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49年新中国建国后面临的政治和经济困难有那些
国内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大陆上残存的国民党反动势力,继续进行疯狂的破坏活动,做垂死挣扎;广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尚未真正完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尚未完全建立;财政经济严重困难;长期受国民党腐朽统治和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陷入了极端混乱和全面破产的局面。
(1)什么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经济扩展阅读:
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着极其严峻复杂的形势。国际上新中国得到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承认和支持。
但是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外国侵略势力,对新中国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实行战略包围,并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势力成为新中国来自外部的主要威胁。
建国初期,新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以便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B. 什么是新中国的“财政管家”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担任政府副总理,专管全国的经济工作。由于国民党政府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千疮百孔:到处都是孔洞和疮口。比喻残破缺露严重或弊病很多。的烂摊子,造成当时生产力低下,财政混乱,物品奇缺,物价飞涨,给国家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
在陈云的主持下,国家迅速掌握了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收支的大权,规定人民币为惟(wéi)一合法货币,禁止金银外币的自由流通,取缔(dì)地下钱庄,打击非法活动,稳定了金融财政。为了防止一些人投机倒把,扰(rǎo)乱市场,陈云让各地想各种办法,购进大批粮食、棉布、煤炭、食盐等货物。
从1949年8月起,全国市场上出现了四次物价猛涨(zhǎnɡ)。特别是在11月,以上海为中心,投机商们每天以百分之二三十的幅度来抬高物价,企图破坏市场,牟(móu)取暴利。在陈云的指挥下,各地政府在物价猛涨的时候,把购进的粮食棉布等都投入市场,以合理的价格敞(chǎnɡ)开供应。广大消费者见此情景,情绪很快安定了,市场也稳定不乱了。投机者的货物卖不出去,才知道自己搬石头砸(zá)了自己的脚。
紧接着,陈云在1950年2月,主持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决定统一全国的财政,集中使用重要物资,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现金,一律存入国家银行,同时还决定紧缩编制,清理仓库,加强税收,发行公债,节约开支。这一系列措施出台,全国很快出现财政收入增加,通货膨胀膨胀:指某种事物扩大或增大。减弱,物价稳定的局面。人民更加信任和拥护新生政权,国内的建设得到了有力支持。
这一场经济上的较量,在陈云的主持下,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后来说,这个经济仗的胜利,意义上决不亚于淮(huái)海战役。陈云不愧(kuì)为一位卓越的经济管理家和领导者。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他被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成为仅次于“毛刘周朱”的中央领导人。
陈云一向头脑冷静,求实务实。他认为国家的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还要注意人民生活的安排和提高,他反对不顾实际急于求成的做法。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出现了“大跃进”,在经济建设方面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陈云的意见得不到重视。
后来,经济上出现了严重困难。中央决定,陈云再次主持财政经济工作。陈云亲自到基层调查,到农民家里了解情况,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可后来,陈云又被认为是“右倾”,遭到冷遇。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左”的错误达到极点。陈云在党内的地位下降,还被剥(bō)夺了工作权利。“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左”的错误被纠(jiū)正,大家都盼望陈云这位老革命家和经济专家出来工作。他重新当选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还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他对发展经济的卓越见识,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说: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一次伟大进军,必须既积极又稳重。”
“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顺着次序逐渐深入或提高。,不要一拥而上。一拥而上,看起来好像快,实际上欲速则不达。”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ɡǎo),永远搞。”
1995年陈云在北京因病与世长辞。他一生功高而不倨(jù)傲,位尊而求朴实,作风民主,朴素无华,深受人们尊敬。
C. 新中国成立时,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怎么样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经历了五个大的历史时期:
第一,(1949-1952年)人民政权建立巩固,恢复时期。
第二,(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时期。
第三,(1957-196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第四,(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五,(1977-1978年)拨乱反正时期。
第六,(1979-至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年至1956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巩固了人民政权,恢复并发展了国民经济,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开展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结束百年屈辱历史,终于真正站了起来。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的奠基大会。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举行开国大典。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中国百废待兴,面临重重困难。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第一,我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全中国,解放大西南、海南岛;和平解放西藏;第二,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局面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威望;第三,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翻身的解放;第四,在城市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教育了挽救了大批党的干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猖獗行径;第五,开展肃清反革命运动,巩固了人民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第六,完成整顿财政经济秩序的工作,实现财政金融形势的好转;第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第八,改造旧社会,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创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社会。第九,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友好关系,获得宝贵的支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人民政权,中国人民的觉悟空前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增强。