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看待山东未来十年的发展
山东在十年前还是全国GDP排名第二位的省份,然而网购的兴起直接成就了江苏对山东的逆袭,于是山东从被人追,变成了追别人。但是网购经济的井喷期已经过去,现在随着市场的沉淀和发展趋稳,山东与江苏的增速差距有望缩小。
山东虽然具有发展的潜力。但是近几年,各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发展缺乏动力。全省交通设施还是不完善,无法形成区域性协调发展,鲁西南等地区发展缓慢。一些地方思想保守,缺乏敢于人先的魄力。
B.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的4、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
积极对接国家城镇化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蓝”、“黄”两区政策机遇,发挥海陆联动、南北贯通的交通区位优势,融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实现区域战略融合和优惠政策叠加,构建“一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一带(鲁南城镇发展带)、双核(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六区(六个城镇密集区)”的省域新型城镇化总体格局。
1)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由2个副省级城市(济南、青岛)和11个地级市(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日照、莱芜、德州、聊城、滨州)构成,包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及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三个战略区域,是我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以济青通道、京沪通道、沿海通道为骨干,提升快速交通网络密度,促进沿海门户城市和内陆枢纽城市之间的多通道联通。加快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适度集聚,促进城市之间分工与协作,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体系,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由轴带集聚向网络化发展转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加强鲁日韩经贸联系,全面提高国际化水平,构建开放的城镇化格局。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密切联系,辐射带动国家中西部地区。
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推动海陆统筹,突出高端产业集聚,实现科技先导、转型发展,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实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战略,促进各级城市紧密互动、功能整合,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高效利用后备土地资源,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低碳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大西部城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联系,对接沿海港口群,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2)鲁南城镇发展带
鲁南城镇发展带由枣庄、济宁、日照、临沂、菏泽5个地级市构成,是落实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空间载体。
进一步强化日照的门户地位,以东西向综合发展走廊串联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中心城市,推动人口、产业沿交通走廊加速集聚,加快鲁南城镇发展带由点状集聚向带状发展转变,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与城镇发展格局。实施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以陆桥通道为轴线,以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为载体,引导人口、产业等要素向综合发展走廊集聚。
发挥港口门户、区域通道和商贸物流优势,建设国家重要枢纽港区与商贸物流中心。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促进与相邻省份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积极对接中原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3)双核
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从城市长远发展着眼,优化济南、青岛城市空间布局,适当超前配置重大设施,提高发展弹性,为城市发展充分留出余地。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的核心,要充分发挥省会优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西部新区、东部新区和滨河新区,完善城市功能,努力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积极促进工业优化升级,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重点发展科技创新、信息服务、金融商务、文化旅游和现代商贸等高端服务业,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以环胶州湾地区为中心,以组团布局为主要形态,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打造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北部高端产业集聚区和青岛“蓝色硅谷”,构筑现代产业高地。强化城市功能,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国际贸易、滨海旅游和金融服务等高端高质产业,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龙头、黄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
4)六区
