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工干什么的
您好,我大学本科就是社会工作专业的。
社会工作者常常被误以为是“义工”,这常常让社工们感到无奈。
简单说来,社工是为提高全民福祉(幸福感、福利等)而奋斗,为倡导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的群体。社工多活跃于福利行业,不仅限于公益事业。主要有三大手法:社区、小组、个案。
社区工作可以简单理解为在社区里面举办的活动,实践手段多样,可能是文娱活动、可能是讲座、可能是亲子活动。主要目的(从宏观上说)是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增强彼此的联系,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或加强某些意识(健康、权益维护)等。也可以是为社区居民争取利益而付出的努力(注意:这种工作一定要召集居民的力量),例如某社区附近将被设立一个垃圾场,居民为此感到非常困扰,社工将协助或引导居民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社区权益,通过合适的途径表达心声。
小组工作可以简单理解为召集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并开展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小组成员的某些能力(增能),例如,如今热播的“爸爸去哪儿”里面的几对父子所经历的,也可以算是一个小组工作手法,参与者可以从各种挑战、比赛中学习(或相互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子女相处,增进父子女之间的感情。
个案工作可以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或个人福利类服务、政策咨询等。
而社工本身在接受教育的时候,需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行政”、“社会政策”、“社会福利”、“价值伦理”等相关课程,在实际工作中要遵循一定的价值伦理观、有相关理论的指导。
然而,当前中国社工行业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同时一线社工理论功底有待提升、价值伦理还未被完全“社工化”,如何摆脱“义工”的称呼,让社会对“社工”重新定位,也是需要社工们反思和努力的。
B.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解决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
中国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差距,引发了我们如何对待世界上特别是西方国家存在已有百年的社会工作的经验;如何看待中国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传统;如何判断我国社会转型的方向,进程及其对社会工作的需求。这些都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工作名词的歧义性。在我国以前人们也经常提到社会工作,一般是指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计报酬的其它工作。如兼任工会委员,担任政协委员等。实际上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工作学科与之有很大的不同。名词称谓上的歧义性,使人们很容易把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专业社会工作的传播。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与日常生活所说的社会工作并不一样。
二、社会工作专业性未能凸显社会工作想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社会工作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在我国得以进一步发展,并被社会广泛承认,就必须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职业范围,有自己特殊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定位。这些问题在西方社工界已不成问题,而在我国,由于社工知识理念尚未普遍,人们还不知道社工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有人认为,目前,在社工领域工作的人没有专业知识同样也能干。因此对社工的专业意义产生怀疑。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工专业知识会有助于人们更高质量地做好社会福利工作。
三、实际社会工作职业的缺乏。目前,我国社会工作领域虽然很广阔,但主要是基层行政干部,如民政,街道社区各种福利机构,工青妇等。由于行政机构改革,人员精简,这些部门很少引进专业的社工人员。缺乏对口的就业岗位,已有的就业岗位也没有相关的职称序列和职业保障制度。这种“有专业无职业”、“有岗位无职业序列”的状况,极大地刺伤了社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壮大。实际上,社工的就业范围不仅在民政系统,其它领域如学校、医院、慈善机构、司法机关也需要社工的介入。近两年,高校系统专业社工专业蓬勃发展,不断有学校新开设社工专业。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职业问题,无疑会造成人才浪费,用非所学,从而制约社工教育及社工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还要对现有社工职业进行专业化改造。即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引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实地考察和系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亲身观察他们的具体作法,并吸收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
四,政府扶持不够,科研实务脱节。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目前,各级政府对社会工作是一项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是政府重要的公共职能之一,是政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某些局限,在这方面借鉴香港的经验是非常有益的。香港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财政资助是香港社会工作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香港政府在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社会工作法规和条例等方面负有宏观管理与指导的责任。在经济上,对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大力资助。