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施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展开。新中国以苏联为榜样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也得到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援。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以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为中心,建立以东北为中心重工业基地,同时在西北、中部建立一批新工业基地。工业化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实现了合作化生产,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公私合营运动完成,走出了一条通过赎买政策和平过渡的改造方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同时开展,1954年9月,第一届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继续保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基础奠定。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也初步形成。新民主主义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我国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机床厂、第一重型机械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公路等为代表的工业交通大项目陆续建成。中国第一次拥有了现代化的重工业。汽车、机床、重型机械、飞机制造等部门首次出现,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超过了近代一百多年来的工业建设成就,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处理国与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出席着名的万隆会议,新中国走上了国际舞台。
1957-196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新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这一时期西藏完成民主改革。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原因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不足,我们党在领导国家建设上也出现过急于求成的教训。1958年-1960年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运动的严重失误。1959-1962年国民经济遇到严重的困难,尤其农业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再加上大跃进运动中错误的做法,人民生活出现困难。毛泽东坦诚的承认错误,在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努力下,1961年起逐步纠正大跃进中错误的政策,到1965年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我国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工农业生产,进一步增强,建成了以大庆油田、包钢、兰新铁路等为代表的一批工交项目;国防和科技领域出现重要突破,万吨水压机、中程导弹、原子弹、人工合成胰岛素、超音速歼击机都是在这一时期研制成功。但是党内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比较严峻,1962年起开始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1964年为了克服城乡基层干部的特权化、官僚化。中共中央搞了四清运动。四清运动形成了两个套路。一个套路是极左,人整人。一个套路是依靠群众,以批评教育治病救人为主。主席反对前者,支持后一种。1965年进行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于廉政和打击官僚主义是有效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左”的错误在发展。毛泽东和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分歧在扩大。文革在酝酿。
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由朋友转为敌对,美国依然对中国执行遏制封锁政策,加紧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新疆、西藏等地区边疆形势紧张。在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外交家努力下,中国始终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支持亚非拉人民的革命解放事业。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继续为新中国赢得朋友。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次全局性的长期的严重错误,给党和全国人民造成严重损失,但文革也是探索在中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探索。文革十年党和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政治运动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冲击了各项社会事业的正常发展。使不少知识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由于政治运动全国约有上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受到政治冲击的家庭和个人身心处于紧张之中,其中的有政治问题的人,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文革期间有许多被怀疑和打倒的人中的大部分人是清白的。
文革期间备战备荒,国防建设规模宏大,国家积累储备比例较高,公共设施建设和住宅建设偏少、商品供应比较紧张。人民生活的实际水平提高缓慢。文革及其稍后时期,大约有1600多万知识青年参加上山下乡运动,上山下乡运动开发建设了边疆和广大农村,锻炼了一代青年。但是也使青年缺乏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教育,耽误了一代人,并形成了花费国家巨大财力精力的“知青问题”。文革期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许多领域仍然取得较大的成就。文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国民经济、国防科技事业、对外交往取得重大进步。导弹核武器运载实验、氢弹、杂交水稻、人造卫星、远程战略导弹、万吨远洋轮船、大型电子计算机、核潜艇、导弹驱逐舰都是在这一时期研制成功的。南京长江大桥、刘家峡水电站、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铁路、第二汽车制造厂、大港油田等重大项目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有力的支撑起国民经济发展。在外交方面: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建交、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掀起建交热潮,这一切都显示了新中国已经登上国际舞台,并以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956-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到1978年,新中国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期间,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建成了铁路、公路、民航、水运交通运输的骨架。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中国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具有基本物质保障的生活,人民的健康、教育水平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思想道德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华民族以自立自强的面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瞩目。这个时期英模人物辈出,涌现了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成为新中国亿万自强不息勤劳进取的人民的优秀代表。
从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上看那个年代
衣着:
