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2021年北京经济发展如何

2021年北京经济发展如何

发布时间:2022-10-03 02:31:48

⑴ 北京顺义区杨镇2021年的经济发展

摘要 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顺义区始终坚持首善标准,注重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持续提高综合承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2021年,顺义区将努力贯彻落实“平原新城看顺义”的目标要求,做到在“两区”建设上走在前列、在高端制造上走在前列、在新城发展上走在前列,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首都发展贡献顺义力量。

⑵ 在经济方面,上海富裕还是北京富裕

人们“潜意识”会认为上海的经济比北京强,其实不然。2021年,在全球6个领域的评选中,上海在“经济”领域由去年的第十一上升至第十,“文化·交流”则由去年的第十九下降至第二十六,“居住”领域的排名同去年一致,为第三十七,而“交通”领域则一跃达到全球第一。
而北京在经济领域的排名稳居第三,在“经济”领域的前三名争夺中,北京在2021年以303.2分继续稳居第三,领先东京22.6分,与第二名的伦敦相差23.4分。
所以在经济方面还是北京领先上海。
拓展资料:
北京、上海两市2021年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指标对比:
2021年上半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28亿元,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02.53亿元,上半年GDP总量上海市领先870多亿元。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北京市40.4亿元,上海市32.96亿元,两市的一产占比均相对较低,北京市略高一些;第二产业增加值北京市3293.2亿元,上海市4989.22亿元,二产上上海市领先近1700亿元,优势相当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北京市15894亿元,上海市15080亿元,三产上两市旗鼓相当,北京市领先800多亿元。
以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量为基数计算,北京市上半年人均GDP约为87827元,上海市上半年人均GDP约为80828元,人均GDP指标上北京市更为突出。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指标上,北京市实现工业营收13648.8亿元,上海市实现工业营收20525.77亿元,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市工业营收领先北京市近7000亿元,贡献量相当突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指标上,上海市实现利润总额1907.26亿元,北京市实现利润总额1536.08亿元,工业利润上北京市领先370多亿元,表现更好一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上,北京市同比增长41.40%,上海市同比增长20.0%,增长速度上北京市是上海市的2倍多。
北京市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20%,上海市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9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方面,上海市比北京市高了1.7个百分点。
北京市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38138元,平均每月635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1381元,平均每月3897元。上海市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40357元,平均每月672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48元,平均每月7058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上上海市领先北京市2200多元,平均每月多了37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领先960多元,平均每月领先160多元。

⑶ 北京GDP首度跃上4万亿元台阶,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如何

引言: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今年首次跃上4万亿元台阶,成为我国首个万亿元城市,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如何?

三、总结

近几年,北京不管是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还是第一产业,发展的都是非常迅速的,而且随着我国提出精准扶贫政策之后,北京的城乡发展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农村开始发展大棚蔬菜,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而且我国近几年养老金和低保政策也在逐渐完善,人民的生活保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⑷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各城市交出了2021年的成绩单,意味着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1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2019年中国大陆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2021年中国大陆人均GDP突破1.25万美元,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人均GDP50强已经出炉了,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城市入榜。

根据世界人均GDP发达标准,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是发达国家水平,2021年中国已经有很多城市超过了该水平,2021年,中国有30座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比2020年增加20座,这意味着中国一年就增加了20座发达国家水平的城市,充分说明了中国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就。

人均GDP前三甲城市

状元:鄂尔多斯

2021年是鄂尔多斯市经济腾飞的一年,GDP名义增速达到33.5%,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带动全市GDP总量和人均GDP迅速抬升,2021年鄂尔多斯市实现GDP4715.7亿元,排名全国第57名,人均GDP达到20.9万人民币(3.43万美元),排名从2020年的第四名提升至榜首。

榜眼:克拉玛依

2021年克拉玛依市预计实现GDP1050亿元,2020年末常住人口达到49.03万人,人均GDP达到21.42万人民币(3.4万美元),2020年克拉玛依市人均GDP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2021年人均GDP被同省的鄂尔多斯赶超,退居全国第二名。

探花:无锡

在中国城市GDP前15强中,无锡市是常住人口最少的城市,常住人口仅746万,但是创造的经济总量却不低,2021年无锡市实现GDP14003.24亿元,排名全国第14名,所以,无锡市的人均GDP也非常高,人均GDP达到18.77万人民币(2.9万美元),排名全国第三名。

