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然灾害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要分对内对外两种情况。然后对内的话有微观(个人)和宏观(城市、国家)。
简单地说供应问题导致的成本上升什么的是最简单的一种。
有时会直接影响进出口(如台风不能运输),公司运转(天气恶劣无法出行上班等),原料供应是一个方面,如果不是分析报告的话,不用说很多,举简单的例子即可。
另外,自然灾害不止影响市场上的价格,对个人收入也有一定影响。简单的讲就是一个经济体系的平衡收到外力打破,打破的影响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往往是受到冲击的部分向外扩张影响。对于一定程度的失衡,市场有自我调节作用,能自我消化;如果打击过重,则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帮助恢复。
❷ 天灾人祸对人们的消极,积极影响分别是什么
天灾人祸通常会和我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但也有其积极面。
消极:
1.人员伤亡,如四川大地震就造成了很多人的伤亡,不少家庭妻离子散。
2.财产损失
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会造成经济下滑,甚至有可能使人们流离失所。战争更是如此。
3.处理不好易造成社会恐慌
积极:给人以深刻的警示,抵制人为造成的灾祸,保护不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❸ 自然灾害对GDP有什么影响
灾后重建会产生大量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GDP,所以,自然灾害会导致GDP增加。但是,自然灾害导致当地生产力严重下降,无法提供灾后重建的物资和其他产品,当地GDP会下降。
❹ 自然灾害怎么造成经济危机的求口头说明下就可以
轻微的自然灾害至少会影响到农业的产量,严重的自然灾害可能连工业和矿业生产都会受到影响,这不足以形成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来自金融业。
首先,自然灾害可能造成较大规模的房地产断供现象,而且因为自然灾害的影响,银行征缴的抵押物已经没有残值,这会在局部影响银行的资金回笼速度,虽然不足以引起银行破产,但可以使得相当一批企业的贷款节拍出现问题。造成较大规模的贷款紧缩现象。
另外,自然灾害会引起期货和现货市场的剧烈波动,造成大量投机投资人破产,这些人的破产直接连带影响民间贷款机构的回款进度,甚至造成大面积的金融业老板出逃的现象,造成局部金融灾难。
简单概括,自然灾害可以拖住金融节拍,使得很多企业因为资金断链而死,进一步形成连带反应,造成区域性的金融危机。
❺ 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是我们大自然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我们不能认为控制的方面,一般自然灾害都可能会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破坏,以下来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
1、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破坏,这将是灾害发生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常在灾害后早期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2、燃料短缺,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中,燃料短缺也是常见的现象,在被洪水围困的灾民中更是如此。燃料短缺首先是迫使灾民喝生水,进食生冷食物,从而导致肠道污染病的发生与蔓延。
3、洪水往往造成水体的污染,造成一些经水传播的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但洪水对于水体污染的作用是两方面的。
在大规模的洪水灾害中,特别是在行期间,由于洪水的稀释作用,这类疾病的发病并无明显上升的迹象,但是,当洪水开始回落,在内涝区域留下许多小的水体,如果这些小的水体遭到污染,则极易造成这类疾病的'爆发和流行。
(5)天灾会给经济带来什么影响扩展阅读
自然灾害主要有:
1、龙卷风
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
龙卷风经过之处,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它往往使成片庄稼、成万株果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和经济遭受损失等。
2、海啸
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
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
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3、风暴潮
风暴潮(Storm Tide)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同时和天文潮(通常指潮汐)叠加时的情况,如果这种叠加恰好是强烈的低气压风暴涌浪形成的高涌浪与天文高潮叠加则会形成更强的破坏力。又可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
自然灾害的主要危害影响:
1、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
2、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
3、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
4、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5、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会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会持续一年。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5)天灾会给经济带来什么影响扩展阅读: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总称。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
1、自然变异。
2、人为影响。
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有三个:
3、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
4、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
5、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具体危害有哪些呢?
