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的主要经济来源于什么
如果是经济收入(我理解为GDP),则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最主要是出口,与出口导向相媲美的拉动经济马车,在中国显然非固定投资莫属。当资本和市场相遇,空前规模的固定投资开始风生水起。2003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了23%,以房地产为例,1997年至2006年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幅超过20%,为同期GDP年均增幅的2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率达到了五分之一。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房地产业迅速成长并带动了银行、土地、钢铁、水泥、建材、装修、家电等上下游产业发展。随之增收的,不仅仅是当地财政,还有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各行各业。收入增加之后的人们,开始要求改善居住条件,房地产业的市场因此日渐扩大,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样,追随其后的人们暂时失去了理智——有人发现,房地产不仅仅是消费品,而且还是价值可观的投资手段 出口和投资,就这样成就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而同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则多年持续低迷。这导致了中国内需的长期低迷。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花钱?一方面,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可支配收入不足;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已经市场化,而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完善。这使得很多老百姓对未来难以把握,从而不得不放弃生活必需之外的消费需求,把钱存起来以备不虞之需。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占我国财政收入的91%以上。并且近年每年税收的增长均高于GDP的增长。
② 中国主要的经济来源靠什么
1.工业2.农业3.旅游业
③ 中国最大的经济来源的什么呢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占我国财政收入的91%以上。并且近年每年税收的增长均高于GDP的增长。
其次是出口,再其次是房地产
④ 中国主要的经济来源靠什么
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内需、消费、投资和出口。此外,从发展因素看,优化经济结构、把握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是主线,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是主攻方向,保障民生、促进和谐是主攻方向。首要任务。
依据:
1、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财富增长。流通、管理和服务中成本和时间的分配和效率直接影响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越是精简、廉洁、高效的管理、服务、流通环节,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2、生产要素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加、结构的变化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方式。
3、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内容。
(4)中国经济来源从哪里来扩展阅读: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达到经济量的增长。
⑤ 中国经济收入主要来源
如果是经济收入(我理解为GDP),则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最主要是出口,与出口导向相媲美的拉动经济马车,在中国显然非固定投资莫属。当资本和市场相遇,空前规模的固定投资开始风生水起。2003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了23%,以房地产为例,1997年至2006年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幅超过20%,为同期GDP年均增幅的2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率达到了五分之一。<br>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房地产业迅速成长并带动了银行、土地、钢铁、水泥、建材、装修、家电等上下游产业发展。随之增收的,不仅仅是当地财政,还有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各行各业。收入增加之后的人们,开始要求改善居住条件,房地产业的市场因此日渐扩大,行业不断向前发展。<br> 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样,追随其后的人们暂时失去了理智——有人发现,房地产不仅仅是消费品,而且还是价值可观的投资手段<br> 出口和投资,就这样成就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而同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则多年持续低迷。这导致了中国内需的长期低迷。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花钱?一方面,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可支配收入不足;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已经市场化,而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完善。这使得很多老百姓对未来难以把握,从而不得不放弃生活必需之外的消费需求,把钱存起来以备不虞之需。<br> <br>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占我国财政收入的91%以上。并且近年每年税收的增长均高于GDP的增长。
⑥ 中国70亿人口靠什么生存经济来源有哪些
根据我在互联网上查询的情况,截至2017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是13亿9008万人,不是70亿。
根据我在网络的“三大产业”的词条查询的情况,三大产业的内容如下。在此,我谨向网络和该词条的所有编辑者深深致谢。
