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原的经济
中原经济区(CPER)是以郑汴洛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1年国庆前夕,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拥有了纲领性文件。
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原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全省17个地级市,11个省直辖县市及山东、河北、安徽、山西12个地级市,3个区、县,总面积约28.9万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底,总人口约1.5亿人,GDP约6万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列全国第四位。
中原经济区是中国首个内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区,于2012年批准设立,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标志。 中原经济区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
●核心带动:提升郑州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推进郑(州)汴(开封)洛(洛阳)一体化发展,建设郑(州)洛(阳)工业走廊,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
●轴带发展: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拓展纵向发展轴;依托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培育新的发展轴,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
●节点提升:逐步扩大轴带节点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推进错位发展,提升辐射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对接周边:加强对外联系通道建设,促进与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密切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全省、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安徽西北部和山西东南部共5省30个地级市、10个省直辖县级市(县)及3个县区。
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巩义、永城、邓州、汝州、长垣、兰考、固始、鹿邑、滑县、新蔡
山东省:聊城、菏泽、泰安东平县
河北省:邢台、邯郸
安徽省:淮北、宿州、蚌端口、亳州、阜阳、淮南潘集区及凤台县
山西省:运城、晋城、长治
B. 中原经济区的概念
2010年1月26日,河南省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国务院刚刚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首次被写入国家文件,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中原经济区振兴概念有望提升河南板块的估值水平,且给区内企业带来发展良机。
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是河南省,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粮食和人口数量庞大、历史文化深远,是中原经济区鲜明的五大特点。劳动力丰富、交通枢纽等优势因素使得河南成为产业承接的生力军。同时国家对河南区域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同时,也将河南省部分地区列入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C. 中原经济区的规划是什么怎样落实
中原经济区(原名: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成立于1985年9月,是当时的邯郸市长白录堂和新乡市市长刘仲轩倡议并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历经20年风雨,现经济区有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十三市,包括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河南省的新乡市、安阳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济源市组成的跨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这一区域国土总面积97444平方公里,总人口5601.6万人,119个县(市、区)。
中原经济区实质上只是借用了中原之名而并非史学界严格意义上的中原,目前中原经济区包括 、安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济源6个中原城市和长治、晋城、邢台、邯郸、临清、荷泽、聊城等中原周边城市。中原经济区的形成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三大经济区之后,于1985年中原13市联合成立的又一庞大经济区域,从该区域成立到2005年的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6190.87亿元,比1985年翻了4翻多,年均增长16.1%,目前该区域已形成冶金、煤炭、机械、化工、电力电子电器、汽摩配制造、纺织、建材、医药、烟草等工业体系。强劲经济发展,加快了中原经济区的崛起,也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新的经济隆起带,成为带动和促进全国发展中坚力量。
中原经济区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特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优势奠定了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战略地位,赋予了它吸引力较大、辐射力较强的特点。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的结合部,增长潜力较大、成长力较强,是东、西、南、北经济对流的中转站和交汇点。它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基地之一,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它的物产和劳动力资源以及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对东部沿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处于我国由东向西的技术梯度和由西向东的资源梯度交汇区,对我国东西部发展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同时它处于中原腹地,又是革命老区,对全国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诞生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安阳、聊城、鹤壁的浚县,还有山河壮丽的太行风光、巧夺天工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光辉灿烂的文物遗存。