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中国经济的脊梁是哪里

中国经济的脊梁是哪里

发布时间:2022-09-25 13:24:23

❶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优势。

长珠三角洲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两大区域,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回首她们发展的历程,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发展道路的各不相同,成长的历程也各具特点。

一、地理位置的优越程度不同,一个紧靠港澳,一个围绕上海。龙头作用各具优势

长三角地区位于华东平原,交通便捷,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自古就是一个富庶之地。这里河网密布,通江达海,自古至今都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这个地区也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特别是最近,长江三角洲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沪宁、沪杭、杭甬交通沿线为城市密集带,也是产业集中带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轴线,沿江、沿海地带的港口、工业和城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得到快速发展,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轴心的经济发展带已经初步形成。
而珠江三角洲位于华南平原,这里的地表自然环境特点是地势低平,河网密集,土质肥沃,水热资源丰富。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明末清初开始大兴基塘耕作制度,并不断扩大垦殖面积,发展商品农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这里物产丰富,尤其区位优势明显:该地区紧靠港澳,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了解世界经济发展最新动态的跳板,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港澳互补,在港澳经济的带动下,逐步形成自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一个最早开放,有各项政策扶持,各项政策法规较为健全,经验丰富;另一个经济基础好,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区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由于其紧靠港澳的区位优势,作为我国对外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国家在其发展建设过程中给予了相当大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和税收方面,整个广东省上交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及一个苏州市,令当时的上海、江苏等地区非常羡慕。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叶选平也非常感慨的说过:广东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重要增长极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区域内改革力量的合力驱动下,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腾飞。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而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从“苏湖熟,天下足”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源地,从发达的农业高产地区到今天全国工业最先进的集中之地,每一步的成就都不靠国家的政策优待,凭借自己的力量,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始,以区域内城乡自我积累为支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如今长三角经济进入了一个以上海为龙头,以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为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高度不断提升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带。目前,长三角地区凭借其拥有的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特别是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

三、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珠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是中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竞争力的两大区域
从总量指标上看:(以2005年统计公报数据为例)

从人均指标上看:
长珠三角洲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广东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2005年末,全国人口数为130756万人,而长珠三角地区25个城市,占地面积不足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2%;而人口仅为12183.925万,只占全国的9.32%,然而, 就在这片弹丸之地上,2005年无论从经济总量上,还是人均相对指标上看,均远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有些指标甚至达到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强!
尽管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长珠三角洲各个城市规模相对较小,无论从地理位置、人文历史,还是气候条件、生活习惯都非常相近,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所面临的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有所不同,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也有所不同
首先从长三角各个城市来看,由于他们分属于上海、江苏、浙江,长期的行政管理的割裂,在产业提升过程中必然存在:
(1)各自为政导致产业缺乏合理分工。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已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性转变,正朝着工业化后期阶段迅速迈进。 但是,长三角在产业提升过程中,面临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长三角内16座城市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从三省市主要出口行业的产值看,名列前几项的主要行业中就有三至四项是完全相同的。这种趋同的行业结构在以行政地域统计GDP的指挥棒下,必然导致恶性竞争,企业间的关联与协作难以开展,区域整体优势无法形成。
(2)从区域现代化的目标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目前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趋同,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非常严重,甚至于在对外招商过程中还竞相降低门槛。大都市连绵区尚不发达,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缺乏统筹协调,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高。而市场分割、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是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而珠江三角洲则其所包含的九个城市均属于广东省,因此,它不存在由于行政管理割裂所存在的各自为政等弊端,但是,由于地理上的区隔,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历史上就不具有对内地的辐射性。改革开放20年,它也一直是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见长,对市场的辐射和影响主要在国外而不是国内,因此它对中国经济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出口大省这个角色上。而且,人们普遍认为珠三角没有“龙头”,也就是“龙头效应”没有在珠三角很好地发挥出来。
另外,再以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据介绍,广东省原来明确支持以“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只有广州和深圳,而东莞市之后又高调向媒体宣布“东莞要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再从产业来看,深圳有一年一度的“高交会”,东莞就来一个“电博会”,顺德、珠海、中山、惠州、深圳,各地都在搞家电制造业,产业趋同性十分明显。珠江三角洲地区缺乏一个大家公认的领头羊城市。这种战国纷争的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整体力量,其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自然大打折扣了。
针对目前两大经济区所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已制定,作为亚太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如何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整体上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动,保持其经济体系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因此,加强政府合作进行市场体系建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协同调整的工作重点之一。
随着市场意识的不断强化,长三角目前已在实现错位发展。如现阶段二、三产业并举的上海市,和以制造业为主的江浙发生竞争在所难免,但上海的制造业将会慢慢向周边迁移,上海产业中的工业比重也会逐渐缩小,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都市经济过渡。在外来投资上,制造业去江浙,商业服务业去上海,中小企业去江浙,大型企业去上海。现在高科技台商纷纷向昆山、苏州、无锡等地集聚,形成完整的IT制造业群落,上海则为周边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这些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和市场。