那个时候,服装的功能是遮体御寒。到1978年时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够穿暖。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人们讲究朴素。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城乡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布票购买衣物,而且补票是限量的。衣着的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服装样式比较简单。人们的着装比较传统。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衬衣,蓝绿灰色的长裤为主。女性夏季一般着碎花衬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为主,七十年代化纤衣物逐渐流行。五十年代,列宁服、连衣裙等具有苏联特点的服饰盛行。文革时期,绿军装风行全国。
饮食:
新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九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在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完成的。食物种类较少,人们的食谱中主粮所占的比例较大,平时人们以蔬菜和副食产品为下饭食物。肉类和水产品人们吃的较少,基本上过年过节才集中吃鱼吃肉。平时肉类和水产品定量供应。东北和内蒙新疆牧区吃肉情况要好一些。农村居民直到70年代,还以粗粮为主,公社生产队到年终才会分肉。蔬菜供应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种类比今天要少。肉类和水产品的供应比较紧张。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食物种类差异较大。总的来看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十年人们饮食的营养状况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经济困难的195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动荡年代,人们的食物供应紧张,品种单调匮乏。从1956年之后,食品供应依靠国营商店。那时居民区里有粮店、菜店、副食店、烟酒糕点店等。1965-1978年,自由市场基本绝迹。城乡之间是找不到公开经营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的小商贩的。改革开放之前,实行供给制,票证几乎和货币一样重要,有钱没有粮票是吃不上饭的。此外油票、糕点票、粮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票证。
住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3.7平方米。大约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里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积平房区。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兴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楼和工人新村,这些楼房多为三至六层的简易楼房,这些住宅楼解决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住筒子楼、伙单是不会不少市民那是所经历的。七十年代起,七层以上的高层楼房和综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区出现,如北京的前三门居住区。1976年唐山地震后,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到相当的高度。居民楼的抗震性和质量有了鲜明的提高。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单位分配,住房供给极为紧张,分房得按照规定排队,够条件也得往往等相当长的时间。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约8平方米。大多数农民住平房,砖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农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头房。西北地区大量农民住窑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帐篷,东北林区木屋较常见。南方民族地区竹楼、土楼、木屋比较多,南方农村不少农民住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里。但大城市周边新建的的农村砖瓦房较多。
交通出行: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到1978年我国约有5万公里铁路和94万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国通铁路。除西藏墨脱外全国各县通公路。改革开放前民航建立了国际国内航空网。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1974年我国有了长距离的管道运输。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有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载重汽车、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那时坐车难,公共汽车比较拥挤。道路上,没有私家车,出租车数量极少,坐出租车要凭介绍信提前预约。那时小汽车很少,北京牌吉普在大街上奔驰。大街上有不少三码在跑,大街上还能市场看到马车。人们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车。一到下班自行车如海洋一样,十分壮观。人们出远途一般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前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客车是国产电力机车或者柴油车。当时从天津到北京坐快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民航归空军管理,只有够级别的干部才可以坐飞机。从祖国的边远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几天时间。那时中国没有高速公路,公路客运长途客车也比较少。农村居民出门仍靠步行、乘畜力车。七十年代拖拉机增多。也成为农民代步的工具。78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是0.4%,那时只有单位才有电话,用的是数字码盘拨号电话,特别重要的事情才接打电话。中国人大事靠电报、日常写信联系。1978年全国电子计算机才6000台,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
文化体育生活;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有看电影、听收音机、下棋、打牌、看书等。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很干净,没有宣扬色情低俗的东西,引导人民积极向上,树立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风貌。电影、小说、戏剧的说教问道浓烈。文革期间斗私批修、大批判成为时代的特色。不论是什么都得分出个黑白是非出来。各个厂组织职工文体活动,如五一和国庆节的文艺演出,职工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等等。青少年爱打乒乓球、踢足球。
教育:
建立了许多中小学,中小学学杂费很低,学生课业负担轻,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学校文体活动开展得较好。但是办学条件差,不少学校夏季没有电扇,冬天没有暖气,五六十人一个大教室,点炉子取暖。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很少。文革期间,教育质量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差。
就业:
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在国营单位工作,铁饭碗端一辈子。人们工作压力小,但是在大锅饭体制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为问题。主席时代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劲和热情还是高涨的。
社会保障:
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个时代福利水平虽然较低,但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免费的医疗,看病三联单报销。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资。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后房租十分的低廉。子女入托入学学费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长时间。农民享受合作医疗,看病比较便宜。县乡级卫生院建立起来。但是改革开放前,国家财力紧张,农民比较穷困,农民养老依旧主要靠子女。
家居和家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乡居民电器较为简单。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城市人们生活的四大件。俗称“三转一响”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电视机开始走入百姓家。农村逐步实现电气化、电灯普及,每个公社都通上了电话、每个村都有广播站大喇叭。但是边远山区还难以通电。
