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香港的资料
香港(Hong Kong),简称“港”(HK),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西与中国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市相邻,南临珠海市万山群岛,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262个岛屿,陆地总面积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648.69平方公里。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1)香港经济模式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香港的历史沿革
1、新石器时代,香港已经有了人类活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国秦朝派军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带纳入其领土,属番禺县管辖。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明确成为那时的中原王朝领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此时起直至清朝,随着中原文明向南播迁,香港地区得以逐渐发展起来。
2、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
3、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
4、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迁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元朝时属江西行省,元朝时,在香港西南的屯门,在广州的外港的屯门又设巡检司,驻军,防止海盗入侵,拱卫广州地区。
5、明朝万历年间从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为后来的香港地区。香港岛自此由明神宗万历(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止,该地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
6、清朝于1662年派兵到新界,并命令乡民留辫。香港在清朝时,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端口。
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东部的阿公岩,水井湾等,有一些渔民居住。其他黄泥涌、灯第洲、七姊妹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
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殖民地。
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清廷战败,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咸丰十年即1860年,又割让九龙半岛租借给英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地区遂全部归英国人管理。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7、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8、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9、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租借给英国。
10、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条例》,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1、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
12、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14、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15、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模式、法律和社会制度,五十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16、2015年7月9日香港特区立法会通过,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2015年9月3日定为一次过的额外公众假期及法定假日。除法例另有规定外,所有银行、教育机构、公共机构办事处及政府部门无须办公。当日也将是《雇佣条例》下的法定假日。
2. 香港和新加坡哪个经济更发达
新加坡好。
3. 珠江三角洲与香港是怎样的经济模式
珠江三角州是以上海为重心 苏锡常环绕的多种模式的综合经济模式 就是金融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全有 香港是自由港 金融 旅游 贸易为主 几乎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 地方太小了 没地方建工厂
4. 香港地区与祖国内地之间的经济合作模式是
香港地区与祖国内地之间的经济合作模式是前店后厂
5. 香港的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
金融、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和旅游是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
1.香港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
拥有多项制度优势:资金自由流动、法制和监管健全、市场运作透明和高效、人才和金融机构高度国际化等。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紧随伦敦和纽约之后,近年得分差距更大幅收窄。香港也是亚洲主要的资产管理中心、亚洲第三大银行中心(全球首100银行中有73家在香港营业),以及世界第六大外汇市场。在上市融资方面,香港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在2009至2011年均占全球第一位。国家“十二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以及国际资产管理中心。
2.香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和服务中心,既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之一,也是全球第十大贸易经济体系。香港其中一个独特优势,是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国际贸易组织。
3.香港拥有企业管理及各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一向是香港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其中法律、会计、建筑和相关工程以及医疗服务优势尤其突出。香港的专业人才拥有国际认可的专业资格,丰富的国际网络和管理经验,亦熟悉国情及内地市场。
4.香港是亚洲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2012年全年访港旅客总数超过4864万人次,其中约七成为内地旅客,其余为欧美和亚洲区内的旅客。
香港是个多元共融的国际都会,既保留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又受西方风尚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在积极发展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同时,香港有购物消闲的好去处、享誉国际的美酒佳肴、富吸引力的主题公园、风景怡人的大自然景色、独特的文化遗产如括庙宇、围村、祠堂和富中西色彩的建筑等,是观光、商务和家庭旅游,以至消闲及消费旅游的最佳地点。
(5)香港经济模式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这类产业往往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撑作用,但不定能起到引导作用;同时,这类产业往往由先导产业发展壮大,达到较大产业现核以后就成为支柱产业或先成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既起引导作用又对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
支柱产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大规模产出。支柱产业着重强调产业的净产出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比重。
(2)强调现在。现在比重大的产业就是支柱产业,即便其比重呈下降趋势,只要比重还较大,仍可称为支柱产业。
(3)强调发展。支柱产业要求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要求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4)强调扩大就业。
(5)强调带动作用。支柱产业要求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
(6)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
6. 香港为什么没有工业大英帝国当年工业不是很牛吗
牛不牛也要看具体位置,香港缺乏原材料以及生产加工配套措施,还要考虑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就像在北京搞个造船厂一样不切实际,一切要因地制宜。
7. 香港和澳门的经济特点各是什么
香港经济特点:
香港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贸易、交通、旅游、信息和通信中心。香港现代经济发展基础是制造业。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香港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世界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亚太地区的交通、旅游中心之一.特点是由优势演变而来的.