本文原文
另外,作为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都十分注重市场建设,现已初步建立了一批与国内市场接轨的金融、技术、商品等要素市场框架,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额超百亿元的商品市场。其中,上海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包括批发、零售、现货和期货的多功能、高层次市场体系,成为中国现代化大市场交易数量最多、交易规模最大的城市。此外,在全国十大生产资料市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已拥有6个,使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明显加强,从而有利于引导企业按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分工和安排生产。
而随着CEPA的签订,标志着珠江三角洲的近年来极力倡导的“大珠三角”经济区的规划已经得到国家和香港、澳门的大力响应,所谓“大珠三角”就是在原来的“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再加上香港和澳门。“大珠三角”中的中心和龙头是香港,由香港这个以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航运中心为主的国际服务业中心支撑和带动“大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发展。这样就解决了中心城市之争以及个城市的定位。广东要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之一。澳门则仍然是以其现有的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城市。?这样,形成两大产业群体:珠江口东部城群体即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工业基地(惠州)之一;珠江口西部城市群体即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家电和五金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为基地和基础工业基地(珠海)之一。CEPA加速港珠澳大桥建设,将影响珠江西岸尤其是珠海市的城市功能。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将加速“大珠三角”世界最重要制造业中心向西岸扩展,珠海依托香港的国际服务业优势和国际化中心城市优势,发展成为粤西的制造业中心城市。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要想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进的协调发展,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只有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大力促进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可持续、健康地发展,长珠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亮点的地区,因此,更好的研究、分析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寻找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更好地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具有积极意义。

❷ 中国经济命脉在哪里

目前来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且这个总量还在扩大。

东三省过去的重工业很发达,现在的能源和原材料也很丰富,但是从价值来说,肯定比不上沿海地区。

至少从这几年的GDP来看,广东省排在第一位,而后面的是山东。。

如果从工业区来看,则是珠三角第一,其次是以上海为主的长江三角区。

在中国一直都是沿海地带最发达,也一直是全国税收最主要的来源地。

目前中国的GDP总量还是有60%是靠外需的。

❸ 中国的经济支柱是什么

在过去,人们将投资、消费、出口叫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其中所对应的就是金融业、房地产、制造业,这些就是中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在实际情况中,支柱产业一般会在政策扶持,资金导向之下而进行改变。一个完整的产业都有成熟到衰落的过程,未来的支柱产业目前来说,主要有三个: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服务业,三是现代制造业。
1、战略性新兴产业,这里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机器人和高端制造业,这是目前的主要科技发展方向。
2、服务业,这一行业往往是被称为第三产业,这里可以尽可能地吸纳就业人群,例如餐饮、工厂、农业,这些劳动性密集产业往往能增加当地不少的就业机会。
3、现代制造业,在这里比较基本的表现就是航空航天、飞机高铁、船舶和核电装备,另外特高压等输电设备也是在此之内的,这些往往是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3-2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❹ 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哪里

现阶段,中国经济的重心应该是,经济内容转型升级,资本战略重大调整,由此带来了,产业的取舍,供求关系的重塑,也含有利益集团的整理,收入分配的合理改革,民生领域的完善需求。
具体说,个人觉得,应在保留部分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科技战略领域,农业依旧坚持以我为主;资本经略向海外拓展,形成人民币支付的世界潮流;形成牢牢掌握经济命脉,稳固资本收益,各方共同促进,各取所需,以共同发展为目的的世界经济新形势。
国内重点是经济发展的公平,伴随国家发展阶段而来的产业新的布局的形成,必须适应这个形势,形成紧迫感,释放房价压力,将钱投入到有价值的行业和民生领域,通过政策及操作,引导经济朝着公正、竞争有序的道路上发展。