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一区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形成了西有煤田、东有油田、西、北有铁矿的主要矿产分布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黄河、漳河、卫河、汾河横穿本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境,在华北地区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适宜的气候条件,肥沃坦荡的华北平原,为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四是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依托丰富的资源条件,中原经济区已经形成了具有综合发展、相对均衡的工业体系。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中原经济区是客观的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区位优势,二是基础优势,三是文化优势,四是人口优势,五是粮食优势
1985年以前,晋冀鲁豫四省交界许多地段,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省份,加上财政状况、重视程度的不同,很多路存在宽窄不同,质量不一,有的干脆就对不上头,成为了“断头路”;由于资源、信息的不共享,安阳和邯郸几乎同时都建立起了自行车厂,当时的经营状况比较理想,随着兄弟间竞争的残酷,盛极一时的状况难以维继,导致最后的破产。这种以行政区划为基本界限而各自为战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趋同等种种弊端,致使这一区域各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始终未得到显着提高。
24年来,得益于中原经济区的凝聚力,中原的人气合了,煤、铁、油,棉、面、果等分散的资源和特产聚合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一)各类商贸活动不断,区域内合作日趋紧密。
以开发中原地区资源为重点,以促进区域经济繁荣为目的,开展了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联合与协作。一是举办各种类型的商品交易会,促进区域内商品流通。先后举办了安阳春节物资调剂会、长治轻纺产品交易会、聊城农副产品交易会、邢台协作项目洽谈会、邯郸食品博览会、北方糖酒博览会、国际建材博览会等等,成交额达300多亿元;二是协进协出各类物资,调剂余缺,互通有无,金额达260亿元;三是积极交流经济技术协作项目4000多项;四是为建设项目争取贷款和拆借资金。争取国家低息横向联合贷款1800万,拆借融通资金37亿元。
(二)改善交通功能,构建区域联系纽带。
中原经济区瞄准影响和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交通问题,首先修通了一批地市间的断头公路,初步改善了区内交通状况。联合投资修建了馆(陶)聊(城)地方窄轨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跨省的地方铁路。以中原经济区名义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1994年架起了豫鲁边界上的东明黄河大桥,解决了两岸人民世世代代无桥的不便。高速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现在市与市之间基本实现了高速互通。区内京广线、京九线、邯济铁路穿越而过;京珠高速、青兰高速、二(连浩特)广(州)高速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邯郸机场、长治机场都已通航。目前,有关成员市正在联合推进邯(郸)黄(骅)铁路建设、邯长、邯济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区域内大交通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加快行业协作网络建设,打造合作平台。
先后组建了包括发改、广电、旅游、文化、统计、人事、教育等部门在内的30多条行业协作网络,解决了一市一地一系统内部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现已成为中原经济区交流与合作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板块。文化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掘区域民间共有文化资源,每年五一期间的举办“中原民间艺术节”已成为区域内代表性文化活动。旅游方面: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打造“中原游”精品旅游旅游线路。水利方面:2003年,河南省濮阳市与山东省聊城市密切协作,共同争取国家支持,顺利实施了金堤河干流疏通和彭楼引黄入鲁灌溉工程,较好地解决了区域灌溉排水问题。环保方面:2005年,邯郸市与安阳市联合查处了岳城水库上游的一些污染企业,解决了饮用水源地跨省界污染问题,保证了邯郸、安阳两市人民的饮水安全。通过这些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有力促进了各成员市的优势互补、互动发展。
(四)高层专家高度关注,群力谋划合作远景。
多年来,中原经济区走出中原,向专家学者请教,向友好经济区请教,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并取得了工作支持,探讨区域经济工作的新路子、新举措。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委员会及有关部委领导长期关注、支持中原经济区工作,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原经济区虽然是四省交界区域十三市自发成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但通过过去的工作,各成员市都大获收益,今后合作的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指导,以合作、发展、共赢为主题,致力在发挥承东启西作用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尽快崛起,打造重要的内陆经济增长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加强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合作,使之更富有成效,就必须使已有的合作机制制度化,并有时间上的连续性,这样才能使区域经济合作得到更快发展。一是健全完善政府层面的组织协调机制。在每年的年会、每半年的政府秘书长会议基础上,还应加强各成员市政府部门的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发改、商务、统计、文化、交通、旅游等要加强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二是建立健全民间层次的协调机制。