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北流经济现状如何

北流经济现状如何

发布时间:2022-10-04 03:55:27

❶ 北流的经济发展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北流争取到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资金超3亿元,是广西获得新增投资项目资金较多的县(市)。2005~2010年累计新开工项目1721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5.1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71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海螺水泥、佳鑫电子、兴昂鞋业、三环工艺陶瓷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洛湛铁路、岑兴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结束了北流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历史。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这是该市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8.76亿元,增长15.3%;财政收入7.43亿元,增长17.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01亿元,增长50.8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7亿元,增长20.25%;外贸出口完成1.05亿美元,继续保持外贸出口超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1元,增长12.20%;农民人均纯收入4916元,增长9.26%;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5.03亿元,增长250.31%。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是“十一五”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全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63.4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3.31亿元,年均增长14.45%;财政收入由4.52亿元增加到9.06亿元,年均增长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1.38亿元增加到100.18亿元,年均增长36.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30亿元增加到45.10亿元,年均增长18.51%。2010年与2005年相比,实现了十二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翻1.3番,人均生产总值翻1.2番,财政收入翻1番,工业增加值翻1.7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1.2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1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翻1番,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翻1.3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翻1.6番,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翻1.1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 2.2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翻2.3番。 2011年,北流市的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14:58:28,工业主导地位优势更加明显。 概况
北流农业发达,创汇型和加工型农业已占主导地位。2009年,全市有水果83万亩,名优水果占90%。以牛品改为突破口的水产畜牧业发展加快。一些新的农业生产高效模式得到了成功实践。农村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发展迅速,成为广西和全国的典型示范项目。
北流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商品粮基地和荔枝生产基地,优质谷、荔枝、龙眼、提子、八角、蘑菇、奶水牛、三黄鸡、优质芭蕉、中药材、无公害蔬菜等农业优势产品名声远扬,水稻免耕抛秧面积位居全国县(市)第一,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被自治区农业厅认定为广西首个无公害农产品(荔枝)生产基地县(市)。全市发展了各类农业企业11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25家,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30.3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6.03亿元,年均增长4.12%。土地进一步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市流转耕地面积10.25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23.02%。建成了无公害蔬菜、优质提子、香蕉、奶水牛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凉亭集团、永旺合作社、兆周松脂厂等数十家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玉林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由3家增加到11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由1家增加到5家。该市被评为中国生猪调出大县、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和广西首个无公害百香果生产基地,奶水牛、水产品被评为自治区新兴产业。
北流市重点推进国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项目、现代农业水稻项目、超级稻推广增粮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5个重点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养殖种植加快发展,推动农业种植规模化生产向更高层次发展。2011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4家,玉林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6家,带动群众致富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农业
北流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农业资源丰富,是综合性农业区。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变革生产关系,努力发展农业生产。1950—1990年,县财政用在支持种植业资金3587.9万元, 发放农业贷款23624.6万元。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大力兴修农田水利,积极推广高产良种和农业新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90年,农业总产值2.53亿元(198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49.76%;粮食总产量、农业总产值分别是1949年的4.59倍和7.27倍。
