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什么叫拉美经济

什么叫拉美经济

发布时间:2022-10-03 09:23:33

❶ 拉美经济状态

大家都认为 21世纪将属于太平洋,但他却认为 21世纪“也可以是拉美世纪”。而在拉美地区,人们一直谈论的是较为低调的“拉美10年”。不管怎样,是对这个地区的表现作一番考查的时候了。答案是“相当出色”。在欧洲和美国深陷经济停滞的同时,拉美的领导人能够以某种自得的心态审视整个世界。 在人们现存的记忆中,“拉美”和 “金融危机”这两个词第一次没有被例行公事般联系在一起。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强劲,银行财务状况良好。贫富不均现象有所下降——尽管在其他地方贫富差距出现了上升。贫困人口在1990年时估计占到拉美地区5.8亿总人口的大约50%,而现在这一比例已下降到30%。 曾经与“拉美新左翼”绑在一起的煽动性意识形态也退却了。与之相反的是,中间路线的实用主义成为了大多数拉美领导人的标志,他们在重视减贫脱困的同时,也重视宏观经济的稳定。时代真的在发生迅速变化。 巨大的挑战犹在——尤其是社会动荡、落后的教育体系和不堪重负的基础设施。在欧洲或全球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拉美地区也无法独善其身。不过,该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胸有成竹地应对这样的危机。 拉美世纪接下来的近90年时间将会怎样?贸易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指标。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和秘鲁四国——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为1.7万亿美元——就地区关税联盟进行的谈判已经引发了关于两个新兴的拉美地区的议论:其中一个是处在大西洋上的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另一个则是处于环太平洋带上的正在更加迅速地实现自由化的国家群体。若果真如此,那么它将确认早已存在的趋势:拉美的“大西洋”经济体倾向于比“太平洋”经济体更具保护主义色彩。 如果新实用主义真的成为拉美地区的标志,那么贸易自由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深远的制度变革——的程度可能会是巨大的。它甚至会比过时的、已成为 20世纪明显标志的“左倾”与“右倾”的政治对立更能说明该地区的风云际会。而这种贸易自由化也将成为21世纪渐入佳境的一个喜人标志。

❷ 拉美经济一体化的背景

拉美国家为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潜力,增强经济实力,促进经济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运动,先后成立了多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中美洲共同市场:1960年2月13日,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在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签署了《中美洲经济一体化总条约》。1962年7月,哥斯达黎加签署该条约,中美洲共同市场正式成立。1963年8月,巴拿马以准成员国身份参加共同市场。

安第斯共同体(简称安共体):1969年5月26日,秘鲁、厄瓜多爾尔尔、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和智利5国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签署《小地区一体化协定》。同年10月16日,协定生效,因成员国均系安第斯山麓国家,故称安第斯集团或安第斯条约组织。1973年2月,委内瑞拉加入该组织。1976年10月,智利退出。1996年3月9日改称现名。

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根据巴巴多斯、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牙买加1973年7月签署的《查瓜拉马斯条约》,于1973年8月1日正式建立。现有15个成员国。

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前身是1960年2月18日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成立的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1980年8月12日,原拉美自由贸易协会11个成员国的外长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签署《蒙得维的亚条约》,宣告拉丁美州一体化协会成立。

三国集团:1989年3月13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墨西哥三国集团在委内瑞拉奥尔达斯港宣告成立。该集团是在原调解中美洲冲突的孔塔多拉集团基础上成立的,目的是取得三国之间更高程度的经济和政治一体化,以及加强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进一步合作。

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1991年3月26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4国总统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签署《亚松森条约》,宣布于1994年12月31日建立南方共同市场。1995年1月1日,南共市正式开始运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共同市场。智利、玻利维亚、秘鲁等国先后成为南共市联系国。

❸ 拉美经济体系的成立经过

1974年7月,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提出建立拉美经济合作和协调机构的设想。1975年3月,埃切维里亚总统和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发表联合公报并致函拉美各国首脑,正式倡议成立“拉丁美洲经济体系”。1975年10月17日,拉美23国政府代表签署《巴拿马协议》,宣告成立拉丁美洲经济体系。1976年6月7日协议正式生效。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

❹ 阐述“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区别和联系

从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看,主要有: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 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3、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

拉美发展模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

2000年以来,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期,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中国,一些重点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始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这种情形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拉美国家情况类似。由此,理论界和工商界有人认为中国可能陷入“技术依赖”困境。有关专家分析了拉美发展模式不同阶段的增长驱动及其“技术依赖”形成原因,提出了若干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一、拉美发展模式的演化

拉美发展模式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但其资源驱动型增长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