❺ 中国开辟的经济带是

众所周知,在区域经济领域中,是有点,轴和带的概念的。实际当中,点往往是大城市和先发城市,由先发的城市带动一个核心片区出现,这个片区就是轴,而带就是更大的范围,多个城市或跨地区的区域集合体。

我国已形成“两横三纵”的经济带,这5条经济带是中国经济的热点地区(也是交通的热点),也是中国经济的脊梁。
沿海经济带

沿着东部海岸线从北向南分布了丹东、大连、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东营、烟台、威海、青岛、日照、连云港、盐城、南通、上海、宁波、舟山、台州、温州、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潮州、汕头、汕尾、深圳、香港、澳门、珠海、阳江、茂名、湛江、海口、北海、钦州、防城港等40多座大中城市。

简单理解就是,从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沿线城市都属于沿海经济带!

这个经济带靠海,未来在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甚至申请自由港如海南)建设和海洋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京广、京哈经济带

沿京广京哈铁路沿线从北向南分布了哈尔滨、长春、四平、铁岭、沈阳、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唐山、天津、廊坊、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孝感、武汉、咸宁、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郴州、韶关、靖远、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等40多座大中城市。

虽然少数城市与沿海经济带城市重合,但大部分是漠河腾冲直线(胡焕庸线)以东,沿海经济带以西的纵贯南北方向城市。

京广京哈经济带,呈现南北纵横的态势,交通上先发,产业附注在沿线,是我国的运输大动脉,也是南北经济的重要节点地区。

长江经济带

沿黄金水道长江分布了宜宾、泸州、重庆、万州、宜昌、荆州、武汉、黄冈、鄂州、黄石、九江、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上海等30多座城市。将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中游、川渝等城市群连接起来,形成一条以长江为纽带的人口与产业发展轴线。

长江经济带是新近推出的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的在于统筹激活东西,重现内河的辉煌,并连接海上运输贸易。

长江经济带对成都、武汉和南京等来说是重大机遇。

❻ 百强城市出炉,山东11市上榜,居全国第二

随着各地年度经济运行数据的陆续发布,2020年中国GDP百强城市座次基本排定。

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但百强城市竞争相当激烈,入围门槛从上年的2679亿元(福建龙岩),提高到2802亿元(四川宜宾),提高了123亿元。

观象君梳理各地数据发现,除去上海、北京、重庆、天津4个直辖市外,其余96个百强城市分布在23个省(自治区)。

其中,江苏最多,为13个,与上年持平;山东上榜11个,与上年持平;广东上榜10个,比上年减少1个。

此外,河南上榜9个,浙江8个,河北6个,福建、湖南各5个,安徽4个,四川、湖北、江西各3个,陕西、辽宁、云南、广西、贵州各2个,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新疆、吉林、甘肃各1个;海南、宁夏、青海、西藏没有城市上榜。

面对激烈竞争,山东城市扛住了压力,上榜城市11个,数量与上年持平,分别是青岛、济南、烟台、潍坊、临沂、济宁、淄博、菏泽、德州、威海、东营。

百强城市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山东要强,需要有更多的城市站出来,拿到百强“入场券”。

01

“双万亿”动力更强劲

经过三年的努力,山东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正在迎来收获期。

2020年,山东GDP为73129亿元,在全国仅次于广东和江苏,连续第12年稳居全国第三位。

去年,山东城市格局最大的变化,要数济南突破万亿,山东首次拥有两个万亿之城。

龙头青岛实现生产总值12400.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在与宁波、无锡、长沙、郑州的“贴身”竞争中强势突围——

从全国看,青岛不但成功反超无锡(由2019年落后111.01亿元,变为领先30.08亿元),进位至全国第13位;

而且还大幅缩小了与宁波的差距(由2019年的243.81亿元,缩小到2020年的8.14亿元),这个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只要再加把劲,有可能实现超越,重回第12位。

从北方地区看,青岛作为北方第三城的位置愈发巩固:与北方第二城天津的差距由2019年的2363亿元,缩小到1683亿元,缩小了680亿元。青岛有实力向北方第二城发起冲击。

同时,青岛扩大了对北方第四城郑州的领先优势,由2019年的151.61亿元,扩大到2020年的397.56亿元。

在强省会战略下,济南高歌猛进。“十三五”期间,济南GDP从6536.12亿元,提高到10140.91亿元,增幅高达55%,一举迈入“万亿俱乐部”。

济南在全国的排名从2019年的第20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19位。从北方看,济南位列第五位。

