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宏观经济领域的范围是什么
是指整 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2. 中原经济区都包括哪里
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中原经济区到底包括哪里? 日前中原经济区范围正式确定区域范围 中原经济区范围确定,涉及7省28个城市,分别是: ●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南阳市,许昌市,济源市,焦作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商丘市,漯河市,平顶山市,周口市,信阳市,驻马店市,开封市,三门峡市; ●湖北省:襄樊市; ●河北省:邯郸市; ●山东省:荷泽市; ●江苏省:徐州市; ●山西省:运城市,晋城市,长治市; ●安徽省:蚌端口市,淮北市,阜阳市; ◆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郑州,开封; ▲中原经济区的重要联络点:邯郸,安阳,徐州,襄樊,焦作; ▲中原经济区的网络支点城市:洛阳,安阳,商丘,南阳,焦作。 ★中原经济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更是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区,协调发展,通过先进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积极发展现代化的制造业,落实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使中原经济区成为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发展方向 ●郑州:综合产业,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汽车产业,服装产业; ●洛阳: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勘探业; ●安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焦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铝电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鹤壁: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新乡:发展家电与家电配件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与电子技术产业; ●濮阳:大力发展石油工业,积极引进石油化工,装饰材料,陶瓷制品等产业; ●商丘:努力壮大农产品产业化率,积极提高食品工业产业化率; ●驻马店:大力发展养殖业与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加快养殖业深加工产业; ●信阳:努力发展旅游产业,饲料加工与养殖业,加大农业产品商品化率; ●许昌:大力发展电力电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平顶山:加快电力产业发展,促进化工,资源结构调整; ●漯河:大力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加快养殖基地建设; ●济源:努力壮大钢铁产业,旅游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周口:大力加强农业现代化率,加快养殖产业发展; ●南阳:积极促进玉石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 ●邯郸:大力发展钢铁产业,纺织产业配合郑州服装产业的发展; ●襄樊:努力发展汽车产业,加工农业产业化率; ●徐州:大力加强机械工业,纺织产业布局,加快工业化布局; ●晋城:构建资源基地建设,加快对接旅游资源; ●蚌端口:加快农业产业化率,积极建设现代化农业; ●阜阳: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引进人才密集产业,合理安排劳动力; ●淮北:大力壮大煤电产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长治: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学工业; ●运城:大力发展旅游,通信产业,积极引进先进制造业。
3. 中国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是什么
经济合理只是官方的一种委婉说法,没有具体的区间,合理就是要表示,经济数据变化不太大或者下降的幅度可以接受。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4. 经济区划的原则方法
不同的国家划分经济区的原则有所不同。中国划分经济区的主要原则是经济原则,其内容是:
①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与充分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相结合。划分经济区时要从总体利益出发,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全国的和地区的综合平衡,合理地确定地区经济专业化发展的规模和综合发展的程度。
②地区经济的现状与远景发展相结合。划分经济区要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以对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预测为划分依据。
③地区经济中心与其经济吸引范围相结合。经济中心即全区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城市, 是地区经济联系的枢纽,对周围地区具有经济上的吸引力。结合交通运输条件正确地估算经济中心的经济吸引范围是划分经济区的重要依据。
④经济区划要与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以利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计划指导。
⑤充分考虑建立外贸出口基地和发展国际分工合作的需要,利用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划分经济区还要考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原则、有利于民族自治和发展的民族原则、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促进合理的国际分工发展。
5. 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特点
客观性
经济区作为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认识的。
区域性
经济区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相对合理的地域组成范围,有四至与边界,可表示在地图上,并可度量。
多元性
经济区包括不同等级和层次,每个上一级经济区是若干个下一级经济区的有机集合,各个层次客观地反映了不同等级的地域经济单元。
开放性
每个经济区不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通过复杂的物质流、信息流、人流与其他经济区保持密切联系。
变化性
经济区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演变,经济区经历着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前者表现为地区经济特征的相对稳定,后者导致区域范围和区内经济结构的变化,为此需要重新划定经济区。
意义
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和规模。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结合的程度,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经济区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的经济区已建成高度发达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而在一些边远地区,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尚未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只能称为“后备经济区”或“正在形成中的经济区”。一个高效能的经济区是内部结构协调发展,当地自然、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并和区外保持畅通经济联系的经济实体。根据经济区的结构和职能特点,可分为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两类。
6.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范围
截止目前海西经济开发区包括:
福建:福州市、厦门 市、泉州市、莆田市、漳州市、三明市、龙岩市、南平市、宁德市
广东:汕头市、揭阳市、潮州市、梅州市
浙江:温州市、丽水市、衢州市;
江西:抚州市、上饶市、鹰潭市、赣州市。
共计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一基本构想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二基本思路
“四个三”、“四个二”、“八项举措”、“九大支撑体系”、“一项根本建设”。
1.“四个三”
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三条战略通道。同时,省际间的开放力度还有待加强,外省在福建投资不多,闽货在国内市场份额不大;省内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占全省70%人口的山区,其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22%。为了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福建省委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提出了建立三条战略通道、加快福建发展的构想,即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对内联接通道和对外开放通道。福建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必须拓宽山海协作;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要求要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在出省通道建设、产业延伸对接,扩大边界贸易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努力推动省际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福建省对外开放的优势,要求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三条战略通道是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通道,是产业延伸的通道,是陆运、水运、空运相互配套的通道,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三条战略通道是统一的整体,覆盖全省,相互融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对于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区域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按三个层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一层面是沿海的福州、厦 门、泉州3市;第二层面是沿海的莆田、漳州和宁德2市;第三层面为山区的三明、南平和龙岩3市。