1.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19世纪初的独立战争结束后,拉美国家普遍接受了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典型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拉美地大物博,以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外汇收入是天经地义的。就内部因素而言,以下措施无疑是促使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加速运转的主要因素。第一,来自欧洲等地的大量移民为初级产品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第二,除了新开垦的土地以外,教会和印地安人拥有的大片土地也被用来种植农产品;第三,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第四,大量外国资本进入了拉美的初级产品生产部门;第五,科技的进步使初级产品部门受益匪浅。

2. 进口替代型发展模式。二战爆发后,由于欧洲国家忙于战事而减少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且战争影响了洲际运输线,拉美国家难以用充足的硬通货进口工业制成品。这一状况使得拉美国家发展本国工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促使拉美国家认识到了采纳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必要性,那么二战的爆发则强化了拉美国家追求这一模式的决心。在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拉美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幼稚工业”加以高度保护。(2)向“幼稚工业”提供刺激性优惠。(3)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利用国家资本,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并在一些“战略性”部门和私人投资者无力进入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部门中直接兴建国有企业,或在对自然资源领域中的外资企业实施国有化后,将其改造为国有企业。(4)大力吸引外资。(5)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6)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资本货和先进技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拉美国家只能从发达国家进口资本货和技术。

3. 后进口替代(新自由)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拉美广泛传播,东亚选择市场经济之路并成功起飞的示范效应使拉美开始实施“后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自由化市场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有:贸易自由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私有化;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劳工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拉美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一个就是跨国公司对拉美经济的控制不断加强。而且,在进口替代时期拉美引进技术尚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有利干预和对国内市场的高度保护,但实施一系列自由化政策后,这些干预和保护不复存在,拉美的科技发展对外依赖越发严重。自由化市场经济以及对外资的严重依赖的一个结果就是与大多数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不同。在拉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在1980年以后的20年间一直都在下降,而农业以及矿业、能源等资源密集型工业的产值则明显增加。

二、拉美“技术依赖”的特征与成因

尽管经历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拉美国家始终没有改变其“技术依赖”的局面。19世纪初,拉美国家依靠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的初级产品部门。20世纪30至50年代后,伴随着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实施,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先进技术进入拉美制造业,拉美几乎所有部门的先进技术均依赖进口。90年代实施的新自由改革开放使该地区成为FDI青睐的投资场所,但东道国并没有获得跨国公司的关键技术。这意味着拉美国家期望的“以资源换技术”和“以市场换技术”都没有成为现实。

20世纪90年代,主要拉美国家曾经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两次摸底调查。结果显示,拉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均十分有限。整个90年代,拉美的专利自足率都呈下降趋势,专利授权量上升主要靠非居民专利授权数量的增长拉动的。同期,从发明系数指标来看,除墨西哥该指标有所上升外,其他拉美国家基本上没有变化。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数拉美国家的自主创新处于毫无活力的停滞状态。拉美“技术依赖”形成的原因在于:

1. 本土研发努力不足。第一,研发投入总量不足。2001年,拉美的研发投入是115亿美元,占全球投入的1.6%,仅多于大洋洲。北美的总支出是拉美地区的20倍;欧洲和亚洲是拉美地区的18倍。同年,拉美国家的研发支出约占GDP的0.61%,其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2.2%)、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2.5%)、欧共体(1.9%)。

第二,研发结构不合理。拉美的R&D集中在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西的研发总支出的55%用于自然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33%用于服务业部门,只有12%用于制造业部门。80年代末,阿根廷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研发开支仅占4%,而用于自然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支出占64%,用于服务业部门的支出占33%。这一特征无疑与拉美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

第三,拉美研发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公共部门。拉美国家的公共部门是研发的主要投资者和承担者,私人部门在研发中的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小。拉美研发总开支的约70-80%来自政府,其中大多数资金流入大学,私人的研发支出在25-30%左右。拉美国家追求的创新模式基本上遵循“自上而下”模式,即:创新是由政府各部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进行,不是由企业自发进行。企业并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四,导致拉美国家研发不足的原因还有拉美国家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状态难以使其将大量资源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的研发活动。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长期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以及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拉美国家的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和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忽视了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此外,受伊比利亚天主教传统文化的影响,拉美国家普遍重文轻理,重消费轻投资。