澳门经济特点:
澳门经济是比较发达的微型经济。澳门面积小,市区仅6.5平方公里,总面积也只有23.5平方公里;人口少,约43.6万人;资源贫乏,几乎没有任何矿产资源,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没有深水港,对外货运要经香港中转。在如此不利的自然条件下,澳门经济却有了长足的发展,从70年代至90年代初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为9%左右,1995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8万美元,居世界微型经济体前10名之列1。
8. 香港的自由经济制度的内容与特点(回归前)
一.香港回归前的政治制度概述
1.实行行政主导的体制
香港是一块被占领地,而非一个主权国家,她的所有权来自于英国政府。因而,香港不可能是立法至上的体制,香港的行政权、立法权不是“分立”的,而是由最高执政者港督统揽。实际上,是由港督直接掌握的几个最高咨询机构、决策机构和权力机构——行政局、立法局和布政司署的整个行政系统,形成以港督为核心的行政主导体制,这是香港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所谓行政主导,主要是对立而言。西方国家历史上有“立法中心、会议至上”的立法主导体制,其特点是,议会(立法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议会选举政府,制定法律,审批财政;行政受制于立法,政府执行法律,受议会监督和制约。立法主导制,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但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已不能适应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形势。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事务非常复杂、变化神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高频率的行政机关及时做出反应和决策;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完善法治,这又要求政府部门适时提出多种法律草案,按立法程序协同立法机关搞好立法,才能实现有效的管治。行政主导的体制,不但是宗主国的需要,也是香港社会发展的需求。香港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是国际性的自由港,内外交往频繁,信息交通、商业、金融和其他行业的活动以及政治、文化各方面的问题,错综复杂,除了要有一个包含各方代表、照顾各方面各阶层利益、与行政关系协调的立法机关之外,还需要一个决策及时、效率较高、运作平稳和起主导作用的行政体制。在行政主导体制,香港行政与司法的关系也颇特殊,香港司法系统有相当的独立性,司法机关只是对法律的负责,不是对政府或港督负责,即使是最高层的行政官员,做出决定交给有关政权机关执行,假如有关行政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法庭可以撤销有关决定禁止有关继续行动。司法最高首长--首席按察司人选由英国国务大臣确定,由港督根据《皇室训令》(经国务大臣颁发)宣布委任。港督有权委任法官(委任前须听取由首席按察司负责的独立的司法人员叙用委员会的意见),但港督不可以干预判案,法官可以不听命于港督。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港督用为英皇的代表,可以运用法定权力对法院判罪的人进行赦免或减刑,也可以通过律政司对判罪过轻的犯人提出上诉重审,加判刑罚,但都要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这是行政主导对港督权力的一种制约,体现了行政主导是同治法制衡相结合的。
2.完善的咨询体制
香港政府推行总督高度集权下的广泛咨询制度,就是总督的独裁加上咨询的民主。六十年代以后,群众运动相继爆发,单纯依靠“上层精英”已难维持统治;再加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听取、吸纳各个方面、特别是专业人士的意见,以便于实行现代化的管治,因此港英政府陆续吸纳更多社会和知名人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同时建立广泛的咨询制度。几乎所有政府部门成立了多种咨询委员会,配合和协助政府工作。一般来说,咨询组织可分为五大类:向部门首长提供意见的法定组织(例如保护稀有动物咨询委员会);向政府提供意见的法定组织(如教育委员会);向部门首长提供意见的非法定组织(如劳工顾问委员会);向政府提供意见的非法定组织(如交通咨询委员会);以及负责执行某项事务委员会(如香港考试局)。咨询委员会由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共同组成,社会人士占多数,他们是各项各业的精英人士,热心为社会服务。这么庞大的、遍及各行各业的咨询网络,使政府机构和民间和半民半官的咨询机构相配合,政府的集权和民间的咨询相结合,成为香港政治架构中突出的现象。