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两汉什么经济发达

两汉什么经济发达

发布时间:2022-10-02 03:51:39

1. 除农业外两汉时期经济的繁荣在手工业方面

1、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大大提高了冶铁的质量。
2、西汉时期在犁上加装犁壁是耕犁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发展。欧洲的耕犁到了11世纪才装有犁壁,要比我国晚近一千年。
3、我国在汉代普遍使用提花机,特别是东汉使用花本式提花机(又叫“花楼”)指出精美的丝织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提花技术的国家。
原因是:两汉时期政治安定进而国力强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人民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人口不断增长。

2. 汉朝的经济发展

汉代货币五铢钱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自耕农是农民阶层的主体。到西汉中后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

汉朝时期,铁制农具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着名的农具种类有铁犁壁、矩犁、全铁曲柄锄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着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在洛水附近有一条龙首渠,由于附近地区土质松软易坍塌,就用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渠道,叫做井渠,极类似于今天新疆地区的坎儿井。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着名的农书有《氾胜之书》。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当时着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自此之后冶铁业开始衰落,但由于此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铜器虽出现变少,但在两汉时期仍是重要的金属器。漆器则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工艺品。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着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他是织花机的发明者。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特别是四川地区。蜀锦更价值连城,在三国时期甚至成为蜀汉一大财源。麻葛制品中,最出名的是产于会稽地区的越布。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商人竞买爵位,国家存粮大涨,商人的地位也有大幅度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各大都会间亦有河渠或大道想通。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而海上交通也有出现。在边疆地区,与外国定期有“合市”供交换有无。伴随着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科技方面,西汉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医圣”;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其真实性现在受到陈寅恪等的质疑[来源请求]);刘徽的《九章算术》可以解决多元一次方程和勾股计算。

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2]。

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五铢钱,彩绘工艺独特,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的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灌溉工具。

3.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是指东汉和西汉两个历史阶段,西汉属于早期的战后建设和军事维护阶段,这个时期的经济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方针。而东汉时期,基本进入了稳定、相对和谐的时期,圆周率、造纸、活字印刷和火药也是在这一时段得到了改进和发明,也是国家综合经济“百花齐放”的高潮阶段,国家富足、人民安于乐业也是空前的美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治安也非常好呀!补充:刚才说到你的学校的构建和教学方式问题,我个人觉得----没有最好的,只有更适合的。
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比较性,来刺激和激励大家努力动手动脑,没什么打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技能,还可提高学校的教学方式和知名度。
这也是“双赢”的体现嘛!
理解、借鉴和动力,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呀!"

4.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是什么样子

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西汉初年,鉴于社会经济的残破和吸取秦亡的教训,为巩固统治,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核心内容是;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赋税;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休养生息政策顺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统治的稳定。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恢复,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3)制漆业发展迅速,煮盐是主要的手工业。