通过建立民间团体、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的定期交流制度,大力推进民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建立研究层面的协调机制。由十三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论坛、研讨会、座谈会的形式,对成员市加强沟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关战略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二)增创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等重大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这充分表明活力频现的区域经济正成为提振中国经济的强大力量。中原经济区作为中部乃至全国较早成立的区域经济组织,要及早动手,组织力量研究应对国家部署新一轮区域规划这一历史机遇的具体措施,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前,要重点研究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在区域内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问题;研究产业政策、对外开放与招商引资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产业分工协作与企业集团跨省兼并重组中出现的问题;中原经济区城市群的构建与推进城市化问题;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问题;十三市协调一致,共同争取国家扶持政策问题。同时,积极对外向上开展推介活动,介绍中原经济区的优势,争取国家在经济布局方面将中原经济区作为一个重要板块来安排,力争国家层面的支柱产业摆布到中原经济区。
(三)制定区域性优惠政策,打响中原品牌。
由于十三市分别隶属于四个省,受行政区划因素的影响,相互间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利于开展区域经济协作的区域性优惠政策。一是区域性产业政策。用产业政策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优化区内产业结构。二是制定适应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政策,确保区域性重点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来源。三是利用外资政策上要参照国际惯例,制订出台有利于国际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在区域内投资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原经济区的迅速发展。
(四)加强协作,发挥整体优势。
区域经济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统一、开放、畅通的大市场体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原经济区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协作,扩大合作范围。一是要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和协调。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充分利用产业上各有所长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二是推进和参与四省边境的经济协作。利用处于四省交界区域这一区位优势,大力促进边境贸易,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若干个商品交易市场、集贸市场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三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重点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减少地区间、行业间、所有制间经贸发展和企业联合的障碍,推动资源、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四是加强企业间的协作,推进企业在本区域内按照优化组合生产要素的原则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鼓励企业强强联合,组建区域性企业集团,培育区域领军企业,打造中原行业品牌。
中原经济区区位得天独厚,自然禀赋优良,文化底蕴深厚,合作交流广泛,社会联系紧密,区域协作发展氛围良好,具有进一步加快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优势和巨大潜力。我们将共同正视影响区域协作发展的现实因素,进一步按照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部委、各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主动学习借鉴兄弟经济区的先进经验,高效组织协调,密切多元合作,全力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全国区域大格局来说,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将使全国区域发展的布局更加合理、更加全面。民建中央完全支持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下一步将通过进一步的工作共同促成中原经济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首先要特别注意区域内各地的共同性和互补性,要注重发挥各自优势,同时又要注意彼此间的互补互融,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共赢发展。其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打破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和限制。现在有一些经济区存在的明显问题就是还不能很好地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规划。第三,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一定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要找出薄弱环节,找准优势特点,准确定位支撑产业的发展方向,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第四,要走出一条创新的道路。河南农产品资源丰富,又是文化大省,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河南还有劳动力、交通、区位等诸多优势,怎样发挥这些优势,走出一条创新的发展之路,需要认真研究。从我国发展情况看,许多地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创新不够的问题,事实上我国现在一些产业的基础很好,已经具备了做大做强的实力,要着眼未来,考虑怎么把它发展壮大,创出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
