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顺德的经济为什么这么好
你好,因为顺德是广东四小虎之一。广东四小虎指1980年代广东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当时是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象征。2005年广东四小虎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公认的人均GDP5000至9000美元的发展门坎。所谓小虎,是指跟深圳这样的大经济特区相比,它们的城市基础设施规模、人口规模等较小,而实际的外向型产业规模并不小。因而可见顺德的经济情况是非常发达的一个地区。
2013年顺德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0.95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3.2%。增幅全市并列第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9%,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于去年同期;较为突出的,是今年1到5月份净出口增长6.2%,占全市比重40.9%,增速全市第二,扭转一季度全市排名倒数第一。
‘贰’ 顺德的优势在哪里(地理、经济、家电、饮食)
顺德区是佛山市五个行政辖区之一。位于广东省的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由江河冲积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广佛同城的西南边界、广佛肇经济圈的南部,是佛山市与广州市联系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
顺德地势西北略高,海拔约2米,东南稍低,海拔0.7米,分布着一些零散的小山丘;东连广州市番禺区,北接佛山市禅城区和南海区,西邻江门市新会区,南界中山市,邻近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珠江三角洲多个城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超过40万人。
顺德自古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文教鼎盛,与东莞、中山、南海并称“广东四小虎”,是“世界美食之都”,“2014中国百强区第一名”、“广东银行,世界美食之都”等美誉。
‘叁’ 顺德和中山哪个发达
勿庸置疑,不可否认是顺德了。
2004年南方日登载顺德是全球最富有的地区之一
2006年经有关金融机构调查顺德本地户口存款数据,是全国最存款最多的的一个区(以前一个县级市),06年也被有关报道登载过
佛山五大区的五百强的企业之中,90%都是在顺德区(像“美的”全国排名五百强前十五名,碧桂园,阁兰仕,科龙,志高~~等等龙头企业,此外还有中国最大的家具城,闻名珠三角花卉世界等等的)
中山我就不用多说了
‘肆’ 为何佛山压不住顺德
因为顺德经济更发达。
之前顺德自己管理的时候,经济快速发展,不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顺德都比佛山也更强,加入佛山以后又要支持佛山的经济建设,所以顺德人对这一点有意见的。
顺德为整个佛山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积极的好事情,也从侧面上讲,顺德的经济非常强悍,是佛山真正的经济发动机。
‘伍’ 佛山顺德人为什么会那么富有呢
我来自顺德。我怎么能说有很多富人呢。他们在农村和城市都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不可否认,贫富差距不小。不像很多人那样,这里的人很富有,但相对而言。早期的政策确实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美的贡献了很大一部分税收和家具行业。一些从这里走出去的企业家在这里投资,帮助建设他们的家乡。然而,我认为顺德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存在一些瓶颈。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成本高的问题,一些高产值项目未能引进。相反,我觉得南海在产业转移和引进外资方面做得很好。汽车和金融业的发展速度不容忽视,甚至有赶超的潜力。另外,我觉得顺德的城市建设比较落后。新市镇的建设是好的,但旧城区的发展是普遍的。
不过顺德人也不像你说的那么有钱拉,特别是一楼说的一年几十万....