以城镇密度高、经济联系密切的区域为基础,强化城镇联动发展,构建济淄泰莱德聊、青潍、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六个城镇密集区。建设与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相耦合的城际交通体系,创新管理与协同机制,加快引导区域人口、产业、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城镇密集区集聚,提高城镇密集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城镇化载体功能。
1.济淄泰莱德聊城镇密集区。以济南中心城为核心,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中心城为副中心,协同章丘、济阳、平阴、桓台、肥城、禹城、齐河、陵县、平原、茌平、东阿、邹平等县(市),构建济淄泰莱德聊城镇密集区,建设富有齐鲁文化底蕴、山水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劲、高度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密集区。加强济南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重点推进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和同城化,做强山东半岛城市群西翼核心区。依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构筑“一个核心(省会济南)、两个圈层(以济南为中心,70公里为半径的紧密圈层和150公里为半径的辐射圈层)”的城镇布局。以济莱协作区建设为契机,优先推动济南-淄博-泰安-莱芜一体化发展。构建圈层式交通体系,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骨干交通,加快构筑“一小时交通圈”。建立区域生态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推进环境协同治理,共同维护鲁中山区生态环境。
2.青潍城镇密集区。以青岛中心城为核心,潍坊中心城为副中心,协同胶州、即墨、平度、莱西、诸城、高密、寿光、昌邑、安丘、昌乐、青州等县(市),建设开放合作、陆海统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城镇密集区。加强青岛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网络化交通体系,依托青烟威荣、青岛-平度、青岛-海阳-荣成、红岛-胶南城际铁路及胶济客专、胶新铁路,形成放射型城际铁路网,推进烟威潍日与青岛之间交通快速化、通勤化和公交化。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推进沿海深水大港、临港产业园区和城镇协同发展,构建以海洋科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的高端制造业集群和以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科技研发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重点开发青岛环胶州湾地区、即墨滨海地区、董家口港区、潍坊滨海新区、潍坊中心城区等空间。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市)和小城镇,实现各级城镇协同发展。
3.烟威城镇密集区。以烟台、威海中心城为核心,协同龙口、蓬莱、招远、栖霞、莱州、莱阳、海阳、荣成、乳山等县(市),构建烟威城镇密集区,建设沿海城镇密集带、海洋产业基地、滨海休闲度假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推动烟台与威海两市协同发展。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和快速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建设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文莱高速公路,加强骨干道路网对接,推进一体化公交服务。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强烟台和威海港群分工与协作。促进海洋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强化胶东半岛丘陵地区的生态涵养功能,保护独特山水景观。推进全域城镇化,实现产业高端化、交通网络化、人居环境品质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4.东滨城镇密集区。以东营、滨州中心城为主体,协同垦利、利津、广饶、博兴、沾化等县,构建东滨城镇密集区,积极探索低碳生态、集约高效的城镇化模式,建设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城镇化引领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强东营与滨州的协同发展。加快济东高速公路和济南-滨州-东营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组团的空间一体化。建设沿海交通通道,加强中心城市与滨海地区交通联系,促进沿海地区开发。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的海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环保产业、临港物流业、滨海生态旅游业等。严格控制滨海滩涂、湿地开发,加强黄河三角洲和沿黄地区生态环境整体保护。
5.济枣菏城镇密集区。以济宁、枣庄、菏泽中心城为核心,协同滕州、曲阜、邹城、嘉祥、巨野、定陶等县(市),构建济枣菏城镇密集区,建设鲁西南快速城镇化引领区、产业转型示范区。积极培育济兖邹曲嘉、枣滕、东明-菏泽-巨野三个城镇密集地区,依托京沪交通走廊和日菏交通走廊,推动济宁、枣庄与菏泽联动发展。强化菏泽内外联联动的基础设施,提高政策支持力度,打造山东省面向中原地区的桥头堡。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水平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现代能源化工、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基地,发展壮大装备制造、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内涵,将曲阜-邹城建成国际旅游名城和东方文化圣城。以县城为重点建设返乡创业基地,推进本地农业人口就近就地转移。以微山湖治理和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加强塌陷区治理和生态修复,协同治理鲁西南平原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6.临日城镇密集区。以临沂、日照中心城为核心,协同莒南、临沭、费县、沂南、沂水、平邑、兰陵、莒县等县,构建临日城镇密集区。发挥日照港的亚欧大陆桥门户作用和临沂区域性商贸物流优势,建设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商贸物流中心、临港产业基地,形成陆港统筹、产业与市场互动的现代化城镇密集区。积极推动岚菏高速公路建设,依托鲁南通道加快交通设施融合,衔接日照疏港体系与临沂商品集散流通体系,提升日照港的内贸服务功能,扩大临沂商贸流通范围,共建临港产业区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临港配套产业。充分发挥临沂市的物流集散优势,积极培育工业生产体系,推动产销联动发展。优化沿海地区、沂蒙山区、五莲山区、沂河、沭河等重要生态空间,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