1998年受政府财政资助的非政府机构有182个,下属实务单位有2872个,承担着香港80%左右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社会工作也需要政府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社科院所的理论工作者是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培养人才、推动社工教育、探索社工理论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普遍存在着实务经验不足的现象。理论工作者因为精力有限,评职称等原因,常常不愿走进实务工作者领域,不愿写科普性的文章来普及社会工理念,使社会工作理念只是囿于少数专家、学者,囿于大学专业课之中,没能很好得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五,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当前“社工”一词频频出现在学术期刊、学术着作中。而在大众化的传媒如:报纸、杂志、电视上却沓无踪迹。宣传力度不够有各种因素。一是有的大众传媒不了解不重视。二是由于我国社会福利服务方式、机构的多模式化。在我国于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福利工作由多个部门和群众团体分别承担,这些部门有民政、劳动、人事等,群众团体有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居委会。他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各自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而不是以统一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面目出现,也没有运用统一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而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尚未形成,都使得以社工名义开展的社会福利服务活动很少出现,无法吸引媒体的关注。这些都影响社会工作的宣传。三是一些理论工作者因各原因不愿意写通俗的读物。概言之,社会工作要在中国发展起来,要被社会认可接受,必须做好社会工作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使高深的学术思想变为大众的日常观念。
C. 社工如何帮助单亲妈妈实现自我发展
摘要 有这样一群妈妈,她们有这样的苦恼
D.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困境的解决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
中国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差距,引发了我们如何对待世界上特别是西方国家存在已有百年的社会工作的经验;如何看待中国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传统;如何判断我国社会转型的方向,进程及其对社会工作的需求。这些都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工作名词的歧义性。在我国以前人们也经常提到社会工作,一般是指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计报酬的其它工作。如兼任工会委员,担任政协委员等。实际上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工作学科与之有很大的不同。名词称谓上的歧义性,使人们很容易把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专业社会工作的传播。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与日常生活所说的社会工作并不一样。
二、社会工作专业性未能凸显社会工作想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社会工作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在我国得以进一步发展,并被社会广泛承认,就必须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职业范围,有自己特殊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定位。这些问题在西方社工界已不成问题,而在我国,由于社工知识理念尚未普遍,人们还不知道社工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有人认为,目前,在社工领域工作的人没有专业知识同样也能干。因此对社工的专业意义产生怀疑。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工专业知识会有助于人们更高质量地做好社会福利工作。
三、实际社会工作职业的缺乏。目前,我国社会工作领域虽然很广阔,但主要是基层行政干部,如民政,街道社区各种福利,工青妇等。由于行政改革,人员精简,这些部门很少引进专业的社工人员。缺乏对口的就业岗位,已有的就业岗位也没有相关的职称序列和职业保障制度。这种“有专业无职业”、“有岗位无职业序列”的状况,极大地刺伤了社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壮大。实际上,社工的就业范围不仅在民政系统,其它领域如学校、、慈善、机关也需要社工的介入。近两年,高校系统专业社工专业蓬勃发展,不断有学校新开设社工专业。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职业问题,无疑会造成人才浪费,用非所学,从而制约社工教育及社工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还要对现有社工职业进行专业化改造。即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引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实地考察和系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亲身观察他们的具体作法,并吸收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
四,扶持不够,科研实务脱节。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科研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目前,各级对社会工作是一项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是重要的公共职能之一,是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某些局限,在这方面借鉴香港的经验是非常有益的。香港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财政资助是香港社会工作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香港在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社会工作法规和条例等方面负有宏观管理与指导的责任。在经济上,对非的社会工作进行大力资助。1998年受财政资助的非有182个,下属实务单位有2872个,承担着香港80%左右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的关怀和支持。社会工作也需要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社科院所的理论工作者是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培养人才、推动社工教育、探索社工理论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普遍存在着实务经验不足的现象。