但作为一个拥有1亿人口、经济体量7万亿+的超级大省,山东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济青双核,另一方面需要发展壮大第二梯队城市,争取更多城市入列万亿俱乐部。

山东虽然已经拥有了两个万亿之城,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差距。

截至2020年年底,江苏拥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4个万亿之城;广东拥有深圳、广州、佛山3个万亿之城;浙江拥有杭州、宁波2个万亿之城;福建拥有泉州、福州2个万亿之城。

02

谁会是山东下一个万亿之城?

整体上看,入列全国百强的11个山东城市中,前六名(青岛、济南、烟台、潍坊、临沂、济宁)表现都不错:

济青排名分别上升一个位次,均进入全国前20位;临沂排名由2019年的第48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46位;济宁由52位上升至51位;烟台、潍坊分列第25位、第39位,排名与上年保持不变。

谁最有可能成为山东的第三个万亿之城?毫无疑问,是烟台。

但这个山东第三城的表现一直不太让人放心。除了丢掉山东第二的位置外,近些年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也出现明显下滑:从2010年的第20位下滑至2019年的第25位。

2020年的表现还不错,稳住了第25位。但这个位置并不稳固,烟台的处境相当严峻:与排在第24位的西安(2020年西安排名已经上升至第22位)的差距由2019年的1668亿元,扩大至2020年的2204亿元,扩大了536亿元;

领先排在第26位的常州的优势由2019年的253亿元,缩小到2020年的11亿元。而且,2020年,烟台的增幅只有3.6%,而常州的增幅高达4.5%。如果不扭转势头,烟台今年被常州反超是大概率事件。

烟台应当有更大作为。来看看烟台身上的国家战略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山东自贸试验区“三区”之一、中韩产业园“三园”之一、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三园”之一,制造业基础良好。

烟台市“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到2025年,全市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未来五年内,烟台突破万亿不会是个问题,问题是哪一年突破万亿。

“十三五”期间,烟台GDP从2015年的6086.4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816.42亿元,增幅仅为28%。同期,济南增幅高达55%,青岛为43%,而全省平均水平为32%。

可见,烟台的增长速度确实太慢了。“十四五”期间,烟台需要发力,冲刺万亿之城,为山东崛起作出应有贡献。

03

“群峰环绕”,山东后劲很足

如果说头部城市代表着一省的高度,那腰部城市就代表着一省的后劲。

经济强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仅有高峰高耸入云,也有海拔不低的群峰环绕。江苏拥有常州、徐州两个“7000亿+”城市,有扬州、盐城两个6000亿级城市,还有泰州、镇江、淮安三个四五千亿级城市,可以说群峰林立。

浙江的群峰也不少,温州接近7000亿,绍兴6000亿+,嘉兴、泰州皆为5000亿+,金华逼近5000亿。

广东是个“反例”,特点是高峰够高,群峰缺失。目前,广东有三个万亿之城,其中深圳、广州位列全国第3、第4位,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还拥有东莞这个“9000亿+”的准万亿城市,2021年,迈入万亿没有悬念。

但往下就“断档”了。8000亿-5000亿4个千亿档一个城市也没有,一下子垂直下降到惠州的4221亿。这也使得广东作为经济第一大省,2020年只有10个城市上榜百强,比2019年还少了一个,在全国只能排在江苏、山东之后。

而且,GDP2000亿以下的城市有8个之多,可见广东发展的不均衡是相当严重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影响广东未来的发展。

山东第二梯队的城市,有着相当的实力。除了烟台接近8000亿外,潍坊接近6000亿,临沂接近5000亿,济宁4000亿+,淄博、菏泽、德州、威海都在3000亿+,2000亿以下的城市只有枣庄一个。

山东群峰不少,16个市有11个上榜全国百强,仅次于江苏的13个。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山东发展较为均衡。

其中,潍坊、临沂、济宁发展势头都不错。

潍坊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山东省半岛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实力相当雄厚。2月4日下午,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潍坊代表团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潍坊市委书记、市长田庆盈用了三组数字来说明潍坊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组数字是税收。2020年潍坊总税收770亿元。“潍坊的GDP全省排第四位,税收排第三位,这说明了潍坊经济发展的质量。”田庆盈说。