5)城镇规模等级
根据城镇现状特点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策略,积极稳妥壮大城镇规模,形成合理有序的城镇规模结构。到2020年,济南、青岛两市城区人口达到500万左右;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14市城区人口达到100-300万,其中淄博、烟台、济宁、临沂4市城区人口达到200万以上;5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15个;20-50万人的小城市50个;10-20万人的小城市35个;5-10万人的小城镇约50个。
6)综合交通网络支撑
建设与省域城镇化空间相协调,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到2020年,加快构筑“三横(济青、德龙烟威、菏兖日)四纵(青烟威日、滨临、京沪、京九)”综合运输通道,实现济南至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可达,济南和青岛至省内其他设区市2小时可达,快速铁路通达除滨州、东营外的所有设区市,95%以上的县级行政单元在地面交通100公里或1.5小时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设区市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60%。
建设海陆空联动的国际物流运输体系。提升山东省对外门户地位。济南、青岛、烟台机场为干线机场,威海、济宁、潍坊、临沂、东营等13个机场为支线机场,共同构建开放的航空运输体系。强化青岛港口国际集装箱枢纽地位,联合烟台、日照等港口建设环渤海南部、黄海的物资进出口和国际贸易基地。推进潍坊、东营、威海、日照、临沂综合保税区建设,在淄博、枣庄、济宁、泰安等城市建设一批与沿海港口和空港口岸联动发展的保税物流中心。完善机场、港口与地面交通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充分发挥对城市群(带)、城镇密集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拓展面向内陆的交通通道。依托济青交通走廊,建设石济客专、济青高铁、郑济客专,对接中原经济区和陇海铁路沿线城市。以烟台港为依托,以德龙烟威铁路、滨德和荣乌高速为支撑,构建联系京津冀南部和鲁北地区的鲁北交通走廊。以日照港为依托,以新菏兖日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菏泽-日照城际铁路、日兰和岚菏高速为支撑,构建联系中西部地区的鲁南交通走廊。
扩大与长三角、京津冀的通道容量。建设京沪高速乐陵至济南段、济徐高速济宁至鱼台段,扩容京沪高速,拓展京沪通道容量和覆盖范围,推进京九客专规划建设,促进德州、聊城、滨州、东营等城市对接京津冀城市群,临沂、日照等城市对接长三角城市群。改造升级京杭运河黄河以南航道,推进黄河以北航道规划建设。
加快推进沿海运输通道建设。建设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青连铁路,促进沿海地区对接长三角城市群。规划预留日照-临沂高速铁路通道,衔接京沪高铁和郑州-徐州客运专线。积极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中韩铁路轮渡工程前期工作,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交通、经济联系。
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推动济青走廊扩容和优化,形成济青高铁、胶济客专、胶济铁路客货分线,青银高速和青兰高速两线并行的骨干交通格局。建设德州-上饶、济南-东营、潍坊-日照、龙口-青岛四条高速公路,推进滨临铁路规划建设,增强济青走廊对南北两侧的辐射带动作用,构筑山东半岛城市群开放型、网络化、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
培育支撑鲁南城镇发展带的综合交通走廊。加快京杭运河黄河以南段的建设和济宁港扩能改造,提升济宁面向菏泽、枣庄的货物组织和枢纽功能。进一步拓展日照港内贸集装箱航线网络和密度,建设岚菏高速,推动日照港口门户和临沂物流中心的协同发展,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和交通运输格局,支撑城镇集聚发展。
完善省域交通枢纽布局。构筑以济南、青岛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15个地级市为地区性交通枢纽的两级交通枢纽体系。引导交通资源分层分级、差异化配置,促进各交通枢纽之间的合理分工,引导国家、省域和城镇密集区运输功能在不同层级枢纽的合理组织。
C. 山东的经济大而不强,你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说起我国的一些经济发展大省,大家第一时间无疑都会想起广东江苏浙江等等,其实孰不知作为我国中国北方的重要工业基地的山东,在近些年来的工业产值总量一直都稳稳的占据我国经济的第三大省份的位置。但是在众多国民的印象当中,山东本土的经济活力始终未能够呈现出更为活跃的发展局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山东的整体经济发展态势也是相当不错,有目共睹的,只不过即便经济总量巨大,但是往往也是呈现出经济不够活跃的发展态势,甚至也是在近些年来呈现经济持续低迷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山东境内的经济发展模式结构单一相对于南方的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而言,山东的境内的主要经济发展产业主要集中是一些资源型产业,如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等等。而南方沿海城市大多数都是集中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创新发展, 经济发展结构种类全面。而山东境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也较为滞后,发展模式结构也是传统单一,附加值低下,严重的影响了山东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以上综上所述就是山东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些根本性原因。
D. 山东省莱阳市经济应怎样发展
我想首先是定位,莱阳地处青岛和烟台之间,物流便利,但是无论是旅游资源还是区位产业优势都无法与两大城市抗衡.就需要以独特的产业定位来确定发展方向.地方经济发展主要是农,工,服务业.莱阳还可以拓展加一项物流业.