1950—1990年,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递增3.67%,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37%。1990年, 粮食亩产、总产分别比1978年增长73.31%和65.6%;粮食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3.39%和3.58%。农业商品产值22813万元,商品率40.95%。农业不仅为近百万人民提供粮食,而且为80%以上的轻工业和乡镇企业提供原材料,为出口商品提供货源,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16.45%,70%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农村市场。
1950—1990年, 农业生产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58年10月以后,受“左”的影响,搞“大跃进”,实行“人民公社”,搞平均主义,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1961年开展整风整社以后,纠正了左倾错误,确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恢复自留地,放手让集体和社员搞副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比1961年增长31.25 %。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把集体、个人搞副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倾向”来批判,农村中商品生产受到严重挫折;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坚守生产岗位, 粮食仍获得增长,1976年粮食总产27464.8万公斤,比1956年增长92.7%,可是集体现金收入极少。1979年,县委、县政府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后,认真纠正了农业合作化后期以来农村工作上的失误,提高和放开农副产品价格,适当扩大自留地,恢复集市贸易, 发展以种养为主的多种经营。1981年9月以后,全县农村人民公社实行联产到劳、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粮食产量达到39747.63万公斤,水果产量531.7万公斤, 农业产值达2331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97%、5.77% 和17.03%。稻谷总产39032.5万公斤,年平均亩产824公斤,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单位称号。1984至1986年,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减少了水稻种植面积,加上受自然灾害的袭击,粮食产量比上年虽略为减产,但单产还是排在全区的前列。1987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层层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大力开展杂交水稻高产示范样板活动,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1989、1990年粮食连续两年获得增产。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416182吨,年平均亩产828公斤,初步建立了粮食稳产高产体系。7月间,农业部副部长陈耀邦、刘锡庚及“杂优之父”袁隆平教授考察北流县水稻生产时说:“北流县水稻生产达到国家级管理水平”。 北流农民辛勤耕作,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傅大任、区农业劳动模范李镇全等是一大批农业劳动模范中的代表人物。
林业
北流县在历史上森林茂密,解放前,除杉林外,多为天然林,境内遍山树木葱茏,也盛产竹子,有“斩不完的石梯竹,运不尽的北流木”之说。清末民初,全县有林面积百余万亩,开始出现了公有林。《北流县志》载,县内松、杉、竹、薪炭除源源供应郁林五属外,还运销藤、梧及广东信宜、廉江等地。那时,珍禽异兽活动频繁,圭江航运畅通无阻,惟后来山林火灾不断,高寒山区林木屡遭冻害,林木逐年减少。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生产,设置专门机构,兴办林场,开拓林区,在年年号召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同时,多次用飞机播种造林。然而,由于人口激增,林业政策多变,加上1958年“大办钢铁”和“文化大革命”动乱以及1980—1983年落实山界林权期间,多次出现乱砍滥伐,林木损失巨大,生态失去平衡,20世纪70年代圭江断航,各种异兽珍禽亦趋绝迹。1985年以来, 县委、 县人民政府把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平衡,当作大事来抓,坚决贯彻执行《森林法》,严禁乱砍滥伐,在执行国家限额采伐政策的同时,引进各种贷款 (国际贷款、开发性贷款、 信贷、无息贷款594.78万元) ,连续3年飞播造林,到1990年,全县有林面积159.99万亩, 活立木蓄积量251.2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81年的22.59%增到1990年的42.92%,林业总产值(当年价)328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当年价)的5.8%。1991年成为自治区的灭荒县。
畜牧业
北流县传统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禽为主,羊、兔次之。民国35年(1946)《北流县统计提要》 载:全县有牛4.61万头,马40头,羊947头 (1947年为2094头),猪3.99万头,鸡22.18万羽,鸭7.18万羽,鹅1528羽。 解放后,1950至1957年,生猪饲养量由10.20万头发展到16万多头,年末存栏由5.54万头增加到10.73万头;耕牛年末存栏由5.72万头发展到8.57万头;家禽年末存栏由22.33万羽增加到104.44万羽。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强调集体饲养,限制私人饲养畜禽,加以限价派购,畜牧业发展缓慢。 1978年年末,耕牛存栏6.88万头,生猪存栏29.27万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经济改革,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取销派购,开放自由市场,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出现了饲养专业户,1990年,耕牛年末存栏10.64万头,生猪年末存栏48.83万头,家禽年末存栏207.36万羽, 分别比1950年增长0.8倍、 7.8倍和8.29倍,耕牛、生猪分别比1978年增长54.65%、 66.83%。1990年畜牧业产值426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88%。按畜牧业产值结构计,猪占69.59%,牛占14.34%,禽占11.9%,其它占4.10%(按1980年不变价计)。
渔业
