币制混乱,是由于政府放手不管,允许民间私铸造成的,也是汉初经济政策一绝大失误,从以物易物进化到货币易物,主要的在于信用,否则四两铜钱与一块豆腐何干?而信用的担保者是政府,政府不稳定,货币即贬值,政府倒台,货币亦倒台。汉初允许民间私铸本为刺激交易,实则害人不浅,普通百姓是铸不起的,铸得起的,在里面缩水,减分量,灌铅,严刑峻法也不畏惧。当时,豪强役使农民,开采铜锡矿,用铅铁杂入铜内,铸劣钱牟暴力,中国铜矿开掘之彻底,只要看《读史方舆纪要》和《嘉庆重修一统志》就可以知道。桑弘羊的改革,首先是由政府发行一种硬通货,和原货币共同使用,从信用度和质量上挤垮杂币,类似今天银行业中的“挤兑”风潮。因为虽是关闭了民间铸币厂,钱还在百姓手里,激则生变,只有徐图之,这也是爱惜民生的一种考虑。当时政府发行的铜钱称为“赤仄钱”,赤者,紫铜也,仄,作“廓”,“边侧”解,所谓赤仄钱,就是加一圈铜边的铜钱,用紫铜作钱边,类似于今天的“防伪商标”,因为紫铜的熔点高,与黄铜的结合难,没有高级冶炼技术和设备是达不到的。赤仄钱分量为五铢,国家规定,缴纳国家税赋非赤仄钱不收,百姓只好用手里的货币去兑换赤仄钱,这一来就达到目的了。据《汉书》记载,为了制止地方私铸,汉武帝下令杀了几十万私铸的人,自首免罪的达百多万,可见,这是一场多么残酷的斗争。连续进行几年后,到元鼎四年,政府彻底控制了货币市场,下令废止赤仄钱,全国统一铸造“三官钱”,三官者,指主持铸币的三种官制,为“均输”,为“钟官”,为“辨铜”。三官钱今天还有很多,古币收藏家手里都有。这种五铢钱制作精美,工艺精良,远非私铸者能及,这时货币的混乱状态算是彻底刹住了,桑弘羊厥功甚伟。
2、实行盐铁专卖。冶铁、煮盐和铸钱是当时最大的三项财源,盐铁一则为军需,一则为民间必需品,直接影响物价,市场管理自然非国有化不可。盐比较简单,由国家来专营专销,凡为盐农,皆有登记,国家配发统一工具,即“牢盆”,牢者,边缘特高,品质特佳之意也。国家规定,盐不在“牢盆”中生产,即为非法,盐农生产完毕,国家统购统销,全国设三十七个盐官分别管理。铁的作法也一样,全国设铁官四十多处,自开矿、锻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所赢之利,悉数递交国库。盐铁之法,自创立后代代相循,到今天我们也还是如此。这可以看出古人的眼光,盐铁之法甚至在当时受到的攻击和今天也一样,拥有所有国营企业的毛病,贪污腐败,效率奇低,官僚作风,这能在当时的史籍中查到很多,自然,革除此弊病就远非经济领域能完成了,故而不谈。总之,对盐铁实行官营专献,由此朝廷增加了巨大的财政收入。
3、征收财产税--算缮钱。缗钱就是商人的本钱,算缮钱就是向商人征收的财产税。具体征收方法如下:对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二千钱征收一算,即一百二十钱;手工业资本税率较商业资本减半;商人的车辆每辆征税二算,普通人的车辆每辆征收一算。商人的资本由商人自报,如有以多报少,就要没收财产,罚令守边一年。当然,富商大贾不会不进行反抗,汉武帝又鼓励“告络”,就是对商人所报不实的,可以向政府告密,通过这种方式,汉武帝没收了商人“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
4、实行“均输”与“平准”,这是桑弘羊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创举,他的崇高地位,绝非易得,两项创造至今仍福泽后人。“均输”与“平准”,就是运输和贸易实行官营。汉武帝在各郡设均输官,在京城设平准官。均输官在地方负责收购和运输货物,平准官则收罗各地的货物,调剂有无,平抑物价。“均输”,“均”者均匀,“输”为输送,简单地说,是从交通上调节物资,完成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以前,人民交纳赋税并非全以货币形式,尤其是盐铁国营之后,实物占一大部分,有粮、有盐、有铁,若全部押送京城,人马费用加入成本又太高。均输即国家在各地设立国库,就地收纳实物赋税,今天看来,理应如此,对当时以天子为中心的观念而言,是纯经济论的革新。专制制度向来讲究“政府意义”,缺乏科学的成本计算,桑弘羊的作法,属于冒险。“平准”制度是均输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某地缺铁,有哄抬物价现象,政府调集物资充实市场,平抑物价。某地闹灾,政府调集周边地区粮食资助,某地丰收,谷贱必伤农,政府大量吃进,待荒年再吐出,一进一出之间,政府能控制全国物价,根除囤积居奇的现象出现。这两项内容我们今天看不会觉得高明,只要想想,那是在近两千年前,政府刚刚从粗线条的规划中稳定下来,就能深化到对物价的精密控制中,这样就不能不感叹,桑弘羊实在是武帝一朝的经济大师,武帝改革的成功也奠定了战争的财政基础,一个光炳千秋的朝代当由此开始。
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许多进步措施一样,这些经济措施,加强了封建朝廷的统治力量,削弱了地方豪强和某些与朝廷关系不大的一部分商人的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但是,人民却从中得不到多少实际利益。相反的,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如盐铁专卖,价格昂贵,质量低劣,而平准均输,运输货物时所用人工,实际上作为徭役,加到了农民头上。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望采纳,谢谢!