1、破坏道路,直接影响人的出行。
尤其是地震造成的道路裂缝,洪灾冲垮道路,直接将人类修筑的道路破坏,不仅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且直接影响人类的出行。
2、破坏人类的房屋等建筑。
房屋建筑是人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的,自然灾害可以轻松地将其毁于一旦,地震、洪灾、台风、冰雹等都可以直接摧毁人类的房屋建筑。
3、威胁着人类的生命。
人类尽管可以改造大自然,但是大自然的力量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如今,大大小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旱灾、洪灾等都可以直接间接地威胁人类的生命。
4、破坏人类的庄稼。
这种灾害一般罪魁之首是洪灾和干旱,两者都是极端现象。直接将庄稼冲走、淹死和旱死,造成颗粒不收。
5、产生次生灾害或流行病。
俗话说,祸不单行。自然灾害有时候多重并发,一种灾害差生还会带着其他次生灾害产生流行病,比如瘟疫,就是有可能由水灾和天气炎热叠加影响形成。
6、破坏人类其他的生活物质来源。
一种灾害的产生可能直接破坏人类生活物质,如洪灾直接将人类离不开的水资源变成浑水,不能饮用。
❻ 陕西大荔49万亩农田被淹,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经济损失
今年各地有很多地方因为一直下雨,加上雨水排不掉,所以很多地方发生了洪涝灾害,这不光对种植业产生了很多影响,养殖业受到的影响也很严重,对于很多靠着自家的几亩田地生活的人更是使这个家庭雪上加霜了。
本来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粮食什么的也都成熟了,只等着收割了,但是现在农田被淹,眼看这一年的收成就泡汤了,如果投入的少的话可能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些人包了很多地,甚至有的人还贷款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很难承受的,虽然说有些地买着保险,但是根本赔不了那么多,对于这种天灾我们只能防患于未然。
这次发生农田被淹这件事情之后,不光带来了金钱方面的经济损失,可能以后种植农田的人会变少,因为受到的打击太大,所以选择外出打工,那么对我们国家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还有一些地方是农业实践基地,土地只能用来种植,不可以用来建房子或者工厂,那么发生水淹农田这种事情之后,这里的经济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❼ 每年的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多大影响
2008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5070万公顷,成灾3157万公顷,绝收665万公顷,因灾死亡1911人,因灾造成各项直接经济损失1514.2亿元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洪涝、旱灾、地震、风雹、台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其中洪涝、地震灾害发生频繁,损失严重。截至9月19日初步核定,全国共紧急转移安置631万人,倒塌房屋262.1万间,损坏房屋680.6万间。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水灾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❽ 浙江遭50年一遇旱情,这会给当地经济带来多大的损失
水是生命的源泉,世界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它,一旦出现缺水,那么影响是巨大的,这不浙江遭遇了50年一遇的旱情,多地出现供水困难,那么这种情况对于当地的经济会有什么影响呢?影响大了,水源不足将直接导致大面积的农作物缺水,其直接损失高达上亿元,所以影响是巨大的,当然面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也是紧急制定了各种预案,为的就是解决大家的用水需求,使之影响最小化。的确,天灾是无法预防的,既然来了,我们就要积极面对,那么作为简单平凡的我们而言,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次旱情呢?下面大家一起来简单了解下。
的确,只有当灾难真正来领之时,我们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可是那时候已经晚了,所以我们要提前做好预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有备无患,才能真正的坦然面对。
❾ 主要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回顾为前瞻,知往为开来。灾害类型随城市化发展而变迁,由于人口与生产力向城市集中,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一般城市典型灾害类型主要可归纳为:公害、交通、水害、火灾、地震、高新技术隐性灾害、生物灾害等,且城市化发展次生灾害比重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现代城市人为致灾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灾损已占全部灾损的60%以上,再不加以综合治理,后果不堪设想。联合国1993年在东京召开的“大城市管理会议”的总报告声称:21世纪可以称为“新的城市世纪”,在所强调的诸多因素中特别强调城市安全防减灾体系建设。联合国1994年日本横滨的世界减灾大会已将面向安全少灾的21世纪的目标集中在大城市上。1996年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确定的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城市化与灾害”,1996年世界水日主题为“解城市用水之急”,1997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天气与城市用水问题”。可见,全球已极大地组织了城市减灾活动。但必须看到,全球的城市防灾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我们大城市减灾建设,人们会首先发问:城市决策者重视了 城市管理体制理顺了 科技投入畅通了 全民防灾文化意识增强了 每个城市的综合减灾能力究竟具备不具备 在这方面,1998年长江大水已为国人上了一课,再次敲响了警钟。有关专家已将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持续致灾要素归纳为:地震灾害、洪灾与水害、气象灾害、火灾与爆炸、地质灾害、公害致灾、“建设性”破坏致灾、高新技术事故、城市噪声危害、住宅建筑“综合征”、古建筑防灾、城市流行病及趋势、城市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致灾等十四类。