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社会经济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有的社会经济组织调整、转型,新的组织不断产生,组织形式复杂多样。
一是农户成为农村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单元,农村基层组织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包产到户首先使农村家庭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从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到个人或合伙的个体、私营企业,家庭的作用突出,家族作为家庭的联合或放大,在农村经济、社会事务乃至政治活动中的影响在扩大。从1987年我国开始村级村民自治试点,1998年正式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全国推开,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推动了农村党支部进行公推直选,进而推动乡镇一级组织民主选举。农村基层组织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是企业类型多样化,单位制松动。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类型增多。国有、集体两大类别之外,新增了个体、私营、三资等新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国有、集体两大类别内部出现了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同时新出现了大量的中介机构,如证券交易所、律师服务所、房地产交易所等中介服务组织。各种类型企业都定位为单纯的经济组织。原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都在逐渐剥离办社会的职能。单位制松动,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就是干活挣钱的关系。职工在工作以外遇到的问题,都推向社会,自己解决。
三是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大量涌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团体飞速发展。1997年,全国性社团发展到1848个,地方性社团发展到20多万个。社团组织遍及产业部门、社会服务与社会福利部门以及信息技术服务、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科学研究等领域,还有特定企业、职业、兴趣爱好等组织。1998年以来社区组织在各大城市迅速崛起。
B. 经济法主体有哪些
法律分析:经济法主体一般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内部的职能机构和生产单位、承包户、个体经营户、公民个人和国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第七条: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步。
前款规定行业的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严格自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
C. 经济法主体的主体范围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或参加者。
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有法定取得和授权取得两种方式。
我国经济法主体的范围包括:
1.国家机关。
2.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
3.企业内部组织和有关人员。
4.公民及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D.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包括哪些
一,主体:⒈ 国家机关——税务局、工商行政管理⒉ 企业⒊ 其他社会组织⒋ 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内部单位⒌ 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公民⒍ 国家——发行国债 公民——国籍人民——政治
公民(自然人)——外国人、无国籍人 → 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法人(组织)
公民行为能力:受年龄、智力限制18周岁——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10~18周岁——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10周岁以下——无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权利能力(经营范围):始于登记,终于倒闭与公民的区别:⑴ 能力不一致 ⑵ 权利之间不一致 ⑶ 有些公民有,法人则没有
条件:⑴ 依法成立⑵ 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⑶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⑷ 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内容——权利与义务
三,客体(标的)
E. 经济法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内部组织,请问:内部组织的定义是怎样的社会组织又有哪些
经济法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
内部组织不属于经济法的主体。
社会组织,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保险业协会等等,就属于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