人均GDP排名前十的城市还有:北京市、苏州市、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常州市、珠海市。

GDP和人均GDP均排名全国前十的城市有5个,分别是北京市、苏州市、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城市才是真正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

50强城市区域分布

2021年,中国人均GDP50强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发达的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和内蒙古等省份。

其中,江苏省入榜城市最多,达到8个,其次是浙江省,有6个城市入榜,而广东、山东、福建、内蒙古各有5个城市入榜。

地处我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去年竟然有5个城市入榜人均GDP50强,富裕程度不可小觑,特别是排名第一的鄂尔多斯市和排名第二的克拉玛依市均来自内蒙古。

另外,安徽省有3个城市入榜,湖北有2个城市入榜,陕西、云南、辽宁、新疆、河北、甘肃、湖南、江西各有1个城市入榜。

四大直辖市中,北京和上海人均GDP排名均进入前十,天津排名第40名,而重庆市是唯一没有进入人均GDP50强的直辖市。

虽然全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越发严重,中国一些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万美元,而有些地区的人均GDP却低于3000美元,两者相差十倍,人均GDP的巨大差距充分反映地区发展不均衡,说明中国城市的“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扩大。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2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各城市交出了2021年的成绩单,意味着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全国300多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市中,前50强可谓是“佼佼者”。

上海、北京、深圳、广州4座一线城市,依然稳坐“四大天王”的位置。这一次,榆林、太原取代南宁、漳州成为“尖子生”踏入Top50。

其中,在GDP20强城市中,前17位排名与2020年一致。然而,时隔22年福州超越泉州,重返福建省第一名,拿走了全国20强最后一个名额。

(长春为预估数据,以官方为准)

大局未变 谁更出色

按GDP排名分析,全国前十的城市去年GDP总量均已超过1.6万亿元,前六城超过了2万亿元。其中,上海、北京GDP总量突破4万亿元,深圳、广州突破3万亿元,成都、杭州逼近2万亿元。

再从GDP实际增速研究,武 汉、合肥、南通、无锡、苏州、成都、东莞等14城增速跑赢全国8.1%的数据。其中,武 汉(12.2%)、合肥(9.2%)、南通(8.9%)增速数据排名位列前三。

值得注意的是,GDP“万亿俱乐部”扩容至24城。论横向区位,东部城市有17座,中部城市4座,西部城市3座。论纵向区位,南方有18座,北方仅有6座,南北差距未见缩小。

从城市群来看,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以8座领衔,粤港澳大湾区以4座紧随其后。在头部十大城市中,武 汉因疫情影响,2020年已与杭州位置互换。南京取代天津,成为新的中国十大城市之一。由此看到,今年格局也未曾改变。

新兵过万 谁最上进

所谓“万亿俱乐部”,指的是中国大陆全年GDP达到或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2020年“万亿俱乐部” 迎来扩容,成员从17个增至23个,包括济南、合肥、南通、福州、泉州以及西安。近些年,从这几个城市的成绩单来看,各有喜忧。

提到合肥,脑海中不禁闪现出京东方、长鑫、蔚来等龙头企业。这些年用“抢跑”二字概括合肥,一点也不为过。正如足球场上的黑马,驰骋到球门前,才显露胸有成竹的自信,临门一脚直打球门。

这座城市的GDP增量和名义增速,均是6城最高的,连续六年实现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按照这个速度,合肥今年超越济南指日可待。

当然,作为省会的济南并不示弱,以11432.22亿元在6城市中拔得头筹,拿下第18名的席位。近些年,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势必会站在省内“一览众山小”。

根据济南统计局数据,2021年济南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智造济南”,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9%,两年平均增长9.0%,分别高于全国、全省两年平均2.9、1.7个百分点。

而泉州相比这几个城市,2019年经济距离万亿仅差54亿元。虽然GDP连续22年位居全省第一,但是福州一直在“穷追不舍”。最终,福州还是抢回了“老大哥”的位置。不过,谁能一直坐稳“大哥”的位置,还真不好说。

福州实力不俗,2021年GDP再破一个千亿门槛。其中,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0%、32.5%、63.5%,分别拉动增长0.3、2.7、5.3个百分点。