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国家应把重视区域经济发展落实到经济区来。
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应高度重视经济区工作。特别是对非沿海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区、对急待加快发展的中西部经济区更要关注支持。对多年来自发组织又实效明显的经济区要在国家层面正式授名,同时选定可行的、可以真正形成经济板块的区域,统一指导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指导错位发展、联体发展、互补发展,研究实施相应的扶持发展政策。
(二)组建高层次的经济区指导或推进组织,以利更好地打破行政区划阻隔。
国家和有关部委应尽快指导成立由有关领导及知名人士参加的经济区高层协调指导组织,充分利用其社会工作关系和影响力,推动打破行政区划,充分发挥各城市优势,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为经济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建议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能够在涉及区域合作的重大项目中给予更多的支持,并适时地给予牵头协调。象邯长、邯济铁路扩能改造项目,涉及河北、山西、山东三省,单一的依靠市级联合争跑,推进难度较大,需要国家发改委协调有关部委及三省、相关市。建议国家发改委对于这样的跨区域合作的重大项目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有的放矢地搭建发展平台,培育中心城市。
国际化、国家级的重大的经贸活动等应有针对性地向经济区倾斜,特别是重点向区域中心城市更多安排,如定位于“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邯郸市,是中原经济区产业基础最雄厚、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功能最完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通过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重点支持,一定会更好地发挥其对区域内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国家和有关部委应更多地关注和统筹规划区域性重大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鼓励支持和有效指导联合申报、实施区域性交通、旅游、能源、信息等公共服务类项目,致力资源共享,倡导和谐竞争、合作共赢,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五)加强区域经济的宣传,增强经济社会认知度。
国家部委应积极指导、联系国家级媒体,特别是经济类媒体,加强对区域经济的宣传报道,宣传各经济区发展成果,更加广泛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营造合作发展氛围,增强认知度。积极组织国家和相关机构举办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会议、论坛等研讨、交流活动,并支持各经济区适时争取自主举办相关活动,创造条件,抓住机遇,促进合作发展。
兄弟 你懂的 分给我哦
D. 中原经济区到底是哪一年建立的
一、中原经济区概况中原经济区成立于1985年9月,是当时的邯郸市和新乡市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当时称为“晋冀鲁豫接壤区协调会”,1989年更名为“中原地区16地市协调会”,1996年,再次更名为“中原经济区市长联席会”。历经20年风雨,现在的经济区由山西、山东、河南、河北4省接壤区13个地(县级)市组成,包括山西省的长治、晋城,河北省的邯郸、邢台,山东省的聊城、菏泽、临清,河南省的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济源,是一个跨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区域国土总面积97444平方公里,总人口5601.6万人,有119个县(市、区)。中原经济区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三大经济区之后成立的又一庞大经济区域,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从该区域成立到目前的生产总值连年翻番,年均增长16.1%。目前,该区域已形成冶金、煤炭、机械、化工、电力电子电器、汽摩配制造、纺织、建材、医药、烟草等工业体系。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加快了中原经济区的崛起,使之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新的经济隆起带、带动和促进全国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中原经济区工作设想中原经济区作为4省交界区域13市自发成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指导,以合作、发展、共赢为主题,致力于在发挥承东启西作用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尽快崛起,打造重要的内陆经济增长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E. 邯郸这个城市怎么样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地处东经114°03'~40',北纬36°20'~44'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辖4区、1市、14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1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884.1万。
邯郸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居晋冀鲁豫四省要冲和中原经济区腹心,在四省交界区是唯一的特大城市,与石家庄、太原、济南、郑州四个省会城市的距离均在200公里左右,与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距离均在500公里以内。邯郸是全国179个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之一,交通便利,纵穿中国南北的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与横贯祖国大陆东西的长治——邯郸——济南——青岛铁路、青兰高速公路和309国道交汇于邯郸,境内形成了“五纵五横”的干线公路网络,邯郸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已经通航上海、重庆,即将通航深圳、青岛、秦皇岛等更多航线。在四省交界区域中,只有邯郸具备铁路交叉、国道交汇、高速纵横过境和航空港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条件。 2006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11649.2万吨,比上年增长9.2%。其中:铁路2482.2万吨,增长7.7%;公路9167万吨,增长9.6%。旅客运输总量12453.1万人,比上年增长4.0%。