❹ 汉武帝在经济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经济上还是继续重农抑商维护小农经济 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重农政策也巩固了封建统治。
(一)积极作用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政府的军事政治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对商业和市场的管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方豪强巨贾,规范了社会秩序。
(二)消极作用 在取得了巨大的辉煌的同时,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也暗含了危机,高度国家垄断的经济和重税导致了市场和社会的凋敝,对西汉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❺ 汉武帝时期独特的经济政策,究竟是怎样的
西汉时期陈汤说的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我想对于谁都不会陌生。现在大家一说起汉,就会想到“强汉”,而一想到强汉势必就会想到“汉武帝”。是的没错,大汉的强盛之名有一半的功劳是汉武帝造就的,他在位期间开创了空前的丰功伟绩,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并为汉朝开扩了辽阔的疆域,正如司马迁所说“汉兴五世,隆在建元”,西汉也就是在武帝打下的基础上在宣帝一朝达到了鼎盛。
可以说在当时整个国家商品运输和贩卖几乎都有国家来控制,国家想让哪个地方的商品价格低亦或高,就可让哪个地方的商品高或低,可谓是随心所欲的掌控。而汉廷就是利用这些垄断性的经营优势获得非常巨大的利润,随之而来的就是武帝一朝的国库收入与日俱增,朝廷变得越来越富有,史载“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封泰山,巡海上,旁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武帝一朝正是将铸钱收归国有、盐铁官营、榷酒酤、均输平准等民转公的政策,将这些本可有私人参与的行业统统交有国家统一经营。就这样武帝一朝的财政才能如此的宽裕,才能支撑起一场又一场的耗时长久的对外战争,也最终才能成就大汉的强汉威名,并也成就了宣帝一朝的极盛时期。
❻ 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将地方的盐铁经营属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平抑商品价格,算缗和告缗,算缗就是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令商贾、手工业者、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
汉武帝即位初,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但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边境匈奴袭扰不断,而封建统治思想尚待确立。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经济上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主张,由政府直接经营运输和贸易;军事上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解除了匈奴的威胁,统一今两广一带,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❼ 关于汉武帝对经济方面的措施的认识
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摘要: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大有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种种政策无不对后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放弃了对汉武帝最为卓着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汉武帝时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通过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分析来探讨汉武帝时期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背后经济背景,厘清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的原因和实施的效果及影响。
关键词:汉武帝 经济政策
作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有为的君主,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外完成了对匈奴讨伐使得长期危害边疆的匈奴势力被瓦解,对内完成了对诸侯王的削藩,文化上开始了向儒家大一统的靠拢。汉武帝所取得成就可谓是极大的,然而关于汉武帝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争论主要集中在汉武帝的对外和经济政策之上,汉武帝自己在晚年也颁布了《轮胎罪己诏》来检讨自己在早年的政策失误,并宣布重新实行汉初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汉武帝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而他成就背后所造成的汉朝的统治危机都源自他在位初期实施的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为汉武帝的对内对外的政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后患,本文就旨在分析汉武帝时期各项政策背后的经济政策,厘清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它们的影响。
一.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的原因与背景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财政政策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都具有紧密的联系,是当时环境下的产物,从政治上来说,汉武帝时期的汉朝对外面临来自匈奴的威胁,对内面临着诸侯王的威胁;从经济上来说,汉初推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民间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而朝廷则面临着严重财政危机;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地方豪绅巨富的垄断和土地兼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角度来分别论述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产生的原因背景。
