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通货膨胀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时应用采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表现为减少政府购买,增加税收.
货币政府表现为卖出政府债券(回拢货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一国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和一般物价上涨的本质区别:一般物价上涨是指某个、某些商品因为供求失衡造成物价暂时、局部、可逆的上涨,不会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则是能够造成一国货币贬值的该国国内主要商品的物价持续、普遍、不可逆的上涨。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直接原因是一国基础货币发行的增长率高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一国基础货币发行增长率高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增长率的原因包括货币政策与非货币政策两方面。
货币政策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用利率汇率手段调节经济;非货币政策包括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造成贷款膨胀,国际贸易中出口顺差长期过大、外汇储备过高,投机垄断、腐败浪费提高社会交易成本降低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结构失衡、消费预期误导等。所以通货膨胀不仅仅是货币现象,实体经济泡沫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非货币政策、货币现象还是实体经济泡沫,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GDP增长方式造成GDP水分过高、无效经济总量过大有效供给严重不足造成货币效率降低。
与通缩的区别
1.含义和本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
4.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⑵ 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先分析通货膨胀的类型,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还有就是混合型,对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宏观紧缩政策是有效的,而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与国际输入型的通胀,紧缩政策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所以,政府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而不应仅仅依赖单纯的宏观紧缩政策。“一刀切”的紧缩政策在应对混合型的通胀预期,尤其是在应对成本推动型和国际输入型通胀时,不仅不利于稳定物价水平,还有可能减缓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即导致“滞胀”。
应对通货膨胀,尤其要预防“滞胀”的发生,不能单独采取宏观紧缩政策,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第一,有必要从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转为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并重。我国通过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政策以及调控信贷规模等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来应对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大。货币政策的结构化,会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第二,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分阶段推进,避免急转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采用“松紧搭配”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
通货膨胀预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很有可能使通货膨胀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稳定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近期的对策是采取结构性措施,增加市场上短缺商品的供给。供给的增加是稳定物价的迫切措施。当某些原材料和消费品国内产量短时期内无法增加更多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商品。只要供给增加了,企业和居民个人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趋于稳定。此外,政府采取打击商品炒作行为的措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抑制非正常的需求和有序地增加供给应当双管齐下,而且有序地增加供给相对更加重要
⑶ 宏观经济政策 治理 滞涨 用什么政策组合似乎很矛盾啊,选择该政策市为什么呢
“滞涨”表现为经济产出停滞或者下降,而通货膨胀率却在上涨。这个我觉得制定什么样的政策要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滞涨。通常情况下,滞涨是在供给冲击的情况下产生的(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是无法达到的,所以认为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而是向右上方倾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所出现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解决的方法也要看情况如果供给对于价格敏感程度较高,需求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较低的话,则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增加人民财富和消费欲望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虽然这样做会引起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提高,但是这一方法使产出增加的量大于通货膨胀上升的量。
如果供给对于价格敏感度较差,则应该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旨在根据经济发展需求满足货币需求,财政政策则重点应该放在减税上以减轻企业负担增加社会的消费能力。
以上应该是凯恩斯主义的建议,新古典学派认为在长期中AS曲线是垂直的,因此他们认为滞涨是由于社会需求过剩引起的。当然新古典学派也否定财政政策在长期中的有效性,因此在面对滞涨的时候他们鼓励政府采取供给政策或者收入政策并实施减少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包括,对工人进行培训通过知识经济产生的外部性来降低生产成本使规模效益递减的效应得到缓解,或者通过限定商品价格,给出市场指导价格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削减政府支出等方式,降低工会的力量(工会导致工资无法正常浮动,从而是工资产生刚性,在经济衰退时降低了实际的充分就业水平)。而要促使经济增长只有通过科技的发展和工人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实现。
这两个学派的观点看似有些矛盾,但其实在于他们所关注的长短期的期限不同,如果滞涨发生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个人比较倾向凯恩斯学派。
具体的可以进一步讨论,不知道是否是您需要的
⑷ 滞胀的原因和宏观经济政策如何选择
经济滞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经济滞涨是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确实以带动经济,但是绝对不能放开太大,这样就会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⑸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后各国采取的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政策。
停滞性通货膨胀(英文:stagflation),简称滞胀或停滞性通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失业及通货膨胀(inflation)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滞胀(stagflation)作为拼缀词起源于英国政治人物Iain Macleod在1965年于国会的演说。
这个概念值得注意的原因,部分基于在战后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上,人们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不能并存,亦因为人们广泛认为滞胀与财政赤字一样,一旦开始就难于根治。
经济学家提供造成滞胀的两个主因:
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
另一原因为不当的经济政策。例如央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在分析1970年代的滞胀时提供了两种解说:首先是油价暴涨,继而央行使用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形成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
滞胀经济影响
对短期的影响
滞胀的物价持续上涨现象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产量下降会导致企业提供的劳务和物品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倒闭,整个经济呈现衰退的趋势。高通胀率影响财富分配并扭曲价格,高失业率使国民收入下降。
对长期的影响
在长期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工资、价格和感觉根据较高的生产成本进行调整,最终衰退会自行消失。例如,低产量和低就业会加大使工人的工资下降的压力,较低的工资又增加了供给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回到原来的位置时,物价水平下降,产量接近于其自然率,经济回到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的位置,这一过程也就是经济的自我纠正。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的原因是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停滞性通货膨胀(英文:stagflation),简称滞胀或停滞性通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失业及通货膨胀(inflation)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滞胀(stagflation)作为拼缀词起源于英国政治人物Iain Macleod在1965年于国会的演说。
这个概念值得注意的原因,部分基于在战后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上,人们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不能并存,亦因为人们广泛认为滞胀与财政赤字一样,一旦开始就难于根治。
经济学家提供造成滞胀的两个主因:
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
另一原因为不当的经济政策。例如央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在分析1970年代的滞胀时提供了两种解说:首先是油价暴涨,继而央行使用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形成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
滞胀经济影响
对短期的影响
滞胀的物价持续上涨现象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产量下降会导致企业提供的劳务和物品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倒闭,整个经济呈现衰退的趋势。高通胀率影响财富分配并扭曲价格,高失业率使国民收入下降。
对长期的影响
在长期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工资、价格和感觉根据较高的生产成本进行调整,最终衰退会自行消失。例如,低产量和低就业会加大使工人的工资下降的压力,较低的工资又增加了供给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回到原来的位置时,物价水平下降,产量接近于其自然率,经济回到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的位置,这一过程也就是经济的自我纠正。
⑹ 针对失业,通货膨胀,紧缩,波动,滞胀政府应该采取哪些宏观经济财政政策
失业,政府可以增加购买和增加转移支付,减少税收来增加总需求来刺激就业量。
通胀率和失业率反方向变动,收入政策和制造衰退可以有效的降低通胀率。
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等来应对通货紧缩。
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很多,总的来说市场规则体系越完善,市场机制越能发挥作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能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
滞胀没有有效的政策。短期内不容易调整
⑺ 什么是经济滞胀,对付滞胀的政策措施可能有哪些
经济滞胀(stagnation)是指经济停滞、失业及通货膨胀(inflation)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对付滞胀的一些做法大致有:第一,工资一物价管制。这种政策又称“收入政策”,旨在通过限制工资上涨来消除滞胀。该政策的理由是:只要工资不上升,物价就不会上升。具体措施包括:硬性冻结工资和物价;工会和企业自愿议定,共同遵守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的措施;以增税或减税作为惩罚或奖励以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的政策。第二,人力政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虽然有失业存在,工资并不下降;但是有职位空缺时,工资会上升,因此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会转化为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的滞胀局面。对此,政府应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力进行再训练,增加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实现劳动力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以消除失业与职位
空缺并存所引起的滞胀。第三,增加有效供给。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把需求看作经济生活中的首要因素,供给是派生的次要因素,因果关系被颠倒了。正是由于面向需求的政策,使政府总是设法改变各阶层收入悬殊的状况,以提高低收入者的需求水平,如扩大社会福利、向高收入者大量征税等。这些政策的实行,一方面打击了人们的储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降低了失业成本,使很多人宁愿失业。这正是导致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原因。他们认为,美国经济中的根本问题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解决滞胀的唯一办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增加供给。为此,必须通过减税等激励措施,提高人们储蓄、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
⑻ 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时和顺差时,应该采取哪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啊
一,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时和顺差时,应该实行扩(紧)财代表扩张(紧缩)的财政政策。扩(紧)货代表扩张(紧缩)的货币政策。
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失灵,就是政府失灵。按主流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经济学理论来看,经济活动分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分别是政府和市场。政府的主要干预手段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当陷入通货膨胀下的政府失灵的经济状态,一般称为,滞胀。所谓货币政策,就是通过调节货币量,来引导和增加消费与投资,通过温和的通货膨胀,减少资本闲置,加快资金周转率;所谓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政府投入,增加或减少公共开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三,货币政策失灵,主要原因是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即货币的利率已经非常低了,低无可低,再增加货币供给也不可能降低利率,也就是资金的价格,不能通过调节货币量来扩张总需求;同时,由于公共投资的效率和公共债务情况,导致财政政策存在挤出效应,即每增加一部分由政府财政政策所扩张的需求,都会导致减少一部分被挤出的民间需求。在这个情况下,政府即陷入了无计可施的情况。
内生变量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解决滞胀问题,如果不考虑其他外生变量,即技术进步和战争、天灾人祸,要解决这一障碍,只有依靠出口。首先应该停止扩张货币政策,以恢复被扭曲的资金供给市场,这时,利率上涨,本币走强,是不利于出口的;其次,财政政策的失灵,本质上是政府债务问题,增加进出口规模,活跃国内经济,增加政府税基,有助于政府减少其负债规模。因此,政府应在鼓励进出口贸易的同时,适当对本国货物出口加以扶持。既不能单方面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也不能鼓励进口限制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