农业地方经济发展我觉得,以原生态,规模化为主,向多样化,大棚化发展.现在政府对于房地产打压,对于农业是扶持的态度,保障农副产品是基础,还可以获得政府资金补贴.要不是韩国这方面管的严,光蔬菜出口就很不错了.
工业方面,莱阳与中国很多地方比较相似,高新的产业不多,有污染的初级加工业比较多,比如橡胶制品.而国内的很多地方政府,在强调企业经济,地方效益都一个劲的好高务远,初级产业都不愿意提.包括企业,肯静下心来钻研,创新的很少.发展高新产业利润是大,可是要看生存的土壤,处在青岛,烟台威海之间,倒不如提升初级加工业的产业链,做大,做好,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样能带动发展.在控制污染,提升产品性能上动脑筋,比一个劲求着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好多了.
服务业要主意区分,让自己的旅游和青岛,烟台有差异化,贴合实际做二级旅游产业.
物流这方面其实最终还是靠服务.为运输提供便利,为人员提供前瞻性的服务,并打造几个沿途的特色镇,我想应该会有效果吧
其实我不是莱阳人,也就是信口开河吧,希望有用
E. 山东怎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最新国家级战略:一黄一蓝,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全省整体性规划:一体两翼,即济青动脉线为一体,南至济宁,北到东营为两翼;
3、稳妥大企业战略:山东钢铁,山东高速,山东能源,山东重工、海尔、海信等等国家一流并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企业;
4、地缘大物流效应:烟台、威海与青岛三大港口的联动与分工策略,京沪过境的济南、临沂一带的商贸物流中心地位;
5、两大副省级城市:济南打好政治与文化牌,关键看青岛的窗口示范性作用,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
6,、天津辐射性作用:天津即将成长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临近的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北部滨海地区应切实做好产业承接与配套;
7、深挖文化性强省:举例来说,济宁三百亿打造孔孟文化圈,山东大学完善威海分校与青岛校区建设,构造“山魂海韵”的大山东大学系统;
F. 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2018修正)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本省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城市建设和从事城市建设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市建设管理,是指对城市建设规划和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的建设管理。第四条城市建设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方针,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五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建设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第六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单位和个人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公安、财政、土地、工商、交通、环保、电力、邮电、水利、卫生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城市建设的有关管理工作。第八条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市建设行业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服务标准,接受公众监督,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第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和社会公德教育,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城市规划,服从城市建设管理,并有权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对违反城市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第二章规划与实施第十一条城市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予以公布和宣传,并接受公众监督。第十二条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客运交通、道路、排水、防洪、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消防、供电、通信、人防等各项城市建设专业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
城市人民政府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城市建设专业规划时,必须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其他专业规划相协调。第十三条城市建设各项专业规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须经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征求市民的意见后,方可报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四条城市人民政府必须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建设城市广场、立体交通、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大型市政公用设施。第十五条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必须把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纳入建设和改造计划,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第十六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城市建设实行综合管理。
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和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信、消防等依附于或者穿越城市道路的各项管线、杆线等设施,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管理,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一次性集中建设,其建设资金由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筹集。其中属于供电、通信等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由电力、邮电等有关部门承担。
在城市规划区内,自行建设的专用道路、管线需要与城市道路、管线连接的,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并依法办理有关手续。第十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大中型公共建筑、商业区和住宅区,必须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建设停车场。第十八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规划和国家有关规定,建设与城市人口、面积相适应的城市绿化用地。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等规划指标,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第三章管理与维护第十九条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园林绿化、市容环卫设施养护、管理单位的监督管理,制定养护和维修的年度计划,核定养护、维修费用,并对养护、维修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承担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园林绿化、市容环卫设施养护、维修的单位,必须按有关养护、维修技术规范,定期对其负责的设施进行养护、维修,保证其完好和正常运转,并接受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G. 山东东西发展差异