人际关系:
文革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真诚关系,人们彼此互助,人们很淳朴。但是那个时候,如果存在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人们的舆论会让你无地自容,组织上也会严厉批判的。组织像家长,无处不在。你困难组织真管你。你不听话时,组织会修理不听话的人的。
文革发生后,起先人整人,人们之间的关系起了变化了,后来,人们都防着别人,怕被人打小报告。七十年代之后,人与人的关系不是那么热和了。
D. 建国初期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做到国家财政收支 和市场物资供求基本平衡的重大措施是。
建国初期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做到国家财政收支 和市场物资供求基本平衡的重大措施是: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统一全国财政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稳定物价、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采取的财政经济方面的重大措施。
当时,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极为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在内战中的破坏。另一方面是由于革命战争还在进行,军费开支浩大,加之我们对国民党军政人员实行“包下来”的政策,增加了行政开支。此外,还要有重点地恢复生产和交通,以便进行经济建设。
(4)什么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经济扩展阅读:
1950年3月3日 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2月13日至25日,中财委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财经会议,研究克服我国财政经济困难的政策和措施。会议决定节约支出,整顿收入,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主要内容是:统一全国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必要开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使国家掌握的重要物资从分散状态集中起来,合理使用,除留若干近期使用者外,一律存入国家银行,资金的往来使用转账支票经人民银行结算。
E.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财政经济战线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是什么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顺利完成。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什么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经济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在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共23亿余元)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
这就使得私股与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相分离,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F. 新中国成立后国名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这样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二、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950年,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十多年的物价上涨的阶段。为解决中央财政困难,中央决定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解决当时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现象。1950年,国家财经开始好转了。
第三、 合理调整工商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起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统一财经政策上,又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这 主要是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经过三年努力,国家 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为国民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经济的提升 中国国防力量也随之提高。两弹一星 更是大幅度提高了国际地位。
G.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改革措施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国的主要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人民政府还收回了帝国主义把持近百年的海关管理权,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
2、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全国的物价。
3、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是很必要的。
4、通过土改,合理调整工商业和精兵简政措施,使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
5、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城市、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7)什么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经济扩展阅读:
1956年以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但是由于我党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高估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加之我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致使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左倾”错误,未能很好坚持社会主要矛盾。
H. 新中国建立后,哪一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应该是1952年。
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获得全面的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
农业的恢复,是国民经济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充分调动农民个体经济和劳动互助两方面的生产积极性,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三年间,国家用于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1950年为2.74亿元,1951年增加到4.17亿元,1952年增加到9.04亿元;国家银行对农业生产的贷款也逐年增加。三年来,国家用于水利建设的经费约7亿元,占全国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0%以上。全国直接参加水利工程建设的有2000多万人,完成土方量17亿立方米以上。随着治理淮河、荆江分洪、官厅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基本完成,解放前江河堤岸严重失修、水患频繁的状况初步改观,千百年来威胁中国人民的洪水灾害开始得到有力的防治。在治理江河的同时,各地还大力整修水渠塘堰,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所有这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2263.6亿斤,增加到1952年的3278.4亿斤,增长44.8%,比历史上最高年产量的1936年增长9.3%。棉花总产量从1949年的888万担,增加到1952年的2608万担,增长193.7%,比历史上最高年产量的1936年增长53.6%。