2.“四个二”
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实行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乡镇工作两个纲要;
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
建立选人用人和反腐倡廉两个机制。
3.“八项举措”
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4.“九大支撑体系”
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改革创新、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以及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5.“一项根本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基本态势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级各部门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凝聚发展合力,强化大局意识,在主动对接、服务全局中作出新贡献;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要素配置,在发挥区域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中展现新格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在提高发展质量、推进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新提升;互动联动、统筹协调,拓宽合作领域,强化整体推进,在加强区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中力求新作为,努力完善“基本格局”,进一步拓展“基本态势”。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和闽西南一翼,加快对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闽东北一翼要发挥福州省会城市服务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形成以福州为中心,周边卫星城紧密连接、分工有序、规模协调的城市体系,促进闽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推动与长江三角洲对接。闽西南一翼要发挥厦 门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和市场融合,推动与珠江三角洲的对接。通过延伸南北两翼,使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两个三角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拓展一线、两岸三地。充分挖掘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和对台合作优势,强化福州、厦 门、泉州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莆田、漳州、宁德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突出特色、累积实力,促进全省沿海的全面繁荣。依托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等闽台合作载体平台,不断拓展闽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依托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全面提升闽港闽澳合作水平。
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发挥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借助生态、资源、对内联接等优势,依托出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跨省区域协作的新途径、新机制,密切与内陆地区的联系,建立统一有序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实现共同发展。
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强化福建对台独特地位作用,促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
四基本格局
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就是对全省而言,要找准福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中的定位,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主动地融入周边地区和全国的发展潮流中,努力求得更大更快发展。对各级各部门来说,就是要站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层次来考虑自己的定位,主动融入、主动响应、主动对接,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明确自己的发展角色、发展路径、发展载体、发展动力,在服从服务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就是要进一步发挥我省的开放优势、对台优势、港澳侨优势、联接优势、港口优势、民营优势、人才优势,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产业结构;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努力实现生产要素、流通体系以及所有制实现形式等的全方位、战略性调整,积极整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人文优势,以建立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使区域经济结构更加科学、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就是坚持走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发展路径,着力推进与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和基础设施对接,努力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实现区域协作和市场扩张,增进经贸技术互补、产业结构融合、多方位对接联动的战略平台,在与两个三角洲的优势互补中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内陆省份的优势组合,拓展经济腹地;深化闽港澳合作,促进经济要素更快流动、集聚与整合。就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注重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注意统筹兼顾、提高质量,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互动联动、统筹协调。就是继续发挥我省对外开放的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我开放战略,不断创新协作机制、拓展协作领域,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山海之间大跨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协作融合,促进区域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大举措的联动,特别是要与长三角、珠三角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实现东部地区经济板块的协调快速发展,共同繁荣。就是通过进一步推进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不断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努力把区内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要素、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整合统筹在一起,全面提高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对外开放、吸引带动,区内互动、区际联动、连片开发,两岸融合,两岸三地融合,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发展格局。 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
以“活”开拓发展之源,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各种活力,激活各种要素,让所有活力竞相涌流;以“和”提升发展之势,增强发展合力,在合力推进中求和谐,围绕发展求和谐;以“实”打牢发展之基,注重实际、实干、实效,从实际出发,求实求效,促进发展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以“人”构筑发展之本,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选人用人公正导向,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和公正廉洁的形象。
7. 什么是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
自然区域就是和自然有关系的,经济区域就是可以获得利润的,行政区域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
例子:自然区域: 平原:华北 东北 长江中下游
高原:青藏 云贵 内蒙古 黄土
丘陵:东南 山东 辽东
盆地:塔里木 准葛尔 柴达木 四川
经济区域:环渤海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泛珠三角区域、成渝经济区
行政区域: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江苏省
西双版纳是(行政)区域 又是(经济)区域
我国行政区域基本划分为
一级政区: 省、直辖市
二级政区: 市、县(市) 区
三级政区: 乡、镇、街道
简称:省、县、乡
8. 区域经济指的是什么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吮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9. 配送要求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经济合理区域’是什么意思
配送费用既能使配送需求主能够承担、接受的经济费用,同时又能使配送供给方有利可图的配送经济范围
10. 东部三大经济区的区域范围是什么有什么战略意义
环渤海区,长三角,朱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