再看名义GDP增速上,福州同样表现出色,去年前三个季度福州GDP增速均高于泉州。全年13.0%的增速成绩,在6个“新兵”中仅次于合肥。

说实话,南通闯入万亿俱乐部,令人意料之外。2019年距离万亿目标,差着616.5亿的缺口,六个城市中仅高于西安。虽然一口吃不了大胖子,但是持续性小口投喂也相差无几。

令人仰望的是,南通地理位置的优势,进入了上海一小时经济圈,面临着沿海与内陆两大经济的辐射。论“包工头”,南通是专业的,每4个南通人,就有1人从事建筑业。作为南通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建筑业的产值很高。截至去年,建筑业总产值破万亿,在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西安是西北首个GDP破万亿城市,而且GDP突破万亿元大关也意味着,九大国家中心城市GDP全部超万亿元。前几年,西安在县域经济上存在短板,主要集中鄠邑、蓝田、周至三个传统“末位”区县。

经过不断地调整,三区经济总量之和占全市一半左右。但是,三者去年年底突然失速,一方面是突发的疫情,使得按下了“暂停键”,另一方面是发展潜力上的日渐疲软。

无论如何,受去年末疫情影响,整个城市有40余天被迫按下“暂停键”,但西安算是打出了“万亿城市”的.擦边球。

而在当时,东莞GDP达10855.35亿元,成为万亿GDP第24城,超越了西安。据2022年东莞政府报告,2021年东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1.1万家,实现翻一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重大项目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

拒绝一城独大双子星不是梦

“双子星”现象,相信大家都熟悉不过了。这些城市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经济的四分之一,核心综合实力旗鼓相当,则说明该城市对所在省份经济十分重要。

比如,广东坐拥广州、深圳,浙江稳拿杭州、宁波,福建的福州、厦门各有所长,山东的济南、青岛你追我赶……

为什么沿海省份双子星“成群结队”,而内陆省份往往“一枝独秀”?

不难发现,随着武 汉、成都、长沙、郑州、合肥等城市在各大榜单中崭露头角,逐渐成为排行榜中的“新秀”。但是,这些地方几乎都带着省份的身份,而其余地方在榜单中算是个“过客”,真是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甚至,让人很难脱口而出该城市是省内第二大强市。

然而,沿海省份并不一样,往往都是多个“双子星”城市,现在“三子星”城市出现了,福州、泉州、厦门就是三足鼎立。尤其,在南方能轻而易举的说出第二大城市、第三大主力军。有些城市的实力与省会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深圳就是最为典型的“桥头堡”。

“双子星”城市的存在,究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好处?

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间竞争,在吸引人才、产业、资金等方面进行对标,打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从而使得双方共赢。另一方面,久而久之在省内形成“城市群”,带动资源要素快速流通,打破行政束缚,对整个区域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所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可以说,双子星城市越多,发展才越平衡。

24座“万亿俱乐部”分布并不均衡,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产业、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流向了特定的区域。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协调区域发展,优化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发挥更大的“溢出”效应。

2021年人均GDP50强城市3

城市的活力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主要动力。近年来,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大的城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各大城市2021年经济数据陆续揭晓。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梳理了2021年各大城市GDP数据,在全国337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共有54个城市GDP超过5000亿元,比上一年多了9个,共有24个城市GDP超过万亿元大关,比上一年增加1个。此外,2021包括榆林、潍坊等一些地级市表现十分亮眼。

24城超过万亿,福州首次跻身20强

在全国337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这50城可谓是佼佼者。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2021年TOP50城GDP之和为613484亿元,约占全国的53.6%。从入围的门槛来看,今年第50名的是太原,其GDP达5121.6亿元,比去年的门槛提高了519.6亿元,这也是50强城市GDP门槛首次突破5000亿元。

从头部城市来看,今年GDP十强城市依然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 汉、南京,前十名的名次都没有变化。

上海和北京均首次超过了4万亿。其中,上海实现GDP43214.85亿元。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605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两年平均增长11.7%。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生物产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9倍、16.1%和12.1%,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8倍、12.2%和7.4%。

北京市实现GDP40269.6亿元。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0%,两年平均增长15.8%。重点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在疫苗生产带动下比上年增长2.5倍。