(4)汉代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城市商业和地区贸易繁荣,出现了一批名都大邑。

5. 请用简明的文字介绍两汉经济的发展概况. 100分

扩大贸易领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地位也得以提高

6. 两汉经济发展主要表现方面

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汉初,统治者总结了秦王朝横征暴敛导致覆灭的教训,在全国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这种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和部分奴婢的解放,从而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湖南汉代墓葬中,发现有犁铧、镰、铲等铁制农具,说明湖南当时已普通运用铁制农具和耕牛从事农业生产。到汉武帝初年,零陵的农业生产已比较发达,并成为全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西汉元始二年(公元前2),零陵郡为21092户,139378人。当时,零陵郡的面积约占今湖南境内当时4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但总户数和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16.63%和19.43%,均排在4郡之末。到了东汉永和五年(140),湖南境内建制郡仍为4个,总人口为2813266人。其中,零陵郡人口增至1001578人,首次突破百万大关,比元始二年增长6.19倍,占当时湖南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5.6%,排位升至第二,仅次于长沙郡的1059372人,分别为桂阳郡501403人的2倍和武陵郡250913人的4倍。在当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的农业社会里,人口的增减与农业的丰歉息息相关。零陵郡在汉代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从一个方面表明当时零陵郡的农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随着农业的发展,汉代零陵的手工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永州境内从汉代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铜器、竹木器、铁器,都表明了这一点。芝山区黄古山西汉古墓中出土了一批陶器,不仅形态古雅,制作技艺很高,而且通壁绘彩,花纹美观,着有朱、褚、黄、褐等色。原零陵塑料厂发掘的东汉墓葬品中,有一面铜镜特别引人注目。该镜直径16—18厘米,厚度仅几毫米,背面缕龙凤兽纹,栩栩如生,正面磨制得非常平滑光洁,逾1800年依然毫发可鉴。境内出土的汉代金珠、水晶珠、玛瑙珠等饰物,其制作工世也非常精湛。瓦的发明,是古代建筑史上一大创举和伟大进步。泠道(今宁远、新田一带)古城出土的西汉筒瓦,表面印有绳纹,内壁残留布纹痕,口径8.5-11厘米,宽12-20厘米不等,瓦当上亦有印纹。南平古城出土的西汉绳纹筒瓦,宽15厘米。这些发现,充分证实汉代零陵郡一带已能生产和使用粘土瓦,与史家所称的“秦砖汉瓦”相一致。同时,这也说明,汉代零陵郡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与中原地区大致相同。 商业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汉代零陵郡商业的发展,商品交换进一步脱离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而代之以物——币交换。道县杨家乡出土的西汉银饼,说明永州境内至少在汉代已使用银币进行商品交换。在原零陵县境内竟一次出土汉代货币——五铢钱50余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汉代零陵的商业活动已具较大规模。今芝山、道江、甘棠、柏家坪、土市等地,是当时的郡治和县治,已有人设铺开店。每逢圩期,这些地方商贩汇集,有的抱布而市,有的提篮挑担沿街摆卖。 汉代零陵郡的交通也进一步改善。据道光《永州府志·事纪略》记载,东汉建初八年(83),零陵至桂阳的峤道修通。这样,加上秦代修筑的五岭峤道和灵渠,零陵郡的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从此,零陵成为中原通往交州七郡(岭南地区)的交通要冲,正如史家所说的“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这也是古代零陵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而且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原因。

7. 汉朝的经济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恢复了农业生产,但经济势力让然略显不足,而商人地位低下。文景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国家存粮进一步大涨,经济实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汉元帝时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期,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 。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 。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着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 ,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 。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 。文帝时期,在贵粟政策下,商人竞买爵位,扩大贸易领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随着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

8. 司马迁在汉代划分的全国四大经济区分别是什么当时最发达的经济区是什么

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
全国的经济区域的特点:从战国到两汉已呈现出多样性 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
2、传统的农业区——山东、山西地区:
在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原因:地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
3、开发起步相对晚的地区——江南地区
特点:与山东、山西相比,江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原因:江南物产丰富,但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4、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地理概念:龙门碣石以北是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 塞外两部分.
特点:这一地区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西汉时 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原因: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阅读全文

与两汉什么经济发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果爱情真的会悲伤什么歌 浏览:179
市场经济是什么为主导 浏览:446
一个塞尔维亚的故事怎么拍的 浏览:859
事业编考试归政府哪个部门 浏览:983
健康电子表绿马黄马红马什么意思 浏览:287
幸福在哪里完整版播放 浏览:41
民政局官网怎么查自己的婚姻状态 浏览:592
幸福树怎么快速长出新枝条 浏览:258
什么样爱情值得继续 浏览:549
怎么处理感情经济纠纷 浏览:688
爱情的古装剧有哪些 浏览:544
美女摘的什么菜 浏览:301
历史故事是哪些人写的 浏览:36
为什么婚姻中需要富养妻子 浏览:229
复婚的户口本上婚姻状况怎么改 浏览:538
事业单位人员有没有十三个月工资多少 浏览:899
浙江事业单位统考哪个地方竞争大 浏览:828
如何看男命婚姻的好坏 浏览:821
中年人如何重生和幸福 浏览:235
爱情金钱英语怎么写 浏览: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