2. FDI(跨国公司)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FDI大量涌入拉美,到90年代末,FDI净流入量达到创纪录的800多亿美元。跨国公司成为FDI的主角。跨国公司在拉美的战略目标主要有四类:(1)开采自然资源。(2)占领东道国市场。(3)寻求高效益。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培训当地的劳动力,增加东道国的制成品出口,并向民族企业转移一定量的简单技术。然而,由于寻求效益的跨国公司主要分布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因此其产品的附加值很低,而且还容易使东道国严重依赖进口,因为许多产品的原料和中间产品必须由跨国公司从国外进口。(4)获取技术资产。为利用拉美在某些领域所具有的技术领先优势,跨国公司常与拉美民族企业建立合资企业,由跨国公司提供资金和部分技术,东道国企业则提供关键技术或辅助技术。

应该说,跨国公司对拉美经济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但跨国公司对拉美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跨国公司的利润汇出加剧了拉美国家的资金短缺,一些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并不显着。跨国公司进入拉美后有时也会转让一些技术,在与此相关的基础设施中进行一些投资,并能协助东道国将一些技术实现“商业化”或“产业化”。但总的说来,以获取技术资产为目标的跨国公司并不多,因此对提升拉美科技水平的积极影响较为有限。

三、拉美发展模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若干启示

1. 必须处理好引进技术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任何一个开放型经济都能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得创新。这些途径包括进口机械设备和投入、购买许可证或专利、以及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等。在国内,企业和公共部门开展的研发活动也能带来创新。但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创新不能相互取代。换言之,仅仅依靠进口技术是不够的。为了有效地使用国外技术,必须在国内企业的层面上增强消化能力。只有使国外技术与国内创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外商直接投资会继续大量进入中国,同时,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因此,必须在扩大引进外资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本国市场,实现创新。

2. 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和技术政策的作用,有效利用技术杠杆(OEM/ODM)和学习,大力提高中国产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完成,尤其是重要的基础性、长期性和前瞻性战略领域,需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和政策的作用。在宏观层面,政府应当具有长期规划和稳定的发展战略与思路,设计有效、协调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框架,并进行持续投入,引导本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微观层面,政府通过政策运用鼓励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创新活动以及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从而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促进本国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形成产业竞争力。

3. 可以总结的一国或地区的发展模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并在长期可以转变。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依赖”可能是在某一发展阶段形成的局面。拉美的经验则表明,“技术依赖”可能成为长期困扰一国经济增长的困境。这意味导致社会文化、政治体制、金融市场等许多因素将共同影响一国科技发展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稳定开放资本市场、实施汇率控制对于中国当前和未来科技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❺ 拉丁美洲现阶段的经济状况

拉丁美洲均为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拉丁美洲地区居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以初级加工为主,经济平稳较慢发展。
市场条件:拉丁美洲许多地区气候适宜。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农产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稻米、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以甘蔗、咖啡、香蕉、棉花最重要。糖产量约占世界糖产量的四分之一,加勒比海地区有“世界糖罐”之称,古巴是世界上出口唐最多的国家。咖啡产量已远远超过非洲,国际市场上的咖啡,60%以上来自拉丁美洲,巴西生产和出口的咖啡,均居世界首位。香蕉产量也大,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0%。厄瓜多爾尔尔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出口国,洪都拉斯、巴拿马、危地马拉等国也有大量出口。棉花产量增长很快,不少国家出口棉花,以巴西和墨西哥的出口量最大。此外,还有面积广大的森林和丰富的沿海渔业资源,秘鲁沿岸海域是世界着名大渔场之一。
拉美地区具有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巨大潜力。全地区耕地面积达1.6亿公顷,约占总面积的7.7%;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为5.7亿公顷。拉美地区普遍种植玉米、小麦、水稻、豆类等多种粮食作物和甘蔗、香蕉、可可、棉花、柑橘、咖啡等经济作物。其中巴西的咖啡、香蕉、木薯产量居世界第1位,大豆产量居世界第2位,可可产量居世界第3位。南美洲有大面积的草场、牧场,草原面积约4.4亿公顷,约占全洲总面积的25%和世界草原总面积的14%以上,适宜大规模发展畜牧业。阿根廷的牧场面积达1.4亿公顷,潘帕斯草原是拉美着名的天然牧场,生产的大量优质牛、羊肉驰名于世。
此外拉丁美洲水力:拉美地区河流众多,纵横交错,大的河流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以流域面积计,84%的河流注入大西洋,11%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其余5%的河流为内河。拉美地区降水量丰富,平均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的地区占大陆面积的70%;又有来自安第斯山的雪水汇集,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估计水力蕴藏量为4.67亿千瓦,约占世界水力蕴藏量的16.9%,仅巴西水力资源就达2.13亿千瓦。拉美地区已开发的水力资源约占世界水力资源的3.6%,集中在亚马孙河的一些主要支流、巴拉那河、圣弗朗西斯科河、奥里诺科河等河流上。
矿产:拉美地区矿业资源丰富,现代工业所需最基本的20多种矿物资源的绝大部分都有,有些矿物储量居世界前列。例如墨西哥已探明石油储量达103亿吨,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为80多亿吨,均居世界前列。拉美地区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约3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阿根廷。铁矿储量约1000亿吨,巴西的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2位。铜储量约在1亿吨以上,居各洲之首,智利铜储量居世界第2位,秘鲁居世界第4位。煤蕴藏量约500亿吨,主要分布在哥伦比亚和巴西,仅哥伦比亚煤蕴藏量就多达240亿吨。此外,巴西的铍、钽、铌,苏里南和牙买加的铝土,墨西哥的银、硫磺,智利的硝石,古巴的镍,哥伦比亚的绿宝石等均居世界前列。
海产品: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海岸线绵长,东西有两洋环抱,又面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渔业资源丰富,有许多天然渔场,如秘鲁、智利沿海,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巴西沿海以及南大西洋等海域都是世界重要的渔场,盛产沙丁鱼、金枪鱼、鲈鱼、鲭鱼、鳕鱼以及多种虾类。捕鱼量居世界前列。此外,拉美地区内河盛产淡水鱼,其种类多达2500~3000种以上。
涉外经济状况你就自己分析吧。