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物资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物资材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我认为,这三大产业也是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⑦ 中国经济收入主要来源
如果是经济收入(我理解为GDP),则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最主要是出口,与出口导向相媲美的拉动经济马车,在中国显然非固定投资莫属。当资本和市场相遇,空前规模的固定投资开始风生水起。2003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了23%,以房地产为例,1997年至2006年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幅超过20%,为同期GDP年均增幅的2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率达到了五分之一。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房地产业迅速成长并带动了银行、土地、钢铁、水泥、建材、装修、家电等上下游产业发展。随之增收的,不仅仅是当地财政,还有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各行各业。收入增加之后的人们,开始要求改善居住条件,房地产业的市场因此日渐扩大,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样,追随其后的人们暂时失去了理智——有人发现,房地产不仅仅是消费品,而且还是价值可观的投资手段
出口和投资,就这样成就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而同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则多年持续低迷。这导致了中国内需的长期低迷。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花钱?一方面,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可支配收入不足;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已经市场化,而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完善。这使得很多老百姓对未来难以把握,从而不得不放弃生活必需之外的消费需求,把钱存起来以备不虞之需。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占我国财政收入的91%以上。并且近年每年税收的增长均高于GDP的增长。
⑧ 中国经济收入主要来源
税收呗占85%以上,还有国企的利润上交,详细的也说不清楚税收太多了
⑨ 中国日本法国主要经济来源各是什么
中国的经济GDP来源约50%靠第二产业,即工业,制造业,中国有世界工厂之称。第三产业在发展,占35%,农业15%。国家财政主要靠税收。
2.现在已经是经济、军事大国。要达到可以同美国叫板,或达到同美国接近,还要20年(顺利发展才行),那时GDP约8万亿美元,军费2000亿美元,三军二炮现代化。
日本的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不同产业发展状况差别很大。
从产业分类来看:
第一产业进一步萎缩。农林水产业的综合产量指数逐年下降,主要农产品除大米、鸡蛋、牛肉、牛乳较为稳定外,其余产量均大幅下滑。近年来日本农产品市场不断开放,日本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外廉价同类产品的冲击。
第二产业大多数陷于停滞,少数呈增长势头。
日本矿业资源并不丰富,矿业成了衰退行业,矿业和制造业除在96年短暂繁荣时期生产指数超过140之外,其余时期均低于基期水平(1995=100),2000年通产省对制造业中的15类产品调查发现,有9类产业如通用机械、纺织呈下降趋势,而有6类产业包括电子机械、化学工业开始回升。从商品系列而言,受景气对策影响,投资品、建筑商品、耐用及非耐用消费品需求开始缓慢回升,信息关联产品(如传真机、移动电话、寻呼机、个人电脑等)的需求和供给则呈上升势头。总之,制造业情况复杂,但总的来看大多数行业陷于停滞,少数行业呈增长势头。
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关联服务发展很快,不仅在产值上还是在就业人数上,增长速度都很快,称的上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头车产业"。
1.3.2 产业结构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
现有的传统产业已趋于成熟,缺乏新的增长点,债务负担沉重;新的主导产业虽然尚未形成,但是信息、通讯、电子、软件等与IT产业相关的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增长。
产业结构成熟表现在:产品的国内市场饱和,技术已经标准化、成熟化,如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家电、机械等行业。对于象日本这样的出口导向型国家,产业结构成熟还表现在主导产业出口趋于减少,竞争优势下降或不明显,再进口对国内产业形成压力,主导产业海外生产比率(Overseas Proction ratio)不断上升。为了寻求新的比较优势,日本传统产业持续向亚洲转移,面向海外的设备投资比率及再进口额持续上升;同时,再进口额中80%来自亚洲地区。
新的主导产业是"多峰型"的产业群,符合日本国情需要,尽管这些新型产业还没有上升到主导角色。但随着信息技术和R&D投入加大,日本正在形成自己所擅长的新的比较优势产业Thirdwave,它迎合了信息时代的消费需求,具有广阔发展前途。信息通讯、生物技术也是容纳大力发展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利用互联网革命促进全球金融与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试图保持金融与经济领先地位的基本方略。随着传统产业不断向新领域渗透,信息产业与金融业等重要产业逐步走向联合。在2000年8月结束的日本冲绳八国首脑"峰会"上,第一次将网络与信息技术革命,同金融与债务问题联系在一起。在2000年产业重组战略中,日本企业纷纷以IT产业为重组的首选目标,涉及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产业,争取成为新兴行业的主导企业。许多传统的综合商社,开始参与信息、通讯、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信息产业的美好前景不仅吸引了传统企业,同时也在不断改变金融业投资及结构调整方向和步伐。与疲惫的制造业和其他传统产业相比,信息产业的投资期望值大,回报率高。因此,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已成为目前日本各大银行的重要决策方向。属于日本四大金融集团首位的劝(业)富(士)兴(业)银行为例,虽然它是日本拥有不良债权最多(不良债权余额达47388亿日元)的银行,但它对信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1500亿日元,居日本银行界第一,世界第四。