政府草拟某项政策和采取某项重大措施时,可通过咨询组织收集到各方面的资料和意见,人或者吸纳某些社会人士参与决策。这会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化,能更广泛的听取不同的意见,从而使政府的某些政策获得一定的认同性。实行具有咨询特色的权制,使香港政府得以安定。港英历来重视把社会中精英或精英团体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吸收进行政决策结构,赋予统治权力的合法性,求得港英和华人精英“共治”的形式。这几乎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制度设计:即几乎所有政府的部门,都没有咨询性的机构使政府对社会的动向有更敏感的反应,因而常能化解许多潜在的冲突,使政治得以安定。当然,在高度集权下的咨询,作用也总是有限的,本质上这种咨询只是初生的民主因素,因为香港根本无真正的民主可言,主权不在本国,权力不来源于人民。但实际动作中,积极作用还是的主要的,它沟通民意民情,为政府宣传、解释决策,减少不满情绪和推行政策时所遇到的阴力,缓和社会矛盾;又使部分港人得到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和权力。
二.香港的经济体制:
1.经济发展
香港过人之处,在于高度国际化的城市、便利的营商环境、法治体制、自由贸易及自由的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发展完备的金融网络、一流的交通及通讯基建、先进的支援服务,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工作人口与高效率和精力充沛的企业家互相配合。此外,香港还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
2.自由经济体系
美国加图学院联同全球50多个经济学会,亦把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香港列为先进经济体系。其他有名的机构,例如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发展管理研究所及经济学人信息中心,同样认为香港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营商地方之一。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香港是亚洲区内吸引外来直接投资表现最佳的经济体系。
3.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
过去20年来,香港经济增长差不多三倍。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有5.1%的实质增长,表现超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越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经济体系的增长速度。香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是20年前的两倍余,相等于每年平均实质增加约3.8%,比多个西方国家还要高,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经济政策
香港一向以市场主导的经济政策着称。市场主导,就是政府不对经济或市场作任何指导性规划,同时相信投资者和企业家远比政府官员了解市场,私人机构的活动也远比官方的经济蓝图更能带领香港走上繁荣之路。经济活动是维持竞争力及为港人创造财富的关键。
“尽量扶助、减少干预”政策
政府极力主张“尽量扶助、减少干预”的政策。政府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有利营商的条件,包括自由、法治、廉洁而高效率的公营部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等软件,以及社会发展所需的土地和基础建设,例如学校、道路等硬件。
政府亦致力消除市场限制,以鼓励公平竞争。在证券、期货和银行业,以及电讯、资讯科技和广播等领域上,政府均致力开放市场,并取得相当理想的成效。
政府透过国际层面捍卫和促进香港的商业利益。香港特区政府派代表出席世界贸易组织和亚太区经济合作组织的国际会议,并就航空服务等领域与其他国家谈判和签署双边协定。
审慎理财之道
政府理财审慎,又维持低税率的简明税制,以鼓励工人生产和吸引企业家投资。法团业务利得税的税率为16%,薪俸税税率为15%,与其他国家的税率相比,两者均属偏低。
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由紧密联系的金融机构和市场组成。政府的政策是维持和发展完善的法律架构、监管制度、基础设施及行政架构,为参与市场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持金融及货币体系稳定,使香港能有效地与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竞争。香港地理环境优越,是连接北美洲与欧洲时差的桥梁,与内地和其他东南亚经济体系联系紧密,又与世界各地建立良好的通讯网络,因此能够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外,资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