❻ 关于拉美地区经济问题

继续衰退 难见好转--拉美经济现状与展望

根据世界银行刚刚发表的公报,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经济在2000年出现短暂复苏、2001年基本停滞之后,今年将收缩1.1%左右,是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拉美成为世界经济纪录最差的一个地区,2003年的前景仍然比较黯淡,将是各地区中增长率最低的一个。另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统计,本地区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9%,贫困化问题再次凸显。拉美地区经济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二是被阿根廷危机所拖累,如果不计算阿根廷,拉美今年虽然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但是还可以有1%的增长。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今年经济复苏无力,使整个世界经济继续处于低迷状态中,也使年初拉美经济靠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带动的希望破灭。拉美基本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价格下降15%,出口出现大滑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外国直接投资400亿美元,比1990年代后期年均730亿美元大大减少,而且由于国际借贷条件苛刻,除了国际多边机构的紧急救援性贷款外,直接投资基本成了拉美获取外资的唯一途径,因此整个地区资本流向再次逆转,如同1980年代那样,拉美地区再次成为资金净输出地区。地区内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到10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储备总计1500亿美元,是98年俄罗斯危机以来最低的。

阿根廷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下降12%,工业生产能力闲置率达80%,失业率高达21.5%,全国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内市场萎缩,超市和大型商场营业额分别下降33%和17%。阿根廷的危机首先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巴西对阿根廷的出口减少80%,智利对阿出口也下降一半,与阿根廷金融关系密切的乌拉圭爆发了金融动荡。这三个国家都发生了货币贬值,阿根廷经济衰退是其中一个原因。阿根廷危机对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影响没有那么直接,受阿根廷以及巴西债券价格暴跌的影响,拉美国家发行债券困难,比去年减少50%,年利率高达15%。

据拉美经委会的预测,2003年拉美经济增长在2.5%-3%之间,这不足以改善就业状况,也不足以减少贫困人口。有专家认为,自1997年以来,拉美又经历了一个“失去的5年”,在此期间,地区人均产值减少了2%,今年贫困人口上升到占总人口的44%(去年为43%),赤贫人口率从去年的18.6%上升到今年的20%,贫困人口净增加700万,其中600万是赤贫人口。要实现联合国确定的在2015年前减少50%贫困人口的目标日益困难。拉美国家持续的经济衰退、高失业率和社会支出不足,造成社会紧张,而各国政府受制于外部压力,调整财政、汇率、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复苏的行动空间有限,有人指出拉美很可能进入了一个长时期的低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拉美普遍推行的经济模式所预期的前景与当前的实际状况存在极大差距,2002年的形势发展凸显了这个差距,人们对现行发展模式和规则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性产生了许多疑问。阿根廷曾是推行现行模式的典范,现在则受到最沉重的惩罚,分析阿根廷的例子对整个拉美有普遍意义。

概括地表述,全面推行(市场决定一切的)新自由主义和被动地卷入全球化,使得阿根廷经济高度外国化、对外依赖度过高、国家失去经济自主权,只见数字不见人的市场原则加剧两极分化,造成贫困人口激增、内需不足,发展难以持久,这就是阿根廷目前遇到的问题关键所在。