法国是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日、德、中、英,居世界第六位。
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15810亿欧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25220欧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7年):1.9%
货币名称:欧元(EURO)
汇率(2008年2月):1欧元=1.52美元
通货膨胀率(2007年):1.5%。
失业率(2007年11月):8%。
⑩ 中国主要的经济来源
2012年美国货物贸易总额(普查口径)38221.80亿美元,世贸口径仍居世界第一 2013-02-08 23:28:26 分类: 对外贸易报告
美国商务部普查局当地时间2月8日8:30公布了2012年12月及全年美国外贸数据。数据显示,2012年12月,美国货物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2%,其中出口增长2.9%,进口下降4.0%,逆差收窄19.3%。全年美国货物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6%,其中出口增长4.5%,进口增长3.0%,逆差仅扩大0.1%。初步统计,2012年12月,按普查口径(海关口径)计算,美国货物贸易总额3076.04亿美元,同比下降1.2%。其中:货物出口1305.51亿美元,同比增长2.9%;货物进口1770.53亿美元,同比下降4.0%;货物逆差465.02亿美元,同比收窄19.3%。1-12月累计,美国货物贸易总额38221.80亿美元,同比增长3.6%。其中:货物出口累计15471.37亿美元,同比增长4.5%;货物进口累计22750.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货物逆差7279.05亿美元,同比仅扩大0.1%。经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季节调整后,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2012年12月,美国货物贸易总额季调值3213.28亿美元,环比下降0.9%。其中:货物出口季调值1325.63亿美元,环比增长2.6%;货物进口季调值1887.65亿美元,环比下降3.1%;货物逆差季调值562.01亿美元,环比收窄14.3%。全年累计货物贸易总额38628.59亿美元,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15635.78亿美元,增长4.4%,进口22992.81亿美元,增长2.8%,逆差7357.02亿美元,收窄0.4%。2012年12月,美国货物贸易总额低于中国592.36亿美元,其中出口低于中国686.79亿美元,进口高于中国94.43亿美元。2012年全年,美国货物贸易总额低于中国445.80亿美元,去年则领先中国461.96亿美元。其中:出口落后中国5018.03亿美元,进口高于中国4572.13亿美元。2012年,按海关统计口径计算,美国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宝座正式被中国取代;按国际收支口径计算,美国则仍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仍领先中国719.59亿美元。2012年,按世贸组织统计口径计算,美国仍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货物贸易额应比美国少156.4亿美元。 2013年1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455.85亿美元,同比增长26.7%
2013-02-08 20:36:33 分类: 两岸四地经济 海关总署2月8日公布1月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1730.69亿元人民币(折合3455.85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下同)同比增长26.7%。其中出口11781.39亿元人民币(折合1873.66亿美元),增长25%;进口9949.30亿元人民币(折合1582.19亿美元),增长28.8%;贸易顺差1832.10亿元人民币(折合291.46亿美元),扩大7.7%。今年1月份有22个工作日,而去年同期因春节长假影响只有17个工作日。经季节调整法剔除春节因素影响后,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1%,其中出口增长12.4%,进口增长3.4%。我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出现增长。1月份,我对欧盟进出口471.4亿美元,增长10.5%;对美国进出口437.2亿美元,增长23.4%;对东盟进出口369.9亿美元,增长42.9%;对日本进出口250.5亿美元,增长10.3%。同期,内地对香港进出口334亿美元,增长83%。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步增长。1月份,出口机电产品1058.1亿美元,增长25.1%。出口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418.8亿美元,增长24.6%。在进口商品中,1月份,进口铁矿砂6554万吨,增长11%;煤3055万吨,增长56.3%;钢材110万吨,增长20.5%。同期进口大豆478万吨,增长3.8%。此外,进口铜35.1万吨,下降15.2%;汽车7万辆,下降15.1%。海关总署同时公布,2013年1月,出口企业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7.5,较2012年12月上升3.3,连续第2个月环比提升。其中,新增出口订单指数40.5,提升3.6;出口信心指数42.9,提升4.7;出口企业综合成本指数17.9,下滑0.5。出口经理人指数的连续回升,表明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相对乐观。 反映新增订单金额同比减少的企业比例缩小。调查结果显示,47.4%的企业反映新增订单金额同比减少,较上月缩小5.1个百分点;27%的企业反映新增订单金额增加;25.6%的企业新增订单金额不变。对未来2-3个月出口持悲观情绪的企业比例降至四成。调查结果显示,40.9%的企业对未来2-3个月出口形势信心“不乐观”,较上月缩小5.5个百分点;24%的企业表示“乐观”。反映出口综合成本同比增加的企业维持在7成。调查结果显示,70.5%的企业反映出口综合成本同比增加,较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24%的企业出口综合成本同比持平,5.5%的企业出口综合成本同比下降。 从分项成本调查情况来看,分别有72.2%、53.5%的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成本增加,分别较上月缩小0.5个、4.6个百分点;52.7%的企业反映原材料成本上升,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出口经理人指数回升较快。1月份,大、中、小型企业出口经理人指数分别为40.7、38.4和35.4,分别较上月提升1.9、3.6和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