第二组数字是用电。电是工业的食粮,潍坊2020年1月20日-2021年1月20日用电量同比增长22%,说明企业发展比较 健康 。

第三组数字是银行贷款。2020年潍坊 社会 存款超过1万亿元,人均10万元;贷款余额7574亿元,贷存比75%,表明经济活跃度高。

面向“十四五”,潍坊的发展空间很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加速推进,为潍坊提供更大潜力、韧性和回旋空间。

潍坊市“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在战略定位上重点打造“六个高地”:全国高端制造业高地、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高地、区域性对外开放高地、区域性人才高地、区域性创新高地、区域性文旅康养高地,定位清晰,未来可期。

作为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面积达17191.2平方公里,比北京还大;人口达1190万人,比武汉还多,占了全省人口的1/9),临沂的表现如何对山东至关重要。

临沂作为革命老区,经济 社会 发展欠发达,在区位优势竞争中处于劣势。但临沂充分利用已有条件,不断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出现了“政府有为、民营主力、大市场启动、大城市拉动、产业集群带动、文化强势推动”的“临沂模式”,与南方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

这个1994年才设地级市的地方,目前是北方最大的商贸和物流中心,有着“南义乌、北临沂”的美誉。特色产业的发展,让临沂的GDP总量从全国150名开外跻身50强。

但这些年来,临沂在全国的排名一度出现下滑:2010年排名第39位,2019年下滑至第48位。2020年有企稳回升的迹象:GDP达到4805.25亿元,增速达到3.9%,超越了湖北襄阳和福建漳州,排名上升了2个位次至第46位。

临沂与领先者洛阳的差距由2019年的435亿元,缩小至2020年的323亿元,只要加紧追赶,有望进位。

山东百强城市“下半区”表现不太令人满意。其中,淄博排名第65位,较上年下降了5个位次;德州排名第87位,比上年下降4个位次;威海排名第89位,比上年下降了1个位次;东营排名第92位,比上年下降了2个位次。

综上所述,山东城市在全国城市中的表现不错,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尤其是济青的双核作用正在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还涌现出烟台、潍坊、临沂、济宁等一批实力强劲的“板凳选手”,它们将成为撑起山东未来的关键力量。但个别城市在全国的竞争力下降,要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 | 沈默 编辑 | 长亭

❼ 未来中国最有发展的城市有哪些

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十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武汉、天津已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深圳、南京、杭州未来或有望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建设目标为全球城市。十大城市土地面积合计1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8%;2018年经济总量20.6万亿元,占全国的22.9%;常住人口1.4亿,占全国的10.3%;A+H股上市公司市值76.6万亿元,占全国的72.3%。

NO1.深圳:从仰视香港的小渔村到引领全国的创新创意大都市。1)改革开放推动深圳腾飞,从1979年人均GDP仅为香港1/11的小渔村到2018年GDP超过香港成为活力四射的一线城市,2015年以来年均人口增量超50万、居全国之首。2)深圳从“制造工厂”迈向“硬件硅谷”、“创新之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支柱,占GDP比重达到38%。3)深圳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产业外迁、城市更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短缺等问题。4)深圳将携手珠三角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打造全球创新创意之都。

NO2.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创新中心,未来首都或与北京分开。1)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虽然没有经济中心职能,但携政治中心优势成为了事实上的主要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未来首都或与北京分开,北京是北京,首都是首都。2)北京从工业城市逐步发展为服务经济城市,三产比重达到81%,金融、总部经济和科技创新成为三大名片。3)北京城市规划明显滞后,严控人口规模抬升生活成本,影响城市活力;并且,北京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不利于与北京互动形成规模效应。4)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并作为核心引擎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

NO3.上海:全球化的大上海,未来媲美纽约。1)上海是中国经济的心脏,随着中国经济继续腾飞,未来有望媲美纽约,成为主要的全球经济金融中心。2)上海以汽车、电子、金融为支柱,三者占GDP的58%;A+H股上市公司数367家,占全国约1/10。3)上海既有与北京类似的城市规划滞后、严控人口规模进而影响城市活力问题,也面临着互联网等新经济发展不足的问题。4)上海将继续坚持开放,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带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NO4.广州:还是中国第三城么?1)改革开放释放广州新活力,GDP由1978年的全国第八上升到2015年的全国第三,之后被深圳超越,2015年以来人口年均增量超40万、仅次于深圳。2)广州以汽车、电子和化工为支柱,三者占工业总产值的56%,目前正加速迈进产业高端。3)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广州存在创新能力弱、金融业发展落后和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问题,第三城地位面临挑战。4)广州将携手珠三角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建设活力全球城市。