原因:;第一类为东营市。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位,远远高于其他各城市,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东营市在经济和人口因子F1和生活质量因子F2上的单项排名为第一和第二,主要原因在于东营是胜利油田所在地,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东营人均GDP位列全省第一,而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其基础设施的修建,使得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较高。但是,东营在环境质量因子的排名却是全省倒数第二名,这和其产业结构主要偏于重工业有关,再加上其本省自然环境条件就比较差。虽然城市化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但东营城市化发展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城市规模偏小,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小,所以,今后东营城市化的重点应是扩大城市规模,要强化城市管理与服务,扩大城市人口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提高综合城市化水平。
第二类为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和莱芜,城市化水平较高。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综合城市化水平在全省排名第六,这是极为不相称的。所以济南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功能,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强化城市管理与服务。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地处胶东半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国内距离日韩最近的地方,与日韩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再加上自然环境优美,所以综合城市化水平也较高。莱芜市比较特殊,行政辖区只有两个城区莱城区和钢城区,因此其相关统计数据都归入城市口径里面,导致其城市化水平评价值偏高。但其行政辖区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主要以莱钢为主,这成为其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淄博虽然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主要以齐鲁石化为主,今后要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强化城市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第三类城市为日照、聊城、济宁、潍坊、枣庄、临沂、泰安、德州和滨州,城市化水平较低,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其中进步最快的应属聊城,近些年,聊城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了生态环境,大力建设“江北水城”,提高了其城市化水平。日照属于沿海城市,自然环境很好,适宜人们居住,但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今后要逐步扩大城市聚集功能,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临沂、德州、枣庄、滨州等市都需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第四类城市是荷泽,城市化水平最低。荷泽地处山东省西南内陆地区,区位条件差,自然环境也比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制约荷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005年其人均GDP为5104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23899元的五分之一。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质量差,荷泽城市化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支撑。
建议:(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在城市化进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通过推进城市化来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目标。
(二)正确处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城市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富余劳动力,提<
H. 山东的经济主要靠什么怎么GDP排前3啦!广东这么疯狂,居然GDP只比山东多了一点点。有了解山东的吗
山东的经济主要靠:农业、工业、牧业、渔业及零售业。
1、山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2007年以来经济总量居第3位。
2、2018年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GDP)7646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
3、第一产业增加值4950.5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33641.7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37877.4亿元,增长8.3%,人均生产总值76267元,增长5.9%,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1525美元。
(8)山东怎么加强城市经济扩展阅读
第一产业
1、山东耕地率属全国最高省份,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长期稳居中国各省第一位。
2、山东不仅栽培植物、饲养畜禽品种资源丰富,而且可资利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
3、山东省的粮食产量较高,粮食作物种植分夏、秋两季,夏粮主要是冬小麦,秋粮主要是玉米、地瓜、大豆、水稻、谷子、高粱和小杂粮,其中小麦、玉米、地瓜是山东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4、2018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2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2%,粮食总产量1063.9亿斤,连续5年过千亿斤。
第二产业
1、山东的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据中国各省前三位,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较多,号称“群象经济”。
2、由于山东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肉蛋奶的产地,因此在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和食品工业相当发达。
3、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8897.0亿元,比上年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7.5%,高技术产业增长9.6%。
4、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3%,利润总额增长10.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26%,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
5、上榜中国企业500强的工业企业49家,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的有20个县(市)和12个区。
第三产业
1、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8.8%,其中,餐饮收入增长10.9%,商品零售增长8.6%。
2、城镇零售额增长8.6%,乡村零售额增长9.8%。
3、限额以上单位主要商品销售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8.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7.3%,日用品类增长7.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4%,家具类增长9.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9.9%。
I. 山东经济的支撑点是什么 也就是 山东为什么能成为 GDP全国第二。他凭什么这么有钱。靠农业不会
加工制造业发达,外向型经济,沿海地区经济都比较好,去年GDP青岛第一,烟台第二,这两个城市加工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