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其战后经济是怎样一点点恢复的
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战后经济恢复的,国内采取的措施包括:推行民主政治、发展科技和教育、采取比较宽松的人口政策;国际方面包括:倡导积极的外交政策、争取国际援助等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结束于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据史料调查统计,战争中共伤亡9000万余人,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各国经济百废待兴。其中德国和日本是战败国。他们是怎样恢复国民经济的呢?具体如下:
② 二战前德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何能短时间恢复元气
德国充分利用工业革命,将国家经济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速度。
有了这笔资金,德国大力发展了工业基地。在1950年至1970年之间,德国可以说是一个经济奇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的殖民体系开始崩溃。对于德国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德国的殖民地很少,而且不受原产地和资源市场的限制。战后也开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充分利用了这场工业革命,将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③ 战斗结束后,那时候德国经济近乎瘫痪,为何能在短短二十年内实现复兴
二战后,虽然德国变成一片废墟,但是,德国却能够浴火重生、涅槃再生迅速再次成为欧洲一大强国。这其中的原因可太多了,有来自德国内部的因素,也更有德国以外的因素,这些因素合在一起,便促进了德国的迅速恢复。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很快就开始了冷战。当时,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损伤严重,美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小队伍,便实施马歇尔计划,这给德国再一次带来了空前的恢复机会。再加上德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更是将德国的发展推到更高的层次上。
再到后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来临,德国再一次抓住了发展的大好机遇,不仅与周边打好关系,更是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国家合作。
就这样,德国在二十年内不仅恢复过来,并且成功变回欧洲一大国。
④ 希特勒是怎么使德国经济复苏的
希特勒恢复德国经济的方法
首先必须声明,希特勒恢复德国二战前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他本质上是违反人类自由、公平、正义的!虽然但从经济恢复的角度来看,他的方法是多么的见效与快捷。
我们为了可以在地球上自由的呼气,因为要坚决的同法西斯主义作斗争!
现在我来回答您的提问:
1:剥夺犹太人的政治权利,随后剥夺犹太人的经济权利,禁止犹太人从事各项社会工作。
这样可以快速的将掌握大量财富(主要是货币财富)收归国家所以。财富的收归国有,就使得德国国家拥有了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国家难以将财富从国家中的富有阶级轻易拿走,还不造成社会的动荡。希特勒,恰巧通过民族主义完成了这项任务。
九十年代的东南亚某国,曾经就有如此倾向。
2:大凡这样的政权,在掌政前绝对对民众都赋予绝对公平的许诺。但是真正掌握政权后由于生产力无法达到想象的高度,那么只好采取级别制将国家分配分为几个档次,这样毕竟使得公家政权之外的权利变得非常小。
3: 对国家经济实施全面的计划管理。
4:以军队的寄养与军工的扩张,作为经济拉动的根本动力。
5:以暴力干预与武力扩张获得本国之外的自然资源,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原料支持。
6:全面的计划经济,使得货物(由于不再交换,所以不再称为商品。)的流动区域可以遍布全国各个国家需要的地方。就是市场经济下所希望的拥有大市场,但是同一的市场实在是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发展太难了。瞧瞧中国自己本国内的各省市为了地方利益,都使的中国这个国家内变为了许多行政权范围划分的市场区域。
7:总体上讲,希特勒恢复国家经济的方法,主要依赖于国家的全面军事化。所以毛主席曾经评价道“法西斯的本质就是扩张”。而德国国家的全面军事化主要依赖于希特勒本人的能力。所以这样的国家必然是独裁的政府,国家元首拥有无上的权利与信赖。
但是帝国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的,我们承认日耳曼民族是优秀的民族,但是如果一个民族与全世界人民为敌的话,他的失败就是必然的。
⑤ 二战后的德国,是如何恢复国力和经济的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着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着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⑥ 联邦德国的经济复兴是怎样的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无条件投降,不仅使国内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而且领土被分割,政治上由占领当局主宰一切。1949年,两个德国先后成立,德国历史开始新的一页。曾几何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的经济竟然复兴。这是战后世界史上引人注目的问题:一个战败了的被分裂的国家,怎样能在短时期重新进入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之中。 阐述联邦德国的经济复兴问题,时期起迄众说不一。有的从狭义的纯经济角度论述,一般指所谓“经济奇迹”时期,严格的只定为1948年到1955年,较宽的阐述到1965年,少数迄于1973年。也有人广义地论述联邦德国经济复兴,德国作为战败国如何重新跃入世界强国之林,其通常的下限是到70年代初期。
城市里无数难民像老鼠钻地洞那样住进了地窖和建筑物残骸的空隙处,用砖、木、纸板和金属片等来抵御风雨严寒。60%的居民处于严重饥饿状态,战前通常每天吃3000卡路里热量食物,现在按官方配给每人每天只有1550卡定量,有时甚至连这点食品也得不到保证。1946—1947年严冬,鲁尔区每人每天定量只有六七百卡。人们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许许多多儿童得了软骨病。柏林的儿童死亡率高达16%。总之,当时普通德国人最关心的是头上瓦、桌上食、炉中火,他们为寻求工作维持生计而日夜奔波。
⑦ 德国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德国西占区分别由英、美、法三国主持。三占区中,美国的实力最为雄厚,它的占领政策因而举足轻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影响了英法的对德政策。随着战后东西方关系的变化,美国统治集团逐渐将前苏联视为其控制欧洲和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和对手,为巩固在欧洲的地位,美国对德政策转向扶植德国。1947年1月1日,美英联合占领区(简称双占区)成立,这为整个西占区的经济恢复和经济改革开辟了道路。
同时,企业失去活力,生产无从发展,市面一片萧条,货币体系已经名存实亡,加之,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这种形势的发展和人心所向为西占区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舆论基础。1947年,占领当局任命路德维希·艾哈德为双占区的“货币与信贷特别委员会”主席,具体负责筹划货币改革的措施,这标志经济改革的时机成熟了。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即是艾哈德针对德国的病症所开的处方。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包括五大要素,即:私有制下的自由市场竞争制度。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中,私有制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占主体地位,国家干预调节只是一种辅助形式。必要的国家干预调节措施必须始终保持与市场一致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和救济制度来实现。共同决定制度,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在企业中的共同决定权力,即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决策。收入再分配措施。国家通过税收等手段对市场的初级分配进行再分配,以防止社会过度的两极分化,保障社会低下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
1948年6月进行了货币改革,把经济活动的组织、调整交给了市场,为治理通货膨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起点。
币制改革和随后的税收改革、取消配给和放开价格改革及加强国家干预与社会经济秩序的改革,在短期内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很快扭转了西占区经济混乱局面。从1948年起,德国经济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
1949年,阿登纳组成联邦德国的首届政府。继续推行已初见成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即是在灵活适应市场行情的基础上,采用一种综合性经济政策的有机手段有计划地刺激经济。
与此同时,联邦德国还实行了一整套使人民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经济生活有一定保障的措施。由于这些措施的推行,联邦德国在1951年就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实现了国民经济从战时体制转移到“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轨道上来的过渡,为往后经济迅速、顺利的发展打下了比较牢固的基础。