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巅峰时苏联的经济有多强
从1917年沙俄爆发10月革命,苏维埃建立政权以来,一直到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这个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共存在了80多年的时间。这个由苏联共产党领导的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的一刻起,就极为深刻的影响到了世界历史进程。
苏联领导人苏联时期,苏联驻扎在东欧地区的庞大钢铁洪流,更曾令整个欧洲瑟瑟发抖。能够威压个欧洲,苏联凭借的当然不仅仅是军队强大的战斗力,所倚仗的根本,还是强大的工业实力。苏联巅峰时期占据美国80%的工业实力,正是苏联能够作为世界两极之一,与美国长期对峙不落下风的根本之所在。
❷ 苏联的经济
苏联在冷战期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是经济强国,80 年代后期被日本超过。但与实行资本主义及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 1928~1932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 48% 上升到 70%,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这也导致了解体后俄罗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国轻工业的严重不足。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乌拉尔山脉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窝瓦河)中下游。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20 世纪 30 年代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汽车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由于占农业人口 95% 以上的人翻身做了集体农庄的主人,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大块连片的土地比起小块分散的小农,显然更利于机械化的开展,效率也更高。很快实现了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上升,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已经和城市人一样享有养老金等多种福利。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对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产国之一。1983 年能源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 23% 和 19%。能源工业是苏联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1971~1984 年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 31.3%。能源生产由 50 年代以煤炭为主逐步过渡到 60 年代煤炭与石油并重、70 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1983 年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为:石油占 43.4%,天然气占 30.8%,煤炭占 24.2%,其他占 1.6%。
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1984 年全国煤炭产量 7.12 亿吨,其中硬煤占 78%。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顿巴斯、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 年合计占全国煤炭产量的 77.5%),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大型煤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27.7% 和 20.5%。
石油、天然气占一次能源产量的 74.2% 和消费量的 64.5%(1983年)。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俄罗斯、北高加索、图兰和东西伯利亚5 个地区。1984 年全国原油产量 6.13 亿吨,天然气产量 5874 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亚是最大的油气储集区和产区,含油、气面积达 170 万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储量 48 亿吨(1980年),天然气 17.1 万亿立方米(1976年),分别占全国原油及天然气探明储量的 46% 和 68%。
苏联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提出加速发展化学工业和实行国民经济全面化学化的方针以来,化学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机械工业。1984 年化肥产量为 3080.8 万吨(按有效成分计算),居世界首位;硫酸、纯碱、合成橡胶产量仅次于美国。但有机合成工业起步较晚,主要产品产量及生产水平均落后于美国、日本及西欧工业发达国家。
纺织工业为最主要的轻工业部门,产值占轻工业的 60% 以上,1984 年苏联棉、毛、麻织物产量居世界首位,丝织品产量次于美国和日本。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远离中亚产棉区的西部消费区。中央区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生产的棉、毛、丝、麻织品分别占全苏产量的 70%、50%、45% 和 65%。其次为伏尔加河流域、西南区、西北区和中亚。主要纺织工业中心有:莫斯科(棉、毛、丝、麻纺织)、伊万诺沃(棉、丝、麻纺织)、加里宁(棉、丝纺织)、弗拉基米尔(棉、麻纺织)、科斯特罗马(麻纺织)等。 苏联是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1987 年,粮食产量为 2.114 亿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 10.9%,仅次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麦产量为 8331 万吨,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棉花、糖用甜菜、向日葵籽、长纤维亚麻的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位。各类牲畜存栏数中,牛占世界的 9.4%,略少于美国;猪占世界的 9.6%,仅次于中国,羊占世界的 9.8%,居首位。1988 年,其肉类产量为 1920 万吨,次于美国和中国,居世界第三;奶类产量 10595 万吨,居世界之首;鸡蛋 465.6 万吨,次于中国和美国,也居世界之三。
苏联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拥有发展多种农业经营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人均耕地为 0.86 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 2.4 倍;人均牧草场为 1.41 公顷,比世界人均数多 85%。主要的农业区,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区,约三分之二的耕地集中在水、热、土条件配合较好的森林草原带和黑土草原带,这些地带宜于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但交替频繁的自然灾害经常使这里的农业遭受巨大损失,致使农业生产不稳定、丰欠无常。农牧业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现代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单产较低,农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 20~25%。再加上农业方面经营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原因,影响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发展了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体农庄商业三种经济成份的国营商业是全民所有制商业,是城市主要商业系统。
1976年底全国共有零售商业网点21.3万个,零售商品流转额为1397亿卢布,占全苏商品流转总额的69%;合作社商业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是农村中的主要商业,1978年有社员54万人,零售商业网点约占全国零售商业网点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额为599亿卢布,约占全国零售商品流转额的29%。
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各有自己的批发和零售渠道。而集体农庄商业则对城市副食晶供应起重要的补充作用,1980年其销售额为57亿卢布,占苏联零售商品总额的2%。集体农庄商业在可比较的食品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平均占8%以上,而象马铃薯、新鲜蔬菜、水果、浆果、青菜、蜂蜜等产品则占30一40%。但在组织国内商业方面,国营商业始终掌握着商品流通周 转命脉,居主导地位。 苏联的国庆节就是“十月革命节”11 月 7 日 ,传统的全国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苏联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上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 1941 年 11月 7 日的阅兵式最具历史性。德军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形势非常严峻。为了鼓舞士气,苏联政府在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 24 周年。