还是租金呢,卖地也没那么多拉。哪里都只是一个环境,只要你真的有实力及志气的话,哪里都可以让你致富。
顺德这个地方嘛,位于珠三角腹地,经济发展得比较好,常常是中国百强县之首。顺德人有钱人也多,也有比较出名的企业如格兰仕、美的、碧桂园等。美食多,所谓“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凤城即顺德,比较出名就有双皮奶啦。
好。事到此为止。我们来谈谈坏的方面。让我们从环境开始。尽管顺德、新城等地的环境仍然很好,空气也很好,但顺德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在一些地方,城市环境不好。还有很多被污染的河流,虽然顺德今年有所改善,但有些地方仍然说它很糟糕。说到人,虽然很多顺德人都很简单,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顺德的质量并不好。顺德只是一个县。这里有很多村庄和水村。没有多少人接受过教育或更好的教育。但这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很多人可能认为顺德是一个富裕的地方,顺德的人们都很富有,但事实上,那只是少数,事实上,顺德很多地方都不富有。
‘陆’ 顺德为何做到百强区县之首
顺德模式,民营制造业经济为主的顺德躲过了好几次金融危机的工厂倒闭潮,经济抗干预力较强,顺德固投投入产业升级占比较多,GDP含金量高,其实总量业挺高的。顺德精神,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早就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富人,他们的企业奠定了顺德的工业实业基础,后劲强。顺德农村户口人口众多,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红利(当然不努力还是富不起来的,反正饿不死,又有宅基地),生活成本较低。10个镇街的城建与产业各具特色,乐从镇广东的家具之都与钢贸之都,其佛山新城代表一线城市景观建设。北滘镇,坐拥双地铁,美的,碧桂园,高新产业城市之代表。陈村镇,花卉种植几乎垄断广东,乡村种植叶之代表。大良街道,政治服务业中心,凤城美食,世界美食之都顺德的美食天堂。容桂街道,千亿强镇,万和,容声,格兰仕,科龙,是顺德家电之都美誉的中流砥柱。杏坛,逢简水乡,岭南水乡的代表。龙江镇,家具业与鱼类养殖业发达,周边城市的鱼类供应。均安镇,武术之乡,李小龙享誉世界,美食文化同样出众,舌尖上的中国均安蒸猪,经济顺德最差(但也不错),但环境很很好,有点中山生态城市建设的味道。伦教街道,除了伦教糕,并没有什么印象(没去过)。勒流街道(除了一大片工厂并没有看到过什么),啥印象都没有。小小顺德,保罗万象,十个镇街,一镇一城,十个不同的感受。
‘柒’ 为什么要把顺德并入佛山不解!
顺德长久就是隶属佛山的。只是很多所谓顺德人不去了解历史。
1952年,粤中行署迁到佛山市后,改名佛山地区。顺德县属佛山地区。1983年,地市(佛山地区、佛山市)合并之后,顺德县属佛山市。1992年,顺德县设市,但仍是县级的,仍由佛山市代管。2003左右,顺德县级市设区,也是跟县级差不多,仍属于佛山市。
在1999年顺德市获得部分地级市权限的会议中,顺德市长就说过这是体现佛山市开明领导。从这点也可知顺德市还是由佛山市管辖。顺德没有从佛山分出过,何来说并入。
其实顺德改区的目的很明显。顺德其实很近市级中心,就是一东平河之隔。顺德改区是为了与市级更好融合发展。当时领导考虑保留县级市的是三水、高明,但还是一视同仁统一改区了。
但在顺德有一个矛盾。近市中心的是顺德北部三镇,而作为区府中心的是南部。顺德本来是要搞强中心的,早在2000年就把勒流改为街道,作为拓展城区。而当时顺德市规划图北部近佛山新城一带,是一片绿地。
但顺德改区后,在佛山的影响下,令顺德逐渐将资源放在北部。因此特别是南部作为区府所良桂一带的人对佛山特别有意见。
‘捌’ 为什么顺德人普遍富有
顺德当地的人民比较勤劳,发家致富的理念比较高,而且愿意去工作和努力,再加上乡镇企业也是比较多,工资和资金也是很高的,所以相对来说都比较富有。
‘玖’ 顺德模式的形成与演变(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与引用)
顺德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一)顺德模式的概念
顺德位于广东省的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北方是广州市,东连番禺,北接南海,西邻新会。顺德距广州32公里。香港127公里、澳门80公里。总面积806.15平方公里,2005年户籍人口115万,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超过40万。
由于拥有优越的地理和人文条件,顺德历来就是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外贸出口基地,这里出产的甘蔗、蚕茧、塘鱼,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早在宋代,顺德就以“鱼米花果之乡”闻名遐迩。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人民充分发挥政策、地缘和人文优势,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率先进行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综合体制改革。顺德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被誉为“顺德现象”和“顺德模式”。
如今,顺德是珠江三角洲中部崛起的新城市,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家具、燃气具的日用品生产基地。其中家用电器和燃气具两类产品销售分别占全国总产销量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顺德制造,中国骄傲:顺德制造是尤其突出,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顺德“中国燃气具之都”称号,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涂料之乡”的称号,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授予顺德为“中国家电之都”的称号。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1856.98亿元,比上升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4亿元,增长3.3%,对GDP贡献率为0.5%;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56亿元,增长11.6%,对GDP贡献率为52.3%;第三产业增加值607.51亿元,增长19.3%,对GDP的贡献率为47.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1%,民营经济增加值933.20亿元,增长16.2%。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7万元,按常住人口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230元,增长13.40%。