理论工作者因为精力有限,评职称等原因,常常不愿走进实务工作者领域,不愿写科普性的文章来普及社会工理念,使社会工作理念只是囿于少数专家、学者,囿于大学专业课之中,没能很好得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五,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当前“社工”一词频频出现在学术期刊、学术着作中。而在大众化的传媒如:报纸、杂志、电视上却沓无踪迹。宣传力度不够有各种因素。一是有的大众传媒不了解不重视。二是由于我国社会福利服务方式、的多模式化。在我国于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福利工作由多个部门和群众团体分别承担,这些部门有民政、劳动、人事等,群众团体有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居委会。他们在党和的领导下,根据各自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而不是以统一的社会福利服务的面目出现,也没有运用统一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而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尚未形成,都使得以社工名义开展的社会福利服务活动很少出现,无法吸引媒体的关注。这些都影响社会工作的宣传。三是一些理论工作者因各原因不愿意写通俗的读物。概言之,社会工作要在中国发展起来,要被社会认可接受,必须做好社会工作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使高深的学术思想变为大众的日常观念。
E. 社工遇到失业青年经济问题怎么写
社会工作(SocialWork),简称社工,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相对于医学关注在人类生理运作,心理学关注在个人心理现象,社会工作的焦点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目的在协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能适应所在的社会环境脉络,增强或恢复其社会功能的能量,及创造有利于达成目标的社会条件的一种专业活动,以预防或舒缓社会问题。特点介绍(1)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以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为出发点,是利他的而非出于利己的,虽然通过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也会得到社会所认可的报酬;(2)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活动。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要提供有效的服务,就必须掌握多种科学知识;(3)科学的助人方法。作为现代社会的职业助人活动,需要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4)是助人服务活动。出发点或目标是帮助对方,帮人之所需,而不是管理和控制对方。
F. 社区在开展工作中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社区在开展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如下:
1、平民意识
没有这种“群众路线”,社区工作就失去了动力和目标。社区工作者的平民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民主意识。即使社区工作者具有一种组织者的身份,也要充分重视志愿参加和民主合作的精神,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充分发展各自的潜力。
2、沟通技巧
社区工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工作者能否取得社区成员的信任,与社区组织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社区工作者的基本角色要求。社区工作者既要与社区内外的组织机构打交道,也要与社区成员共同学习、讨论和工作。
3、组织能力
社区工作者应当熟悉各种资源,善于将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平衡社区工作中“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社区工作者的组织能力还表现为组织具体专业活动的能力,如社会调查、会议主持、行政管理、方案策划以及推动社会行动或运动的知识与技能。
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
(6)社工经济困难怎么办扩展阅读:
具体目标
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寻求社区需要与社区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区需要,解决或预测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进步。
追求权力和资源的公平分配;发挥人民的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培养互相关怀、彼此互济的美德;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是献身于增加非专业人士的知识、增强人们应对困难和窘迫环境的能力、使人们能够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有更大控制能力的一种专业;社区工作者激励和支持社区的个人和群体努力改善自己社区生活的条件,鼓励居民互助、自主和解决,提升居民的各种能力。
社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增加居民信心、技术和社区自组织的权利,促进社区整合,改善社区环境,实现社会公正。
G. 个人经济困难怎么办
个人经济有困难的话就,可以向政府申请综缓啊!内地的话可以向政府机关申请低保,也可以问你亲戚朋友借钱应急,再不就向商业银行贷款啦!
今天是大年初九了,祝你衫年快乐大本营啊!身材不错啊这么贵了么么哒么么哒么么哒么么哒,文文的!
H. 社会工作过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工作对象的观念尚待开发。社工的工作对象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工作对象对我们社工专业和社会工作者的认识、了解和信任是我们提供服务的基础。我国的传统农业就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家庭发展模式,“保守”是我们的思想传统,因此我们的工作对象在困难中往往倾向于自己解决和不注重对社会工作者的配合。
三、开展工作的环境仍需完善。社会工作的是“社会”环境下的工作,离不开社会群众的广泛了解和认同。然而在我国实质性的社会工作开展得还比较少,缺少社会宣传和社会共识,使我们在开展实务工作时遇到重重困难。此外,社会上缺少接纳社会工作者的就业岗位,政府、社会组织等缺少对社会工作者的支持。这样,一方面不便于检验我们的理论,另一方面不利于社工专业的发展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