县内江河纵横, 池塘水库星罗棋布,鱼类有120多种。但由于江河污染,流量下降、滥捕等原因,河鱼种类和产量越来越少。1982年调查,过去江河中盛产的沙黄鱼、鳡鱼、桂花鱼、白鳝、竹鲤等上十种珍贵鱼类已极少见。加上用传统方法养殖,渔业发展缓慢。1949年, 全县池塘养鱼水面积4900多亩,总产480吨。1950后,改进养殖方法,渔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 1953年,县人民政府在农业科配备干部1人兼管渔业,1978年从农业局分出成立县水产局, 有技术干部2人,聘请农民技术员7人,行政干部1人,负责指导全县渔业生产。 1984年8月,县水产局和畜牧局合并为畜牧水产局,1985年成立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定编5人,由1名副局长专管渔业。1990年,全县起水鲜鱼2100吨,比1949年及1978年分别增长3.38倍和4.4倍。 北流县工业历史悠久,早在汉至两晋期间便开始冶铜铸造铜鼓;宋代,陶瓷业兴起,但发展极其缓慢。民国初期,县内开始出现用机器生产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北流晋光电力公司和北流利民米机。但全县工业基础很差,至解放前夕,除此两家机器生产的厂家外,全县只有22家小型碗厂,3间缸瓦窑,3家小型镬厂,个体工业2023户,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658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着手发展粮食加工(碾米)、木材加工、陶瓷、造纸等工业、手工业生产。1952年工业总产值为794.55万元,比1949年增长20.7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有全民所有制企业1家一地方国营北流县印刷厂,公私合营企业9家,1957年产值达1227.42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平均年递增速度为9.1%。 “大跃进”期间,新建了北流水泥厂、印岭钢铁厂、耐火器材厂、淀粉厂、化肥厂、农药厂,开采了望天洞、上垌、坡头、三和等金矿和硫磺矿,各乡镇也纷纷兴建农机、 农药、化肥等简陋工厂858个,工业盲目发展,工厂因缺乏能源、原材料和技术力量等, 后来不得不“下马”。1962年,产值仅为875.39万元。1959年至1962年,5年间平均年递减率为6.54%。
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得以恢复, 规模不断扩大,到1965年年产值再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415.04万元,平均年递增率为17.36%。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 ,正值“文化大革命”前期,工厂动乱,生产严重下降。从1966年至1969年,各年产值均低于1965年。1969年工业产值1213.2万元。四年中平均年递减率为3.78%。1970年回升到1822.97万元。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 ,1971年改建龙门电站,装机容量3000千瓦,成为县内第一座电力基地。1972年年产合成氨3000吨的北流县氮肥厂建成投产,县内化学工业初具规模。其它工业的生产也逐渐恢复发展,1975年工业总产值为3789.10万元,年平均递增率15.76%。1976年新建2400千瓦的大村电站后相继兴建了石窝油毡厂、县松脂厂、县紫胶厂、县茶厂、县轧钢厂。1980年工业总产值达5954万元, 平均年递增率为9.5%,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9.6%。1981年以后,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落实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实行整顿和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并发挥水泥、氮肥、陶瓷三大优势,同时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全县工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 1985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55家,职工6988人,工业年产值为11142万元, 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4.4%,实现利润1333万元,上交国家产品销售税金500万元。“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 ,全县工业总产值的平均递增率为13.4%,已形成水泥、化工、陶瓷、机械、食品5个行业为主体的多门类工业结构。
1985年后, 北流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县集资建设110千伏和35千伏送变电工程,分别于1986、1987年建成投入运行,进一步解决工业所需能源。此外大量投入资金,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新建企业不断增多,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产值、利税大幅度增长,1986年至1990年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1.78亿元,为1957—1980年24年投资数的总和。水泥、陶瓷两大行业发展更为迅速,至1990年底,全县水泥企业由6家增至13家,年生产能力128.2万吨;陶瓷业也有较大发展,1987年投资2300多万元兴建了北流陶瓷城。同时还先后建成炻瓷厂、蟠龙瓷厂、第六瓷厂。在此期间,北流工业已向外向型发展,出口产品继日用细瓷器后,还有罐头、瓷砖、水泥、花岗岩板材等。
1990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69家(其中国家二级企业1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2家, 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26家,共有固定资产原值19258.1万元,职工1.5万人,其中技术人员220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5543万元 (其中属地区。自治区企业产值1865.9万元,占7.31%) 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0834万元的50.24%,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3.28倍,轻重工业之比为1:1.4。各主要行业在国营集体工业总产值19027万元中所占的比重为:水泥工业占23.05%, 陶瓷工业占19.14%,化学工业占10.51%,食品工业占7.85%,机械工业占6.3%。 主要工业产品的年产量为:水泥72.26万吨,日用陶瓷器3983.26万件,釉面瓷砖10192万件,合成氨2.2万吨,复合肥1.16万吨,罐头0.394万吨,发电量3963.59万千瓦时,自行车零件价值277.8万元,粉碎机1.02万台,铁锅53.52万口,成品钢材0.18万吨。全县盈利的工业企业160个,盈利总额2203.64万元;亏损企业37个,亏损总额1369.5万元。上缴税金2296.12万元。
北流工业已形成以日用陶瓷、水泥、兽药、罐头食品、机械、皮件等为主的工业体系。2009年,全市有工业企业4300多家,其中陶瓷企业50多家、水泥企业28家、兽药企业26家、皮件企业33家、规模较大的罐头食品企业10多家,安排就业20多万人。北流已成为广西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及华南地区兽药生产基地。
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62.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9.46亿元,年均增长23.6%;工业增加值由20.08亿元增加到66.22亿元,年均增长24.5%。培育壮大了陶瓷、水泥、电子、制药、皮件、林产化工、食品和机械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其中,陶瓷产业年产值由16亿元增加到36.73亿元,水泥、皮件、林产化工等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97家增加到184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强优企业由3家增加到40家;全市工业化率由1.09提高到2.36。园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全市入园企业200多家,其中建成投产160多家;园区工业总产值由10.25亿元增加到105亿元,年均增长62.44%;税收由0.68亿元增加到3.67亿元,年均增长41.64%;园区的产值规模和创税总额在县(市)管理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中均排名第1位。