京沪之后,深圳也实现了新突破,GDP首次超过3万亿元,广州、重庆和苏州处于2万亿元梯队。其中,广州仍领先重庆338亿元,继续守住第四位置。

从第11名到第20名的城市来看,位居第12的宁波GDP达到了14594.9亿元,将领先青岛的优势扩大到了459亿元。

杭州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汤海孺对第一财经分析,宁波近年来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结合很不错,宁波本身的制造业十分发达,有很多隐形冠军,在互联网的赋能后,能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

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去年经济发展也十分亮眼。2021年,福州20多年来GDP首次超越民营经济大市泉州,成为福建省第一经济大市。同时,福州在全国城市的排名中,连升三位,首次跻身到全国20强行列。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开明分析,福州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创新中心,福州的数字经济、高科技产业发展比较好,现代服务业也比较强。比如,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突出,拥有新大陆(000997.SZ)、网龙(00777.HK)、星网锐捷(002396.SZ)等代表性企业。

50强中,GDP超万亿元的城市共有24个,比上一年增加1个,新晋城市是东莞。改革开放后,随着加工出口贸易的发展,东莞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有“世界工厂”之称。近年来,在一线城市深圳的带动和产业外溢下,东莞的高新产业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高新技术企业达7400多家。在此次东莞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后,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GDP万亿城市达到4个,与江苏省并列第一。

东莞之后,目前9000亿元梯队暂时空缺,有4个城市处于8000亿梯队,分别是常州、烟台、唐山和徐州。其中,苏南地区的常州GDP达到8807.6亿元,是最靠近万亿元大关的后备城市。

7000亿梯队的阵容更大,有7个城市目前处于这一梯队,分别是大连、温州、沈阳、昆明、长春、厦门和潍坊。既有省会城市,也有计划单列市,还有温州和潍坊这两个普通地级市。

表:2021年城市GDP前50(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公布数据整理)

江苏9个浙江7个入围,潍坊、榆林亮眼

从50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共有33个城市,占比约三分之二。中西部地区共有13个,占26%。东北地区共有4个,即东北的4个副省级城市。

按省份分布来看,第二经济大省江苏最多,在江苏13个设区市中,共有9个城市入围中国城市50强,且这9个城市的GDP全部超过了6000亿元,其中有4个城市超过万亿元,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

江苏之后,同处长三角的第四经济大省浙江共有7个城市入围50强,数量位居第二。其中,杭州继续排名第八,宁波位居第十二,温州位列第三十。

第三经济大省山东共有5个城市入围50强。相比之下,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仅有4个城市入围,分别是两个一线城市深圳、广州和两个制造业大市佛山、东莞。广东入围城市少,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有关。由于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存在巨大的差距,广东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其中仅广州、深圳和佛山、东莞四个城市就占了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这四个城市之后,第五名的城市惠州与第四名的东莞有很大的差距。

另一方面,50强城市包括了四大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18个省会城市以及23个普通地级市。值得注意的是,在23个普通地级市中,有20个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有8个、浙江5个、山东3个、广东2个。

一些普通地级市的表现十分亮眼。其中来自山东的潍坊,排名由上一年的第39名上升到第35名,GDP总量由2020年5872.2亿元直接跨过6000亿阶梯,进入到7000亿梯队,达到了7010.6亿元,与副省级城市厦门的差距仅有23亿元。

潍坊这座拥有潍柴、晨鸣、歌尔等众多知名上市公司的区域强市,近年来正呈现厚积薄发态势。潍坊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已有国家级单项冠军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7家。在2017年至2020年山东遴选出的37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潍坊拥有57家,位列16个地市的第一名。

沿海之外,中西部地区也有3个普通地级市进入50强,比上一年增加一个,新入围者是榆林。数据显示,2021年榆林市GDP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达5435.18亿元,稳居陕西省第二。在全国的排名由第57名上升到第46名,上升了11位。

排名的大幅上升,与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紧密相关。作为煤炭生产基地,2021年榆林工业总产值首超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55.9%,两年平均增长22.7%。其中,能源工业产值增长61.4%;化工行业产值增长54.3%。

实际上,不只普通地级市,一些省会城市也因为能源价格的上涨,名次发生显着变化。其中煤炭大省山西的省会太原由上一年的第56名,上升到第50名。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太快,拥有能源、原材料多的地区,工业利润、经济总量增加较多。当然这些地方未来的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升级。

⑸ 北京市常住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

北京常住人口2021总人数口为21893095人。

《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发布,公报显示2021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比2020年末减少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16.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7.5%;常住外来人口83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1%。