NO5.成都:新一线城市的龙头?1)成都2018年GDP突破1.5万亿元,占四川全省的38%,多次在新一线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2)成都以电子和汽车为支柱,二者占工业增加值的50%;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金融机构资源。3)成都与重庆作为西南双雄,存在广泛的竞合关系,汽车和电子产业发展竞争激烈。4)成都将全面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带动成渝城市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

NO6.南京:六朝古都焕发新活力。1)因地理和历史因素,南京是江苏和安徽之间的纽带,2018年人均GDP位居十大城市第三,仅低于深圳和广州,新增人口10万、占江苏省的一半。2)南京以电子、石化、汽车、钢铁为支柱,致力于打造“芯片之都”。3)由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强市云集,与杭苏锡常等发达地市相比,南京辐射能力有限,近期人口集聚能力明显减弱。4)南京未来将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为城市发展愿景,携手长三角各城市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NO7.武汉: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1)武汉基本处于中国主要经济地带的地理中心,2018年人均GDP达13.5万元,雄踞中部地区首位。2)从“钢城”到“车都”、“光谷”,目前武汉拥有钢铁及深加工、汽车、信息技术、医药等完整工业体系。3)武汉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仅43%,在十大城市中处于末位,民营经济活力不足。4)武汉将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NO8.重庆:西南双核之一,大重庆与小重庆。1)大重庆在2018年成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之后,第五个GDP突破2万亿的城市,小重庆人均GDP为9.1万元,略低于成都。2)重庆以汽车和电子为支柱,二者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逐渐向智能化发展。3)重庆面临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科技创新实力不强的问题。4)重庆将加强发挥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巩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国家中心城市定位。

NO9.天津:双城记,地位渐低的北方第二城。1)天津是仅次于北京的北方第二城,中央一度试图以滨海新区带动天津乃至整个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发展,但未达预期。2)从“天津制造”到“天津创造”,天津正逐渐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3)天津以重工业为主,发展过于依赖投资,人口吸引力不足,连续两年经济增速仅3.6%、增长乏力。4)天津继续发挥国际航运优势,加快“一基地三区”建设,发展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NO10.杭州:电子商务中心,民营经济的天堂。1)杭州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近期人口增量高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深圳和广州。2)杭州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1%,以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物联安防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全国领先。3)杭州面临产业门类偏科、土地财政依赖度过高、轨道交通建设落后等问题。4)杭州将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建设高能级湾区平台,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❽ 山东经济发达,在山东省内有哪些大型国企

山东省是我国排名第三位的经济体,山东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这其中就离不开山东那些航母级的企业。这些企业为国家贡献税收、财政收入和工作岗位,他们是中国经济的脊梁,但是您知道这些企业是多么的强大吗?恐怕您还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

菏泽曹州牡丹园

山东省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山东企业也是中国企业中的佼佼者。正是这些强大的山东企业,才使得我国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让我们支持这些山东企业,让他们不断发展壮大,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

❾ 中国的经济核心是什么中国发展重地是哪里

中国的经济核心有三点,在这里我以GDP的增长来给你分析:

【一、政治与经济结合 国家投资确保GDP高增长】

投资、出口和消费,被称为拉动中国GDP的三架马车。而投资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政府。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10年,但是中国目前的经济模式只能算得上是半市场化、半计划经济。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是由当地官员谋划,各地官员的业绩考核中,GDP发展的如何是重要考量目标。
在这种机制下,各地的经济发展往往是由当地行政官员挂帅,人力、财力、物力层层响应,如各地大建工业园、大搞房地产,而这些都是带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粗放型的大投入和规模扩张,往往忽略了社会效率和利润,老百姓很难直接从中受益。

国家层面上,大搞基础建设,如投资两万亿大建高速铁路。而据专家测算,修铁路每投入一块钱,可以拉动产业链形成5.7元的GDP。而两万亿的投入,可以拉动11.4万亿的GDP。但是,从老百姓的层面讲,国家修铁路,除了增加部分就业,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未因此提高,相反要为比飞机票还要贵的高铁车票买单。而受益最大的可能是参与高铁建设的官员和商人。近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被中纪委调查,而有媒体称其涉及高铁腐败,并传其受贿10亿元。