2008年,该市工业园区形成了“一园四区”的格局,由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和北流建材陶瓷工业集中区、北流鑫山工业集中区、田心—城西工业集中区、北流南部工业集中区组成。
2009年,全市有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96家,其中自营出口企业57家,出口产品包括日用陶瓷、皮革制品、罐头食品、芒竹编、松脂、毛纺织品、家具、玩具、农机、兽药、园艺产品等15大类,产品销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西最大的产品出口县市之一,2008年完成广西第一个“外贸出口超亿美元(县级)市”。
北流市坚持“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立足省级广西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完善民安建材陶瓷工业集中区、鑫山健康电子工业集中区、城西林业皮件工业集中区、南部宠物玩具工业集中区等四个工业集中区共1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水、电、路等生活配套设施,园区城镇化、规模化发展逐步显现,效益持续提升。截止2011年10月底,北流市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00亿元,增幅超过40%;完成税收3.6亿元,增幅超过20%。同时加速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在不断优化升级水泥、陶瓷两大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发展了一批皮件、电子、服装、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特别是育祥鞋业等一批皮件生产企业竣工投产和发展壮大,截止10月底产值突破25亿元,成为北流新的经济增长点,获自治区授予“广西皮件生产基地”称号。 清朝初期,北流的商品经济已比较发达,当时的北流有两大优势:一是物产上的优势,旧县志记载“物产丰饶,为郁林诸县冠”,全县盛产稻米、花生、竹木、土纸、陶瓷器、镬头、烟叶、棉、麻、茶、荔枝、龙眼、头菜、咸卜、桂元肉、药材等,还有金、银、铜、铁、锡、滑石、陶瓷土等;二是地理上的优势,地处桂东南边陲,南部接壤广东高、廉等县,圭江流经县城,货船、客船可直达梧州、广州。解放前,郁林、博白、陆川、兴业以及广东高、廉各县的农副土特产品,多就近集结北流,然后从圭江船运出口。上述各县所需的工业品和日用品,也多从梧州、广州运抵北流后再转销各地。所以广东以及外地的一些商人,相继涌入北流经商。清雍正六年(1728),北流县临江税厂全年税收(不包括盐课)已达1315两。清代的税率分为五等,其中土产免税或抽5%,必要品抽5%。当时从圭江进出口的货物大部分是土特产和必要的生活用品, 即以5%的税率推算,就可计算出当时的进出口货物总值达26300两白银;另外,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盐课为1862两之巨。可见当时商业的繁荣。
民国时期北流县商业情况。据民国24年(1935年)版的《北流县志》记载:“邑中当前清道光以前,海禁未开,所有郁林五属及高廉各县土产货物均荟萃于北流,运销梧粤各处,商业为最盛期,谚称北流为“小佛山”。自后轮船交通倾销洋货,土产货物日渐衰落,利权外溢,商业因之不振”。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后,北流变成通湛江口岸的通道之一,于是又成为内地商品的集散地,北流的商业也因之而兴旺。
解放前的北流商业,均为私人经营。解放初期,县人民政府一方面保护私营商业,并鼓励其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和集体商业,逐步占领市场,平抑物价,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据1951年1月的统计,全县有工商业户632家,到年底发展到:座商675家、摊贩636户,还有土产、合群、烟叶、纸业、国药五个联营社,从事收购生猪、土纸、 烟叶、果菜等土特产品,远销梧州、武汉等地。1956年3月底,全县基本完成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部分个体户和私营商业户参加了公私合营商店或合作商店(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流商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并肩齐进,个体商业发展迅速,1990年全县有个体商业户6527户,从业人员8065人,自有资金954万元,营业额1.05亿元。
商业行政管理机构,在清代县内不设专门机构,商业行政管理由县公署的县丞负责。民国时期, 县内商业行政管理由县政府建设科兼管。民国4年,北流县城商民组织成立北流县商会,进行自我管理和对外交涉。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设立工商科,统领导国营、合作、个体商业;1952年成立北流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956年撤销工商科,成立北流县商业局,下辖百货、中文、纺织品、药材等公司和公私合营、合作商店;1956年4月成立县采购局,1957年1月改称县服务局, 下辖食品、专卖、食品杂货等公司和各乡食品收购供应站;1958年2月县供销社、服务局并入县商业局;1962年恢复县供销社、县商业局;1968年12月又撤销县商业局,商业由县革命委员, 会生产指挥组财贸小组领导;1972年7月恢复县商业局,至1990年,百货、五金交电、 糖业烟酒、食品、饮食服务、医药等6个公司的行政领导由商业局主管,业务则由自治区领导。 石油、烟草公司直属条条领导。1977年3月恢复北流县供销合作联合社,1990年县供销社下辖16个基层社,3个公司。
2007年,该市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增长19%。该市强化传统商贸服务业优势,2006年陵宁路商业街、新天地商业街一期和家美超市建成开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房地产业发展走在广西县(市)级前列,共有10多家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单位参与该市房地产开发,总投资超过10亿元,实现税收4000万元。消费趋于活跃,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2亿元,增长19.1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1.48亿元,比增10.17%。
该市结合松木岭旧区改造、永顺新区和城南新区建设,加强与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合作,建设金旺旺商贸城、家美超市,积极培育建设蔬菜、果品、绿色农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带动永顺新区、城南新区商贸流通业上水平、上台阶。加快发展仓储物流业。紧紧抓住洛湛铁路、南广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契机,立足北流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仓储物流业发展,把北流建设成为桂东南重要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交通结点。
2009年,以商贸、交通运输、旅游 、餐饮 、房地产、文化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城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上升至29%,从业人员超15万人。
北流市重点推进旅游、物流两大产业。2011年以来,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旅游规划修编,开工建设五星级标准的碧桂园凤凰酒店,加快推进金荔酒店等服务设施建设,同时依托三个高速公路入口和两个火车站的优势,加快桂东南重要商贸物流基地建设。