其中:铁路546.1万人,增长24.4%;公路11907万人,增长3.4%。 截止2006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1269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5公里、一级公路503公里、二级公路100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5.3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全省名列第四。全市营业性载货车辆达到28661辆,客运车辆达到2616辆。主城区公共汽车线路达到106条,共有公共汽车运营车辆1279辆,客运出租车运营车辆4261辆。全年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1.2亿人次(不含出租车)。铁路、公路交通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交通的承载和辐射能力大大增强,人们的出行舒服方便,物资和信息流通更加快捷,相对四省交界区域内的城市而言,邯郸的交通优势已初步显现。 按照全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和把邯郸建设成为“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全省实施‘东出西联’战略重要节点”要求,邯郸市努力构筑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大交通体系,为区域经济中心建设提供强大交通支撑。逐步建设形成“三纵(大广高速邯郸段、石安高速邯郸段和远景规划的邢峰高速公路)两横(青兰高速公路邯郸段和远景规划的邯大高速公路)一环(环城高速)五射线(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五条高速公路射线)”为主框架的高速公路网,京广、长治-邯郸-济南-青岛、邯黄铁路网,邯郸机场航空网立体大交通,从而实现对外与经济发展强省有航班相通,与沿海港口有铁路相接,与周边城市有高速公路相连,对内构筑起以市区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经济圈,达到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油公路,极大提升邯郸“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为建设沿海经济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F. 大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介绍
曾经的中部塌陷,如今却变成了河南塌陷。2005年中部概念最早提出之时,河南一度和湖北上演过中部崛起龙头之争,如今同一战壕的兄弟却纷纷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布局中抢得先机,河南明显落后了。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此前后,同为中部省份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已经分别获得了不同主题的国家级综合配套试验区或产业带。
“围着河南转了一圈,就是没河南。”河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认为,新的不均衡,正在制约河南的发展。他最早参与了中原城市群的研究,由其和河南省发改委联合编制的“中原城市群的概念设想”第一次将城市群的形式推向了河南省发展的战略层面。在当时,提出城市群概念的只有几个沿海地区。
中原城市群涵盖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的9个,形成了以省会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的经济圈。根据当时编制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原城市群要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和协调发展,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中原城市群的规划,被寄予了厚望,据一位参与“首次中原城市群市长工作联席会议”的人士回忆,“大家发言时都很激动,感觉到河南发展的机遇真的来了”。
但在随后参与申报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竞争中,中原城市群却铩羽而归。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河南省以郑汴一体化和中原城市群为载体,两次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均未获批。随后,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分别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南当地官员则认为,河南之所以未能申报成功,还是重点不突出,没有找到打动中央政府的核心点。在他看来,除了河南自身的因素外,也和国家对河南的定位有关,国家一直从战略角度强调粮食的安全问题,把河南省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地,对河南省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深层次上考虑得不够。
2010年3月,全国两会结束后,河南省政府即组织了60多名专家集中攻关,开始了第三次将河南区域发展规划升格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努力,大中原经济区概念随之浮出水面。 大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城市群的升级版,目前官方的说法是大中原经济区涵盖河南18地市,形成“一极两圈三层”的城镇体系架构。
“一极”即指郑汴新区,也即核心层,将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两圈”即通过加快城市群轨道交通体系和高速铁路建设,在河南省内形成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三层”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
除郑州和开封以外的7个中原城市群城市组成紧密层,辐射层包括南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安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周边9个省辖市。
据一位参与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的人士透露,这也许并不是最终的架构,也可能会将周边省份的一些靠近河南的城市也涵盖进来,形成一个拥有44个城市、1.7亿人口的超级城市群。
冯德显分析认为,上升为国家战略有这么两种做法,一是特别大,大到不得不考虑;第二,是特殊,特殊到不考虑在这个地方放试验区,其他地方没法放,而且这个问题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两条只要占一条,就足够了”。
在他看来,目前所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要么是经济发达地区,承担着带动创新的重任;要么是在经济欠发达或矛盾比较集中的地区,希望通过试验找到化解矛盾的机制。