(一)政治形势
汉武帝时期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对内各地的诸侯王成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阻碍,对外来说一直存在的匈奴势力威胁着汉朝的边疆。匈奴是从西周末以来就成为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民族,以骑见长,英勇善战,除了战国时期赵国的李牧,秦王朝时期的蒙恬,曾战胜过外,其余时代,中国大都是战败方【1】。对此拥有雄心大略的汉武帝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强硬措施,对外用兵打击匈奴,对内压制诸侯王。对内对外汉武帝进行招东瓯、事两越,通西南、定东北和抗击匈奴等一连串不同规模的战争【2】。为了对匈奴形成钳制之势,汉武帝还派兵进入西域地区,对不肯服从者也进行了武力镇压【3】。对内的诸侯王问题,是汉代开朝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政权部分采用了分封制,产生了一大批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与地方的好身巨贾结合形成了对中央政权极大的威胁,当时的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已经在政治上表现出明显的参与倾向。例如在平定吴楚七
国之乱的过程中,他们就和地方诸候王串通一气,共同与中央抗衡【4】。可以说汉武帝在此时面临着严峻的对内对外的政治形势,为了平定内外的困境而展开的战争成为了汉武帝展开经济改革的重要原因。
(二)经济形势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形式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是汉初的修养生息政策为汉朝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为汉武帝后来的集中社会财富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经济基础;其次,汉武帝时期汉朝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危机;最后,汉武帝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了小农经济,而豪绅巨贾的出现产生了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垄断。
首先是汉代初期积累的经济基础,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债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
后绌耻辱焉”。正是这样丰富的社会财富为后来汉武帝实行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这一时期的汉武帝的财政支出巨大,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最大的财政支出包括:战争开支,安置灾民和招降少数民族开支,水利工程开支以及戍边开支。从战争开支来说,。如《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军之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之财转漕之费不与焉。于是大农陈藏钱经耗,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其费发亿计,不可胜数。于是县官大空。”可见当时汉朝巨大的军费开支。而汉武帝时期还大兴水利工程,修通灵渠、漕渠等,耗费二十余年治理瓠子口决堤。戍边开支也是耗费巨大,如元鼎二年,“斥塞卒六十万人戌田之”,“中国缮道魄粮,远者三于,近者千余里”,“皆仰给大农”。元朔二年(前127),武帝为加强北方防御筑朔方城“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
在安置灾民和招降少数民族方面,例如浑邪王投降后,武帝赐降汉之匈奴浑邪王及有功之士“凡百余巨万。”这些都给汉朝的财政造成了严重的压力,直接造成了汉朝的财政危机,而同时汉武帝在位时期的奢侈生活和巡幸等活动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最后我们谈论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商业,汉武帝时期商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巨贾和豪绅的大量出现不仅造成了土地兼并垄断,造成了社会经济凋敝,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对传统的小农经济造成了大量的冲击,动摇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商业丰厚利润的吸引,导致人们纷纷弃农从商,“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5】
(三)社会形势
汉武帝时期社会形势的尖锐主要是有地方豪绅与巨贾造成的,汉武帝时期的富商大贾制造出不少社会问题,他们兼并土地、经营高利贷、扰乱市场,使“黎民重困”,从而造成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尖税矛盾。
正是上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原因最终促使了汉武帝采取了从藏富于民向取富于民的经济者政策的转变,利用重税以及工商业国营等措施来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简析
汉武帝的经济政策概括起来就是高度集中国家垄断经济,这一政策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盐铁酒专营打击重农抑商,增加税赋,推行均输平准,颁布算缗、告缗,统一货币收归货币制造权到中央,我们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讨论汉武帝的经济政策。
货币,收归货币铸造权:汉初,中央政府推行“无为”这一财政管理政策,
纵民铸钱,各地制造的货币很不统一,“钱文大乱”,减重现象非常严重,从而引起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元狩三年(前120)前后汉武帝开始废止四铢半两钱,铸造新的三铢钱,并相应制订了皮币(方一尺的白鹿皮定价四十万)以及白金货币.然而,这一政策也失败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诞生了五铢钱. 五铢钱,顾名思义重量为五铢,约3.5克.五铢钱成为了后来七百多年中国货币的主体,一直到唐朝的开元通宝出现(公元621年)后才被取代.,此统一了全国币制,也稳定了货币流通,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存在的货币贬值问题【6】。
盐铁酒专营:这是汉武帝经济改革政策当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汉武帝重农抑商政策的代表,通过对盐铁酒的专营,打击了大商人,又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自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始,盐业收入拨归大农令以助国库,并设立大农丞,开始对盐业进行管理。自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国家开始垄断铁业的生产和流通,生产规模也由此逐渐扩大。,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初榷酒酤”,韦昭日:“谓禁人酤酿,独官开置