初步核算,北京市2021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69.6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8.4万元。

民族构成

北京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城市,56个民族齐全,全市现有常住少数民族人口80.1万人。全市95.69%人口为汉族,除汉族外,排在前五位的是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和土家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0845166人,占95.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47929人,占4.8%。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034012人,增长10.8%,年平均增长1%;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46715人,增长30.8%,年平均增长2.7%。

⑹ 2021年北京经济“成绩单”出炉,其中哪些数据值得关注

2021年一季度地方经济概况已经发布,那么这些数据反映了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首先,我们可以从数据中得知,当地的经济复苏卓有成效。一季度31个省份实现GDP两位数增长,8个省份经济增速超过全国增速。这八个省份是湖北、海南、安徽、广东、浙江、江苏、江西和重庆。湖北虽然受疫情影响最严重,但经济增速最快。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中国经济处于下行趋势,国内的信心,特别是经济界的信心正在动摇。而且在各地的经济发展中,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广东,信息技术等尖端技术带来的产值比重越来越大,这一比例超过25%。尖端制造业、服务型和智能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产品类别包括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产品。在山东,传统制造业也面临新一轮转型升级,正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全产业链走向高端生产。今年一季度,各行业共有5082项技术改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都出现了积极的趋势。

⑺ 中国GDP前十强迎来新变局,具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1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要面对新冠疫情,还要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但是在辛苦的一年里,我国诞生了首个“4万亿”城市!这样的一个报告让许多人都感觉到比较开心和振奋,国民经济在提高,人民的生活在变得越来越好!

许多经济研究者发现,未来的经济需要考虑平衡问题,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良好的经济根基,才能够更好的发展经济!

⑻ 30省份公布2022年GDP目标,哪些省份的目标比较远大

30省份公布2022年GDP目标,哪些省份的目标比较远大?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湖北2021年开演“王者归来”,GDP增长12.9%,增速稳居全国各地第1,GDP总产量跃上5万亿阶梯,排行重返全国各地第7。迈入强悍恢复的湖北,2022年设定了7%上下的增长目标,并表明在现实工作上尽量争得更快的结果。

⑼ 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发布,排名第一的是哪个城市呢

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发布,排名第一的是北京。

一,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一直处于发展的前沿

说到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当属北京。北京,简称京,作为我国的首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发展的前沿,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来北京的发展速度飞快,无论是经济建设水平还是城市发展水平都是数一数二的,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一份子,不得不说也十分的骄傲,看着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强盛,这确实令人欣慰。而2021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发布,北京排在第一也是意料之中。

综上所述,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补充讨论,欢迎关注提问!

⑽ 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

11月28日至29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全会提出了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实现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生态文明、民生福祉、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六个明显提升”。

到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到2035年,北京还将基本建成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10)2021年北京经济发展如何扩展阅读

北京将建好“两区”、“三平台”

北京将更加突出开放发展,建好“两区”、“三平台”。突出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开放的北京特色,加强政策和制度创新。

加强“两区”政策联动和京津冀三地自贸区政策联动,形成叠加优势。建设好天竺综保区、生命科学园、CBD、金盏国际合作区、运河商务区等重点园区,推动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推动一批突破性、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引进一批国际功能性机构、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专业服务机构和高端制造业企业。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的影响力,使其成为配置要素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

阅读全文

与2021年北京经济发展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浙江事业单位统考哪个地方竞争大 浏览:826
如何看男命婚姻的好坏 浏览:819
中年人如何重生和幸福 浏览:233
爱情金钱英语怎么写 浏览:138
怎么画两只爱情鸟 浏览:781
张幸福最后怎么样了 浏览:125
幸福如何拥有密尔 浏览:797
聊斋的故事怎么来的 浏览:294
在郑州怎么申请一个健康证 浏览:603
网上婚姻登记怎么办 浏览:47
平安夜用什么数字代表爱情 浏览:325
下列哪个故事是体现了爱国精神 浏览:558
瓦特有哪些科学故事 浏览:400
网上预约健康证为什么显示满员 浏览:281
为什么事业单位考核没有奖金 浏览:857
包菜和醋能做什么事业 浏览:119
如何认识经济的概念 浏览:310
儿童健康检查记录表哪里办 浏览:528
兰州疫情健康证明怎么办理 浏览:206
美女看守所逃跑什么电视剧 浏览: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