所谓顺德模式,其内涵是指在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以基层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企业为基础,以产权改革为契机,迅速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二)顺德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1、乡镇企业起步
与东莞的外资企业带动民企发展的路径不同,顺德的民企相当部分是由乡镇企业转化而来的。
在改革开放前,顺德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县,工业仅仅停留在缫丝等少数几个传统项目上,并且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传统农业经济已经很难适应发展需要。
从1980年代开始,顺德提出了“工业立县”的战略。1985年,顺德被广东省政府批准为经济开放区,政策的利好使顺德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顺德经济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据统计,1978年顺德的工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不足16亿元。但1985年其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至1990年工农业总值已接近90亿元。此时的顺德已大跨步地迈入广东“四小虎”的行列,其中全国十大乡镇企业已经有5个在顺德。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顺德家电产业在全国攻城略地,战无不胜。顺德生产的电冰箱、空调器、微波炉、电风扇、电饭煲、电子消毒柜、热水器等十几个家电产品产销量均居全国第一,家用电器工业产值占全国同行业15%左右。顺德大道从南到北约10公里的车程内云集了五个中国驰名商标——科龙、容声、美的、万家乐、格兰仕。顺德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国乃至世界的家电制造中心。
顺德强势产业有“两家一花”之说:两家是家电和家具,一花则是花卉产业。
顺德乐从镇号称“世界家具之都”,是全国最大的家具集散地之一,龙江则有“中国家具第一镇”之称,集中了顺德2/3的家具厂,共1200多家。
顺德还是全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花卉种植面积45000亩,其中陈村镇占了23000亩。虽然顺德花卉的种植面积只占种植总面积的2%,而销售额却占了种植业的60%,是顺德农业的一个龙头。
顺德取得如此娇人的成绩,是以其政府主导,集体经济为支撑的发展路径分不开的。顺德政府提出的“三为主”,(即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思路,是顺德模式的核心。顺德模式中绝大部分公有企业是由政府担保向银行贷款发展起来的。据1993年的统计,顺德工业企业注册资本中,公有经济占74%,外资占24.7%,民间资本仅占1.28%。顺德人拿出政府的招牌来为企业作担保吸引发展所需资金,尽管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做法招致非议,但负债发展有两个好处:一个就是把后来的事情提前来办,一个就是能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市场上的产品供不应求,有资本投入,能把产品生产出来就能发大财。
2、产权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由政府主导、乡镇企业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初,顺德乡镇企业的危机已开始显现:村办工厂里“引进”的外国淘汰“先进”机器已开始在其他地区引进的真正先进的生产线面前露怯;集体经济为主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疲软已相当成问题;基层政府已经为乡镇企业的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概括地讲顺德模式在新的发展时期,暴露出了以下问题:企业产权不明,责权不清,政企不分,管理不善;企业负盈,银行负贷,政府负债,国资流失。
顺德何去何从,必须当机立断。
顺德的改革分两步走。
1992年3月,顺德撤县建市。1992年5月,刚刚挂牌才两个月的中共顺德市委市政府向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打了个报告——《关于顺德开展综合改革试验,加快经济发展的请示》。1992年9月,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谢非的主持下,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支持顺德市开展综合改革试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问题的批示》,让其在综合体制改革上有更大的自主权;199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顺德进行“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配套的、综合的全面改革”试点,即所谓“产权改革”。
1993年7月,时任顺德市委书记陈用志在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变旧“三个为主”为新的“三个为主”:即从以集体经济为主,调整为以混合型经济为主,逐步提高非公有经济的比例;从以工业为主,调整为以二三产业为主,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从以骨干企业为主,调整为以高而专的集团为主。