,独取利也。”从此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完成了对盐铁酒的专营,开创了封建王朝完备的专营制度,三种专营之中,酒相对前两者来说利润较少。
均输平准: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开始,均输法,平准法的实施,两条法律以国家统制物资的搬运和物价的调节来抑制大商人的利润,并试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均输法的内容并不明确,综合<<史记>>平准书,<<盐铁论>>等文献,大概是以下的内容:政府需要的物资从民间购买,但输送到中央没有质量保证.因此在各地设立均输官专门从事物资的购买和运输.很显然,平常由商人进行运输的利润也消失了,政府开支得以削减.五年后,在这一基础上更实行了平准法.平准的具本内容是:“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之物,名日平准”由于中央对物资需求扩大以及各个部门竞争造成了物价波动剧烈.为了防止这一现象,事实上掌握这一政策实施的桑弘羊在物价低迷时买入并储存,在物价疯涨时卖出平易,两相结合防止物价剧烈波动,并杜绝大商人投机获利的可能性。
算缗、告缗:算缗、告缗是针对大商人的一种经济剥夺行为,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封建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开始实行对商人及手工业者征收千分之二十至四十的赋税。并针对商人隐藏财产、规避税赋的现象,武帝又颁布告缗之令,“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国家没收的“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它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7】
增加赋税:汉武帝时期在原有税收基础上,除了前面所说的算缗、告缗,还增加了税收的征收幅度,首先是调整提高农民负担的税赋,农田收入仍按“三十税一”,但将原来的实亩实收改为三十亩按一百亩标准收,无形中农民增负担三倍多。口赋由原来的七岁起收改为三岁起收,提前了四年,并由人平二十钱增为二十三钱,增加了三钱。农民和商人、宫吏承担的更赋由三天增加到三个月。对富人的税收改革就是前面所说增加的财产税,直接打击了当时的巨贾豪绅。
通过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财富由社会向中央政府转移,中央政府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同时打击商业,汉武帝的经济政策成为了后来中国封建专制经济国家垄断专营的代表,它开启了一个国家垄断专营的时代,这些政策在汉武帝时期对当时的国家社会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然而在后期却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从经济思想来看,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是藏富于民向藏富于国的转变,是汉初放任自由的经济思想与严格的封建经济管制思想之间的转变。
三.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所采取的国家垄断经济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从长远来看,他所实施的经济政策又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灾难后果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此汉武帝在晚年颁布《轮胎罪己诏》改变了自己的统治政策以其化解统治危机,了解这些经济政策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对我们现代依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积极作用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政府的军事政治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对商业和市场的管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方豪强巨贾,规范了社会秩序。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是汉武帝的经济政策的最直接的效果,也是汉武帝经济政策最直接的目的。
极大的支持了汉武帝的军事政治和社会行动:丰富的财政收入为汉武帝的战争提供了资金,保卫扩宽了汉朝的边疆,稳定内部的局势,同时汉武帝还利用充足的财政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大兴水利工程,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打击了巨贾豪绅,稳定了市场秩序,遏制了土地兼并:汉武帝的盐铁酒专营以及针对富人的财产税等都极大的打击了豪商,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缓解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问题。
打击了地方豪强,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盐铁中央专营直接打击了地方豪强,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使得他们没有能力再与国家政权抗衡,从而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削弱了地方势力,增强了中央实力,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为后世政府的经济改革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开创了封建社会官营工商业传统。从此,官营工商业在中国封建工商业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经济特点【8】。
(二)消极作用
在取得了巨大的辉煌的同时,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也暗含了危机,高度国家垄断的经济和重税导致了市场和社会的凋敝,对西汉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导致了官商一体化阶层的兴起,在汉武帝打击商人阶级的政策下,商人阶级通过捐资等方式获得爵位或者与官员勾结,形成了官商一体化的进程,反而加剧了对底层人民的盘剥和对市场的破坏,同时还造成了严重贪污腐化问题,官商一体化阶层的兴起对民众的盘剥更加严重,反而造成了经济的凋敝。