在全面私有化过程中,由于国内资本不足,阿根廷主要国有企业几乎全部被外资收购,其实许多外资例如占阿根廷外资首位的西班牙资本也是从国际资本市场上圈来的,并非自有资本。私有化成了外国化。全国100家大企业中,本国资本的仅7家,电信、水电气供应、航空被外资垄断,10家最大银行中外资占7家,90的碳氢化合物生产被外资控制,外资控制了阿根廷90.4%的出口和63.3%的进口。国家财政靠举债维持,偿债能力成了衡量该国经济状态的唯一尺度,国际评估机构握有对阿根廷经济的生杀大权:说你风险度高,资本就抽逃,本国政府说破嘴皮也无人相信。新自由主义认为只要把蛋糕做大,各阶层分得的那一份自然就跟着变大。事实是,正是在1990年代中期阿根廷经济发展速度较高时,贫困人口开始增加,原先的中产阶级跌入贫困阶层,国内消费下降,增长缺乏后劲。有一种理论认为,产生饥荒的原因是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是按算数级数增长。然而阿根廷的食品生产增长远超过人口增长,在这个世界粮仓竟然也发生了儿童因营养不良死亡的惨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按照传统经济学说,在衰退时期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阿根廷经济已经衰退到极点,可是却不能采取任何刺激生产的政策,因为债权人要求阿根廷继续采取紧缩政策,以保障还债能力,这也是阿根廷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难以达成协议的关键原因。阿根廷公共债务约1500亿美元,从现在到2003年底仅应该偿还的所欠IMF、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的债务就有132亿美元,而阿根廷的国际储备只有100亿美元。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债务问题,拉美最大经济体巴西的债务比阿根廷多一倍以上,拉美的危机实际仍然是债务危机。

阿根廷因宣布暂停偿还债务而受到严厉惩罚,委内瑞拉查维斯政府也因为偏离新自由主义而被孤立,然而最近巴西的鲁拉、厄瓜多爾尔尔的古铁雷斯相继在大选中获胜,这些都是具有反新自由主义倾向、对全球化持怀疑态度的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这反映出拉美人民正在对10年经济改革的得失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寻求一条更适合各自条件的发展道路。

❼ 拉美经济体系的历史背景

1975年10月17日,拉美23国政府代表签署《巴拿马协议》,宣告成立拉美经济体系 (Latin Aamerican Economic System -- LAES) 。
根据于1976年6月7日正式生效的《巴拿马协议》,拉美经济体系的宗旨是:促进地区性合作,支持地区一体化进程,推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拉美国家对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共同立场和战略。拉美经济体系的行动准则是:平等、主权、独立、团结、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各国政治和经济及社会制度的差异。
拉美经济体系的最高机构是拉丁美洲理事会。理事会由各成员国政府任命一名全权代表组成。理事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确定拉美经济体系的总政策。总部设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英语、法语、葡萄牙语。
至1998年,有成员国28个:阿根廷、巴巴多斯、巴哈马、巴拉圭、巴拿马、伯利兹、巴西、秘鲁、玻利维亚、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爾尔尔、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格林纳达、古巴、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萨尔瓦多、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危地马拉、委内瑞拉、乌拉圭、牙买加和智利。50多个拉美、欧洲和联合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为观察员。出版物是《拉美经济体系简讯》和《拉美经济体系动态》,均为西班牙文。
这个地区性组织在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以及在维护拉美国家的合法利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反对美国对拉美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和制裁,要求美国取消对古巴的经济和贸易封锁,并谴责美国旨在惩罚同古巴进行贸易、投资的国家和企业的赫尔姆斯—伯顿法。
该组织同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发展顺利。

❽ 拉美经济特点

拉美经济特点就是自私,对其国民不是特别的负责任,我不喜欢这样的国家。

阅读全文

与什么叫拉美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浙江事业单位统考哪个地方竞争大 浏览:826
如何看男命婚姻的好坏 浏览:819
中年人如何重生和幸福 浏览:233
爱情金钱英语怎么写 浏览:138
怎么画两只爱情鸟 浏览:781
张幸福最后怎么样了 浏览:125
幸福如何拥有密尔 浏览:797
聊斋的故事怎么来的 浏览:294
在郑州怎么申请一个健康证 浏览:603
网上婚姻登记怎么办 浏览:47
平安夜用什么数字代表爱情 浏览:325
下列哪个故事是体现了爱国精神 浏览:558
瓦特有哪些科学故事 浏览:400
网上预约健康证为什么显示满员 浏览:281
为什么事业单位考核没有奖金 浏览:857
包菜和醋能做什么事业 浏览:117
如何认识经济的概念 浏览:310
儿童健康检查记录表哪里办 浏览:528
兰州疫情健康证明怎么办理 浏览:206
美女看守所逃跑什么电视剧 浏览: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