“那么,在经济地位上居中的河南就有些吃亏了。”冯德显认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原经济区是想走大的路子。
两次参与中原经济区战略讨论的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焦国栋则认为,考虑到国家战略和河南省情,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应该是以保障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立足城乡统筹,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在他看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应该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南省地方政府官员则认为,未来中原经济区内实施的城镇化和沿海的城镇化还不一样,像南方一些地区,土地资源都占得差不多,谈不上什么农业的问题,只有河南才有这些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探索解决制约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比如说农民工在城市落户问题,土地流转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将对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对河南这样省份,具有重要意义。”该官员说。 跨省区组合,在河南省内并不缺乏先例。1985年9月,由河北邯郸市和河南新乡市倡议并成立的中原经济区(以下称老中原经济区),包括了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13市,并在邯郸市设立了“中原经济区联络处”,作为经济区常设办事机构。
在河南原有的中原城市群规划中,未被列入的安阳、濮阳、鹤壁三市也是该区域经济组织成员。和这三个城市类似,组织内的晋城市、邢台市、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也都在各自的省域内处于边缘位置,难以被其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和影响。
据老中原经济区市长联席会办公室副主任孟德荣介绍,这一自发成立的区域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开始发挥作用,“各成员之间物资交换,互通有无,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每年一次的市长联席会议,在成员单位之间轮流举办。据孟德荣介绍,目前区域内已先后组建了30多条行业网络,不仅包括了交通、旅游、商业、金融、科技等行业,而且还延伸到司法、文化、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
孟德荣所在的邯郸市还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成员。不过在他看来,环渤海经济区的名头虽然大,但对远离区域中心的邯郸来说,“合作机会比较少,没有获得太多实际效益。”而自发组织的老中原经济区,“搞得比较活,比较有效。”
孟德荣认为,从他参加的两个经济区的合作来看,一味搞大并不一定有利于合作,“即便是获得政策,也仅仅是概念效应。”在国家政策越来越趋向于普惠制的时代,靠政策带来发展机遇已经大大减弱。在他看来,只有根据市场和内在经济发展的需要组建经济区,操作性才会比较强。
与老中原经济区类似,在河南省东部,由苏鲁豫皖接壤地区21城市组成的淮海经济区,同样属于自发性区域联合组织;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黄河金三角区域”则包括了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以及陕西省渭南等市。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认为,这些自发的经济协作组织,证明了中原经济区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且本身相对独立。但远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高地,受其辐射和影响较小。
河南豫商联合会会长陈义初则认为,如何构建大经济区概念,是对河南下一步发展的考验。在他看来,与周边跨省经济区的互动,也会对中原城市群形成良好的相互促进。
G. 中原经济区的未来前景怎么样江苏也是毗邻河南的为什么没被提到苏西北地区也是农业为主啊!
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中原经济区内要与全国同步小康,潜力巨大。
江苏已经有长江三角洲规划和江苏沿海两个规划,本来徐州向发改委提出加入,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批准,可能徐州经济太强了,怕洛阳和邯郸两个副中心位子不保吧。
H. 大中原经济区的基本介绍
官方名称为“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是2010年提出的,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西北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华南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和河北南部、山西晋东南、山东鲁西南、安徽皖西北、等中原周边华北中东部地区。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18个城市为主题,还包括安徽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山东菏泽、聊城,河北邯郸、邢台,山西的晋城、长治、运城等周边省份约12个地级市。建设大中原经济区以郑州、洛阳、开封、邯郸为大十字核心和龙头,以郑州、洛阳、开封三大古都为骨干,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沿三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两河(黄河、淮河)和高速路网推进。依托中原经济区把郑州、郑汴新区建设为全国中心城市,把商丘、安阳、南阳、信阳分别建设为辐射豫鲁苏皖、豫冀晋、豫鄂皖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及重要战略支点。
I. 邯郸属于中原吗
属于。
中原主要指河南省、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山西南部这一区域。由于中原地区以河南为中心,因此中原又成为河南省的代名词。
邯郸也属于中原地区,邯郸市联合晋冀鲁豫四省13市组建了中原经济区,办公地点就在邯郸。并且邯郸是中原经济区最大城市。
要注意,上面这个中原经济区与中原城市群的区别。中原城市群是以河南郑州为中心,联合洛阳开封等郑州周边城市形成的城市群。
J. 什么是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是由晋冀鲁豫四省13市自愿参加的、跨地区、开放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现有山西长治、晋城,河北邢台、邯郸,山东临清、菏泽、聊城,河南安阳、济源、焦作、新乡、鹤壁和濮阳等13成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