❷ 北流经济和社会环境比博白好吗

当然比博白好多了。
北流1994年撤县建市,北流建市现有也有16年了。在广西县级市里排名第二位的(第一位是平果县,平果县的铝矿是中国南方是第一大铝矿,邓小平发过话:“平果铝要搞”。)
北流的GDP收入几乎快和玉林市持平,北流和玉林很近,才19公里路程,坐车到玉林只要30分钟左右,听到有人传出话,过几年北流估计要被玉林吃掉,变成玉林某个区。

本人去过博白,也在过北流玩,不是我吹北流,的确北流城市面貌比博白是好很多。博白也有很大的发展,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去博白玩时候不会讲客家话会被人看不起的一种感觉。如果包容点,开放点博白才有美好的未来。

❸ 北流经济好还是廉江经济好

相差不大。.2015年廉江人均GDP24006元,北流人均GDP24388元。经济总量肯定是廉江的大,财政收入是北流的高一点

❹ 玉林北流最穷四个镇

扶新镇、沙垌镇、大坡外、石窝镇。
从财务征收方面看扶新镇、沙垌镇、大坡外、石窝镇,排名较低。经济社会发展上,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全镇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工业支撑力度小,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后经不足,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基础设施仍不完善,“三农”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等。

❺ 北流属于什么市

北流是一个独立的市,不属于任何一个市。

北流市,旧称“粤桂通衢”、“古铜州”,历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称。位于广西东南部,南与广东高州、化州市、信宜市接壤。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2010年5月获颁)、中国陶瓷名城”(2011年8月31日获颁)。

境内已探明的高岭土地质储量1亿吨左右,露出地表的石灰石地质储量15亿吨左右,露出地表的粘土(水泥用)地质储量1亿立方米左右,为北流陶瓷、水泥工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

北流历史悠久,设县已有1400多年,因境内圭江自南向北流而得名。改革开放以来,北流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广西十强县(市)前列。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与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5)北流经济现状如何扩展阅读:

北流历史

唐武德四年(621),北流县析置北流、陵城、扶来三县,复置陆川县,均属铜州(治所北流)辖地,贞观元年(627)属容州。

乾封二年(667),北流增置罗卞县(治所今六靖长江村)。总章元年(668),又增置峨石县(治所今隆盛香圩村)。新增之两县及扶来县属禺州,北流、陵城属容州。

宋开宝五年(972),撤销峨石、扶来、罗卞、陵城四县,其地并入北流县,属容州都督府普宁郡辖地。

元至元十六年(1279),北流为容州路总管府辖地。明洪武十年(1377年),北流县改隶梧州府郁林州。

清顺治八年(1651),北流改属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郁林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北流属郁林府。民国2年撤郁林府,设立郁江道,北流为其属县。民国3年,改郁江道为苍梧道,北流属之。

民国15年,广西省政府成立,废除道制,北流直属省府。民国19年,北流属郁林民团区。民国21年,北流属梧州民团区。民国23年,民团区改为行政监督区,北流属梧州行政监督区。