工业生产的恢复,是在艰难境况中起步的。党强调一要依靠工人阶级,二要依靠国营经济。首先重点恢复国计民生所急需的矿山、钢铁、动力、机器制造和主要化学工业,同时恢复和增加纺织及其他轻工业生产。按照中央的部署,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北各省率先恢复了工业生产,开始初步的经济建设。东北生产出的机器设备和工业物资,又支援了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生产事业的恢复。除重点恢复和改造原有企业以外,三年间,国家还抽出一部分资金,有计划地新建了一批急需的工矿企业,如阜新海州露天煤矿,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和大型轧钢厂,山西重型机械厂,武汉、郑州、西安、新疆的纺织厂,哈尔滨亚麻厂等。这批最早在经济恢复时期新建的厂矿,后来都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骨干企业。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经济恢复的重点。三年间,在基本建设资金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国家用于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共17.7亿元,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22.6%。在铁路修复建设方面,数十万铁路职工和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共同奋战,1949年底就基本恢复了原有的铁路网,南北大动脉京汉线和粤汉线恢复运营,东西干线陇海路也全线通车。1950年6月,穿越巴蜀的成(成都)渝(重庆)铁路开始动工修筑,至1952年7月建成通车。这条铁路是清朝末年就酝酿兴建的川汉铁路的一段,拖了近半个世纪未铺上一根钢轨,而新中国成立后仅用两年时间就建成通车。在大西北恶劣条件下修筑的天(水)兰(州)线,也于同年9月竣工。公路建设除修复原有公路外,还新建和改建了一些主要干线和县、乡级公路。到1952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由解放初的8.07万公里增加到12.67万公里。为配合进军西藏,解放军工程部队和广大民工一道赶修了甘青、川康、川青等公路。特别是在海拔近5000米的六座大雪山和悬崖深谷之间修筑的康藏公路,以通往“世界屋脊”而堪称奇迹。
经过三年的努力,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较快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77.6%,平均每年增长20%左右。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钢产量达到134.9万吨,比1949年增加7.54倍,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46.3%;生铁产量比1949年增加6.72倍,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7.2%;原油、水泥、电力、原煤等都超过历史最高产量。棉纱、棉布、食糖等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平均来看,1952年我国工业生产超过旧中国历史最高水平23%。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48.4%,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生猪、大牲畜的年底头数都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产量。
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国民收入比1949年增长69.8%。财政收入比1950年增长181.7%,不仅有了成倍增加,而且连续两年收大于支,均有结余。在财政总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逐年上升,社会文化事业的支出有所增长。城乡人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按1957年价格计算,抗战前的1936年全国职工(包括家属在内)平均消费额为140元左右,1952年增加到189.5元,增加35%左右。农民净货币收入由1949年的68.5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27.9亿元,增加86.7%;从1949年到1952年,各地农民的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三年间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有明显的战后恢复性质。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与欧亚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的情况相比,新中国战后经济恢复之快,增长幅度之大,是举世瞩目的。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前提条件。
全面贯彻统筹兼顾、照顾四面八方的经济建设总方针,不仅活跃了中国经济,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结构获得显着改善。在国民经济内部的五种经济成分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处于优先增长地位。在全国工业(不包括手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57%,所占比重1952年达到52.8%。在全国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国营商业所占比重1952年达到60.5%,控制了很大部分社会商品的流通过程。这时,国营经济虽然尚未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但已成为我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主要经济基础。
在国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中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都各得其所,获得较大发展,促使原来非常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上有了提高,工业生产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增强。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包括手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2年的43.1%。其中现代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7%上升到27.7%。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26.4%上升到1952年的35.5%。这表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不仅有数量的发展,而且有性质上的变化和质量上的提高。这些深刻变化,为我国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开了一个好头。
I.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根本原因在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这样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二、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950年,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十多年的物价上涨的阶段。为解决中央财政困难,中央决定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解决当时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现象。1950年,国家财经开始好转了。
第三、
合理调整工商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起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统一财经政策上,又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这
主要是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经过三年努力,国家
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为国民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经济的提升
中国国防力量也随之提高。两弹一星
更是大幅度提高了国际地位。
J.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人民政府还收回了帝国主义把持近百年的海关管理权,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
2,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全国的物价。
3,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是很必要的。
4,通过土改,合理调整工商业和精兵简政措施,使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
5,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城市、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