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汉武帝的经济政策的严重打击,社会经济失去活力,一步步走入凋敝,最后导致了西汉经济的萎缩,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抑商政策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而在长时间来看却带来了严重后果。
沉重的税负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使得农业生产陷入困境,农民生活困难,加之官商的盘剥,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甚至影响了汉武帝后期的统治造成了统治危机。
四.总结
汉武帝出于增加财政收入和政治市场秩序的经济改革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从长期来看中央集权的官营工商业这样的抑商政策和过重的赋税,都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汉武帝经济政策中的政府控制思想和汉初实行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之间,必须取得一种平衡,就是通过政府的有限的参与保证市场和社会的秩序,同时发挥市场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向汉武帝一般一味的发展垄断的国营工商业,这对我们现在的经济政策依然具有重大的意义,藏富于国不如藏富于民。
❽ 汉武帝为了巩固政权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采取哪些措施
汉武帝出巡图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等.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军事,对外友好: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括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给地通道
经济:在经济方面,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思想: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❾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是怎样的
本文来自:网络知道日报
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期,为后来汉武帝保证近十四年北伐匈奴的基本胜利,实现了“外事四夷”的目标。
实际上,汉武帝时期,除了继续实施文景两帝时期的经济政策,还顺应历史潮流,运用了一系列经济控制政策对国家进行调控。
那么,这些经济政策是怎样的呢?
改革币制
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打击大商人,稳定经济,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发行了五株钱。
要知道,西汉初期的私人的可以铸钱的,直到景帝时开始禁止,但是武帝登基后,还有很多地方私铸铜钱。
于是,武帝除了加强中央垄断铸币权,规定盗铸者一律处死外,在前113年又彻底废止各级地方政府的铸币权,统一由中央的“上林三官”铸造。
前119年的币制大改革,更是增加了以银、锡为材料的“白金”币和以鹿皮为材料的皮币,并强制性地将其与铜钱的兑换率规定得畸高。虽然武帝对外宣称:为了打击大量贮藏铜钱的富商大贾和诸侯王的势力,但是最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盐铁官营
说白了,就是政府及国企控制盐铁生产销售,使国家垄断国计民生意义最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利润。
前119年,武帝“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就是将私人垄断的冶铁、煮盐业改为国家独占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盐铁事宜,还规定对私铸铁器和煮盐者处以刑罚,没收全部生产工具。
一时间,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但是,武帝的这种做法却留下了一大“祸患”--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盐铁事宜。
这样一来,盐铁专营其实就是官商勾结对盐铁高额垄断,双方共享利润,却苦了老百姓。
前98年,武帝又“初榷酒酤”,即将酒作为专卖的对象,这还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设置平准官、均输官
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前110年,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就是调剂运输;平准即平衡物价。
政府需要的物资原本都是临时抢购的,这样一来势必会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交中央的赋税、贡品,除了来往麻烦外有时价值还赶不上运费;大富商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于是,武帝命大农令(相当于如今财政部长)统一在各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赋税物资,并向首都或各地输送。,此外,首都设平准官,总管全国运来的财物,除去供皇室贵戚所用外,作为政府资本经营商业。
其他的政策还有重农抑商、整顿财政等。
总之,汉武帝运用经济控制政策,使政府获益匪浅,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
太初四年(前101年),西汉政府征伐大宛,结果“宛举国以降,效其器物??乌孙之属骇胆,请为臣妾。匈奴失魄,奔走循逃??”在此基础上,武帝下令把亭障从玉门关向西延伸,加强在西域的军事渗透。在渠犁、轮台屯田,就地解决粮食问题。汉武帝的开边政策仍在继续,直到征和三年(前90年),大规模的战争才逐渐停止。从元光二年(前134年)至征和三年(前90年),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为“外征四夷”。
❿ 汉武帝改革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急急急,高悬赏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巩固,而其经济政策正是这种政治大一统和皇权高度强化的产物。汉武帝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包括在农业、工商业和政府财政机构几个方面。诸如重农抑商、移民屯垦、假民公田、统一货币、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酒榷等等经济政策的推行,为当时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广阔来源,并满足了其外征四夷的需要,尤其巩固了汉帝国在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其经济政策中关于官营工商业的许多制度都成为后世国家经济制度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