❻ 玉林北流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请大虾们告诉我一下

行政级别:县级市语言:粤语方言位置:中国广西东南部民族:99.08%为汉族、0.92%为少数民族面积:2457平方公里主要高校:广西北流市高级中学人口:130万(2009年)电话区号:0775经济GDP:118.76亿元(2009年)邮政编码:537400市区面积:20平方公里(2008年)车牌代号:桂K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南与广东高州、化州市、信宜市接壤。全市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辖2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总人口128万人。原籍北流的港、澳、台同胞和 北流一角海外侨胞30多万人,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西第二大侨乡。北流历史悠久,设县已有1400多年,因境内圭江向北流而得名。旧称“粤桂通衢”、“古铜州”,历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称,是世界铜鼓王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北流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广西十强县(市)前列,以国家园林城市、陶瓷之乡、水泥之乡、建筑之乡、荔枝之乡、水稻高产之乡闻名遐迩。1994年4月18日,北流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由玉林市代管。目前市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少数民族仅占0.92%。2010年5月,北流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称号。北流市车牌号:桂K.;电话区号:0775;邮政编码:537400。历史沿革南朝齐永明六年 (488年) ,置北流郡,因圭江流向由南而北,故名 ,无属县。南朝梁(502—557年),北流郡改称北流县,是北流县行政建制之始。北流县宋、齐属越州,梁、陈属合州。 隋属合浦郡,大业二年(606年),废陆川县建置并入北流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北流县析置北流、陵城、扶来三县,复置陆川县,均属铜州(治所北流)辖地,贞观元年(627年)属容州。乾封二年(667年),北流增置罗卞县(治所今六靖长江村)。总章元年(668年),又增置峨石县(治所今隆盛香圩村)。新增之两县及扶来县属禺州,北流、陵城属容州。 宋开宝五年(972年) ,撤销峨石、扶来、罗卞、陵城四县,其地并入北流县,属容州都督府普宁郡辖地。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北流为容州路总管府辖地。 北流地图 明洪武十年(1377年),北流县改隶梧州府郁林州。 清顺治八年(1651年),北流改属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郁林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北流属郁林府。民国2年撤郁林府,设立郁江道,北流为其属县。3年,改郁江道为苍梧道,北流属之。15年,广西省政府成立,废除道制,北流直属省府。19年,北流属郁林民团区。21年,北流属梧州民团区。23年,民团区改为行政监督区,北流属梧州行政监督区。25年,置浔州行政监督区,北流属之。同年,增设郁林行政监督区,北流属之。29年,郁林行政监督区改为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简称第六区),北流属之。31年,原第三、五、六区合并为第三区,北流属之。、36年,北流、郁林等6县划出,新置第九行政督察区(简称第九区),北流属之。 解放后,仍称北流县,属郁林专区。1951年7月属容县专区。1958年7月撤销容县专区,设立玉林专区,北流属之。1971年,玉林专区更名为玉林地区,北流属玉林地区。1994年撤县建市。仍属玉林地区。 1997年4月22日,撤销玉林地区,设立地级玉林市。北流属之至今。 今管辖镇有下:(辖22个镇、3个街道) 22个镇 新荣镇 民安镇 民乐镇 山围镇 西埌镇 新圩镇 大里镇 北流镇 塘岸镇 清水口镇 隆盛镇 大坡外镇 六麻镇 新丰镇 沙垌镇 平政镇 白马镇 扶新镇 大伦镇 六靖镇 石窝镇 清湾镇 (其中,2005年,撤销华东镇,整建制并入石窝镇,石窝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3个街道 城南街道 城北街道 陵城街道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市总人口1049035人,其中各镇人口(人): 北流镇 160538 新荣镇 31453 民安镇 32303 山围镇 28678 民乐镇 56621 西垠镇 47118 新圩镇 58767 大里镇 41244 塘岸镇 43851 清水口镇 38028 隆盛镇 65092 大坡外镇 37596 六麻镇 65760 新丰镇 39717 沙垌镇 24619 平政镇 55432 白马镇 32888 大伦镇 26106 扶新镇 18661 六靖镇 60029 石窝镇 37453 华东镇 11317 清湾镇 35764 [编辑本段]北流特色文化与风俗 铜鼓文化: 广西铜鼓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灿烂的一面。其中北流铜鼓文化源远流长,现在世界铜鼓王就是在北流出的。 勾漏文化: 勾漏洞位于北流市内,北流形成了鲜明的中原与岭南文化相结合的勾漏文化。 地方粤剧: 因为北流与粤西毗邻,故广东粤剧在北流较流行,长期以来就形成了现在的地方粤剧,以本地粤语为唱。 年例: 北流南部乡镇(六靖、平政、清湾、白马、扶新、大伦、石窝)和粤西地区一样,有年年过年例的传统风俗。而且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这7个镇各地和粤西地区一样都设有冼太庙。值得一提的是这7个乡镇,各地年例时间有所不同,多在正月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二。而以隆盛镇以下的乡镇(下里),却没有过年例的风俗。这也是北流上里与下里最大的文化风俗差异之一,另一个最大文化差异是粤语口音,上下里人说话的口音有较大差异。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工业状况 北流工业起步早,基础雄厚,规模优势明显,已形成以日用陶瓷、水泥、兽药、罐头食品、机械、皮件等为主的工业体系。目前,全市有工业企业4300多家,其中陶瓷企业50多家、水泥企业28家、兽药企业26家、皮件企业33家、规模较大的罐头食品企业10多家,安排就业20多万人。北流已成为广西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及华南地区兽药生产基地。 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 北流路段已经全线通车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8.76亿元,增长15.3%;财政收入7.43亿元,增长17.43%,为广西经济GDP最高的一个县,经济总量排在西部地区20强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01亿元,增长50.8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7亿元,增长20.25%;外贸出口完成1.05亿美元,继续保持外贸出口超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1元,增长12.20%;农民人均纯收入4916元,增长9.26%;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5.03亿元,增长250.31%。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是“十一五”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北流工业园区形成了“一园四区”的格局近年来,北流市狠抓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实现了集约式发展。 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该市工业园区形成了“一园四区”的格局,由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和建材陶瓷工业集中区、鑫山工业集中区、田心—城西工业集中区、南部工业集中区组成。 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于2002年11月经自治区批准设立,2006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审核保留为省级工业园区,是广西日用陶瓷的重点生产基地和重要出口地,同时也是中国陶瓷八大产区之一。 北流建材陶瓷工业集中区以日用陶瓷、水泥及水泥制品等企业为主,现有企业7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0.5亿多元,上交税金1.1亿元,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北流海螺水泥、广西三环陶瓷、永达陶瓷、玉洁陶瓷等。 北流鑫山工业集中区以电子、印刷包装、针织制衣等东部转移产业为主,现有企业30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亿元,规模较大的企业有佳鑫电子、丰盛彩印、森仕服装、晨立陶瓷等。 田心—城西工业集中区以皮革制品、家具、制药等为主导产业,现有企业70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明华皮件、莉安娜制衣、神通药业、现代家私、兴昂鞋业等。 北流南部工业集中区是广东省广西商会与北流合建的“产业西移”的工业区。该工业区位于浦宝二级公路和北宝二级公路的交汇点(六靖镇马鞍山)附近,覆盖六靖、清湾、平政等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工业区初计划征地3000余亩,建成后年产值达100亿人民币。以生产宠物、生活休闲用为主,兼顾发展其他产业,规模较大的有百达休闲用品公司等。目前,园区共有企业180多家。 农业发展 北流农业发达,农业结构调整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创汇型和加工型农业已占主导地位。全市现有水果83万亩,名优水果占90%。以牛品改为突破口的水产畜牧业发展加快。一些新的农业生产高效模式得到了成功实践。农村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发展迅速,成为广西和全国的典型示范项目。以商贸、交通运输、旅游 、餐饮 、房地产、文化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城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上升至29%,从业人员超15万人。 外向型经济 北流三环陶瓷产品 远销海内外 </B>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全市现有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96家,其中自营出口企业57家,出口产品包括日用陶瓷、皮革制品、罐头食品、芒竹编、松脂、毛纺织品、家具、玩具、农机、兽药、园艺产品等15大类,产品销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西最大的产品出口县市之一,2008年完成广西第一个“外贸出口超亿美元(县级)市”。

