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如何改革的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如何改革的

发布时间:2022-10-06 13:54:44

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这里只是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A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是最终目的而不是目标。这个问题可以理解远和近的区别,即A是较为远的目标,而D是近的目标。此题问的比较具体就这能用近的目标了。而A是比较含糊的不是很具体的。不知道清楚了没。

Ⅱ 我国经济体制的几种历史性转变


1、5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就着手于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变革,要创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体制。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2、1958到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3、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瓦解”,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大大加强,新体制的基本构架已大体确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认真抓好四个互相联系的重要环节: (1)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促使企业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自发地实现资源配置。 (2)加快市场的培育。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经济。 (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分配是经济利益实现的制度。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就没有市场。 (4)混合经济中政府主要是调节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中国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Ⅳ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2000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到2010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本世纪前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需要的领域,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产生最大的效益,最大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Ⅳ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自下而上的改革。经济作为社会物质基础部分,改革可以从基层开始,局部的变动是可控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是不足以影响全局的。但政治体制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触一发而动全身,它的改革不能简单的套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必须牢牢的把握改革的方向,主要应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在具体实施之前,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必须有一个总体的设想和方案,通过法律的形式把主要内容和基本程序固定下来。做到先定规矩,再整体有序推进。 因此,邓 小平说中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自下而上经济体制改革一个很好的例子。

Ⅵ 我国有哪些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次:建国初~1956,以公有制为主体转变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第三次: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改革家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以“权力和利润下放”为内容的最初改革是产权改革,当时没有产权理论作为指导。然而,这种改革实质上是权力关系的调整。这种选择可能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也是人们的本能选择。无论是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还是相关改革,都围绕着责任与权利关系及其体制的调整展开。

农村改革主要包括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改革,股份制合作制改革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业的产业化。考察这一过程,可以发现,每一项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调整”。

事实上,国有企业改革的产权制度改革从一开始,因为改革委托权力和转移利润,税收改革的改革,改革的合同管理系统,租赁管理系统的改革和股份制改革,调整等本质上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产权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本质上也是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权利和责任的界定和调整。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从土地产权制度和农村生产组织制度开始的。为什么制度变迁会首先发生在农村?我们认为,这是出于客观需要而作出的理性选择。农产品专营购销制度、剪刀差和户籍制度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政府与社会相统一的人民公社制度被称为集体经济,它实际上是变相的国营经济。与城市集体经济、国有经济不同的是,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基本是“经营而不包括”的。这样,农村改革的机会成本很低,农村对新体制的需求更强。因此,与城市地区相比,旧制度更容易被打破,新制度更容易产生。在自发的制度变迁之后,更有可能迅速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中国的经济系统,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困难的,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增量突破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系统结构,促进旧体制变化或反向传播,这是一个主要原因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应充分肯定。

但是,不能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成功取决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增长都将是两条腿的。公有制经济,无论是集体经济还是国有经济,甚至在非公有制经济出现之前就已经进行了改革。集体农业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此外,我们在强调体制外改革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有经济在改革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市场化的慢,这是不利于市场化的过程,但可以使大量的经济资源,尤其是关系国民经济的部门在政府直接控制,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有利于控制各种矛盾在转型的过程中。

但也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调整弥补了市场的不足,克服了市场的缺陷,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事实上,国有经济也承担了中国渐进式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代价。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制度设计和变迁过程中,它是多主体共同创新的系统,角色不断变化。其中,政府作为多元主体中的一员,在制度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农村改革为例。正如我们已经分析的,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制以及适应农业产业化的三个阶段的制度创新。在每个阶段,不同的主体扮演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阶段的角色和功能是不同的。

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原有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期间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如原有的经济体制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在所有制结构上片面强调和追求“一大二公”等。
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包括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3、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2、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目的: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Ⅸ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的、以
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瓦解”,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
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大大加强,新体制的基本构架已大体确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基
本形成,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
营体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
农村改革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跨出
了大的步伐: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废
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了农业生产指令性计划,实行合同定购制;放开了
绝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棉等主要衣产品实行保护价
;鼓励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和非农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推
进了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建设,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因
地制宜、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也有一定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可以说,经过
改革,农村作为传统经济中自然经济色彩最浓、经济发展水平最薄弱的环节,其
运行机制基本上已率先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新经济体制的实行和政策的
不断开放,使全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
就,创造了人间奇迹,对其他方面改革开放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第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得到确定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过去指令性计划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覆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经过改革,已
全部取消了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国家只对9种主要农产品生产实行指导性计
划管理。

Ⅹ 我国经济体制的几种历史性转变

一、5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就着手于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变革,要创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体制。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二、1958-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瓦解”,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大大加强,新体制的基本构架已大体确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

第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得到确定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发展。

第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添了新内容。

第五,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机制和手段正日趋成熟和完善。

第六,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实施。

第七,市场经济法规和新的经济秩序逐步形成。

第八,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经济正走向世界经济的大舞台。

总之,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行政指令性、计划纵向分配资源的方式已基本上向多家竞争、市场横向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实现了由凭票供应、商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品种繁多、产品丰富的买方市场转变;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向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经济转变;经济运行由以“短缺”为基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以市场需求约束为主并与资源约束相结合的类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国民经济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阅读全文

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如何改革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做好财富与幸福的决策 浏览:741
结婚三周年怎么表达爱情 浏览:61
兵团九师工作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666
陶瓷杯与骨瓷杯哪个更健康 浏览:749
310在爱情数字里什么意思 浏览:137
什么软件把自己变美女 浏览:396
美女和帅哥的全家福该怎么画 浏览:312
欧美女人穿什么衣服好看 浏览:822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诗句 浏览:40
幸福生活节节高的儿童舞蹈视频有哪些 浏览:380
老班长说幸福就是什么补充完整 浏览: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浏览:539
肥城和宁阳事业编哪个好 浏览:323
美女组团偷项链是什么电影 浏览:726
对中医事业有什么追求 浏览:483
经济下行该如何面对 浏览:458
如何谈幸福恋爱 浏览:795
中国古代爱情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930
合肥和中山哪个经济发展好 浏览:316
红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开健康码 浏览: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