这次红场阅兵显示了正义之师必定战胜邪恶的魄力与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苏联官兵的斗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莫斯科保卫战以胜利告终,它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在 1990 年的十月革命节,威武雄壮的苏联武装力量再次通过红场,这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
❸ 十月革命后至解体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后,1917至此1923年以列宁为首的苏唯埃俄国主要是恢复战争创伤,土地分配。
1924至1941年二战前,以斯大林为为首.实行两个5年经济计化政策,在全国各地建设5000多个重工企业为目标,两个5年计化的实现,经济为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1至1945年苏联经过漫长4年终于打败德国法西斯。
1945至此1953年,斯大林主要恢复国家的巨大战争创伤,修建校设。
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制成。
1949年,成为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53年后有赫晓鲁夫挡任苏联最高统帅.为对抗美国,实饰同美国军备。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抵达月球.苏联国家在赫鲁晓夫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开垦土地运动。
1954~1958年间,苏联共计开垦土地4 000万公顷,约占苏联全部耕地面积的1/5.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实施的农业大规模开垦荒地运动在初期见效。
1956年获得丰收。
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
1958年获得丰收,当年垦荒区所收获的谷物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长,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问题。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所以这种垦荒运动所获得的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1961—1970年,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技术水平将大大提高,人人都将在物质上得到充足的保证;所有的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都将变成生产效率高、收入高的经济单位。
❹ 苏联的经济
苏联在冷战期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是经济强国。
但与实行资本主义及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1928年至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苏联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
❺ 十月革命后至解体苏联经济发展的历程
1,十月革命后,1917至此1923年以列宁为首的苏唯埃俄国主要是恢复战争创伤.土地分配.1924至1941年二战前,以斯大林为为首.实行两个5年经济计化政策,在全国各地建设5000多个重工企业为目标,两个5年计化的实现,经济为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41至1945年苏联经过漫长4年终于打败德国法西斯.1945至此1953年,斯大林主要恢复国家的巨大战争创伤,修建校设.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制成,1949年,成为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53年后有赫晓鲁夫挡任苏联最高统帅.为对抗美国,实饰同美国军备.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抵达月球. 苏联国家在赫鲁晓夫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开垦土地运动。在1954~1958年间,苏联共计开垦土地4 000万公顷,约占苏联全部耕地面积的1/5。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实施的农业大规模开垦荒地运动在初期见效,1956年获得丰收,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1958年获得丰收,当年垦荒区所收获的谷物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长,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问题。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所以这种垦荒运动所获得的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在最近二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技术水平将大大提高,人人都将在物质上得到充足的保证;所有的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都将变成生产效率高、收入高的经济单位;苏联人对设备完善的住宅的需求将基本上得到满足;繁重的体力劳动将消灭,苏联将成为工作日最短的国家。
❻ 1929---1933经济大危机对世界有什么影响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A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即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和世界1.各国为摆脱困境,在经济上打起贸易战关税战,原有的世界市场四分五裂,各国之间矛盾尖锐
2.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困境,加紧殖民掠夺,加剧各列强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矛盾局势的紧张;
B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的变化,即由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转变为国家全面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进而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企业干涉的先河;
C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世界性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当时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得以集中充足资金进行工业化建设,在经历危机的阴影下,苏联得以得到较大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了先进的工业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后,西方各国纷纷效仿苏联实行国家干预经历。但是苏联在此段时期发展是片面的经历,农业和第三产业长期以来较为落后,导致其发展不平衡,最后斯大林模式的僵硬体制导致了苏联解体,是根本原因。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学业进步0(∩_∩)0
❼ 鼎盛时期的苏联,社会经济是怎样的状态呢
苏联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收入分配模式与现在不同。在当时,工厂里的工人,其收入可以比工程师甚至厂长更多。而外交官、军人和航天员这类人群更是收入不菲。
公职人员中,外交官待遇不菲
在苏联是不存在、也不能存在真的百万富翁的,金钱也不是什么“资产阶级残余”,毕竟在社会生活里,工资还是要用货币来衡量的。在苏联,人们处于一个财政潜力平等的社会,比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里贫富差距是不太大的。首先,一些官员和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校长、集体农庄的主席、国有企业的主管、报社的总编辑等,享有不同程度的优待,比如,他们可以乘坐公务车,住国有别墅以及去条件很好的疗养区度假,吃美味可口的食物,等等。但是官员不能摆阔、不能讲究排场。
❽ 苏联的经济体制是怎样发展的
主要分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列宁时期并没有实行彻底的计划经济,苏联的民营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经济还算比较健康的,列宁认为要想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必须得到充分发展,而苏联远远落后于欧洲,所以生产力 还不足以支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缓慢的和渐进的,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以及西方列强的挑战和绞杀,无疑是没有太长的时间可以和平发展的,于是斯大林上台以后就推行了计划经济,也叫战时经济整个国家机器全面介入经济运行,一切为军事服务,以抵御反抗军事威胁为核心。所以重工业就成了苏联的核心基础,后来就如楼上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