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宏观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宏观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发布时间:2022-10-05 06:10:10

Ⅰ 什么是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着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着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 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很强调投资的变动的关键作用,认为投资的变动往往比消费的变动来得大,指出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既是收入变动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它在“解释”投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加速数”和“乘数”相互作用的学说。

“加速原理”与“乘数论”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论”是要说明投资的轻微变动何以会导致收入发生巨大的变动,而“加速原理”则要说明收入的轻微变动何以也会导致投资发生巨大变动。但二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宏观经济学正是利用所谓“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据说,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而乘数的作用又使得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急剧降减,后者再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成为负数(或负投资)。

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加剧了生产萎缩的累积过程。一旦企业的资本设备逐渐被调整到与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负投资停止下来,投资状况的稍许改善也会导致收入重新增长,于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开始。收入的重新增长,又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新的“引致投资”;后者又通过乘数的作用,促使收入进一步急剧增长,这便开展了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会把国民经济推到“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并从那里弹回来而转入衰退。

宏观经济学讨论的价格问题,是一般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问题。按照前面讲的“国民收入决定”论,一般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然而,总需求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货币供求变动的巨大影响。所以,货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重视对货币供求的分析,不仅在于可通过对货币供给、利息率的调节去影响总需求,而且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动与总的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宠观经济学着作大多承袭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只是略加修缀。

许多宏观经济学着作者认为传统“货币数量说”过于粗糙,他们把货币数量说的基本观点跟“收入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以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主要影响将表现在扩大“有效需求[u/rl]”、增加生产(或收入)上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只有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这时闲置设备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货币供给,已不能再促使产量增加,而只会产生过度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缺口,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酿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这种分析,就是所谓货币分析与收入分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分析表明,不仅政府开支和税收的变动,而且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都会对总需求水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就为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 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

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

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性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增加后,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运用上面所介绍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着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着紧缩性方式而不是按扩张性方式来加以运用。

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开始企图用供给分析来补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探讨微观经济基础,出现了一种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相综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新动向。

宏观经济学建议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宏观经济学首先关注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是决定其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增长率的关键因素。

能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经济运行状况。。。很有用 开阔自己的事业

Ⅱ 中国的宏观调控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致历程是是什么

从有解放区开始就存在宏观调控政策。大致历程:1,原始阶段(刚建立苏区时)2,成长阶段(苏区到解放初)3,成熟阶段(解放初到改革开发)4,完善阶段(改革开放到现在)。
1.政府宏观调控,又称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主体之间的对称关系的经济行为。以经济对象为核心,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主要是金融手段)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宏观调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对称逆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向知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宏观调控常态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和计划经济。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的产业政策来实现。
拓展资料:
宏观调控的定义
1.宏观调控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它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
2.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受价格规律和自由市场机制的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导致通货膨胀,而随之而来的衰退高潮则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性波动对社会资源和生产力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宏观调控着眼于全社会经济运行,人为调节供需;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收支平衡。
3.经济学家将这个术语理解为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它的含义是模糊的。 80年代,一个叫宏观调控部的经济研究部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控还有点敬畏。后来改名为“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了。近期,宏观调控已演变为一项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随时存在。这种表述模糊了“宏观调控”的含义,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中是短期的。

Ⅲ 中国的宏观调控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致历程是是什么

从有解放区开始就存在宏观调控政策。
大致历程:
1,原始阶段(刚建立苏区时)
2,成长阶段(苏区到解放初)
3,成熟阶段(解放初到改革开发)
4,完善阶段(改革开放到现在)

Ⅳ 宏观经济理论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了宏观经济学

出的那本书叫做<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虽然凯恩斯被公认为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但他之前的经济学家也都在他们的着作中讨论了整体经济的问题,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之上的.凯恩斯的贡献就在于将宏观经济方法引入对整体经济运行的研究之中.

Ⅳ 宏观调控是哪一年提出来的

中国最早提出宏观调控应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也就是1949年-1956年生产资料劳动改造期间,但宏观调控的提出者应该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这个观点的。
拓展资料:
1.宏观调控(简称宏调)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 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
2.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Ⅵ 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1.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可称为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有:威廉. 配第的《赋税论》(17世纪60年代),和《政治算术》(17世纪70年代);亚当.斯蜜的《国富论》(1776年);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魁奈的《经济表》等等.
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即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这一段时期,也称是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准备时期.主要的宏观经济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国和美国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等等.
第三阶段,以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一书的发表作为起点,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称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20世纪30年代末起,凯恩斯的追随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即投资函数理论的发展,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和从封闭经济模型发展为开放经济模型.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以来至今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时期.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变化:(1)非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复兴;(2)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理论加强了对供给的分析和规范经济学的色彩;(3)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和非凯恩斯经济学在某些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4)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结合问题受到了重视.

Ⅶ 宏观经济又被称为什么

宏观经济,又被称为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

Ⅷ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是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哪一年发表并且以什么为标志的

1936年,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Ⅸ 什么是宏观经济

所谓宏观经济是指: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

阅读全文

与宏观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浙江事业单位统考哪个地方竞争大 浏览:826
如何看男命婚姻的好坏 浏览:819
中年人如何重生和幸福 浏览:233
爱情金钱英语怎么写 浏览:138
怎么画两只爱情鸟 浏览:781
张幸福最后怎么样了 浏览:125
幸福如何拥有密尔 浏览:797
聊斋的故事怎么来的 浏览:294
在郑州怎么申请一个健康证 浏览:603
网上婚姻登记怎么办 浏览:47
平安夜用什么数字代表爱情 浏览:325
下列哪个故事是体现了爱国精神 浏览:558
瓦特有哪些科学故事 浏览:400
网上预约健康证为什么显示满员 浏览:281
为什么事业单位考核没有奖金 浏览:857
包菜和醋能做什么事业 浏览:119
如何认识经济的概念 浏览:310
儿童健康检查记录表哪里办 浏览:528
兰州疫情健康证明怎么办理 浏览:206
美女看守所逃跑什么电视剧 浏览: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