其宗旨在于形成城市灾害源的新理论,即使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环境公害、危险事故等威胁成为现代城市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所以,从综合减灾观出发的城市灾害源,不仅指城市自然巨灾,还特别包括日益严重的城市人为灾害及人为自然综合灾害等。以国都北京为例,其城市灾害类型随城市化发展而变迁,现在及未来的城市灾害类型可归纳为:‘气、染、路、水、火、震、生”七个字(其中:“气”指气象类灾害;“染”指公害及重特大化学品泄漏,城市大气。水、垃圾污染问题;“路”指频发不减的交通事故;“水”指城市水灾与水资源匮乏;“火”指火灾与爆炸;“震”指地质地貌类灾害;“生”指生物及流行病灾害)。1995年元月17日,日本贩神地震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我国近十年来的自然灾害损失更呈上升趋势,据国家减灾委专家组的统计:1989年自然灾害损失为525亿元,1996年已达2882亿元,1997年虽总值有下降,但灾情突发后果仍很严重。而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会筹备组《21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中指出: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自然巨灾、事故、公害三类损失之和已占国民生产总值10%以上,几乎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40%,且大量损失及危害都集中在减灾能力脆弱的城市中。1998年北京市灾害总结分析会强调:气象与人为事故仍是防范重点。具体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突发事件、火灾、化学事故、工伤死亡事故和气象灾害是北京重点防范的主要灾害。上海灾协和市科协联合召开了1999年上海市灾害趋势预测及对策协商会,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上海常见的、对城市安全构成威胁的十几类灾害或事故进行预会商和对策研讨。1998年上海各类灾害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略有下降,但经济损失有所上升。据预测,1999年减灾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防灾任务比较艰巨。在总结、分析1998年全市灾情特点时,有关专家认为,上海应坚持“建管并举”的重大防灾战略举措。据预测,上海1999年汛期防灾形势比较严峻,有数次台风登陆和风暴潮侵袭的可能性,人为灾害是上海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要的灾害。道路交通事故、火灾和疫情等发展趋势出现新的特点,并存在不少致灾隐患。根据预测会商表明,台风、风暴潮、高温、煤气事故、疫情、火灾仍是1999年上海城市防灾的重点。作为全国最先开展地方性综合灾情预测会商的城市,上海已连续举行了10次年度以综合灾情趋势预测会商会。每年一度的灾情预测会商不但成为上海防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其权威性已得到市政府的认可。1997年国家建设部在“建筑技术政策”中集中将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震破坏五大灾种列为城市灾害的主要典型。以下结合这些灾种,就其重点逐一分析:
(1)中外灾情的总估计
1999年7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是继1994年日本横滨减灾大会后的第二届,它是对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予以总结,并制定2互世纪减灾发展战略。会议的具体内容是:①总结“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功经验,明确21世纪有效的减灾方针;②全面讨论国际减灾十年框架内的有关议题;③通过声像、报告等手段展示“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就等。本届世界减灾大会给我们留下的管理思考及科学任务是要总结20世纪灾害规律,研究对21世纪可持续发展形成障碍的一系列致灾因素。从全球看,20世纪70—80年代,全球各种自然灾害已使300万人丧生,8亿多人生活遭受破坏,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之巨。灾害已成为全球人类的大敌,联合国倡导的国际减灾十年得到了全球广泛的响应与支持。1994年在日本横滨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减灾大会”重新界定了国际统一的大灾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财产损失超过该国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1%;②受害者超过该国人口的1%;③一次死亡者超过100人。按此标准,1963~1996年的34年中,全球大灾有近1600起,灾害死亡近400万人,受灾人口有40亿人,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以1998年为例,世界范围的暴雨、火灾、旱灾在1998年前11个月对全世界造成至少9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如中国长江大水灾是损失最惨重的灾害,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华盛顿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项报告指出:1998年全世界天灾损失的初步估计总额已比1996年创下的600亿美元损失纪录增加了48%,也超出80年代期间的总损失550亿美元。1999年6月24日,国际红十字会发表的年度《世界灾难报告》中指出,1998年是有史以来最恶劣的自然灾害年,但更大的灾害恐怕还没有到来。气候恶化、荒漠蔓延、贫困加剧以及过度拥挤的城市都预示着更加频繁与严重的“超级灾难”的可能性。
中国处于全球环太平洋及北纬中带两大灾害带交叉地区,是世界上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防灾减灾任务繁重。我国近10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平均达1578亿元,最低为525亿。统计表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11%的高速发展,引起世人注目,但灾害损失也相伴而行,重灾的1991、1994和1996年均创峰值。从1989~1996年灾害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及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比随年代变化情况看,1991年大灾竟达6.l%,最低也为3.2%(1993年及1995年),10年平均达3.8%。而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损失率仅千分之几。由此可见,我国灾害损失(并未包括事故及环境)已相当于把全国人民辛勤劳动的财富的一半或1/4耗费掉。