按照“抓住一批,放开一批,发展一批”的思路,顺德市分别采取股份与股份合作制、出让股权、拍卖、赎买、租赁与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使企业真正改造成为市场的主体。至1996年年底,市镇两级的1001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转制完毕,混合型经济格局初步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原市镇两级的企业中公有股的比重从90%降到62.4%,外商及民间投资者股比占37.6%。原属政府的年产值超过亿元的32家规模企业,转制后政府独资经营或控股经营的15家,上市公司3家,中外合资合作4家,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10家。
1997年,顺德又公布了一项重要改革决定;所有政府机关都不再有自己的直属企业,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离,政府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顺德乡镇企业完成了脱胎换骨的革新。①
自此,旧的“顺德模式”可谓已经不复存在,顺德模式进入了第二阶段,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时代。
3、企业上市
顺德在企业改制前,顺德的企业上市工作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而且企业的上市工作是与乡镇企业的改制同步推进的。1993年,美的和万家乐作为我国乡镇企业的首批上市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发行了A股,1996年和1999年,科龙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但这四家上市公司在股市上表现平淡,乏善可陈。而且万家乐和科龙上市后都己被迫进行过重组。
如何完善“顺德模式”全面提升顺德企业的竞争力,一直是广东省委和佛山市委十分关注的问题。2004年8月,佛山市成立了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领导小组和创业上市办公室,并由市常务副市长陈云贤出任组长,2004年11月,陈又走马兼任顺德区委书记。陈云贤从政之前曾担任广发证券董事长,此次由他来全面主持顺德的工作,足见广东省委和佛山市委推动顺德产业资本化的决心。
在陈的推动下,顺德区政府于2005年1月出台了《关于促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设立顺德区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主要承担区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统筹、组织、协调、指导、服务”利用发展资本市场的具体工作,协助和指导企业的上市工作。二是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和“一企一议”服务制度,按照“一企一议”的原则,快速办理企业在改制、上市、资本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工作。三是设立“区扶持企业上市专户”,扶持成功上市的企业有效降低企业的上市成本。四是制定企业上市奖励政策,对2005年1月13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完成上市辅导期的企业、成功发行股票的企业,包括在异地“买壳”、“借壳”上市,并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回顺德的企业,区政府分别予以奖励。
在顺德政府的推动下,顺德的上市企业与日俱增。截止2006年10月,顺德已有13家企业上市,还有5至8家企业正紧锣密鼓地申请境外上市,另有50多家企业已表达上市意愿和正在进行上市筹备工作。2006年7月,顺德的德美化工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重启IPO后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顺德乃至佛山在A股市场的“第一股”,多年来一直位居顺德甚至全国同行业前列,其成功上市,对其他顺德中小企业具有示范作用。
2007年4月,顺德碧桂园在香港挂牌上市,年度中国首富花落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碧桂园还创造了最多时在股市募集资金超过千亿元的神话。
资本运营,特别是通过企业上市,不仅使顺德的企业募集到了丰厚的资金,也给历来喜欢闷头做生意的顺德老板们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首先是熟悉并适应了“游戏规则”,例如,企业上市要保证企业连续三年盈利,要缴清税款,财务要公开,等等;其次是深化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认识,例如,必须分清并界定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必须对家庭企业进行改造,等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之,短短的几年,顺德企业继乡镇企业转换为民营企业后又经历了一次嬗变,即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换。
‘拾’ 广东顺德和浙江义乌谁更强你怎么看
如果比的是整体实力,那么毫无疑问广东顺德要强于浙江义乌。但是在居民富裕程度上,义乌并不亚于顺德。2018年义乌市人均GDP达到了15.4万元,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6.27万元。顺德去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4万元,只相当于义乌的86%左右。
(义乌)
因此整体看下来,义乌和顺德,一个侧重于商业,一个侧重于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完全不同。所以发展的结果也会完全不一样,义乌的整体实力并不会太强,但居民富裕程度较高。顺德则是整体实力强大,但居民富裕程度比不上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