金融市场
香港金融市场的特色是资金流动性高。市场根据有效、具透明度而又符合国际标准的规例运作。香港的劳动人口有一定教育水平,海外专业人士来港工作,也十分容易,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银行业
在香港经营的国际金融机构数目很多。香港共有133家持牌银行,其中121家为外资银行。在全球首100家银行中,有73家在港营业。此外,香港有91家外国银行附属机构、分行或相关公司,以有限制牌照银行或接受存款公司形式经营。另有94家境外银行在香港设有代表办事处。香港银行的对外资产总值在全球名列高位。
外汇市场
香港的外汇市场发展完善,买卖活跃,在全球外汇市场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香港与海外其他外汇市场均有联系,因此可每日24小时与世界各地进行外汇买卖。根据国际结算银行每三年一度全球调查,香港外汇市场的成交额在世界排行第七位。
股票市场
以市值计算,香港股票市场是全球最大股票市场之一,在亚洲则排名第三,仅次于日本及中国内地。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的上市公司有978间,资本总值36,113亿元(4,630亿美元)。创业板是根据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模式而设立的第二板市场,为新兴企业,尤其与高科技业务有关的公司,提供集资机会。如今共有166间公司在创业板上市,资本总值522亿元(66.9亿美元)。
香港联合交易所还推行一项试验计划,使香港成为首个亚洲城市提供七只主要美国纳斯达克股份在亚洲时区的交易所挂牌及买卖。
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香港是进出中国内地经商和投资的大门。自内地在1978年实施经济改革及对外开放政策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
9. 香港澳门分别有什么经济特点
澳门:
澳门位于世界经济高增长地区珠江三角洲的一角,与香港及广州连成一个经济起飞的三角地带。
中国政府于八零年八月,首先在广东省内正式成立三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毗邻本澳)及汕头;其后不久,在福建省成立厦门经济特区,八年之后,亦即是八八年四月,在海南岛成立了第五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乃是建基于设立出口加工区及自由贸易区,这两者已在二次大战后设立于其它亚洲国家并取得了成功。
中国经济特区的功能之一,是作为经济发展的试验场地。在那里,中国能透过一受控的环境,获取与资本主义经济交往的经验,验证经济的改革,以便日后能推广至国内其他地区采用。简言之,乃是用作验证“一国两制”方针的实验室。
首先,这些位于沿海的特区凭藉地理位置的优越,可方便原材料入口及制成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其次,由于广东省是大部份海外华人的侨乡,在广东投资对他们尤其具吸引力。对于很多中国富商移民来说,能有机会参与祖国的发展,同时,亦能赚取投资利润,可说是一项既是感情、亦是实际的抉择;最后,由于邻近香港这一特点,非但方便投资者,亦使那些经济特区能与香港——这个世界金融、商业、海港中心保持联系。
一九八零年代的澳门承接过去十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人均收入处于中位水平,并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生产结构为主。
其他次要行业,如服务业,与赌博业紧密相连的旅游业,亦乘时崛起,成为本澳较具活力的经济项目之一。
至于地产业,亦循着一个令人满意的进度发展,以满足市场上对住屋及厂房日益增长的需求。
无论如何,澳门在七十年代的经济现代化,严格来说是受香港经济的影响,多于依赖其内部的发展。
澳门重要的出口业,崛起于香港受到纺织品配额限制期间,当时香港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遇到困难,进而实行生产程序转移。位于澳门另一边的中国,外资不但涌往各经济特区,更遍布整个广东省——这是由于该区域内的运输及通讯等基建设施因大量投资而获得改善。此外,港澳商人相较于其他的外来投资者更能懂得利用当地所提供的种种机会。
明显地,港澳资金的流入,推动了华南地区经济及外观上的发展,在当地复制出一个相似的经济模式,也就是非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工业:如纺织、鞋类及玩具。
香港:
香港的经济自由理念和经济自由政策,体现在香港经济的方方面面。在微观经济和产业经济层面,香港基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产业政策, ... 这些特征,既是香港经济的突出特点和经济优势所在,同时也潜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