(2)城市地震
从地震区的分布来看,我国有60%国土、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位于地震烈度及6度以上的地区。大地震造成的强烈地面运动除直接使建筑物破坏之外,还诱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基液化等地质灾害,地震引起的破坏还导致火灾、水灾、爆炸、毒气蔓延及瘟疫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北部地区共同构成首都圈地区(其范围是北纬38.5度至41二0度,东经114度至120度)。这一地区是中国地震局确定的全国唯一的地震强化监视区,也是最近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震减灾示范区。首都圈地区位于华北地震区的北部和燕山地震构造带中部,是我国东部的主要地震区之一,有历史记载以来,已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47次(不含余震),其中8级大震1次,7级大震5次,6级强震20余次,20世纪以来平均每10年左右发生1次5级以上地震。近30年来其活动水平在我国东部地区是最为突出的。在首都圈地区,历史上及近期发生的一些强震和大震,均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震害,对北京市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目前可能处于第四个活动期的剩余释放期,未来30年内不排除六级左右地震的危险,特别是西北方。
(3)城市洪水
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有800多个县市处于洪水水位以下,占全国县市总数34%,人口5亿多,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建国50年来,长江、淮河、海河发生的几次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除造成农业损失外,主要是对城市的破坏,包括房屋倒塌、设备损毁、工矿企业停产停业、生命线工程设施破坏及引起的次生灾害等。北京城区处在永定河冲积扇上,山区处在华北平原西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台阶,境内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蓟运河、大清河五大水系,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据资料记载,从明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580余年间,北京共发生洪涝灾害387次,永定河5次溃堤造成洪水人城,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50年来,北京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这些工程对确保首都50年无大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城市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①城区不透水地面(道路和房屋)面积占城区总面积的百分比由过去20%—30%均猛升到80%左右,使城区降水的地面径流系统高达50%~70%;②排水管道工程已控制城区排水量的90%,这两个原因使得城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城区的排水河道洪峰流量要比50年代高3—4倍,北京历史上1893年、1959年、1963年的洪灾都是因河湖淤积、排水不畅而积水造成的。为此,北京市政府一举投入10亿元,从1998年4月开始,进行北京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整治河湖工程。待城市中心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完工后,城区防洪标准和近郊河道防洪标准可大大提高一个水平,体现“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原则。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曾在永定河堤防险工护砌施工现场指出:“北京的防洪重点是永定河,而永定河左堤是重中之重。在治理中:一要抓设计,一定要经过审查;二要杜绝施工中的层层转包;三要确保工程质量,确保首都安全。”自1998年以来,国家投资1.2亿元用于永定河卢沟桥的下段堤防治理,这项工程完成后,将使得永定河抵御洪水的能力显着提高。
(4)气象灾害
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大气风暴灾害频度很高,是世界上发生台风最多的地区,从1951~1980年的30年间,平均每年登陆的台风的8个,有的可深入内地1500千米。还有的台风虽然没有登陆,但从近海地区移过,对沿海城市仍可造成重大影响。同时特殊的城市化与气象灾害交织出现,规律更复杂。以北京市为例:
其一,城市渍涝灾害频发。表1给出城区两个雨量站(松林间和右安门)平均每年降水量与四个平原郊区气象站(通县、丰台、大兴、昌平)平均每年降水量的差值的每五年平均值变化趋势。可见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区降水量大于周边郊区降水量的趋势是同步增大,特别是1979年后,这种城区降水量增大趋势有一个跃升,到90年代初,平均每年城区要比郊区多60毫米(相当于一个暴雨日的雨量)。
❿ 据报道,德国遭“百年一遇”洪灾,这起天灾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相比较于从前来讲,可以说是提高了很多,但是很多人在去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可以说是毫无反抗的能力,虽然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变的是越来越好,但是一旦出现比较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么人们就会显得十分的渺小,所以说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对于大自然还是要敬畏,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也是需要保护周围环境的,如今据报道,德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灾这起天灾中可以说是对德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具体介绍如下。
一、公共财产损失十分的大在我看来,德国遭到了百年一遇的洪灾,首先对于整个国家内的公共财产损失可以说是十分的大,因为洪灾的力量可以说是什么大,对于很多房屋对于很多建筑都是能够摧毁的,而且对于当地的电力以及水利也是影响比较大的。
各位看官,以上就是关于我对“据报道,德国遭“百年一遇”洪灾,这起天灾造成了多大的影响?”的看法,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