【二、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变现国家资源】

中国GDP高速增长的另一重原因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变现存量资源。

中国的13亿人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中国出口商品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来自廉价劳动力。出口使得大量外汇流入中国,贸易顺差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但是,通过廉价劳动力而拉动经济的模式,虽然使国家变富,但底层劳动者的待遇却很低,富国的同时,并未富民。

此外,中国GDP的增长还建立在大量变现存量资源。中国的矿产、物产资源丰富,而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的存量资源被过度开发用于出口套现成外汇或者用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以煤炭为例,中国的煤炭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但是,中国的煤炭资源储量消耗速度却是世界最快。有报道称,辽宁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20年开采。本来留给子孙后代的资源就这样为了拉动经济的发展被严重透支。再以稀土为例,多年来,中国以占世界37%的稀土储量为全球提供90%以上的稀土供应。在1996年至2009年间,中国的稀土储量减少了37%,仅剩2700万吨。即使在实行稀土出口配额紧缩的2010年,中国的稀土出口仍高达39813吨,超额31.6%。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拥有全球13%的稀土储量,俄罗斯拥有全球19%的稀土储量,而这两个国家的开采量均为零,他们所用的稀土全部依靠进口。

【三、房地产驱动GDP 透支百姓消费能力】

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架马车是消费。而很多中国百姓的消费能力被房地产提前透支。随着各级政府大搞土地财政,房价飞涨,房地产也早已成为驱动中国GDP增长的首要力量。但是,高房价透支了中国百姓的消费能力。一套房往往是榨干了小两口及双方父母共3个家庭。而房贷则使得买房人在今后长达20年的时间内要为还贷劳作。

高房价套牢了一批买房的百姓,而没有买房的百姓则要继续攒钱买房或者为教育、医疗这另外两大主要消费支出存钱。中国的富人们虽然有钱消费,但他们似乎更热衷于对国外的GDP发展做贡献,全球的奢侈品中,有25%被中国的富人买走。

消费能够拉动GDP的增长,但中国政府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出口和投资这另外两架马车拉动经济。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口受到到影响,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经济,而台湾更注重通过消费的形式拉动内需,当地政府直接向全体百姓每人发放了3600元消费券。

中国的发展重点在:【百姓增收,富民强国】

贫富分化严重就不用再说了,要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强国和富民的双重目标,中国必须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GDP的质量。

首先,需要将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拉动GDP增长转变为通过消费拉动投资,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其次,必须改变分配体制和方式。分配体制改革,不只是收入差距问题,而是所有制问题和特权问题。实现公平分配,自然能够带动消费结构变化,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变化。第三,合理利用存量资源。中国是资源大国,但平均到13亿人民身上却是资源穷国,资源属于所有人民,国家不能为拉动GDP增长,纵容过度甚至破坏式的开发资源,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拉动经济增长。

强国之道在于富民,不能只重视GDP的增长而忽视富民,一个人民贫穷的国家,即使国家再富也只能是大而不强。正如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所建议,"十二五"期间,中国应重点关注如何解决富民、解决分配不公等问题。

阅读全文

与中国经济的脊梁是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女家里过什么喜事 浏览:484
如何认清自己的幸福 浏览:705
欢欢秋顺讲的什么故事 浏览:750
山西省和河南省哪个经济强 浏览:944
顺德婚姻登记日子什么时候好 浏览:921
如何经营爱情良策 浏览:781
婚巢01爱情和房子哪个更重要 浏览:570
离开爱情宫是什么意思 浏览:27
婚姻不和念什么经好 浏览:73
幸福来敲门吃什么食物好 浏览:682
70后丧偶婚姻怎么样 浏览:100
婚姻问题如何定制 浏览:440
如何查连续七天健康码 浏览:310
东凤镇和三甲镇哪个经济好 浏览:151
总会有什么也不想的幸福时刻吧 浏览:557
龙山健康申明卡怎么填 浏览:782
宜宾幸福家园天福属于什么社区 浏览:617
你和百度地图有什么故事 浏览:613
结婚什么都要的女人很幸福 浏览:330
普惠健康保每一年保费是多少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