❼ 北流的社会

2005年,北流日供水能力达4.5万吨,年供电量达4.7亿千瓦时,供电保证率99%。市区绿地率达28.83%,绿化覆盖率达33.1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39平方米,路灯亮灯率达98%。全市自来水普及率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8.02%。1998年以来北流市连续三届摘取了广西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
2009年起,全市正式启动争取拿到“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行动。2010年投入巨资美化和扩建北流“四大门”。2010年5月,北流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称号。
2010年进驻广西的首个项目——北流碧桂园。 汉代,北流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已应用于铸造铜鼓等各种器具。宋代,陶瓷器制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清代和民国时期,在铸造、陶瓷、建筑、医药等各个行业中,涌现了不少能工巧匠。但由于缺乏组织领导,科学技术得不到很好发挥。“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县里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兴办一些实业,出现了现代科技萌芽。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科技事业,建立了科技领导机构和各种研究所,领导和组织科技人员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促进了北流经济的发展。 1990年, 全县共有科技人员14493人。
1981年以来,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38项。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县内的科研成果已大部分投入生产应用,为振兴北流县经济发挥作用。例如,县水泥厂研究成功的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的立窑生产高强水泥技术,在全县水泥厂推广,大大提高了水泥质量,使北流水泥技术名扬全国。由县农业局、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30选”获得大增产,与常规品种比,每亩增产109.5公斤;1990年,广西最高产的县、乡(镇) 、村、户都落在北流。北流县荔枝场取得克服荔枝大小年结果的科研成果后,实现了荔枝生产的丰产稳产。县氮肥厂研究的、获自治区奖的新型添加剂, 使碳铵含水量低,生产稳定,一级品率达100%。县科学防治鱼病研究所的“鱼痢灵防治草鱼肠炎病的研究”取得成功,获自治区奖,其对发展渔业生产有重大意义。 还有, 县科委和县农业推广中心研究的万亩冬菜椒连片生产栽培技术,为县搞“南菜北运”,使农民致富开辟了门路。 民国时期,现代体育逐渐在县内出现,但只是在学校开展,且由于设备和师资所限,运动项目不多,水平较低。民间体育活动主要是传统的舞狮舞龙、赛龙舟、武术、摔跤、象棋等,篮球比赛偶尔也有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比赛不多。
解放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热气腾腾。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得到发扬光大,各种体育比赛接连不断, 体育成了人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促进了运动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的健康。1990年, 全县有较大型的运动场15个, 灯光球场28个;有三级以上运动员36名,少年级运动员136名; 有三级以上裁判员80名;有教练员4人,助理教练员6人。1986年县中学生队参加玉林地区中学生运动会,获高、初中男、女四个总分第一名。标志本县体育运动达到了较高水平。1990年9月,在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上,曾在县体校学习受训的郑勇和梁伯华两位男选手,参加水球和4×400米接力赛,分别获得金牌和铜牌,为国家和家乡争了光。
北流体育名列广西县级市前列。历来组队参加广西中学生运动会,其中2005年获得金牌5枚,银牌7枚,铜牌5枚;参加广西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获得金牌11枚,银牌7枚,铜牌14枚。陈亨宇参加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获金牌、银牌和铜牌各1枚,浦雪参加全国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获两个第七名,韦智文参加全国青年田径锦标赛获银牌1枚和一个第四名。

❽ 广西北流属于哪个市

属于广西玉林市。

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南与广东高州、化州市、信宜市接壤。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中国陶瓷名城”。

1994年4月18日,撤县设市,由玉林市代管。辖2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总人口149.54万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少数民族仅占0.92%。

(8)北流经济现状如何扩展阅读:

北流历史悠久,设县已有1400多年,因境内圭江自南向北流而得名。改革开放以来,北流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广西十强县(市)前列。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与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1994年4月18日,撤县设市,由玉林市代管。辖2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总人口149.54万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少数民族仅占0.92%。北流市是广西第二大侨乡,原籍北流的港、澳、台同胞和 海外侨胞30多万人,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流以中国日用陶瓷之都、中国荔枝之乡、水泥之乡、建筑之乡、水稻高产之乡、世界铜鼓王的故乡而闻名。

❾ 如何看待广西县域经济的现状

广西的县域经济基本上是被地级市吸血...我称之为吸血型经济发展模式.
这里以广西北流市(县级市)和玉林市作为说明.
广西北流市一个在陶瓷和农副产品方面很厉害的市.北流工业起步早,基础雄厚,规模优势明显,已形成以日用陶瓷、水泥、兽药、罐头食品、机械、皮件等为主的工业体系。2009年为广西经济GDP最高的一个县,经济总量排在西部地区20强县(市),但是由于是托管在广西玉林市.每年要上交一定额的税费.优先发展地级市.所以造成了经济很强劲但是在本市的民生和基础设施却不够完善.所以.党广西区提出要县域经济改革的时候玉林慌张张的成立玉东新区.位的就是不让北流这颗摇钱树被广西区直管...现在玉林已经提出了一个玉林-北流-福绵一体化.想在五年之内把一个县级市并入玉林.

❿ 跪求北流市的信息

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南与广东高州、化州市、信宜市接壤。全市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辖2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总人口128万人。原籍北流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30多万人,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西第二大侨乡。北流历史悠久,设县已有1400多年,因境内圭江向北流而得名。旧称“粤桂通衢”、“古铜州”,历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称,是世界铜鼓王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北流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广西十强县(市)前列,以陶瓷之乡、水泥之乡、建筑之乡、荔枝之乡、水稻高产之乡闻名遐迩。1994年4月18日,北流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目前市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少数民族仅占0.9。

阅读全文

与北流经济现状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什么美女角色特别多的手游 浏览:670
为什么北欧国家都很幸福 浏览:443
逆藤小说讲的什么故事 浏览:467
怎么知道事业单位招聘具体工作 浏览:171
故事集的卖点怎么写 浏览:245
法国的经济作物有哪些 浏览:129
美女拿手的菜有哪些 浏览:481
为什么女的不让男的看美女 浏览:668
奶奶身体健康怎么办 浏览:488
如何做好财富与幸福的决策 浏览:742
结婚三周年怎么表达爱情 浏览:61
兵团九师工作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666
陶瓷杯与骨瓷杯哪个更健康 浏览:749
310在爱情数字里什么意思 浏览:137
什么软件把自己变美女 浏览:396
美女和帅哥的全家福该怎么画 浏览:313
欧美女人穿什么衣服好看 浏览:822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诗句 浏览:40
幸福生活节节高的儿童舞蹈视频有哪些 浏览:380
老班长说幸福就是什么补充完整 浏览: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